廖仕军 梁慧敏 郭 伟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广西 柳州 545036
当前,政府十分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大力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变发展。基于此,本文以柳州市的智能制造业发展为例,探析了其相关领域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所谓高技能人才,是社会中对人才的一种评价标准。我国首次提出“高技能人才”的概念是在2003年,在全国的人才工作会议中以及政府多项文件中进一步明确了其内涵。高技能人才是当前各个行业发展的重要助力,有学者认为高技能人才属于社会高层次的人才工作者队列,这类人才一般在对应领域中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且操作技术十分精湛,同时也掌握着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够凭借着专业技能及知识来服务于本领域的一线工作,可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高技能人才也可定义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除了基础知识与技能外,还应当具备良好的创造能力,具有创新精神,能够切实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难题,实践水平也较高,同时,政府文件中也要求高技能人才应具有资格认定或评定职称。在智能制造业领域中,高技能人才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才能将制造业智能化生产特点体现出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1]。
制造业一直是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支柱产业,柳州市的制造业发展规模在近几年间不断扩大,成为著名的工业城市之一。因此,该地区对制造业人才的需求也较大。其当地有六所高校,工科型专业比重较大,涵盖了当地制造业的各领域。目前,制造业进入到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智能制造业成为转型形式,对人才的需求有所改变。智能制造业的许多岗位都需要高技能人才,这样才能够保证转型发展的落地,但许多高校培养人才方案与智能制造业脱节,无法切实满足相关企业的岗位人才需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柳州市智能制造业的发展,为此,还需重视相关人才培养方向调整[2]。
制造业正趋向于高端型制造业方向发展,因而衍生出智能制造业这一新兴产业,其也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体现,主要是结合了数字化以及智能化技术。柳州市是本省的重要工业基地。因此,应当在智能制造业发展方面打头阵,人才培养的方案成为智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关键,可明确智能制造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新要求,具体包括以下三点。一是智能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传统制造业,应更为看重人才对智能化的新知识、新技能掌握情况,例如,一些自动化软件技术、数字化技术等,相关人才要切实掌握,以此来保证在实际岗位工作中创造更多价值;二是智能制造业的人才不再只围绕“制造”而工作,还需具备良好协调能力与沟通能力,向复合型人才进行转变,要掌握多种新技能,能够在未来促使制造业与其他行业进行跨界合作,增强制造业发展的生命力,像是要保证人才充分掌握设备调试、软件运行、机械运转以及电器等相关知识,还要对智能制造业产业发展现状、发展方向以及发展规划进行了解,不断调整自身知识结构,为企业发展提供助力;三是智能制造业还要求人才具有较高技能水平以及创新意识,智能制造业的发展更为灵活,人才创新能力将会作为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目前,创新型人才比较稀缺,相关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也应重视锻炼学生创新意识,以适应当前的产业发展现况[3]。
对柳州市智能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解,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的对象为相关专业大学生群体。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各高校的实际人才培养方案目标不够明确,其方案的内容也缺乏完善性,大部分专业学生认为方案的制定缺少专家参与,人才培养的效果也一般,传统人才培养手段较多,缺乏新型培养方式,随着智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人才培养方案也逐渐显现出不适应。
柳州市智能制造业专业的相关高校,其专业课程的设置大多数学生评价为一般水平,课程内容特色不足,大部分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结构设置满意度也偏低,而当前柳州市智能制造业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其不仅需要关键元件以及核心技术,更迫切需求高端人才的支持。但是,在制造业相关专业课程中,针对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课程内容较为滞后,没有切实结合智能制造业发展的需要,也缺少对产业转型的应对,少数院校将智能制造业的新知识纳入专业课程中,但仍未作为核心课程内容,相关人才的培养也受到阻碍[4]。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柳州市部分高校的制造业专业实训基地并不是处于完全开放状态,导致学生的使用率不高,接触智能制造业的相关操作技能也不足,与此同时,部分实训基地开展教学时,教师会进行技能操作指导,但实际指导缺乏全面性,导致实训基地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相关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也不充足,各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开展较少,而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到企业基地进行实训应当作为当下的必然要求,这种情况会导致人才操作练习较少,后期投身工作时也会难以适应。除此之外,智能制造业与以往传统制造业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其所属于新兴行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具有更高要求,而高校的实训基地开展活动仍旧采用传统形式,会导致难以满足智能制造业需求,像是智能制造业除了传统装备制造外,还涉及云计算、机械设计、工业大数据等课程内容,而大部分的高校实训基地提供的设施不够齐全。
基于产业转型升级情况,柳州市智能制造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还需具备强势师资力量,从目前情况来看,许多院校未认识到智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导致学校内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薄弱,各高校针对聘请校外专家或相关企业技能人才到校指导方面也缺乏重视,这方面的实训不足,而高校的任教教师工作繁重,也没有机会和时间到校外企业进行定岗学习,专业水平逐渐下滑,实际开展的教学活动也与智能制造业相脱节。
在当下柳州市产业积极推动转型的背景下,智能型制造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要明确各高校相关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专业定位,找准相关目标,有利于针对性培养人才,推动产业转型的落实以及智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例如,各大高校应当针对传统的装备制造专业进行改进,该专业在高校中的发展时间较长,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教育教学模式,但为了应对新时代的转型发展需求,这种教育模式也需作出调整,应打破固有屏障并改变人才培养的理念,以往教育中都是将装备制造人才培养为劳动密集型工作者,而现阶段的教育培养定位应当为应用型人才或复合型技能人才,在专业定位方面不再局限于传统内容,要引入自动化内容,还要重视新设备理论知识的纳入。除此之外,高校人才培养还应重视不同人才之间的差异性,采取精准培养人才的策略,同时要了解当前智能制造业对人才的切实需求,结合产业发展现状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划,培养出高质量的装备制造人才,从而为柳州市制造业转型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当前的柳州市各高校专业也偏向于工科,为当地的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很大助力,但从实际高校制造业相关专业设置以及人才培养具体方案来看,两者都体现出落后的感觉,难以满足当前智能制造业发展的需要,实际培养人才的效能颇低。因此,应当对当前人才培养结构进行调整,构建出更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要重视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推动改革执行,应当充分认识到,当前的柳州市产业市场中不缺乏一线的技工人才,缺乏的是一流的技工人才,为此要提升智能制造业相关专业的教育水平,重视专业学科设置,扩大招生范围,培养出更多优质人才;另一方面则是积极采用工学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例如,高校可推进装备制造专业与相关企业开展合作,以校企协作方式培养装备制造人才,结合当前产业转型的基本情况,促进工学结合的整体落实,提升人才培养创新力,各高校采用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后,能够切实了解相关企业的岗位需求,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符合产业转型要求,具体的做法还包括以下两点。一是通过密切合作相关企业来促使专业教学内容设置中,引进企业岗位模拟的教学手段,模拟应尽可能接近企业实际工作情况,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体会到在企业工作的氛围,对于学生日后投入实际工作环境有着积极影响;二是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专业学生到合作企业中进行实习,提供更多接触岗位的机会,主要是采取定岗实习模式,学生借助于实习机会可以提升对装备的熟悉程度,也能够具备更佳的操作技能,对于企业来说,这种实习机会也有助于企业吸纳人才满足自身发展需求[5]。
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背景下,智能制造业发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并不仅仅是高校任务,也应当是行业和各企业的重要任务,要建立起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需要构建人才培养的协调机制。例如,以培养智能制造业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构建其相关企业、社会办学机构以及行业协会之间的有效协调机制,在相关企业中,可以将到岗职工培训划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初级、中级以及高级,各等级的培训技能水平目标不一;在行业协会当中,则积极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建立,保证基地的合理应用,强化对制造业新职业以及新工种的培训,不断为企业输送新鲜血液;而办学机构,则是充分与行业、企业进行沟通,不断调整自身办学方向,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基于三方通力合作开展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够有效促进人才的成长。
针对制造业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应当始终一成不变,应当要结合当前背景来改善专业课程内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一味依赖课本,要适当引入一些符合当下情况的新知识与新技能,让专业学生更多地掌握一些产业发展动向,以便于满足企业需求。在装备制造专业中,可以增强课程内容的丰富度,可以增添一些新型技术并调整实践教学比重,提升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的完善性,在课堂中,还可播放企业实际生产的流程视频,丰富实际教学资源,实现高质量的人才培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也被应用到各个领域,在智能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可积极运用信息技术,采用信息化的教学机制,全面整合教学资源。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提升教学生动性,还能够方便学习及理解,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升培养质量。制造业相关专业本就是工科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理解难免枯燥乏味,积极引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助于培养人才的创新性思维,还能够实现公共资源共享,满足人才多方面的学习需求。
柳州市的智能制造业要想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切实满足产业发展需求,还要落实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支持。一方面是柳州市政府应当重视该项内容的政策扶持,基于原有政策,对相关人才的引进与培养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例如,开展相关职业培训、进行各企业内部的人才专训、开设专业技能教育、增加人才补贴等;另一方面则是要重视当地智能制造业人才培养的平台建设。例如,对各培训基地加强政策补贴或是采取税收优惠政策,最大化支持柳州市智能制造业的人才培养工作。
综上所述,目前的柳州市制造业正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更好地应对智能制造业发展带来的挑战,相关人才培养工作应进一步完善。由本文分析可知,基于当下背景,柳州市智能制造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包括:明确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定位、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人才培养的协调机制、改善学生的专业课程内容、积极采用信息化教学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