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映宇
(福建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122)
中共建党百年奋斗史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前途、中国人民的命运和全球发展的格局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和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在建党百年历史条件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1]。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为关键节点,求解中共百年奋斗史中的时代命题和宏大叙事逻辑,极具战略意义。同时,中共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蕴含着深厚的理论资源、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伟大的建党精神,契合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使命和要求,且二者在目标、内容和要求上的内在统一,是大学生成才成长的“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2]。因此,作为铸魂育人主阵地的高校思政课理应成为中共百年奋斗史教育的主渠道。在此背景下,以中共百年党史故事的国家叙事逻辑为主线,突破高校思政课党史故事教学困境,讲好中共百年党史故事,更能帮助大学生从百年党史奋斗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更能实现思政育人的目标。
以国家叙事为范式,把握高校思政课与中共百年党史故事之间的关系,是以思政课为主阵地,深化中共百年党史教育实效的基本前提。
重视国家叙事,讲好党史故事,是讲好中共百年奋斗史的着力点。叙事,是陈述事实,借助语言或其他介质呈现特定时空的人和事,又称“讲故事”[3],是人类观察、认识、理解及解读社会事实的基本途径。作为观察和描述社会生活的表现形式,一定意义的叙事原则只有为社会发展提供认知和价值,才能实现其建构人类自身价值和提供经验意义的双重使命。叙事范式理论认为,对于思想传播中普遍存在的叙事形态,受众会因故事吸引力而选择排斥或接受、内化。马克思唯物史观叙事范式则以“现实的人”为历史出发点,形成“人类社会”“社会化的人类”提供理论依据[4]。高校思政课嵌入唯物史观叙事范式,可以通过大量历史事实、现实生活和教学话语等内容进行教学互动,聚焦如何透过教学叙事,传递系列相关的历史经验及其价值认同。
国家叙事是以民族国家为主体、以宏大议题为载体的思想传播和价值引导。史实维度的国家叙事范式还兼具“特定意识形态及其特殊政治诉求的认知论和本土论倾向”[5],带有国家意识引领和社会力量凝聚的价值旨归。国家叙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论述的重要范畴。从单纯的国家叙事,转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内容的兼收并蓄,是中共百年党史观教育的必然要求。中共百年奋斗史的国家叙事必然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国家建设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指向[6]。高校思政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蕴含中共建党百年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国家叙事范式,更有价值、理论和原则等维度的逻辑考量。
唯物主义视域下的国家叙事兼具历时性和共时性,既把握构成事物整体的内在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展开具体叙事的意义探讨,又注重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中认识特定地区或国家的社会现象,形成历史与现实的互动效应和宏大叙事指向。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中共百年党史是其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奋斗史,系列故事演绎不单纯是历史叙事,蕴含深厚的理论精神、思想特质、民族气质、社会情感、时代意蕴以及道德养成,承载特定的国家叙事逻辑。因此,党史故事以党史人物或党史事件为载体,体现建党以来革命、建设、改革和开创新时代的奋斗历程和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境遇下不同历史时期治国理政内涵及其世界价值,既是时空维度的客观纪实叙事,也是传递政党品格和民族精神的价值叙事。以此为向度的国家叙事亦带有党史故事的价值表征,突出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因此,高校思政课挖掘好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伟大事业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光荣传统和优良品格,为时代新人的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其所讲述中共百年党史应然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的历史主体、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实现、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规律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经验等五个层面的宏大叙事指向[7]。
中国共产党是当今世界第一大党,是推进中华民族复兴梦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有成效的无产阶级政党之一,是现代化探索最百折不饶和全球化治理最积极务实的执政党之一,其在百年发展历程中积累诸多重大意义的奋斗故事资源。从思政课的教学理论来考察,不同发展历程形成的故事资源共性和个性并存,尤其在理论范式层面,革命故事、建设故事、改革故事、新时代开创故事有不同的理论内涵和教学语境,具有“可听性”“可信力”“可取性”等教学叙事诉求。
一是“可听性”诉求。可听性是为了增强说服力,完成价值传递。思政课讲百年党史故事,是在教学中实现说人、叙事和讲理的历史统一。百年党史故事突显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性,承载着民族、国家事件的主题性,需要宏大叙事理路和直抵人心的价值渗透功能。面对“00”后大学生,更需以具体的历史观察说人、接地气的群众用语叙事、可靠的史实讲理,从开阔历史叙事中增强思政课教学感染力。
二是“可信力”要求。将百年党史故事融入思政课,需要以客观、真实和可信的历史叙事取信于人,做到历史自信,才能帮助大学生筑牢信仰之根,弘扬建党精神,坚定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8]。
三是“可取性”目标。高校思政课讲述中共百年奋斗史,需要在保持强劲叙事吸引力的同时,积极建构故事的可实践性维度,从国家叙事场域实现党史故事对大学生的思想内化和行动外化。
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共百年党史故事,需要从价值、理论和原则等方面综合构建好中共百年党史故事的叙事逻辑。
党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和最有营养的教科书。学好党史可以明智、知责和立志。深刻把握和理解党史故事的价值功能,是高校思政课建构国家叙事逻辑,讲好党史故事的前提。“我们根本没有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9]同时,“历史的性质是故事及其通过讲述再现以往的事实,是再表述”[10]。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是厚实大学生“四个自信”基础最鲜活的理论教学资源。只有深刻理解中共党史,才能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的根源。也只有深刻读懂中共百年奋斗史,才能真正感受到百年党史的厚重和新时代开创的动力。因此,思政课讲好党史故事有双重叙事价值逻辑诉求。
一是建构科学历史认知逻辑。思政课讲好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故事,需要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和开创新时代为叙事顺序,将鲜活的历史人物、事实、经验和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揭示故事蕴含的历史本质、历史规律,增强历史厚重感,帮助大学生建构起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和国强民富的科学历史认知。
二是建构正确的历史观。在前述基础上,思政课超越历史生活内容的时空限制,回溯历史发展脉络,归因历史成因,讲好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建构正确的历史观,本质在于反映过去客观史实,提供历史经验的科学借鉴,帮助大学生更全面、清醒地认识历史,把握国情,理性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歪曲或杜撰历史、丑化英雄人物等不良现象,自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1]从思政课角度而言,这个彻底的理论资源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政课是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阵地,其讲好百年党史故事,既要“动之以情”,更需“晓之以理”,彻底抓住中共百年奋斗史成功的理论根本,讲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2],厘清党史故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讲明中共百年奋斗史的理论品格。同时,从国家叙事的角度来看,高校思政课讲述中共百年党史故事也只有超越故事内容,回应更具宏观性的理论议题,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其教学目标。这是思政课讲好中共百年党史故事理论逻辑的基本维度。换言之,思政课建构好中共百年党史故事的理论逻辑,既要点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着眼于国家叙事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要义,明确马克思主义是中共百年奋斗史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还要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等宏大历史叙事,帮助大学生理解“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13],使之在百年党史故事中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自觉养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
历史有事实历史和观念或建构的历史两个维度,“以追求一定客观必然性的基础或规律为原则”[14]。就国家叙事而言,“中共党史叙事的原则是第一要务,立场出了问题,叙事就不可能做到客观、全面、科学”[15]。高校思政课浓缩中共百年奋斗史,其讲好中共党史故事应然包括事实历史和建构历史,体现历史唯物主义叙事原则,对社会发展规律有其国家叙事指向性。
一是遵循思政课中共百年党史故事宏大叙事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高校思政课应在教学中强调通过规律性、思想性、整体性和结构化来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叙事原则,“大事不虚”地呈现中共党史故事宏大叙事的教学话语特征。
二是明确思政课中共百年党史故事微观叙事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原则。高校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通过中共百年大党的成熟思维来回溯百年党史,展现历史人物,又要从生产和生活方式、发展状态等方面突出历史人物或事件的真实性,填补大学生所需要的历史知识,以活跃大学生的思维,激发其思想火花。
三是坚守思政课讲好中共百年党史故事宏大叙事和微观叙事的辩证统一原则。高校思政课主要涉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教学内容,承载着近代以来中国百年历史沉浮,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需要以宏大叙事和微观叙事相统一为原则,不仅要从“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16],还要“弄清楚所研究的问题发生的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17]。
只有充分运用好历史唯物主义叙事方式,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和原则为基石,才能“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18],融入思政课课堂,走进当代大学生的心里。
中共百年奋斗史既充实思政课的教学资源,也对其讲好党史故事提出高要求。就国家叙事而言,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共百年党史故事有其困难和问题。
高校思政课具有意识形态引领性、理论传播性和内容综合性等课程特性,必须在遵循教材目标的宏观叙事中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其讲好党史故事不可避免地面临双重价值叙事之困。
一是宏观叙事与解构叙事的教学把握。经典理论叙事范式认为,“提供充分理由更多的是指讲述动人的故事,而非搜集证据或建构严密的论证”[19]。然而,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决定其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围绕宏大叙事主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为完整的教学主线,突出学术性、学理性、现实性和历史性等,创造性、立体化地传播好马克思主义,把握好历史认知逻辑和正确历史观建构的价值叙事逻辑,才能真正意义上论证“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对此,避免单纯的“碎片化”或“解构性”的“个体叙事”或“日常生活叙事”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思政课讲好党史故事的教学目标认同。长期以来,思政课有“政治宣传”“学而无用”之嫌疑,遭受冷落的低头现象、厌学和逃离课堂问题挑战着思政课教学神经,客观上影响思政课教学自信。同时,基于党史故事与大学生生活的时空差距、教材叙事和教学叙事的内容差异,思政课讲述党史故事在多大程度上获得大学生教学认同备受考验。
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理论精深、意蕴深邃,需要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寓抽象于生动、寓单调于鲜活的方式引导大学生认同并内化、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中共百年奋斗史故事反映“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18]。这就意味着高校思政课教学既不能纯理论性,也不能纯政治性,其讲好中共百年故事的教学实践同样面临两大困扰。
一是宏观理论与“历史结论”的教学转化。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演绎着宏大叙事主题的“历史定论”[20],比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等。尽管这些定性“结论”经得起百年历史和现实的检验,但是仍然需要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理论叙事转化。如何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与党史故事内容的叙事统一,让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认同并内化宏大“历史定论”,增强“历史定论”的信服力,是思政课讲好百年党史故事的着力点。
二是教学理论原理、发展和运用的党史故事立体呈现。这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思政课教学的“体系转化”之困难。在这个意义上,思政课讲好中共百年党史故事之时就面临国家叙事的理论视野、方法运用和资源佐证等方面的综合考验。
高校思政课讲述中共百年党史故事有其底线要求。如何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角分析中共百年历程中从小到大、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问题,扫清历史虚无主义的负面影响,是思政课讲好中共百年党史故事的现实议题,需要破解正视潜在的教学问题。
一是党史故事与思政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入。尽管国家叙事范式下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建等各个方面,中共百年奋斗史的故事资源亦十分鲜活、饱满,但基于“原则叙事和政治正确”的考量及教师故事教学能力的制约,在教学实践中会存在回避矛盾以及故事讲述得多、教学分析少得问题,缺乏故事讲解的理论深度,陷入纯粹故事范式下的“照本宣课”的教学尴尬。
二是党史故事与大学生生活的现实关照。党史故事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事件。百年党史人物和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有其历史存在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因素。思政课讲好中共百年党史故事,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课程教学呈现的理论精髓和历史规律,为大学生提供思想智慧和目标定力。以此为角度,思政课讲好党史故事潜隐问题表现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故事发生偶然性和历史必然性与大学生现实生活相脱节,导致教学目标过高、话语乏力和故事针对性较弱、情感共鸣有限等问题。
高校思政课讲好百年党史故事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对教师理论功底和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挑战。对此,高校思政课需要以中共百年奋斗历程为动态、开放的国家叙事为基本理路,以大学生时代愿景为教学导向,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和载体等作用,建设思政课讲好百年党史党史故事的教学合力。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1]作为中共百年党史故事融入思政课的主导力量,教师队伍的党史素养和党史故事教学能力直接关系思政课讲好百年党史故事的教学实效。高校思政课构建中共百年党史故事的国家叙事教学逻辑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党史知识专业素养和较好的党史故事教学能力。一是增强思政课教师充分认识到党史故事在厚植理想信念、落实立德树人等方面的政治引导功能和价值引领意义,自觉在思政课教学中讲好中共百年党史故事。二是夯实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丰富其党史知识储备,建设学术研究机制,引导教师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系统研究中共百年党史学术议题,注重史实考察,掌握党史故事教学叙事资源,提升其对党史故事与思政课教学融合的驾驭能力。三是提升教师“讲好党史故事·上好思政课程”的教学能力。思政课讲好党史故事要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特性和精神需求,关注党史故事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现实联结,立足思政教学空间,强化国家叙事逻辑下讲好党史故事的课程针对性和学情针对性,在理论准备和知识储备的基础上,从教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专题设置和精神传递等方面立体呈现中共百年党史故事教学意蕴。
中共百年党史故事融入思政课,是以培养当代民族复兴的时代青年为终极教学叙事指向。因此,思政课讲好中共百年党史,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意义,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主导性和主体性”双叙事主体互动。一般而言,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内容与现实的关联程度。因此,以青年大学生为叙事对象讲好中共百年党史故事,要在适应青年大学生的受众心理基础上,主动调节其接受心理,使之在百年党史的故事交流中增进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和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的价值认同。以此为角度,思政课要讲好百年党史故事,一方面,教师要立足不同学科背景下的大学生受众心理特性,以故事为中心,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并基于历史的事实考察和价值判断,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在历史故事中对接思政课理论教学内容、现实问题,指引大学生形成立足现实、感受故事、回顾历史和启发当下的思维方式,激发其理论学习的浓厚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大学生结合自己感兴趣的党史内容,或积极在课堂上讲好党史故事,或精心展示自制的党史故事专题微视频,或采访本地、本家乡的历史见证者,发挥学生讲好党史故事的课堂积极性,帮助大学生在故事讲述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大历史观。
教学内容是思政课实现课程育人的关键元素。中共百年党史历程中的重大事件是思政课国家叙事教学的逻辑起点,思政课讲好党史故事应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为基本遵循,以近代百年历程为叙事线索、以中国共产党为叙事对象,围绕党的重大历史事件,强化思政课党史故事内容的理论性、思想性,推进思政课教学与党史故事的深度融合,建构思政课党史故事教学话语体系。首先,从整体性考量,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内容特性及其党史故事的关联性,推进思政课教材内容向党史故事教学内容的转化,为思政课讲好百年党史故事提供教学依据。其次,从叙事特性出发,整合党史故事资源,以青年大学生需求为导向,党史故事教学内容与大学生期待结合起来,形成专题故事教学,为思政课讲好党史故事提供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教学素材,优化教学内容。再次,思政课应明确不同课程、不同专题讲好党史故事的教学指向和目标要求,避免不同课程讲述党史故事的交叉重复或历史虚无,让党史故事在思政课各门课中各有侧重又有机融合。最后,思政课讲好中共百年党史故事,要以立足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坚守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为前提,积极创新叙事方式,建构思政课讲好党史故事的教学话语体系,增强思政课的可听性、可信力和可取性。
当下,为适应全媒体的时代需要,高校思政课利用新媒体技术,积极发展思政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共百年党史故事,同样也需要充分把握全媒体技术特性,双线增强教学实效。其一,思政课教师要立足教学目标,在传统线下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好全媒体资源,除了利用课件、短视频播放、课堂讲授叙述宏大历史事件外,还要创新教学方式,拓宽思政课教学空间和叙事途径,通过“易班”“学习强国”“微信”“微博”“抖音”等媒体平台,以课前发布和课后过程性评价,建设党史故事教学多维载体,推进思政课教学方式创新。其二,高校思政课要强化优质党史故事教学内容的教学供给,借助新媒体技术,适时推出虚拟教学体验和相关线上学习模式,讲好、讲活党史故事,并结合留言、点赞和弹幕等互动技术功能,及时回应大学生学习关切,提高大学生党史故事学习兴趣,巩固思政课课程教学效果。其三,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学识修养及良好的媒介素养、职业责任感,通过“新感官+党史故事”的全媒体叙事思路,主动发声、主动创新、主动出击,为思政课讲述中共百年党史故事注入新时代的解读,强化宏大叙事主题下大学生对党史故事教学的微观“沉浸式”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