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黑龙江省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对策

2022-11-22 09:13聂明珠
农业工程 2022年2期
关键词:人居资源化环境治理

姜 莹,聂明珠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业遥感与信息研究所,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2.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6)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的重要举措。自提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以来,黑龙江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提出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结合美丽宜居村庄建设、脱贫攻坚、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工作,瞄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设施不足、管理落后等突出问题,集中力量综合治理的具体要求,经过3年治理使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力争实现90%左右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治理,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左右,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管控,最终实现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目标[1-2]。

1 治理现状及问题

黑龙江是位于东北寒地的农业大省,拥有63个县市、855个乡镇、8 968个村,乡村人口1 789万人,523万户。黑龙江省农村人口多、分布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范围大、治理任务重,并且由于冬季寒冷,难以简单复制南方省份的成功经验,可选择的模式少,以及农村经济水平不高、农民主体意愿不强等问题限制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进程,突出体现以下5个方面[3]。

1.1 农村庭院利用不充分

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目标,黑龙江建设了佳木斯郊区草帽村、富裕县吉斯堡村、宁安市上官村、茄子河区四新村等一批环境整洁示范村,在农村垃圾处理、三清一绿(清理河塘沟渠、清除残垣断壁、清理农业生产废弃物、村庄绿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乡村庭院菜园利用还不充分,美化绿化作用不足,近郊、远郊的庭院经济发展不平衡[4]。

1.2 寒地农户厕改意愿不强

受寒地厕所改造技术的限制,在改厕模式上,试行了“室内厕所+管网+城镇污水处理厂”、“室内水冲厕所+管网+自建小型污水处理厂”、“室内水冲厕所+户用化粪池+无害化处理”、室内非水冲生态厕所、室外无害化卫生旱厕等模式。受寒冷气候条件影响,大部分改厕模式的基础设施有着严苛的要求,厕所管网及户用化粪池需埋入地下2.5~3.0 m以防止冻害,导致厕改投入大、费用高。受民风民俗的影响,农民不愿破坏现有房屋格局,同时建设后增加了维护费用,农户厕改意愿不强。

1.3 粪污综合治理有待提高

在粪污资源化利用方面,与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相结合,进行资源化利用。在散户养殖方面实施“三进三退”,发展绿色养殖。但农村厕所粪污治理途径还不清晰,主要以农户自己清掏、自用堆肥形式处理粪污,没有实现集约型收集利用,未形成与畜禽粪污一并处理的资源化利用体系,综合治理有待提高。

1.4 农业废弃物应用领域有待扩展

农村秸秆处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资源化利用的重要资源,黑龙江不仅推广了秸秆翻埋、碎混还田技术,还运用青贮、黄贮等方式实现秸秆饲料化,同时还开展了秸秆压块和生物质发电等项目以实现秸秆燃料化,通过上述技术手段进行了资源化综合利用。但还未能有效应用生物技术处理秸秆,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有待进一步扩展。

1.5 治理资金缺少多元化投入

目前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投入渠道单一。农民参与程度不高,群众力量没有充分调动。投入机制还不成熟,没能调动社会各方面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能最大限度地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环境整治,尚未形成以政府为核心的企业与社会多元化投资机制,缺乏多元化投入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机制[5]。

2 对策及建议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农村生态建设的系统工程。黑龙江省要立足农村资源配置禀赋,挖掘自身优势特点,强调农民主体地位,与菜园经济、秸秆资源化利用相结合,规范、美化、绿化乡村庭院,综合考虑区域位置,形成庭院经济发展新布局,构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新模式,保证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治理。

2.1 与菜园经济相结合

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程,突出“政府、农户、企业”3个主体,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支撑、农户为生产主体,构建以乡村庭院菜园为中心的农村菜园经济产业链,建立“农户—政府—企业”庭院经济新模式,发展乡村庭院绿色农产品产业。在农户与企业合作过程中,从选取目标企业、引导农民按照需求标准进行小菜园种植及最终利益分配的全过程,政府发挥引导、监管、调节作用,保障农户和企业双方利益;依靠政府公信力建立农户和企业的互信机制,保证乡村庭院经济可持续发展。企业承担当地部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任务,提供部分利润,缓解治理资金不足问题,保障治理工作的持续开展。

政府通过政策扶持和技术推广,选取引入生物技术进入小菜园,使乡村庭院菜园经济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引入大棚进入小菜园,结合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延长种植期,提高农户收益。

2.2 与区位规划相结合

从菜园区位特点看,农村需要不同发展方式的小菜园经济,合理规划庭院菜园发展布局,分类型、分步骤,逐步实施,突出菜园农产品精耕细作、低农药化肥等健康绿色农产品特点,增添农村经济造血手段[6]。

乡村菜园按区位分为近郊菜园和远郊菜园。近郊菜园交通便利、经济效益较好,结合农户对新技术和绿色产品的强烈诉求,发展“农户—政府—企业”经营模式,通过企业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实现标准化种植,形成庭院绿色农产品,得到市场认可,获得产品收益,增加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投入。积极推进秸秆生物处理技术的应用,增加消纳农村秸秆途经。

远郊菜园按交通便利和不便利,分步推进,逐步实施。对交通便利的地区,鼓励其发展小菜园,初期采用原有方式,逐渐形成标准化;引导企业做好收购,适当降低收购标准,保障菜园经济发展。对交通较不便利的地区,改善其交通条件,通过其他乡村菜园经济的辐射作用,逐步带动菜园经济发展[7]。

2.3 与秸秆资源化利用相结合

参照山东、河北等地秸秆处理成功经验,引入秸秆生物处理技术,将其与菜园生产相结合,应用于菜园棚室蔬菜生产。秸秆生物处理技术是秸秆在微生物菌剂作用下,在设施棚室内果菜种植行下建造的生物处理反应堆,将秸秆转化成果菜生长需要的二氧化碳、热量、养料等,替代化肥农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早和延后生长期,从而达到秸秆资源科学利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的[8-9]。相较于其他秸秆“五化”处理方法,该技术适宜于绿色有机食品生产的蔬菜瓜果等园艺作物,具有投资小、操作简单、易推广等特点。引入秸秆生物处理技术,通过技术改良,配置低温微生物菌剂,使其适应东北气候,为秸秆资源化利用增添新途径。

2.4 推广双坑交替式旱厕

黑龙江农村室内厕所改造,存在资金投入大、改厕技术难、农民意愿不强等多方面问题。经多地调研分析,发现厕改工作也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实行分类推进,除在具有集中排污管网的城中村、旅游村建设室内水冲厕所外,室外旱厕改造更符合黑龙江省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室外双坑交替式旱厕”更适宜推广使用。该厕所是我国6类无害化卫生厕所之一,为双坑结构,交替使用,一坑满后封存,经0.5~1.0年发酵后,粪便可直接用做肥料。与室内厕所比较,改造变动小、建设成本低、易清掏;与单坑旱厕比较,具有无害化、直接还田、减少堆肥环节、延长清掏周期等优点。该形式的优点在于一方面减少清掏处理成本,另一方面节省农民生物肥原料投入成本。

2.5 确保法律法规及政策配套

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是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的必要条件。首先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以吸引企业参与,促进菜园经济“农民-企业-政府”模式健康发展。其次,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农民和企业双方利益。再次,对环境友好、效益显著的新技术给予更多支持,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提档升级,促进治理工作顺利完成[7]。

3 结束语

基于黑龙江省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现状,发展乡村产业,提高农村经济自身的“造血”能力,是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关键。强调农民主体地位,发展乡村菜园经济;通过发挥黑龙江农村资源配置优势特点,菜园经济与秸秆资源化利用相结合,规范、美化、绿化乡村庭院,构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新模式;综合考虑区域位置,形成庭院经济发展新布局;在庭院经济中引入秸秆生物处理技术,因地制宜采用水厕旱厕相结合的农村改厕治理;完善配套政策及法律支撑,为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治理增添新的发展动力,保障寒地农村环境治理顺利推行,为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乡村提供基础,共同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共赢。坚持持续治理,久久为功,最终实现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多方合作治理、统筹规划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猜你喜欢
人居资源化环境治理
最美城市“绿化带”
EPC模式水环境治理项目施工噪声环境管理分析
生计资本对江汉平原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影响研究
CO2资源化回收技术分析
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产品力时代,保利发展控股全面进阶健康美好人居
我国规模化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分析
加强人居环境整治 助推“美丽登封”建设
陕西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显现“叠加”效应
低碳环保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分析及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