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多维思考

2022-11-22 12:43刘世映李浩泉袁凤琴
现代交际 2022年4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中华精神

□刘世映 李浩泉 袁凤琴

(1.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 贵阳 550025;2.凯里学院 贵州 凯里 556000)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历史更迭和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宝贵精神,是中华民族共生共存共荣的向心力,更是推动中华民族延续与发展的强大动力。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1]2019年,《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要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2]新时代发展赋予了爱国主义教育新的使命与任务,重视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国家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效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经涤荡与选择而被认可的有价值的文化,具有历史性、民族性、教育性等特点,对爱国主义精神开发与利用是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逻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爱国主义的根基,“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3],而“爱国主义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4],是中华民族自古延续的传统宝贵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续写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有力笔法,爱国主义教育需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里,探寻与之内在的联系及其价值,更好地引导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认识和践行新时代爱国主义。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深厚的“爱国情”底蕴

文化来源于族群的生产生活,基于一定的时空衍生、迁移与变化,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此民族存在的有力证据和民族发展脉络的记载。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在千百年中融合、碰撞,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的人、事、物、时、史、地等皆是中华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重大体现。“爱国主义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在千百年来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对祖国极其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情感”[5],是生长和蔓延在时间与实践中的发自个体内心的情感。中国古代以来形成的以家庭为核心并以血缘为纽带的“爱家”情感亲密而浓重,家庭良好风气的建设也往往包含着对家国认知的引导和家国情怀的培养。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不断发展,生产生活的需要增强了人们对故土、自然环境、邻里乡亲的依赖与依恋。经济生产实践对家庭、乡邦、国家所持有的依赖使爱国主义精神在优秀传统文化中产生[6],以家庭为中心的情感范围延伸出了深厚的乡土情怀。而历史的变迁也使原有情感扩大和上升为家国相融相牵的情怀,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四海之内若一家”等,将“家”“乡”“国”相融的深切情感,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烈而牢固,赋予了爱国主义应有之义。国家认知是国家认同的前提和基础,是爱国主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厚的爱国情怀底蕴,可通过优秀传统文化中印刻的丰富历史加深学生认知,以“共同体”的身份去回溯民族和国家历经的种种与点滴,承前爱国主义精神,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情怀,增进学生对伟大民族和伟大祖国的了解与认同,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爱国之情,在思想上和情感上夯实爱国根基,扎扎实实、真真切切地爱国。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饱含丰富的“强国志”要素

中华民族饱经风霜、历经千锤百炼,是一个勤劳、智慧与勇敢的民族。“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8]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断融于民族前进的步履,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为民族进步持续注入精神动力,这得益于中华民族凝练出的坚定、强大的意志作为支撑:既有对国家的远大理想抱负和强国之志向,又产生了以民为本、为民尽心的忧思,表现为志向、志气、意志、信念等;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远志向,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心怀天下的宏远志气和“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信念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意志品质激励着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铿锵奋进,举起了“强国志”的伟大精神旗帜。强国的志向、意志与志气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团结进步而言举足轻重,是激励青年学生“强国志”的必需要素。学生在安定祥和的环境中成长,其爱国之追求和报国之志向更应得到增强,艰苦卓绝、勇担重任、以国任为己任等的优秀品质更应得以培养。因此,应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强国之志”的要素,使之成为学生能够吸收并自觉秉承的精神,转化为青年学生在新时代和新征程中建设家国的强大精神动力,增强其强国决心与信心、志气与志向。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强大的“报国行”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报国行”源自于古人的美好向往并熔铸于力行报国之中,既体现在“舍生取义”“精忠报国”“宁死不屈”等的报国行动中,也融汇于前人用智慧和汗水铸就的文学、科技、艺术等辉煌成果中。报国之行或伟大、或平淡,爱国途径虽有万千,但从出发点和目的来说并无区别,于情感而言更是心归一处,传达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热爱。“传统是从过去流淌到现今的精神河流,每个人都不自觉地站在传统的延长线上。”[9]古人的报国之行推动着民族发展,传递的不只是一则故事、一本书籍或一首词赋,其中的报国事迹值得弘扬,劳动成果值得学习和借鉴,精神值得承袭与沿用。中华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前人的付出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启发。中华文明正因为世代中国人充分尊重和保护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成果和精神禀赋而得以源远流长[10],最重要的是需要后世从中学习与发掘。学生从世代延续下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可以寻求到报国之智慧、报国之思想、报国之行径,练就报国之本领,为其在不同的境地可以有千千万万种爱国的方式,借由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将其化为内在动力和外在行动,从目之所及、力所能及和心之所向出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续力,做到“实实在在”报国。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之挑战

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就必须要探讨此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开发趋于浅层化

深入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探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基础,应开发优秀传统文化中与爱国主义教育相适应的部分,将其转化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其的开发也非一日之功。目前,开发趋向浅层化、内容定位浅显是极突出的现象。学校在开发过程中倾向于选择“显而易见”“浮游”的部分,并未通过“表征”深挖文化内里,而爱国主义需要来自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浸润,要真正融于学生身心并成为自然发生的情感。因此,深刻性是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具备的,需要向学生传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容,以深化其爱国主义精神;反之,不深入文化本身就难以剖析其内在、隐性的教育价值,未达深度就无法寻找源头活水,又何谈源源不断。例如,青年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深度存在欠缺等的问题[11],在一定程度上与开发者和实施者对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不深入、不系统有关。粗浅化分析不仅会使优秀传统文化在转入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流失价值、实用性不强、不具代表性,造成学生“点到为止”式的接触,还会导致开发程度难以满足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学生的内在需求。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嵌入有失兼容性

嵌入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活态发展的手段,是连接文化与教育实践的桥梁,但在学校教育教学中仍存在诸多嵌入问题。其一,学科嵌入缺乏融通性。易出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结合列为单独教育活动的情况,优秀传统文化未能以学科课程为载体向学生呈现其所包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同时,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入校园过程中存在着其作为教育文化资源的认识受到狭隘的挑战[12],教师难以将之充分渗透于各学科之中,陷入学科领域单一的窠臼,无法打破学科性质的藩篱。其二,场域嵌入有所局限。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场域应实现课堂教学和营造社会氛围协同发展[13],但在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中,其应用场域却大多集中于校内而缺少与校外的联动。“内外分离”导致场域的僵化与局限,限制了文化辐射范围和教育空间的拓展。其三,互动嵌入失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爱国主义教育,既要前者对后者持续助力,又要后者推动前者赓续发展。而实际上大多是单方面向优秀传统文化索取,易忽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反哺,二者并未处于共生、互促的状态。表现为:在学校顶层设计、课程开发和活动开展等方面未探察到嵌入的实质是合作;置合作于边缘化是造成二者互动止步于单向融入且无法形成长效、活性发展模式的因素,更是实现双方良性循环与互惠需跨越的鸿沟。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实施缺乏渗透力

实施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落实到爱国主义教育实处的途径,是对文化走进教育动态的把控及调整的现实依据。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随着大众社会意识不断提高,各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实施方面仍待改善。首先,实施目标不明确。教师对于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价值定位不准确,未明晰优秀传统文化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及育人目标,无明确意识地选择适宜的文化内容放入实施过程,使得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缺乏优秀传统文化的导向与支持,呈现出空泛与无力的状态。其次,实施方式单一。实施方式与内容的契合度直接影响教育活动收效,采用单一的传递方式甚至机械的灌输方式必然会对爱国主义教育带来桎梏,如教师不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再如“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化、空洞化、单一化”[14]等都易将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置于初浅、固化的境地。最后,实施力度薄弱。地方资源、现代科技、社会服务、公益团体等使得活动的实施更加多元化,丰富了教育资源,畅通了信息接收途径,但学校缺少整合优势的意识,未充分调动社会环境中的有利条件,教师缺乏运用这些“优势”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的黏合剂的意识与能力,使学生与人、事、物之间的互动被弱化,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的渗透较为贫乏、不聚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多维实现路径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15]需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互助路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发展并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力量。

1.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价值以增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高度与深度

传统文化最能打动人心、美化心灵、净化风气和滋养品格。[1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源至今,不断演变、吸收、生长,富有丰沛的教育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17]“要本着科学的态度,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8]学校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来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19],深度了解其本体。这一工程需要相关人力和物力共同作用,政府、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传统文化传承人等都是重要支持主体,而文化发源与传承地、文化典籍、文物古迹、博物馆等都可作为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学校须从多主体、多维度出发,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开发打牢基础,为提取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动力因子进行专业性、保障性和科学性支持。由于文化与人的不断发展,学校顶层设计需重视文化开发的阶段性,关注不同阶段的变化与反应,组织教师队伍与各专业群体保持长期合作,持续、加深学习优秀传统文化,透彻剖析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探寻源头及其元本,为后续教育内容的输入提供充分准备。只有教师先做到了然于心,才能将其中的历史渊源和丰富内涵合理地牵引、迁移至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需求中,为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搭桥铺路,通过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厚植爱国主义教育。只有沉得下去剖析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向上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质量和站位,在教育中凸显文化的价值,为爱国主义教育增添文化厚度。

2.重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体系以拓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广度与宽度

《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2019年)(以下简称 《方案》)的颁布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2021年)(以下简称 《指南》)的制定,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指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投射到课程、教材、校内外活动等的方向与路径。《指南》中将目标定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课程教材中的育人立意更加精准鲜明,布局安排更加系统完整,内容更加科学合理,呈现方式更加丰富生动。课程教材在厚植中华文化底蕴、涵养家国情怀、增强社会关爱、提升人格修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育人功能显著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更加坚定。”[20]构建系统的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体系,是将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路径,需明晰方向性及其可应用程度,结合《方案》和《指南》内容,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首先,需鉴定文化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匹配度,选择能打破时空界限、富有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承载历史并承接未来的教育内容,使其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产生更宽广的影响,以加强学生建立个人与国家深厚情感的牢固性。其次,缕清内容难易程度和学生能力之间的关系,使内容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产生最大效用。关注每个学段之间内容深度的衔接和提升,逐步扩大学生的群体性学习内容范畴,统筹规划整体的教学内容,通过循序的教育内容使学生渐进发展;同时尊重个性发展,引导学生拓展自主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因子范围。最后,延伸内容枝干,按时间、类别等维度更新、扩充内容,拓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多维性,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与多学科之间的融合;通过各学科之间、各学科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融通来接洽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注重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与不同学科性质的适切性,增加条理性的同时,丰富其体系内在;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学科分支中和谐生长的态势,增强文化与教育的紧密性,从而扩大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的感染力。

3.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路径以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力度与效度

实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效力的重心,也是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最为深刻的环节。其一,明晰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21]爱国主义精神要将立足新时代实际和运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进行结合,并使之具有新时代意义。[22]因此,教师在实施教育时,需明确新时代对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要求,基于新时代育人方向,将文化的优秀传统和新时代教育走向相结合。明确培养具有“承古开今”能力的新时代爱国者的育人目标,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培养学生融古今、担使命的爱国能力与精神,使之成为“有根”“有情怀”的接班人,真正领悟爱国主义的含义。其二,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作为连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空间,将学生的生活环境作为其落实爱国主义知识和实践的场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17]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爱国情感向爱国行为的转化[23],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贴近生产生活的优秀传统文化并驾齐驱。让学生与社会生活实践接轨,于学校内外切身体会党和国家为国为民所做的贡献及党的伟大精神和民族精神,紧紧围绕新时代家国情怀应具有的“深层的精神属性、浓郁的民族特色、鲜明的政治属性和宽广的世界胸怀之鲜明特征”[24],帮助学生从实践中凝聚爱家乡、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培育学生的家国一体意识,在社会生活中受到“接地气”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传送和生活实践共同涵养爱国主义精神。其三,文化与教育都是富有生命力且动态发展的,因而实施过程要做到动静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造性转化,就是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25]203不同性质的文化投入爱国主义教育时要注重力度的侧重,部分文化适宜感受,部分则适合动手操作,实施手法应浓淡相宜,或轻描,或重彩;兼顾复原和创新并行的形式,既要返璞归真,尊重文化本真,沿用传统,也要优化实施路径,如利用图像实践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26],巧用现代科学技术,依据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采用新颖、多样的实施方式以增强实施成效,让学生深刻获得知识、情感、技能,调动学生回应的积极性,使优秀传统文化落到爱国主义教育时能够掷地有回声。

4.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发展以赋予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容度与温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17]爱国主义教育事业任重道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发展是保持爱国主义教育生命力的重要保障。中国文化的兼容并蓄和择优而从之的特点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内容与样式得到了创造、更新。[27]教师应抓住其包容性和开放性的优点,立足本体的同时吸收多元文化精华以充实爱国主义教育,避免形成文化堕距,让优秀传统文化有力熔断阻隔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可能会出现的偏差、片面、刻板等障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17]应结合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民族性与世界性[28],有选择地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弹性与理性,使爱国主义教育汇集先进成分,让走进学生心灵深处的爱国主义精神充沛、有包容性而不失偏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25]203“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5]201因而,教师应有意识地平衡双方的融通与互动,基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并反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学生的自主创造空间留白,引导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培养学生传承、探究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与能力。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动力,让爱国主义教育成为延续和创生优秀传统文化的依托,二者相互成就、互助互利,使学生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时能够入眼、致知、及心、于行,让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成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望相助的温情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含的爱国主义基因自古代延续至今,其间凝聚着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蕴含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图景。推动文化与教育的互促是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的一大重要议题,重视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研究是对新时代教育方针政策的践行,是突破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之间分离状态的着力点,是对“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立意的标新,也是加强文化与教育联系的重要探索。当前,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还存在较大的探究空间,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逻辑及推进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进行阐释,以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价值、重构内容体系、优化实施路径、重视赓续发展的多维路径催新爱国主义教育视角,形成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为一体的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新样态。只有这样,才能夯实爱国主义教育基底,使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更为坚实、丰富而有力,才能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伸空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新的意涵、动力与活力,推动文化与教育共生新趋势,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落地生根。当然,这一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动态的、可持续的发展过程,需多方支持,久久为功。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中华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策略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