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研究综述

2022-11-22 11:57孟猛代昆豪王杏路靖
热带农业科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农产品价格机制

孟猛 代昆豪 王杏 路靖

(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海南省热带作物信息技术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 海南海口571101;2.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 吉林长春 130022;3.海南医学院 海南海口 571199)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稳定持续发展不仅关乎广大农民和众多企业的实际利益,而且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社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近年来,受非洲猪瘟疫情、新冠疫情、极端天气等客观情况影响,国内猪肉、蔬菜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出现大幅波动现象,尤其是猪肉和蔬菜价格异常波动直接影响国计民生,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门经济话题。梳理近年来国内农产品价格形成相关研究的主要观点和论述,有助于深刻揭示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致因,对制定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对策、提高应对能力及促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郭世勤[1]较早研究了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对农产品“买难卖难”和“暴涨暴跌”的影响,认为有效、合理、尽快地建立宏观调控体系,是保障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正常灵活运转和防止避免农产品“买难卖难”的关键。

为全面把握当下国内农产品价格形成相关研究进展,笔者选取知网、万方、维普3个中文数据库,以“农产品价格形成”为题名进行检索,同时还分别检索题名、关键词及主题中含有“小麦”或“水果”或“蔬菜”或“猪肉”等,并含有“价格形成”的文献,检索截止日期为2021年11月 21日。通过筛选和剔除检索结果中重复和相关性较小的文献,最后共得到99篇国内相关文献。因此,文章以检索结果为主,兼顾其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及归纳总结,发现仅有个别学者对农产品价格形成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例如,张利痒等[2]简要回顾了我国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研究成果,并指出定性研究较多,未来应关注农产品价格上涨有多少比例惠及农民,炒作、疫病、灾害等突发事件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以及农产品价格形成的权威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等。刘德伦[3]根据世界各国的学术动态,对农产品价格形成理论进行了梳理归纳,将农产品价格形成理论分为劳动价值理论和市场供求决定价格论两类。罗圣华等[4]从农产品价格调控目标与手段、农产品价格波动特征、农产品价格波动因素分解等方面,对我国农产品价格调控机制进行了梳理和评述。目前,有关农产品价格形成相关研究综述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原因是对国内农产品价格形成相关研究的梳理还不够系统全面,不足以反映当下国内农产品价格形成相关研究的总体概况,尤其是近年来有关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相关政策研究的成果较多,但缺乏相关综述研究。文章拟从农产品价格形成理论、农产品价格形成实证、不同视角下的农产品价格形成和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相关政策4个方面进行梳理和述评,以总结现有研究已经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不足,探索值得关注的潜在研究方向。

1 农产品价格形成理论研究

关于农产品价格形成理论的研究,主要是针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马歇尔的供求均衡价格理论。就时间跨度而言,在改革开放之前,国内学术界主要探讨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农产品价格形成理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思想是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其价值,商品的价值是价格形成的基础。基于劳动价值论,不少学者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制度探讨了农产品价格形成的理论基础,具体到农产品价格形成,马克思认为农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价格形成要以价值为基础,其价值由经营劣等地的平均劳动耗费决定,即农产品价格形成取决于劣等地的平均劳动耗费。对此,较多学者展开了研究,但存在分歧,陈继昌[5]、鲁家果[6]、刘家声[7-8]、许经勇[9]、宋增山等[10]、王传维[11]、吴立平[12]均认同马克思的观点,并基于“人多地少、需要利用劣等土地扩大土地种植规模”的观点,解释了劣等地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农产品价格形成的必要性。也有学者提出不同见解,赵兴汉[13]认为,农产品价格形成的基础应该是生产价格而非价值,若以价值为基础,忽略自然资源的价格成本,则会导致资源浪费。杨钢[14]则认为,我国农产品价格形成的基础是“双渠型价格”,既不是价值也不是生产价格。

基于马歇尔供求均衡价格理论的农产品价格形成理论研究。马歇尔供求均衡价格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均衡价格与价值是一致的,当产品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时,其产量与价格也达到均衡,随着供求关系的波动,均衡价格随之波动。国内学者对农产品价格形成理论的研究主要以Gardner[15]、Panzar等[16]、Fisher[17]、Holloway[18]建立的理论模型为基础,其中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是 Gardner[15]的研究。国内辛贤[19]率先建立了我国农产品价差模型,为我国农产品农户价格和零售价格形成研究提供了系统模型;随后,辛贤等[20]于 1999年建立了由农产品价格决定的长期模型和短期模型,并提出了考虑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价格决定模型,奠定了我国农产品价格形成研究的理论基础。此外,王秀清等[21]在 Gardner模型基础上,解除了规模报酬不变假设,运用均衡移动模型研究了农产品在农业生产者和食品零售商之间的纵向价格传递机制。

2 农产品价格形成实证研究

关于农产品价格形成实证的研究较多,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基于产业链视角分析农产品流通各环节成本和利润组成,进而构建完整的农产品价格形成过程。许世卫等[22]分别对番茄价格形成过程和尖椒价格形成过程开展了全程调研。张磊等[23]、姜楠等[24]、段爱明[25]均指出,猪肉产销各环节发生的成本费用加上相应的利润形成终端消费价格。何劲等[26]以宜昌柑橘为例,对柑橘产销各环节的价格形成与利润分配进行了实证研究。蒋中一等[27]基于实地调研分析了北京、寿光等地蔬菜的各环节成本分配和价格形成过程。王婧[28]、李先国等[29]分别对贵阳、北京的蔬菜价格形成进行了实地调研,基于实地调研分析了蔬菜产销各环节成本对蔬菜价格形成的贡献率。张喜才等[30]和李崇光等[31]均基于山东、北京的实地调研研究了蔬菜价格形成,前者侧重蔬菜产业链价格传导的模式和各个环节的成本收益,后者侧重不同蔬菜流通模式下的蔬菜价格形成。

二是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实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相关模型主要分为基于价差模型的研究和基于联立方程的研究。基于价差模型的代表性研究,如辛贤等[32]构建的猪肉价格形成模型;王兆阳等[33]针对我国棉花价格的形成过程构建的空间均衡模型(CSEM);胡友[34]基于适应性预期理论构建了水果价格形成系统模型,通过将水果价格变量及水果供给、需求变量内生化来模拟水果价格动态形成过程。基于联立方程的代表性研究如辛贤等[20]建立的农产品价格决定模型,该模型根据农产品生产、流通和需求建立了联立方程组;穆维松等[35]构建了中国葡萄的供给—价格—需求组合分析模型;曹慧[36]以 Gardner[15]使用的均衡移动分析方法(平衡置换)为基础,建立了一个包含6个内生变量的联立方程组,构建了小麦价格形成模型;李靓等[37]运用联立方程建立了蔬菜均衡价格形成模型;王伟新[38]则在小农经营的条件约束下,分别构建了农产品收购价格、批发价格及零售价格决定模型,并从议价能力和交易成本2个角度讨论农产品均衡价格的决定因素;白华艳[39]基于系统动力学建立了涵盖成本子系统、需求子系统和供给子系统的猪肉价格形成模型;李凤[40]采用VAR模型建立了基于生产供给视角的的红枣价格形成模型;陈永福等[41]运用持续—短暂(P-T)模型和信息份额(IS)模型测算生猪主产区间生猪价格。

3 不同视角下的农产品价格形成研究

农产品价格形成因流通方式、种类、地域和交易方式的不同而异,学者们对此开展了较多研究。一是针对不同流通方式下的农产品价格形成研究。常清[42]、祝东[43]、刘志雄等[44]、蔡荣等[45]、严继超等[46]对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形成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刘李峰等[47]、董晓霞[48]、刘庞芳等[49]、欧阳瑜[50]、戴俊玉等[51]对农贸市场和超市的农产品价格形成特征、差异进行了分析,同时,刘李峰等[47]指出,超市与集贸市场分别处于垄断竞争及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此区别是超市与集贸市场农产品价格形成和差异的根本所在;王绍飞[52]、陈秀兰等[53]也认为,蔬菜价格的形成与农产品流通方式密切相关,前者认为现有流通环节的数量过多与效率过低导致了菜价不断提高,后者认为买断加价制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导致批发商可以自主调价而政府难以管控;此外,张庆国等[54]将联盟制蔬菜流通模式与传统流通模式的农产品价格形成进行对比后认为,前者有助于减少中间环节成本。已有研究大多认为,流通的中间环节对蔬菜价格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是菜价不断增高的主要致因,同时政府对此难以调控,且短时间内难以实质性改变此状况。

二是针对不同种类的农产品价格形成研究。主要是蔬菜、猪肉、小麦、水果等重要农产品,其中针对蔬菜价格形成的研究最多,如蒋中一等[27]、李崇光等[31]、李靓等[37]、王渝陵[55]、刘同山等[56]、张丽等[57]、李靓[58]、李桂芹[59]、彭超[60]、刘丽红[61]、肖小勇[62]等研究。针对蔬菜价格形成的研究,多是结合流通方式分析存在的问题,剖析影响蔬菜价格形成的因素,并提出稳定蔬菜价格的建议。猪肉作为重要农产品,其价格形成和波动颇受关注,如张磊等[23]、段爱明[25]、辛贤等[32]、陈永福等[41]、邓蓉等[63]、姜楠等[64]、崔小年[65]、刘清泉[66]、王伟等[67]、李国祥[68]等,对猪肉价格形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价格形成的过程、各环节成本利润分配、影响因素和价格波动等方面,其中,陈永福等[41]侧重实证了生猪价格形成的区域间差异。针对小麦价格形成研究,曹慧[36]基于联立方程模型建立了小麦价格形成模型,分析影响小麦价格变动的致因及影响程度;李圣军[69]和郑文倩[70]对小麦市场价格形成和小麦政策价格形成作了深入分析,并进一步提出稳定小麦价格的建议。此外,还有学者开展了红枣[40]、柑橘[26,71]、椰子[72]等水果的价格形成研究。

三是针对不同地域的农产品价格形成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国外农产价格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如董涛[73]分析了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丁杰等[74]对澳大利亚,赵友森[75]对美国,刘武兵等[76]对欧盟,李世光[77]、金明善等[78]、彭迈[79]、王兢等[80]对日本的农产品价格形成分别开展了研究。另一类是对国内不同省市的农产品价格进行研究,尤其是针对北京等地蔬菜价格形成的研究,如李先国等[29]、张喜才等[30]、李崇光等[31]研究了北京蔬菜价格形成,王婧[28]分析了贵阳蔬菜价格形成;此外,还有学者对北京猪肉价格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23]。

四是针对不同交易方式下的农产品价格形成研究。严继超等[46]对比了拍卖价格形成机制、农产品对手价格形成机制、订单价格形成机制和期货价格形成机制的机理和特点;吕东辉等[81]对农产品期货价格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课题组[82]研究了订单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指出其特点在于反映了契约双方对未来价格的共同预期。

五是其他,如针对农业居民经济行为、粮食安全成本、农业投入机会成本与农产品价格形成研究。叶文辉[83]按照农业依附型农民、农业就业型农民和农业经营型农民的分类,分析了不同类型农民所生产农产品供给价格的形成特点。姜明[84]认为,粮食安全成本是构成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制定粮食价格时,必须考虑农民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所遭受的收入损失,从而制定合理的粮食价格。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农业投入机会成本是农产品价格形成的重要要素[85]。

4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相关政策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有关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相关政策的研究逐渐增多。一是针对农产品价格形成市场化调控的相关研究。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转变,在此时期,学者们纷纷呼吁加快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由计划调控向市场调控转变,如叶兴庆[86]和蒋和胜[87]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主要阶段和进程,并肯定了市场应在农产品价格形成中占决定性地位的观点。杜吟棠[88]、魏守文等[89]也持同样观点,认为只有完善市场竞争环境,才能最终建立起一个正常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二是针对农产品市场定价及“托市”政策缺陷的研究。如王益松[90]认为,农产品市场定价机制存在农业内部过度竞争、“两头哭、中间笑”现象等缺陷。因此,要提高农产品市场定价机制的运行效率,消除价格扭曲的现象,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21世纪以来,农产品“托市”政策成为我国政府保障农民收益、调节农产品价格的主要手段,但该政策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且日趋严重。徐志刚等[91]、黄季焜等[92]、王川等[93]、程国强[94]和杜鹰[95]均指出,我国以农产品“托市”政策为主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存在缺陷,如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扭曲、市场未有效发挥作用、农产品价格与国际市场严重倒挂、农产品进口压力增大、农民盲目扩种导致农业资源环境形势严峻等。

三是针对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相关研究。2014年以来,我国推行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原则,推进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学术界普遍支持该政策改革的方向,并对该政策的实施提出了建议,如张岑晟[96]建议建立主要农产品的三元价格体系,即最低收购保护价、市场价格和目标价格。王川和黄敏[93]认为,我国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应包括目标价格评估机制、市场体系完善机制、农业补贴机制、进出口调控机制和市场应急处理机制等内容。杜鹰[95]则认为,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应该因品种施策,针对稻谷和小麦应坚持价格支持和补贴政策相结合的思路。庹国柱等[97]、朱俊生[98]、帅婉璐等[99]均认为,建立农产品收入保险,对深化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有积极作用。徐田华[100]建议从数字农业建设、农业政策性保险利用、法律政策支持等方面深化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此外,有学者认为,完备的农产品价格预警机制和良好的法制环境有利于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101];价补分离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法治化将是我国农业长足发展的必由之路[102]。此外,还有学者以粮食型家庭农场为视角,研究了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背景下粮食型家庭农场的发展困境及对策[103]。

5 结论

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国内有关农产品价格形成的研究成果不少,在农产品价格形成理论、农产品价格形成实证、不同视角下的农产品价格形成和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相关政策等方面取得了不少代表性成果,但仍然存在不足,同时也有若干值得关注的潜在研究方向。

就农产品价格形成理论研究而言,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学者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农产品价格形成相关研究成果较多,且大多数学者认同基于劣等地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农产品价格的观点。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马歇尔供需均衡价格理论逐渐成为主流价格理论,也成为农产品价格形成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但该理论模型同样存在缺陷,如王伟新[38]指出,马歇尔供需均衡价格理论侧重于供需的均衡程度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但对供需关系以外的其他影响价格形成的约束条件考虑不足,导致其对异常波动、谷贱伤农等农产品价格问题的解释缺乏支撑力,未来可将包括信息在内的其他非典型性因素引入该理论模型,以便提高理论模型的解释力。

农产品价格形成实证的相关研究较多。一是通过实地调研得到产销各环节成本数据,从农产品流通的视角剖析农产品价格构成和定价权分布,进而完整刻画农产品价格形成过程,能够为农产品价格调控提供精准的着力点,但该方法在农产品价格形成的预测性研究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二是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开展实证研究,该方法在农产品价格形成的预测性研究方面具有优势,能够将农产品价格历史数据作为因变量引入模型,论证模型的可用性,揭示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继而预判价格波动趋势,且学者们从最初的假设完全竞争市场开始,逐渐放开条件限制发展到非完全竞争市场,在模型构建和条件限制上逐渐完善,但基于马歇尔供求均衡价格理论的农产品价格形成实证研究对成本、供求关系、政策等常规因素的研究较多,对信息不对称、价格炒作、疫病、极端天气等因素的考虑不足,未来建议将上述因素纳入实证模型,并通过实地调研验证实证结果,以提高研究效用。

同时,农产品价格形成实证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结论趋于雷同,要么建立农产品价格形成模型定量分析影响因素,要么基于产业链各环节成本和利润构成构建农产品价格形成过程,要么基于某种农产品价格形成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提出对策建议,而针对不同农产品价格形成异同点的对比分析研究比较欠缺,未来可结合特定农产品特点开展不同农产品价格形成的对比研究。

就不同流通方式下的农产品价格形成研究多集中于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特征分析及其存在问题,未来可就如何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以解决传统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缺陷问题开展研究。就不同种类的农产品价格形成研究而言,已有研究针对蔬菜、小麦、猪肉、水果等主要农产品居多,针对特色农产品、小众农产品或区域性农产品(如天然橡胶、槟榔、椰子等)价格形成的研究较少,对不同农产品种类间价格形成的对比分析不足,未来可结合地方实际关注特色农产品、小众农产品或区域性农产品等价格形成问题。就不同区域的农产品价格形成研究而言,学者们认为国外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更趋完善,在市场化程度、立法支持、金融支持等方面优于我国,指出我国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主要缺陷在于中间商或中间环节的控制和垄断。未来可针对如何破解中间环节的控制和垄断开展论证研究,并对同一农产品在不同区域的价格形成开展特异性对比研究。

学术界对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相关政策的研究较多,主要包括农产品价格形成市场化调控、农产品市场定价及“托市”政策缺陷、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等,并从法律保障、农产品收入保险、农业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在研究方法上以定性分析为准,且相关研究缺乏数据和实地调研资料的支撑,针对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相关政策的建议缺乏论证依据,所提建议的可操作性有待商榷,未来可结合双重差分法等模型开展农产品价格政策对比分析。

猜你喜欢
农产品价格机制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建立激励相容机制保护数据安全
价格
价格
价格
皮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