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煜
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辨析则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地分析,清楚准确、明白有力地说理,就是思辨能力的主要特征。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使其基于文本视角研究作者所传递的思想情感,促使他们形成自身观点与理性思维。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发生了重大变化,虽然文质兼美,是进行阅读与赏析的优质文本,但是同初中语文课本相比深度有所增加,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均有着较高要求,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相当有必要。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手段营造良好的阅读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展开思考与辨析,助推他们顺利理解阅读文本的主题。
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电影《鸿门宴》中“宴会”的片段,直观呈现课文中描绘的场景,由此创设阅读情境,并简单介绍整个故事内容与情节发展,让学生一边观看,一边了解与认识课文,引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热情。接着,教师简单介绍本文的历史背景,要求学生通读全文,交流本文主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主要人物有哪几位,使其复述这个故事,概括本文结构,将课文分为序幕(曹无伤高告密)——开端(范增献计)——发展(项伯夜访,刘项约定,刘邦谢罪)——高潮(刘邦赴宴,范增示意,项庄舞剑,樊哙闯帐)——结局(刘邦逃走,张良辞谢)——尾声(诛杀曹无伤),让他们掌握故事的情节发展。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还原课文情境,使其结合视频在表演中注意动作和语气,着重思考与辨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刘邦善于拉拢,能屈能伸,从善如流;张良足智多谋,冷静老练,善于辞令,忠诚机智;樊哙忠心耿耿,粗中有细,果敢勇猛;项羽优柔寡断,率直轻信,不善用人,骄傲自大;范增忠心耿耿,老谋深算,目光长远,自以为是等。
针对本节课教学,教师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营造阅读情境,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与理解故事情节发展,另一方面让他们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反复阅读课文,探讨、研究和赏析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并借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分析,对文中人物做出适当评判,允许不同观点存在,鼓励其多元价值观念。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离不开一定的引导因素,而问题就具有这样的驱动作用,让他们围绕问题展开思考与辨析,使其思辨能力有所发展。对此,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课堂上可以围绕具体文本与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充分发挥出问题的导向作用,让学生找准思辨的方向,使他们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增强思辨能力。
例如,在开展《拿来主义》阅读教学时,教师先询问:你们最喜欢的节日、影视剧、动漫剧分别是什么?学生结合个人真实情况相互交流,发现不少同学比较喜欢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美剧、韩剧等外国电视剧,日本和美国动漫剧等,然后教师借机设计衔接语:近几年,外国的文化迅速占领中国人的文化生活,那么应该如何面对这种外来文化的冲击,是全盘接受,还是全部抵制,或者相互融入?大家对这种情况怎么看?使其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初步的思考、讨论与辨析,顺势导入新课。接着,教师简单介绍作者鲁迅及写作背景,要求学生速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除拿来主义之外,还有哪些主义?这些主义各有怎样的危害?鲁迅先生为将送去主义论述清楚,提到那些人?作者运用哪些方法论证其观点?让学生找出文中出现的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及相应的危害,运用因果论证、举例论证与类比论证等方法,让他们辨析后发现这方法都不足取,所以要实行拿来主义。随后教师设问: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是什么?作者有没有直接说明?文中的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与姨太太分别代表什么?让学生在问题驱动下继续思辨。
在本课题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阅读文本精心设计一组问题,这些问题既相互独立,又有所关联,构建一个有机的问题链,能够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使其了解和学习作者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让他们在阅读中主动发扬拿来主义精神,且进行思辨活动,促使学生正确面对外来文化,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在新时期教育背景下,教学活动的主体已由教师转变为学生。针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来说,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需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使其结合疑问进行思考和辨析。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疑点,且主动提出问题,使其在思辨中交流各自的看法,借此有效增强他们的思辨能力。
在《雷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播放电影《雷雨》中的片段,简单介绍《雷雨》的剧情,由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搭配导语:《雷雨》中的故事以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本文节选的是第二幕中间的两场戏,请概括这两场戏的情节,分别围绕什么矛盾冲突展开?他们阅读后总结:第一场写三十年后周朴园和侍萍再次相见;第二场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侍萍与周萍母子会面,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焦点是三十年生死恩怨,属于爱情纠葛,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焦点是罢工与反罢工的尖锐矛盾,属于阶级矛盾,使学生了解本文内容。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朗读剧本,分别扮演鲁侍萍与周朴园,鼓励他们围绕矛盾冲突大胆质疑,如:周朴园为什么要旧雨衣,不要新雨衣?周朴园为什么觉得鲁侍萍奇怪?为何要突出侍萍关窗的动作?为什么周朴园对侍萍的身份进行四次发问?心理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围绕自己所产生的质疑进行思考与辨析,教师在恰当时机要给予点拨,帮助学生顺利突破疑难障碍,探究作者的艺术手法以及文本的深刻内涵。
对于本节课教学,教师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大胆提出各自的质疑,营造活泼轻松的课堂气氛,转变以往命令式的语气,以朋友的身份同他们交流与沟通,使其重点分析本剧的冲突与结构布局特点,引导学生在问题驱使下通过人物语言、舞台说明,以及矛盾冲突过程中人物语言的潜台词来分析人物心理和性格,使其学习个性化的语言,同时发展他们的思辨能力。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打破应试教育理念下传统教学的束缚,深刻意识到培养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和价值,结合阅读语篇的特征与优势创新教学途径和方法,善于发现与制造契机,从多个方位与不同视角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其在思考与辨析中深度解读课文,真正理解文本内涵,全力提升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