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明主任辨治盗汗经验介绍

2022-11-22 10:45翁文忠林泽琛
福建中医药 2022年4期
关键词:血虚舌质阳虚

翁文忠,林泽琛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清市医院,福州 福清 350300)

陈永明主任医师系福清市名老中医,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50 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善于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思维治疗临床疑难杂病,尤其擅长治疗盗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选取陈永明主任辨证治疗盗汗经验加以浅析。

1 盗汗发生与五脏皆相关

盗汗,是中医内科临床经常见到的病症,可以是独立的疾病,也可以是某些疾病的症状。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寢汗[1]。早在汉朝,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提出:“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认为盗汗由虚劳所致[1]。现代医家认为盗汗多因阴虚导致,还可由血虚、风劳、瘀血、湿热、里热、营卫不和、阳盛阴虚、阳虚气虚、心肾两虚、气阴两虚、时疫等各种不同因素引起[2]。陈师则认为盗汗总由阴阳失调,腠理不固,或营卫不和引起汗液外泄失常。而对于病因,陈师则认为任何可以影响人体肌肤腠理开阖的因素,都有可能引起盗汗,如先天禀赋,或年龄体质因素、饮食喜好,甚至气候地理因素、精神心理因素等。盗汗又分为实证盗汗和虚证盗汗,虚证盗汗多由素体虚弱,或病后气血阴阳亏虚,卫外失司引起。而素体阳盛,或气候炎热,或体内瘀血形成,或气机郁滞,气郁化火,亦可使津液外泄引起实证盗汗。陈师还认为盗汗与脾、肺、肝、心、肾五脏功能失调均密切相关。脾为气之枢,脾胃健则五脏六腑皆健,汗液生化之源自丰[3]。肺主宣肃,通调水道,肺气正常,腠理开阖,汗液则排泄正常。脾虚则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肺气虚则肌腠之气不足,均能导致卫外不固,出现盗汗。肝主疏泄,对津液输布代谢也起到一定作用,若肝失疏泄,气机不利,津液代谢异常也能导致盗汗形成。汗为心之液,若心血不足,心不敛营,可致汗液外泄。肾主一身之阳气,肾阳虚,卫阳亦不足,腠理不固亦可引起盗汗。故《医宗必读·汗》曰:“汗者心之液也,而肾主五液,故汗证未有不由心肾虚而得者”。可见脾、肺、肝、心、肾五脏功能失调皆可致盗汗。

2 盗汗治疗当分虚实,辨外感与内伤

现代医学对于盗汗病尚无有效办法,而中医治疗则贵在辨证。陈师认为:盗汗治疗应四诊合参,分清虚证盗汗与实证盗汗的不同,通过辨证论治,知常达变,以期达到良好疗效。

2.1 盗汗之为病,当区分虚证与实证 古代医家多数认为盗汗属于阴虚之证,如《医学正传·汗证》曰:“若夫自汗与盗汗者,病似而实不同也。其自汗者,无时而激激然出,动则为甚,属阳虚,胃气之所司也;盗汗者,寝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属阴虚,营血之所主也。大抵自汗宜补阳调卫,盗汗宜补阴降火”[4]。但有的医家也有不同的见解,比如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汗证》中则认为:“所以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1]。陈师临床上见到的盗汗病人,也确实以虚证为甚,特别是阴虚者为多见,但实证盗汗病人也时常碰到,故重点应分清虚证盗汗与实证盗汗的不同。夏季气候炎热,可见夜间寐时汗出,伴面赤,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夜寐欠安,舌质红,苔黄,脉数。此为夏气通于心,心经蕴热,蒸液外泄,应去实邪,邪去而汗止,予导赤散加减清心泻火。瘀血内阻,气血运行失调,津液外泄,亦可见盗汗,兼见午后或夜间发热,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陈师常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若平素喜食辛辣厚味,脾胃损伤,湿邪内生,湿邪阻滞气机,郁久化热,也可逼津外泄出现盗汗,临床症见身热汗黏,口苦纳呆,溲黄,大便不调,身体困倦,舌质稍红,苔黄腻,脉滑。《张氏医通》云:“酒客睡中多汗,此湿热外蒸也”,此为湿热盗汗,陈师常用三仁汤加减。以上为实证盗汗,邪去才能汗止,不能使用收敛止汗之剂,否则可能加重病情。虚证盗汗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夜间寐时汗出如洗,醒时汗止,五心烦热,或有午后潮热,口干,或伴心悸,脉细数,为阴虚盗汗,是盗汗的常见证型,治疗常用牡蛎散及当归六黄汤等。若妇女产后,或出血患者,血虚营阴耗损,迫津外泄,夜寐汗出,常伴头晕,神疲,心悸,面色无华,舌质淡,脉细,为血虚盗汗,陈师常用八珍汤加减。年老体弱患者,卫阳虚弱,睡眠时卫阳入于阴分,腠理不固,津液外溢,引起盗汗,所出之汗多为冷汗,伴畏风,四肢不温,少气懒言,舌质淡,苔白,脉沉细,《类证治裁》云:“汗之冷者,以其阳气内虚”,诊为阳虚盗汗,治宜温阳敛汗,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此外,体质虚弱患者,久病还易形成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气血亏虚等多种证候。对于虚证盗汗,不能一味使用滋阴降火之剂。陈师在临床上对气虚者常加黄芪、白术、茯苓;血虚者常用熟地黄、黄精、阿胶、何首乌;阴虚者常加麦冬、玉竹、白芍;阳虚者常加桂枝或肉桂。

2.2 盗汗尚有外感、内伤之别 《伤寒论》134 条云:“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5]。可见,古代即有外感盗汗的论述。陈师认为:此类患者多年老体弱,表虚卫弱,复感风邪,营卫不和,导致汗出,出现微恶风寒,全身骨节酸楚,夜寐时盗汗明显,伴鼻塞流涕,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缓。此时,不可妄投固涩之剂,而应驱散风邪为主,邪去而汗止,常用桂枝汤加减。方中桂枝性温,味辛甘,透营达卫;白芍性凉,味酸苦,益阴敛营;桂、芍合用,辛甘化阳,酸甘化阴,以调和阴阳,和营固卫;姜、枣可调节脾胃生发之气而助升散气津,调和营卫;甘草甘平,一助桂枝以解肌,一助白芍以益阴,并调和诸药。全方调和阴阳表里,刚柔并济而奏效。凡是以营卫不和为病机引起的盗汗,均可用桂枝汤加减治疗。若以外感风寒为主者,可予荆防败毒散加减;外感风热为主者,治以银翘散加减。

3 辨证辨病结合,随证灵活加减

陈师认为:一些特殊疾病引起的盗汗,还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并随证灵活加减,以提高疗效。比如弥漫性甲状腺肿大伴甲亢病人,属中医“瘿病”范畴,盗汗常作为其主要症状,常见甲状腺肿大,善食易饥,心烦易怒,体质量减轻,手指擅动,眼球轻突等,主要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情志刺激,或内伤饮食等原因,痰气交阻于颈部,气郁化火,火盛伤阴,形成气阴两虚、痰瘀阻络之证,陈师临床上碰到甲亢引起的盗汗病人,常用当归六黄汤加味治疗。当归六黄汤善于滋阴降火,固表止汗,陈师结合症状、舌脉,辨证时与辨病结合,并随症加减:甲状腺肿大者加夏枯草、浙贝母、山慈菇、生牡蛎以清热祛痰,软坚散结;瘤体较硬者加莪术散结破血;手指颤动者加白芍、钩藤养血平肝熄风;眼球突出者加菊花、白蒺藜,常达良效。

病例介绍

患者刘某,女,29 岁,2019年 4月 25 日初诊。主诉:盗汗10 d。自述10 d 前分娩时出血较多,当天夜里夜寐时汗出不止,醒来时遍身如浴,产后10 d来,夜间仍有盗汗,伴头晕,四肢倦怠,气短懒言,面色苍白,舌质淡,苔白,脉象虚弱。曾在产后第5天就诊于当地中医诊所,予当归六黄汤加减方3 剂治疗,未见效果。陈永明主任考虑为产后气血不足,阴阳失调,予圣愈汤加减,处方:党参30 g,川芎 9 g,当归10 g,白芍10 g,熟地黄20 g,阿胶(烊化)6 g,煅龙骨(先煎)20 g,煅牡蛎(先煎)20 g,制何首乌 10 g,生甘草 5 g。5 剂,水煎服。4月 30 日二诊:诉盗汗已止,仍见乏力,余症均减轻,继拟上方去龙骨、牡蛎,加黄芪15 g。7 剂,服法同前。

按:《张氏医通》解释盗汗的病机为“盖平人脉虚弱微细,是卫虚不能鼓其脉气于外,所以不能约束津液。当卫气行阴,目暝之时,血气无以固表,腠理开则汗,醒则行阳之气复散于表,则汗止矣”。是以气虚则卫外不固,气不摄津则津液外泄。患者产后失血,气血不足,治宜气血双补。方中重用党参、黄芪补气;当归、川芎、熟地黄补血滋阴,配合参、芪补气养血,气旺则血自生,血旺则气有所附,气血足,腠理固,则汗无以外泄。患者首用当归六黄汤未效,是因本方为清热之剂,清退虚热,滋阴泻火,固表止汗,主治阴虚火旺之盗汗。患者症见头晕,四肢倦怠,气短懒言,面色苍白,舌质淡,苔白,脉象虚弱,一派气血不足之象,无阴虚内热之征,故无效。临床实践中,应充分发挥辨证论治中医思维,反复思索,合理诊治。

4 结 语

对于盗汗病的治疗,陈永明主任综合经典古籍、各家经验并结合个人数十年临床实践,认为需四诊合参,既要辨别外感和内伤引起的盗汗,又要区分虚证盗汗和实证盗汗的不同。对于虚证盗汗,尚要辨清气虚、血虚和阴虚、阳虚,不能一味使用滋阴降火之剂;而对于实证盗汗,谨记邪去才能汗止,若使用收敛止汗之剂,恐将适得其反。因此,既要认真学习继承古代医家的精华医学论述,又不可拘泥于古之治法,而应善于总结,懂得变通,才能提高自身临证水平。

猜你喜欢
血虚舌质阳虚
基于舌诊偏色与去干扰的计算机技术研究∗
月酒(千金酒)
辨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血虚≠贫血
阳虚体质遇倒春寒易失眠
血虚≠贫血
温阳法治疗阳虚失眠症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正交设计法优化当归苦参的提取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