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馨怡 唐 洁 王 巧 孟沙沙
(钟馨怡,唐洁,王巧,孟沙沙/内江师范学院;通讯作者:孟沙沙)
资中文化名片——杖头木偶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独具特色,享誉世界,成为成渝经济圈文化创意建设中的精品文化打造亮点。本文从非遗视角挖掘资中杖头木偶的艺术特色和研究价值,探究杖头木偶经典元素的视觉化再造,展开了对资中杖头木偶非遗文创衍生品的创新探究,进而实现了活态文化传承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智慧,推动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见证了世代相承的珍贵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想内涵具有活态性、传承性及非物质性的特征,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文化生态性,具有地域文化的显性特色。资中杖头木偶文化作为四川非遗文化亮点之一,于2014 年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开发,本文秉承促进文化创新发展理念,将资中木偶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挖掘其艺术特色与文化研究价值,展开对其文创衍生品的创新研究,发掘木偶文化的独特魅力,开辟资中木偶文化创新发展之路。
资中中型杖头木偶采用手工制作,制作精美,是集塑、雕、绘、编、穿等工艺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形态。资中中型杖头木偶主要包括头部、手、身腔、命杆、上下肢体、头饰、服装等制作及木偶组装、机关安装等流程,其制作工艺考究,成品精美。就木偶的头部制作而言,其步骤包括塑形、翻模、裱糊、阴干、取模、打磨、修补、抛光、上色、化妆、头饰等十多道流程。
中型杖头木偶起源于四川资中,随后在川南地区发展,在其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四川戏曲文化的影响。资中木偶与川剧脸谱结合,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木偶,这些木偶在造型上也做到了生动细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资中中型杖头木偶在造型上曾取得过诸多艺术成就。例如,1982 年,资中木偶团制作的《白蛇传》全套木偶造型被选送北京参加“全国舞台美术展览”,受到同行的高度重视;1992 年,神话剧《斗妖记》荣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综合演出奖和木偶造型制作成果奖。
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是四川传统戏剧与木偶表演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由于戏曲曲目、种类的不同及戏曲中人物角色的多样化,用于木偶戏表演的资中中型杖头木偶也具有风格类型多样化的特点。据了解,到目前为止,资中木偶剧团生产制作出五百多个类型不同、风格各异的木偶,到全国各地和国外众多地区开展戏剧表演,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获得了行业的高度认可。
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在剧目表演中的特技表演是资中中型杖头木偶的一大艺术特色。资中木偶在剧目表演中能够进行木偶变脸、木偶吐火、木偶点火抽烟等特技,特技表演变幻多端,不仅丰富了表演的形式和内容,还调动了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感受,感染了观众的情绪,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视觉冲击。
以资中中型杖头木偶为表演基础的资中木偶戏剧目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传统剧目,第二类是现代剧目。其中,传统剧目按题材类型分为抗战故事、神话传说、民间活动三类;而现代剧目根据题材类型分为儿童故事与社会生活两类。总之,资中木偶戏曲剧目题材种类繁多,老少皆宜。
资中木偶是巴蜀地区杖头木偶的典型代表,体现了当地民间手艺人的才华与智慧,是川南地区乃至整个中国艺苑中的一朵奇葩。但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资中中型杖头木偶寸步难行。首先,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逐渐离世,一些传统的戏曲剧目也逐渐消失,这无疑是让人惋惜的。当代传承人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因缺少前辈的正确指导或自身实力不足,难以传承真正的木偶文化和价值。其次,资中在地域上属于巴蜀地区,所以资中杖头木偶剧本也深受川剧文化影响,在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同时,与川剧表演文化的趋同性也难免会让观众产生视觉疲倦和审美疲劳。最后,外部环境的冲击,尤其是新媒体行业的崛起,如洪流般侵蚀着资中木偶。现在大多数年轻人对数码产品了如指掌,但对戏剧的关注少之又少,青年一代传承传统文化意识的淡薄,无疑加快了资中木偶淡出现代人视野的速度。
在内外部压力的双重冲击下,资中杖头木偶的发展出现危机。为了对资中杖头木偶进行保护与传承,设计者必须要对内进行大胆创新,对外改变传播方式。资中木偶团可以在国家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力的政策号召下,设计出符合青少年需求的剧本和角色。同时,设计者应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方式,在校园、社区、周边各县积极举办文艺演出活动,宣传木偶文化,普及非遗知识,让资中木偶拥有更广阔的发展舞台。现今网络的出现为资中中型杖头木偶的传播与发扬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资中木偶团应把握机遇,勇敢迎接挑战。设计者应该让本土文化精神和文化多样化相结合,在文化市场中探索适合木偶发展的道路,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播形态,拓宽四川资中中型杖头木偶的传播范围,活跃民间艺术文化氛围,推动资中中型杖头木偶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1.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
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是资中老辈艺术家呕心沥血的艺术结晶,寄托着资中人民的情怀,是展示资中文化的名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活态传承,我们不仅要传承木偶文化的精神内核,还应该与时俱进,创造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设计者将承载民族情感和美好记忆的资中木偶融入文化创意产业,让传统艺术深深扎根在家乡的土壤,可以让民间艺术最大限度地回归民间,使观众在戏剧里找到生活的情感呼应,从而引起心灵上的共鸣。这不仅可以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还能让木偶艺术的当代价值得以彰显,为资中中型杖头木偶的传承注入新的血液。
2.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设计者根据资中木偶自身的特点,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创意产品,通过将非遗产品与服务、用户相结合,增强用户黏性,再将其传播,让非遗产品不仅具有文化价值,还具有经济价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传承和产业化路径进行研究,打造资中地域特色风格的木偶文化产品,是对互联网时代的及时回应,不仅能满足当地人对文创产品的需要,拓宽资中中型杖头木偶艺术发展新空间,还可以吸引外地人来此旅游,刺激其消费欲望,有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将非遗文化转化成文创产品后,设计者要契合时代发展的需要,顺应“互联网+非遗”的传播模式,线下线上同步运营,使非遗产业的商业模式更具有前瞻性和未来性。
在资中杖头木偶文创衍生品的开发中,设计者要基于“百年木偶,非遗传承;中华文化,走出国门”的发展理念,打造“偶戏”品牌形象,展开以“偶戏”为品牌主标志的形象设计,其中,“偶”字代表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字代表资中木偶戏经典表演剧目。标志融合了操纵杖头木偶的特点——两根手杖与一根主杖,并与川剧角色人物头部和服饰相结合,突出“偶如生命,戏如人生”的宣传理念。“偶戏”品牌定位于戏剧文化的传播,为此,我们应通过戏剧角色面谱化、Q 版化,融合生活创意特色,拓宽国内文化市场,让更多人了解资中木偶戏,重视和传承非遗文化。
资中杖头木偶本身具有丰富的艺术特色,设计者要挖掘其经典元素,以川剧表演为主,提取生、旦、净、末、丑五大川剧角色的形象特征和服饰纹样,根据资中杖头木偶的造型特点——生动灵活、雕刻精细、服饰华美及偶形神形俱佳、栩栩如生,结合现代木偶戏表演特点——吹拉弹唱、抛水袖、甩水发、下腰、衔花、变脸、吐火、跳舞等,重点突出操纵杖头木偶的三根木杖,进行木偶形象的再设计。
视觉化再造就是设计者在现代视觉美术创作中,提取相关形象元素与色彩的内涵,与当下潮流元素相结合,将原本的形象通过夸张、生动、有趣等方式进行再次创新,成为具有新的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形态,使其形象更具吸引力,容易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设计者可以通过戏剧角色脸谱化、Q 版化,夸张木偶整体形态,以不倒翁形状呈现,将木偶形象萌态化。例如,生角木偶以小生形象呈现,脸部与身体卡通化,整体颜色以蓝色为主,突出其清秀英俊的形象;旦角木偶形象重点突出精美头饰,以红、蓝色为主,突出柔美的特点;净角木偶面部脸谱化,以红、黄、蓝、黑为主,体现勇猛豪爽的性格特征;末角木偶戴“口条”,以橙、紫为主,突出老成持重的特征;丑角木偶鼻梁正中抹有小粉块,整体以红色为主,展现其喜剧特征。木偶系列插画适当融入了中国潮流文化元素,如仙鹤、祥云、浪花等图样,并带有“古城资中文脉千年,木偶传奇星火更替”的宣传语,将资中杖头木偶非遗文化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大众面前,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资中木偶文化。
非遗文创产品指的是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生产的产品。近年来,非遗文创产品越来越受大众的喜爱,这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推广途径,也为当地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经济价值。因此,“偶戏”品牌也将资中杖头木偶非遗文化与中国潮流元素相结合,设计出相关系列文创衍生品。例如,“偶戏·川剧特色杖头木偶娃娃”系列,玩偶形象带有手杖特色,其服饰结合川剧经典角色服饰特色,制作精美,小巧灵活,趣味十足,适用于纪念收藏;“偶戏·杖头木偶组装益智类玩具”系列是一款符合青少年群体的益智类玩具,主要以Q 版资中木偶形态为设计原型,各部位以拼插积木组装形式呈现,能够让人畅享搭拼乐趣;“偶戏”文创周边产品系列,其中明信片、徽章、马克杯等产品主要提取川剧生、旦、净、末、丑角色元素,以Q 版木偶形态呈现,五个为一系列,适用于学习与生活;抱枕、帆布包的图案提取于木偶国潮系列插画,采用肤感绒布材质,适用于日常生活;手机壳截取Q 版木偶整体形态,结合主杖特点,以硅胶材质呈现,图案独特,触感良好;短袖上的图案主要以“偶戏”大写字母与木偶角色半边头部组合而成,采用纯棉布料,舒适美观;书签以木偶系列Q版形态为主,背景结合祥云花纹,可立体,可平面,使用方便;钥匙扣外形以系列Q 版木偶角色与“偶戏”标志形体为主,采用亚克力材质与双面高清印图,独具个性,美观实用。在“偶戏”品牌设计上,设计者要不断挖掘其内在价值,在符合当代潮流审美的情况下,创新打造属于“偶戏”品牌独有的品牌文化。所以,“偶戏”品牌将有关资中木偶的系列产品呈现在大众面前,可以激发大众的消费欲望,促进木偶文化的传播,同时也能产生不错的经济效益。
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具有悠久的历史,需要人们继续保护与传承。设计者可以通过“非遗+文创”的形式对资中木偶文化进行再创造,树立木偶文创产品的形象,加强对资中木偶文化的创新研究,从而开发相关非遗文创衍生品。我们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了解资中杖头木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