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进行党史教育的逻辑理路和实践建议

2022-11-22 12:43于帆
关键词:思政课党史马克思主义

于帆

(福建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12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1]。此外,还指出“要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推动党的历史更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2]。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这些都为高校推进党史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建设方向。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与主体课程的思政课,肩负着党史宣传和党史育人育才的任务,要用好思政课,充分挖掘党史这个鲜活丰富的思政资源[3]。因此,如何在高校思政课中讲授党史,用党史助力高校思政教育成为值得深入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思政课进行党史教育的逻辑必然

党史教育主要聚焦于党自身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成就、经验和精神等方面的学习践行,与高校思政课的内容丰富性上存在一定程度差异。但二者同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学习内容、教育宗旨和目标要求等方面存在较多的共通性和一致性。厘清二者融合贯通的机理关系,是党史教育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条件和逻辑基础。

(一)理论内容脉络一致

党的历史就是不断地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国内国际局势,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持续中国化,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努力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不断进行实践创新、理论创新,探索总结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创造理论成果的历史。这些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构成了高校思政课的内容主体和理论脉络。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及其各个阶段接续发展、不断创新的理论体系和精神谱系组成了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共同的学习内容。党史教育的集聚性和思政课程的宽泛性的区别,是在一致的理论内容基础上的叙事视角的差异,由此可以说高校思政课的理论脉络就是党百年奋斗的历史与成果简介。

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本质上都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者的政治性和阶级性是一致的。高校思政课是具备完整体系设置、学分考核和时长安排的课程,其课程属性是政治性鲜明的意识形态课程,因此在高校思政课中渗透党史教育内容意义重大。高校思政课从党领导人民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阐述马克思主义,可以凭借系统的课程方式,在教学授课中较全面、有侧重地讲述党史,为党史教育提供系统而稳固的课程载体和课堂渠道,使得党史教育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常规内容和必备项目。

(二)实践历史跨度一致

高校思政课是在党的关心和重视下,在党推进意识形态工作及培育党和人民事业接班人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其教材编选、内容演变、方式革新和教学要求等都与党的实践历史呼应,来自党的实践经验,其课程效能的发挥也离不开党的正确实践。高校思政课实际上是党的实践历史及实践成果的展示课,一方面高校思政课理论体系的落脚点和阐释重点必须锚定党的百年实践,其教学语境、话语体系的中国表达范式也同样要以党的历史实践探索为基础;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的现实回应、问题关注等要着力于党领导人民的伟大实践中,都需要从党的百年实践历史中获得理论武器和精神力量来强大自己、巩固阵地,并在新时代的实践场域中创新转化。

高校思政课的内容体系呈现和实践逻辑,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创新历史和实践历史天然契合并浑成一体。高校思政课讲授党史是用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化的实践历程讲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原理规律、实践经验、理论成果和精神谱系等,离开党的历史,课程教学就会陷入理论与历史割裂的境地,既缺乏历史底蕴又丧失现实指向,造成“两张皮”现象。因此,高校思政课与党史教育的实践跨度和历史空间是一致的。

(三)育人目标宗旨一致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4]党史教育就是在学习党百年历史中获取知识力量、精神力量、信仰力量和奋斗力量,以党史为重点,串联“四史”,更好地进行思政教育,传承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意识和道德水平,强化他们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和理念认同,端正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专业学习和技能增长过程中实现身心的正向锻炼和积极塑造,为我党自身建设、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培养新生力量。而思政课作为党领导下的高校思政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其总体要求和育人目标与党史教育相同。如果说党史教育更多是显性地以党的百年历史来进行思政教育,学史、知史,以以史育人,那么高校思政课则更多是通过系统课程渗透党史来进行党史教育,实现课程育人,故二者育人过程融合,目标宗旨一致。

党史是高校思政课的固有内容,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讲述部分,高校思政课中讲授党史内容兼具党史教育和课程教育的双重任务和功能。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学习教育效果。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以有效地推动课程教学,为讲好思政课、丰富思政课提供素材支撑和史料基础,从这个角度讲,二者的结合是相互促进的共赢之举。

二、高校思政课进行党史教育的原则要求

鉴于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鲜明的思政教育属性和意识形态本质,在高校思政课中讲述党史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需要长期地坚持下去,但由于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隐性”渗透般存在,容易在实际课程开展和教学活动中造成误解、产生盲区,这就需要在保持和增强二者一致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审慎思考、廓清疑惑、把握原则,以实现党史教育中有课程,课程教育中有党史。

(一)要提高政治站位

党史教育不是党的历史知识教育,而是以党的百年历程为历史依托,以新时代伟大实践为现实场景,以为人民奋斗为主旨主线。通过对党的重要成就、人物典型、宝贵精神和历史经验的学习,使学生得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理想信念、升华心得感悟,是带有强烈政治属性的意识形态教育活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讲述党史是一个政治问题而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问题和教学改革问题,学界可以对党史中存疑、争议之处进行学术研究、勘查考证,但不能不加筛选和甄别地加入思政课教学中,要以党的权威文件、历史定调、中央精神和相关决议为依据,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要事件、重要会议和重要人物,要“同党的历史文献既有论述和结论相衔接”[5],不能过度、过界解读,应多讲正史、少讲轶闻,凡是党中央没有做出公开定论的,不适合在课堂中大谈、特谈。

(二)要作为一项长期工程坚持下去

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应景了建党百年和党史学习主题教育活动,推动了高校思政课的课程教学改革。并不是因为某些特殊节点,高校思政课才开始探讨、实践党史教育问题,而是党史本身就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内容和历史基础。“不把党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党的事情办得更好”[6],也就不能把高校思政课讲好,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讲述党史是高校思政课程一直在落实和贯彻的工程,是一个早已有之并长期推进之举,应该抓住重要机遇,恰逢其时地引发再重视、再推进、再创新和再落实。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渗透、讲述党史不能搞一阵风式的运动,而应是长久的战略坚持。

(三)要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服务

在高校思政课中讲授党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但不能把党史素材简单地移植到课堂当中,把思政课变成历史课、党史案例课,改变思政课的属性和任务;也不能要求教师及学生在思政课中达到党员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实现的效果、状态和境界,并以此来评判思政课开展和贯彻党史教育的成效;特别是不能以开展党史教育打乱思政课的正常教学活动。高校思政课中讲授党史总体上要服从和服务于课程教学,要注意把握党史和课程的边界尺度,把历史和理论结合起来,“论”引导“史”、“史”支撑“论”、以“史”育人和以“论”育人结合;同时也有所侧重,以“史”释“理”、以“史”资“论”,以“论”为主和以“史”为基。高校思政课的党史讲述要注意将政治要求与课程特点、学生实际结合,注意政治性、历史性和学理性的统一。

(四)要以教材为基准来渗透党史

党史教育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开展并不是以专门系统的独立课程形象出现,更多是以渗透式、案例式和片段式的方式为主,隐于具体课程教学中。因此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就需要一定的体系性依据指引,以便有所侧重地选取适合具体课程的党史教育素材。教材是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依据,提供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规定了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体现了课程主旨和课程特点,形成了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教学的参照基准。这就要求党史教育要遵照教材的结构序列、内容体系、理论逻辑和教学重难点来设计,细化到每个章节部分中,具体到每堂课程讲授中。随着新版教材的使用,党史教育要及时跟上教材更新,以新教材、新体系为依据,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教材语言向教学语言的转化中[7],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史料素材融入讲义、教案、课件以及教学过程,做到自然流露和顺畅表达,实现党史中有教学、教学中有党史。

三、高校思政课进行党史教育的实践建议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讲授党史,既要与党史课程有所侧重区别,又需要结合党史教育的重要要求和思政课程属性特点,在课程教学中实现党史教育,在党史讲述中完成教学任务。因此,需要在精神遵循、课程特点、教师要求和方式方法等多个角度灵活运用,从而实现党史在高校思政课中自然传播、师生共学和史论互补。

(一)高校思政课进行党史教育的精神遵循

在高校思政课中讲述党史必须要有明确的精神遵循加以引领和规范,否则无论是党史讲授还是课程教学都容易出现指针混乱和方向不清等现象,非但没有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反而互相干扰,适得其反。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遵照习总书记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相关论述、党史学习教育的讲话精神、“七一”讲话精神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重要精神等,从党的成就层面、党的精神层面和党的经验层面着力。党的成就层面主要讲“党领导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8],进而鼓舞斗志,明确方向;党的精神层面主要讲党的百年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为代表的精神谱系[9],是党的精神文明成果体系和精神力量体系,能够坚定信念,凝聚力量;党的经验层面主要讲党做了什么、正在做什么、未来如何做的接续性实践过程中凝练积累的成功总结,是党和人民的精神财富,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十个坚持”的宝贵历史经验,可以启迪智慧、砥砺品格,这三个层面就成为运用党史素材教育学生及高校思政课中讲授党史的方向凭借。教学中根据以上精神遵循,讲述党史的具体目标要求总结为:一是通过党史学习,让学生理解和感悟党的理论来源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及不懈求索,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点内容和政治任务,用新时代的思想、精神和理论来武装头脑,指导学习,不断增强开创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理论自觉和道路自信。二是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历史分析法理解历史史实和历史规律,增强历史自觉和历史定力,同时以史析今,要以大格局观看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科学历史观、时代观和政治观的统一。三是让学生明白党的性质宗旨,领悟党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9]这是我党党性宗旨和初心使命的体现。四是使学生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的水平,增强抵御不良思想和观念腐蚀的能力,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和信念建设。五是传播党的精神理念,引导学生践行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我党精神血脉,学习领悟党的伟大精神谱系,始终保持大无畏的奋斗精神。六是提高学生的政治理念,增强集体观念和组织观念,向党看、跟党走,不断提高政治素养,提高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高校思政课进行党史教育的课程重点

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以让青年大学生从多个角度,比较全面地了解党的光辉历程、辉煌成就、宝贵经验和理论实践等,增强对党的认同信任,提升课程的育化效力。从高校思政课四门主体课程的特点和侧重来看,以与党史关系的角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党史明显融入的课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道德与法治”;另一类是与党史密切契合,本身蕴涵党史的课程,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主要讲授反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基本原理,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和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能力,增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可以凭借党的百年历程中对中国特色革命、建设、改革及现代化道路的创新探索印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发展性和实践性等,用党的百年历史阐明其背后的规律依据和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与法治”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等,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可以把党史中展现的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优秀品质、革命传统、理想信念、光荣作风和法治历史等融入课程,解析党史资源对思想价值、信仰理念和道德法治等建设的意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奋斗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党情、国情和社情,其重点部分是我党诞生之后的开天辟地之路,是我党在各个阶段的重要作用和重要作为,通过历史回顾和历史事实让学生了解近现代中国人民的“四个选择”。“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主要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性飞跃,帮助学生理解两大理论成果的科学体系,引导学生深刻感悟“三个为什么”,让学生明白“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1]。重点讲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治国理政取得巨大成就及一系列战略部署和创新实践,讲清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中国战略、中国政党和中国治理的中国特色,突出新时代之“新”。总之,高校思政课中党史讲述的共同之处就是讲清我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让学生“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9],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说服力和解释力。

(三)高校思政课进行党史教育的教师要求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10],讲好党史的前提是学好党史,实现师生共学的条件是教师先学。高校思政课教师既是教职人员也是党组织成员,身兼教师的职业身份和党员的政治身份,因此学习、学好和用好包括党史在内的“四史”,不仅是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求,也是作为党员的政治素养要求,不仅是教学必修课,也是政治必修课。百年党史不仅是高校思政课和大学生进行理念精神教育的丰富资源,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体系中的必备内容,更是全体教师党员党性教育的珍贵滋养。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对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中的重要知识做到熟知熟用,不可生硬地将党史拼接于思政课教学中,因此需要教师将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党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等作为教学的基本知识储备,才能讲清马克思主义,讲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等,否则教学中就容易会出现理论内容缺乏历史支撑,党史案例堆积与课程结合度不高等现象。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党史等“四史”要有长期厚实的积累,在教学和备课实际中,纵向逻辑上讲清历史延承,在横向维度上讲细理论体系。思政课教师可以采用自学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来深化党史等“四史”学习:一方面在党员的政治立场上学习党史,努力做到针对全体党员的党史学习教育目标要求;另一方面从教师的职业定位出发,结合思政课程学习党史等“四史”,扩充自身的知识广度、强化自身的专业深度、丰富和夯实自身的历史基础。思政课教师具备以上的能力后,可以做到将历史讲明,将历史讲清,将历史讲透。通过历史的小故事、小例子、小片段、小人物和小事件,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看清历史,理解现实;通过历史中的正反例子、中外例子对比分析,如减贫历史、防疫战疫中的“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等开悟学生,引发思考。

(四)高校思政课进行党史教育的方式方法

一是理论、精神和实践结合的课程教学向度。高校思政课的主要阐述内容来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各方面实际结合的理论成果,这一过程诞生了党和人民精神力量的系列标识即精神谱系。讲理论,课程才有体系性和专业性;讲精神,课程才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讲实践,课程才有现实性和真实性,要在党的历史进程中讲清党如何践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如何提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如何创造伟大的精神谱系。二是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方式。线下课注重理论讲述、教师解释引导和学生参与互动;线上课强化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和自我考核,同时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将视频、影像和虚拟仿真等结合,丰富教学载体、优化教学效果,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三是用多样化的党史故事来育化学生。高校思政课中的党史叙事,其选材要契合教学要求和课程设置,结合院校特色、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用好校史、院史、系史、学科史、专业史、课程史、地方史中的党史故事和红色故事,如红医故事、红艺故事、红色工匠故事和红色校友故事等。尤其是与学生年龄段相近的榜样故事,如青年党员故事、青春扶贫故事和青春抗疫故事等。将党史情景剧表演、党史微电影比赛和热播影视剧等结合起来,丰富党史故事讲述方式。四是善用“大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11]。通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如参观革命纪念馆、博物馆、遗址、看望革命老前辈、开展党史主题实践活动等深化和渗透党史,特别是与专业结合的红色主题社会实践。在专业课程中结合专业特色和课程特点,针对性地渗透党史案例,切实发挥好课程思政的作用。五是高校思政课中要用大历史观讲述党史。将党史教育融入“四史”课程,发挥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讲学中不必过于纠结细枝末节,面面俱到地讲述,更不是就事论事,止于讲“史”,要述“史”,更要讲“理”,也不能囿于历史片段中来阐释,片面理解,而是要拉长历史视角,要“放在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12]。要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既不回避问题、含糊不清,也不否认成绩、妄自菲薄,更不虚无历史、碎片过往。要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和课程观。六是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要结合课程体系及章节重点来渗透,不能不做取舍地灌输,也不能不分轻重地全部呈现,要重点讲述和适度提及结合、教师引导和学生自学结合,如可采用专题式、案例式教学,结合思政课的各个专题,用案例支撑来深化党史教育:一方面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原创性思想成果及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及重要会议精神;另一方面将课程教育、教材教学与原著、党的文献推荐阅读结合起来。

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为了通过党的历史学习,使学生获得历史经验、增强精神力量、提升学习能力,通过党史教育可以更清楚、更完整、更深刻把握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历程、精神品质及初心使命,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过程、主体内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及价值意义。在高校思政课中讲述党史就是结合高校思政课的主线逻辑、课程节点和教学节奏,用党的历史素材丰富理论教学、用党的历史征程强化实践教学、用党的精神谱系提振课程品质、用党的优势力量赋能课程教学。

猜你喜欢
思政课党史马克思主义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党史篇
党史上的今天
党史上的今天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