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玥
“音乐”是以人声或乐器声音作为媒介,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中塑造艺术形象、创造审美意境的表现性艺术形式,多擅长表达情感,以及情感活动的过程;“文学”是借助文字传媒进行审美创造和接受的艺术形式,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且这种抽象性只有音乐艺术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通过对诸多艺术门类进行划分,就“音乐”与“文学”而言,若以艺术作品的物质形态为标准,他们同属于时间艺术;若以艺术作品的功能效应,他们同属于审美艺术;若以艺术作品的呈现形式为标准,他们同属于动态艺术;但若以艺术作品的物质形态为标准,“音乐”属于听觉艺术、“文学”属于想象艺术;若以艺术作品的媒介手段为标准,“音乐”属于音响艺术、“文学”属于语言艺术。由此可发现,“音乐”与“文学”的关系相当微妙,这便引起了笔者强烈的研究兴趣。
中国的古典文学发展漫长且经典,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诗经》。当音乐遇到古典文学,外在表现为音符,内在表现为艺术风格,二者的在艺术表现上有着丰富多样的碰撞。
本文笔者将结合自身所学,以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为例,尝试对“中国古典文学在琵琶曲中的运用”进行一些不成熟的探讨。
王丹红女士,现为中央民族乐团的驻团作曲。她作为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青年作曲家之一,创作的音乐作品以其恢弘大气的曲风、美妙悦耳的旋律、丰富多变的音乐情感深受业内外人士的称赞,对中国当代民族音乐的创作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她创作的体裁丰富多样,不仅包括民族管弦乐,还有协奏曲、室内乐等形式,其中民族管弦乐作品有《云山雁邈》(曾获得文化部的民乐文华奖)、《太阳颂》、《玫瑰狂想曲》、《弦上秧歌》等;古筝协奏曲《如是》;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二胡协奏曲《我的祖国》;室内乐作品《翡翠》、《沙漠玫瑰》、《动感弹拨》、《梦入江南》等。从诸多优秀的作品中,可以发现她对于民族音乐的创作观念、对作品的创作思考以及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巧妙结合都是非常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与深入研究的。
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本是作曲家王丹红为琵琶演奏家赵聪“指上天下”独奏音乐会专门创作的。王丹红曾对赵聪说过:“我一定要为你写一首最适合你的作品,要唯美大气!想起你,这个旋律就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1、取材
“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都不能离开素材的积累”。
《云想花想》的音乐素材来源于古曲《月儿高》。传统大套文曲《月儿高》是根据北宋文学家苏轼《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诗句创作,用阴晴圆缺隐喻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以表达作曲家百感交集的情绪。此曲古朴动人,优雅委婉,舞蹈性极强,是一首颇具大唐风韵的琵琶作品。
现代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对于古曲《月儿高》的取材,在演奏技法上新旧结合、在艺术风格上文武结合。这不仅表达了对《月儿高》的敬重之情,还充满着现代感,将大唐盛世描绘得栩栩如生,充分展现出了琵琶艺术的魅力!
2、灵感
《清平调》,是李白在长安期间创作的知名度颇高、流传极广的诗歌。其一他把牡丹花的娇艳比作杨贵妃雍容华贵的容貌;其二通过“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拟,可怜飞燕倚新妆”来描写杨贵妃深受君王宠爱;其三接着前两首继续描写,通过“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将作者的思绪从想象拉回现实,将牡丹、杨贵妃与君王三者糅合于一体。这三首诗篇字字珠玑,精妙绝伦。
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的创作灵感便来源于李白《清平调·其一》中的诗句,整首诗充满了澎湃的激情与无限的想象力,尽可能准确的刻画出了盛唐时期的文化气韵。《云想花想》这一曲名来源于该诗第一句,蕴含了深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作曲家王丹红表示,她在创作《云想花想》时,主要就杨贵妃凄美的成长经历进行描写,只为展现她如花般的灿烂人生,并强化了女性的特质。从音乐开头的独白到后半部分的大起大伏,显露出超强烈的情感张力,同时也是在这种张力之中以优雅、纯洁、唯美等特点来展现了女性绽放的姿态。整首乐曲看似在描写杨贵妃的一生,但究其根本其实是在讲述女性从懵懂到成熟、从单纯到复杂、从不谙世事到饱经风霜的人生历程。该部作品从命名到取材到创作,无不透露着对“美”字的诠释,再加上对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对古典文学的解读,表现出了作曲家对杨贵妃的无限赞美,同样这更是一种对女性美的独特表达!
正如作曲家所说:“这部作品更是一首女性的颂歌。”
席勒曾说过:“啊,人类,只有你才有艺术!”艺术作为一种人工制品,追踪它的起源,有助于更好的了解此类艺术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产生并发展。
杨贵妃,本名杨玉环,号太真。出生于官宦世家,有着天生丽质难自弃之美,是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她性情温婉,精通音律,擅长歌舞。因从小就接受了优越的教育,使她具备了一定的文化修养。从“一朝选在君王侧”、“三千宠爱于一身”到“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是她与唐玄宗爱情的高度概括。可惜造化弄人,“安史之乱”让这段流传千古的爱情最终以悲剧收场,成为了永久的遗憾。
一位又一位唐代诗人用他们的才华充盈了杨贵妃的人物形象,使其倾国倾城的绝代佳人形象和帝妃爱情形象深入人心。
1、节奏
节奏是旋律的框架,在任何音乐旋律的构建中,节奏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节奏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必要元素。
隋唐时期,政局稳定,世风开明,西域音乐与中原音乐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大量西域音乐元素的融入促使隋唐时期音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西域音乐大多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宗教色彩,曲风热情奔放,极具感染力。都城长安作为音乐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其影响下,使得中原音乐也随之变得丰富多样。
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中,三连音与切分音节奏型的运用,恰当的体现出唐朝音乐包罗万象与兼收并蓄的特点。
(1)三连音
三连音是音乐表现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表现手法,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打破规整节奏的均衡,拓展音乐的发展空间,使音乐节奏不局限于四平八稳,乐思不拘泥于条条框框,从而使音乐表现更加自由活跃。乐曲进行时,三连音的加入会给听众一种节拍错位、节奏不稳定的感觉,进而与其他节奏形式形成对比,以表现出不同的音响效果。
通过阅读乐谱可以看到,正板旋律由三连音弱起开始(第十九小节),速度较为舒缓,充分体现着杨贵妃的细腻与柔美,盛唐时期的历史画卷帷幕好似被渐渐拉开,一位蒙着神秘的面纱的优雅女子缓缓走了出来,自言自语般地诉说着她荡气回肠的爱恨情仇与戏剧性的一生。
(2)切分音
切分音是作曲家以改变音符的重音位置而避免有规律的节奏的一种方法,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切分节奏是改变重音的节奏,多用来强调三个音中的第二个音,会给欣赏者带来一种独特的摇摆听觉感受。
通过阅读乐谱可以看到,该部分(第一百一十四小节)描绘杨贵妃跟随音乐翩翩起舞的画面,旋律轻快活泼,层层递进,把杨贵妃欢快的心情和曼妙的舞姿描绘的透彻充分。切分音与前十六后八等节奏型的运用,使音乐在节拍上表现丰富多变,在听觉上营造出强弱交错的感觉,使得音乐更富有动感与韵律,也进一步刻画出杨贵妃能歌善舞的才女形象与大唐盛世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
2、与钢琴的配合
《云想花想》是一首琵琶协奏曲,分民族管弦乐版和钢琴伴奏两种表演形式。笔者将针对钢伴版本,进行简要分析。
乐曲的引子部分由钢琴声部开始,节奏缓慢自由,营造出一种缥缈的神秘感,琵琶声部在这种氛围下通过弱起节奏以一个半轮展开。音乐逐层递进,情绪愈加充沛,表现出杨贵妃回忆与唐玄宗的爱恨交织的过往。随着旋律发展,钢琴声部引出欢快的3/4拍的节奏,使整个旋律充盈着动感的舞蹈。该部分速度较快,与前面的婉转抒情形成强烈的对比。琵琶声部的主旋律一登场就给人一种敦煌壁画上的舞者在壁画里舞动的画面,这一部分快板表现出杨贵妃起舞时妩媚灵动的舞姿,好似身上华丽的服饰也随着音乐摇曳。此时的钢琴声部则处于“伴舞”的位置,应和着主旋律。随后一句上行音阶,一句下行音阶,呈向上爬坡式激烈的向前推进,表达出杨贵妃内心复杂情感的起伏波澜。紧接着两个声部由相互衬托逐渐转变为相互支撑,共同推动乐曲走向高潮,这也象征着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美好爱情,同时也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歌舞繁荣国泰民安的祥和图景。再现部分的琵琶独奏,表现出了杨贵妃由期盼到失望、再到怨恨的纠结复杂的内心,虽心中悲痛万分但却以豁然处之。这也体现出作曲家对杨贵妃敢爱敢恨直率性格的高度赞美,同时也对她纵使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却也无法逃离“宛转蛾眉马前死”红颜薄命的怜悯之情。结尾处结构上回归主题,琵琶与钢琴两个声部一同将音乐推向顶峰,情绪热烈激昂,荡气回肠,全曲最终在三个强有力的长音的推动下结束,气势恢宏,音响效果震撼人心!
“音乐是流动的文字,文字是凝固的音乐”。
音乐与文学都是人类情感表达的最好方式,与我们的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联系,文学需要音乐更好的体现,音乐中又有文学的因素,在人们的情感表达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当代社会的稳步发展,音乐与文学之间产生了更深层次的交织,联系愈加密切、影响愈加深远。
琵琶艺术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十分深远,许多的古典文学作品中都记载了琵琶音乐演奏的方式以及琵琶的形成和发展。通过对协奏曲《云想花想》的演奏、分析、鉴赏,笔者发现,作曲家运用最贴合这段历史的音符去描绘大唐盛世,去刻画杨贵妃的形象,可谓将音乐与古典文学间的互补性、互联性关系发挥到了一定高度。
作曲家运用带有文学性的标题为音乐作品命名,一定程度上给予演奏者、听众整体内容理解上的帮助。一听到《云想花想》,便能联想到李白的《清平调》,就是这个道理;文学作品带有一定的连贯性与详细性,这种特质对于音乐作品的情节发展起到相当大的理解与补充作用。试想如果我们不了解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定很难捕捉音乐的发展动机。一部音乐作品,它所擅长的表现对象是作曲家的主观世界,虽然乐曲本身的曲式结构也具有文学结构相应的开始、发展和结束部分,但推动乐曲情绪发展的线索往往不易捕捉,这种情况下便需要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加以支撑。情节多具有连贯性与详细性,它的展开是文学作品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的存在使旋律发展更加拨动心弦,更能产生共鸣。由此可见,文学作品与音乐作品有较强的互补作用与互联作用。
除《云想花想》外,《诉》、《十面埋伏》、《昭君出塞》等琵琶曲也都是体现出文学与琵琶艺术存在联系的具体例证。只有真正了解所对应文学的内涵、充分感受所对应文学的魅力,演奏者才能准确的读懂乐谱及其背后的内容,在演奏时才能全身心投入,做到心中有数,如此一来,听众也会随之产生音乐上的共鸣。
以上是笔者以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为例,对音乐与古典文学间的关系问题进行简要分析,深知存在诸多不足,还请前辈专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