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麟
摘 要:文章考证了四川资中话中表示动作的6个本字,从读音、词义以及字形演变方面进行考查,同时列举了古代文献资料予以印证。
关键词:资中;方言;本字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7.342
资中县隶属四川省内江市,东邻资阳市安岳县,南接内江市中心,西毗眉山市仁寿县,北接资阳市雁江区。据《资中县志》记载,资中曾名资州。民国3年,因該地位于资江(现称沱江)的中游,所以改资州为资中。由此,“资中”这一名字一直保留到现在[1]。
资中话属于西南官话四川方言的次方言,文章介绍的资中话,是指资中县县城内所使用的语言,具体指重龙镇和水南镇人民所说的话。资中话展示了四川方言感情色彩强烈、形象色彩鲜明、口语色彩亲切自然的特点。在词汇方面,资中话有着独特的结构形式,如资中话中存在许多表示动作的特征词,但人们只知其音而不知其形,所以文章以此为切入点,考证资中话中部分表示动作的词的本字。
1 [t?ao??]
资中话中,将“拴;系结,打结;捆绑”的动作称为[t?ao??]。例句:你的裤带索开了,快点[t?ao??]起,免得裤儿落了。
本字考证:[t?ao??]的本字是“綯”。就读音来讲,《广韵》徒刀切,平豪定。“綯”为定母豪韵开口平声一等字,由于四声变调变,浊声母平声字变读阳平,与今资中话中的[t?ao??]声韵调一致。就意义来讲,①绳索,《广雅·释器》:“綯,索也。”《诗经·七月》:“书尔于茅,宵尔索~。”毛传:“綯,绞也。”郑笺:“夜作绞索,以待时用。”[2]“绞”,即绳索。又宋沈作喆《寓简》卷十 :“摶饭引来,猶掉續貂之尾;索~牵去,难回顧兔之頭。”该古文例句中的“綯”也表示绳索。②纠绞,绞制绳索。《玉篇·糸部》:“~,纠绞绳索也。”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舟車》:“凡舟中带篷索,以火麻稽~绞,粗成径寸以外者,即係萬钧不绝。”[3]“綯”,纠绞,即绞制绳索,是由本义绳索引申为表示绞制绳索的动作,与资中话[t?ao??]的意义相符,所以综合音义两方面的考证,其本字应为“綯”。
2 [mie??/??]
资中话中,将“用手把东西分裂来” 的动作称为[mie??/??]。例句:我们把这个柑子分了嘛,我[mie??/??]一半给你。
本字考证:[mie??/??]的本字是“搣”。就读音来讲,《广韵》亡列切,入薛明。韵书里“搣”为入声,由于四声变调,次浊声母今变读为去声。在资中话中读阴平或者阳平,语音发生了一点变化,这属于地域变异。如《长寿县志》卷四《风土·方言》:“手裂物曰~。读滅字上声。”[4]所以,“搣”与资中话[mie??/??]的读音大致相同。就意义来讲,《广韵》:“~,手拔。又摩也,捽也。”《急就篇》卷三:“沐浴揃~寡合同。”颜师古注:揃~,谓鬄拔眉发也。蓋去其不齐整者[5]。又《法苑珠林》卷四十八《怨苦篇·地狱部》:“以前世时,坐飞鹰走狗……生~鸟翼,故获斯罪。”或谓折断鸟翼。谓手裂物为“搣”。此外,据《长寿县志》卷四《风土·方言》记载:今蜀语犹谓裂物、断物为“搣”,这与资中话表达把东西分裂开的意思一致,所以“搣”应是其本字。
3 [?y??]
资中话中,将“用尖利的东西刺或扎”的动作称为[?y??]。例句:现在的小娃儿一发烧就要带到医院去[?y??]一针,要不然紧到都不好。
本字考证:[?y??]的本字是“锔”。就读音来讲,《广韵》居玉切,入燭见。“锔”为见母燭韵合口入声三等字。后由于四声变调,今读作[?y??],与资中话中[?y??]的读音一致。就意义来讲,《玉篇·金部》:“~,以铁缚物。”[5]①锔子,又叫抓钉。铁或铜打成的两头有钩的钉子。②用锔子补接器物,即用锔子把破裂的陶瓷器或铁器紧密接合在一起。萧干《栗子·鹏程》:“一个打破了的翁,又居了起来。”“居”,即锔。又《北京儿歌·白塔寺》:“塔台儿上裂了一道缝,鲁班爷下来~上塔。”[6]由此可知,“锔”是指一种尖利的器具,可以用来连合、修复破裂的器物。这与资中话中“用尖利的东西刺或者扎”的意义相似,两者皆有“刺,扎”义,且读音相同,所以“锔”应是[?y??]的本字。
4 [??o??/??]
资中话中,将“用簸箕等工具铲东西”的动作称为[??o??/??]。例句:用洋铲把这些渣渣[??o??]到外头去倒了。
本字考证:[??o??/??]的本字是“撮”。就读音来讲,《广韵》仓括切,入末清。“撮”为清母末韵合口入声一等字。由于语音演变,今读作阴平,即[??uo??]。在资中话中读阳平,是语音发生的地域性变化,所以两者的读音是相似的。就意义来讲,《说文·手部》:“~,四圭也。一曰两指撮也。”①用手指抓取。《水浒传》第九五回:“那人就地~把土。”[7]引申指②摘取;摄取。唐玄宗《<孝经>序》:“安得不翦其繁無,而~其枢要也。”“~其枢要”,即提取核心部分。又引申指③聚集。《孔子家语·始诛》:“[少正卯]其居处足以~徒成党。”王肃注:“~,聚。”又《西京杂记》卷三:“画地成江河,~土为山岩。”[8]该两古例中的“撮”都表示聚集,聚合的意思。而表示该义的“撮”在资中话中又进一步引申,表示用簸箕等工具把聚集在一起的东西铲起来。此外,在资中话中“撮”还可用作名词,即“撮撮”,读作[??o??],泛指簸箕等铲东西的器具,故[??o??/??]的本字是应为“撮”。
5 [?o???]
资中话中,将“捣碎;砸烂”的动作称为[?o???]。例句:这个药太大一颗了,娃娃儿吞不下去,只有[?o???]成粉粉喝。
本字考证:[?o???]的本字是“舂”(亦写作“摏”)。就读音来讲,《广韵》书容切,平锺書。“舂”为書母锺韵合口平声三等字。由于语音演变,今读作[t??o???]。可见,“舂”与资中话的[?o???]存在读音上的差异。但值得注意的是,“舂”还有另一个读音,《集韵》诸容切,读作[t?o???]。因为资中话的精组与庄章组合流为[?]、[??]、[s]三个声母,所以该读音与资中话中的[?o???]一致,又该读音的“舂”表示荆山的别名,所以两者音合但义不同。而就读音[t??o???]所表示的意义来讲,《说文·臼部》:“~,捣粟也。”①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谷梁传·文公十三年》:“礼,宗庙之事,君亲割,夫人亲~,敬之至也。”[9]引申表示②捣碎物体。如《洛阳缙坤旧闻记》:“洛河出美石,其中时有滑净光莹类玉者,人多取白石~末……”③又通“冲”,冲撞,冲击。唐离合《猛虎行》:“长戈莫~,强弩莫抨。”以上古籍例句中“舂”皆蕴含“捣碎;撞击”义,与资中话[?o???]的意义完全符合。由此可知,资中话中的[?o???]是将“舂”的两个读音及其所表示的意义融合,以《集韵》诸容切来注音,表达捣碎;冲撞义。
6 [tou??]
资中话中,将“接合,连接”的动作称为[tou??]。例句:这个桌子脚脚要落了,快点把它[tou??]起。
本字考证:[tou??]的本字是“逗”(亦写作“”)。就读音来讲,《广韵》徒候切,去候定。“逗”为定母候韵开口去声一等字,与资中话中[tou??]的声韵调完全一致。就意义来讲,《说文解字》:“~,止也。”本义为①止;停留。汉张衡《思玄赋》:“乱弱水之潺湲兮,~华阴之湍渚。”又宋贺铸《雁后归·想娉婷》:“青松巢白鸟,深竹~流萤。”[10]②投合;接合。艾芜《还乡记》:“何德成却是手不停地修床,~桌子脚,补脚盆水桶,没有闲过。”[11]可见,“逗”的“接合,连接”义与资中话表示“接合,连接”的[tou??]完全一致,且两者读音相同,所以“逗”应是[tou??]的本字。
以上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并借助文献资料的佐证,对6个以资中话为代表的四川方言本字进行了考证。由于资中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人口因素,难免存在一些欠妥之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资中县志编纂委员会.《资中县志》[M].成都:巴蜀书社,1997.10:1-2.
[2][6][7][8][9][10][11]汉语大词典编纂委员会,汉语大词典[K].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5.11.
[3]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K].北京:中华书局,2000.06:931.
[4]蒋宗福,四川方言词语绩考[M].成都:巴蜀书社,2014.02:664-665.
[5]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K].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01:1444.
[13]黄尚军,四川话部分词语本字考[J].川东学刊(社会科学版),1994年7月,第4卷第3期.
[1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