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 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2022-11-22 08:34斌,陈
云南农业 2022年6期
关键词:天麻中药材基地

徐 斌,陈 勇

(云南省农业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云南 昆明 650224)

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我国独特且具有战略意义的宝贵资源。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与推动下,我国中药材产业发展迅速,2020年全国各省规划面积已达520万hm2。云南省地处低纬度高原,气候和环境多样性显著,具有优越的气候资源优势,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富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药用资源丰富,且云南中药材产业发展基础良好,种植规模稳居全国第一,滇产中药材在国际国内具有独特市场地位。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加快构建云南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万亿级支柱产业,对促进云南特色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2021年产业发展状况

2021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1.45万hm2,比2020年增加2.33%;中药材产业综合产值达1 463.97亿元,增加22.51%;中药材出口4 765.60 t,增加1 269%;出口额2 808.70万美元,增加197%。其中,一产产值438.95亿元,比2020年增加3.26%;二产产值417.66亿元,比2020年减少543.17亿元;三产产值607.34亿元,比2020年增加127.74%。有133.62万人从事中药材生产,产业发展远超中药材“十四五”目标。

(一)优势品种绿色基地不断增长

2021年全省共建设中药材标准化基地10.95万hm2,比2020年增加1.19万hm2,增加12.22%。其中,获得绿色认证的基地面积2 867 hm2,比2020年增加1 400 hm2,比2020年增加95.46%。中药材GAP基地认证数19个,种植面积1 193 hm2,产量(干品)2 470 t。有机产品认证数116个、绿色食品认证数22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数16个、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数16个、标准化示范区(场)75个。随着基地建设的稳步推进,全省中药材种植优势品种逐渐形成。三七、天麻、重楼、木香、砂仁等16个品种种植面积突破6 666.67 hm2,其中天麻首次突破6 666.67 hm2;三七、重楼、砂仁、石斛、天麻等11个品种农业产值超过10亿元。

(二)“一县一业”推进产业改革

各级政府对彝良县产业创建工作高度重视,成立工作组对创建工作进行系统推进。以“开放型、创新型、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模式,评选并公布了20个示范县和20个特色县名单,分别对示范县给予每年3 000万元的创建补助资金支持,将连续支持3年。

1.抓资金投入,提升规模化水平。彝良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天麻产业发展资金1 000万元,2021年整合财政资金7 500万元,协调金融机构相继出台“天麻贷”“产业扶贫贷”等特色专项贷款4.2亿元。文山市“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实施创建项目25项,下达省级财政补助资金0.6亿元,引领社会资本19.22亿元投入“一县一业”示范创建。

2.抓利益联结,提升组织化水平。彝良县引进培育发展农业经营主体22家,组建天麻产业协会4家、专业合作社54家,联结农户9 000余户,年产鲜天麻1.3万t,产值9亿余元,麻农人均增收6 000元以上。文山市以三七产业园区为依托,引进12户企业入驻园区聚集发展。

3.抓科技创新,提升专业化水平。彝良县加强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云南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建立专家工作站、天麻种质基因库、天麻研发中心、天麻“两菌”厂等,筛选培育本地天麻“两菌”菌株12株,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项,提升天麻“两菌”选育、规范化种植等科研水平,规范产地初加工,提升天麻初加工产品质量。

4.抓平台建设,提升市场化水平。彝良县完善天麻线下交易平台,提升改造小草坝天麻交易中心,进一步完善仓储、展示等基础设施,购置配备分拣、包装等相关设备,实现鲜天麻统一储存、统一分拣、统一包装、集中展示销售。搭建天麻线上交易平台,健全天麻线上交易体系,围绕建设“电子商城+大宗交易+新零售”线上交易平台思路,与上市企业重庆港澳大家软件共同开发了天麻商城线上交易平台,目前,交易平台已正式上线运营。加快天麻产业数据平台建设,建设天麻检测检验、全流程追溯、交易数据管理、大数据分析及展示中心等集现货交易、商品展示、电子商务、信息交流、仓储物流、检测认证、金融结算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云南省特色大宗商品天麻国际现货交易中心”。文山市发挥“文山三七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文山三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中药材(文山三七)流通追溯体系统一标识”优势,一方面,着力打造“文山三七”品牌,全面提升三七产品价值和品牌形象;另一方面,着力讲好文山三七故事,有效提升文山三七知名度。截至目前,全市取得文山三七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企业27户,取得文山三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8户,取得国家中药材(文山三七)流通追溯体系统一标识授权使用25户。

(三)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为不断提升云南中药材的市场占有率及知名度,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自2018年以来,组织开展云南绿色食品“10大名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评选活动,重点支持企业开展绿色认证、技术创新。2021年9月23日上午,在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云南省2021年“10大名品”和绿色食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表彰会议在昆明隆重举行。

(四)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业内知名企业的管理经验、技术研发、资本经营等先进生产要素,提升全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水平。康美药业、天士力集团、康恩贝集团、上药控股有限公司等一批知名药企顺利进驻昆明、普洱、昭通、大理等地。2021年国药集团、华润三九、通盈药业、四川新绿色现代中药、神威药业、东阳光、华北制药等新一批企业又积极到云南开展对接,促进了中药材种植、加工水平的提高,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五)“定制药园”助力产业扶贫

根据云南省中药材产业扶贫实施方案,认真落实生物产业涉农资金向贫困县倾斜的有关要求,协同推进产业发展和产业扶贫。在全省贫困发生率高于2%的县、乡(镇)以及行政村范围内,对属于所种植药材品种主产区或地道产区的种植(养殖)基地进行“定制药园”认定,用3年时间评选出100个“定制药园”,目前,已评选出103个“定制药园”,总种植面积约3.13万hm2,其中认定品种种植面积约2万hm2,总产值约34亿元,认定品种总产值约20亿元。

(六)溯源体系推动产业发展

通过对各方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初步建成“来源可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并与商务部的国家追溯平台实现数据对接。云南省中药材种植养殖行业协会搭建的“云药质量追溯平台”成为了云南省中药材追溯种植端的省级权威公共服务平台,持续帮助、引导全省中药材生产企业建立追溯,截至2021年10月申请使用建设追溯体系的企业已有103家,品种发展到26个,涉及中药材有效追溯面积达2万hm2,对主要产品实现从种植、加工到流通销售的大数据追溯,并接入云南省重要产品追溯协同中心、云南省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等政府监管平台,实现了中药材追溯信息的政府监管和共享。

(七)龙头企业稳步发展

全省医药生产企业共有1 287户,其中规模以上263户。2021年,263户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59.57亿元,占全省总量的60.25%。2019年,全省中药饮片生产企业240家,产值超5 000万元企业57户,超亿元的企业39户,超10亿元的企业5户。主板上市公司6家、其中制造业企业5家,流通业企业1家。全省药品批准文号4 218个,其中,中药2 037个。

(八)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全省中药材专业化组织数量大幅增长。一是通过培育经营主体,支持发展规模适度的中药材种养大户,依法组建农民合作社联合社,鼓励农民以土地、林权、资金、劳力、技术、产品为纽带,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促进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二是推动农企联结,完善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中药企业+种植大户+农户”“中药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地方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数量和成效作为相关财政支农资金和项目审批、验收的重要参考依据。三是引导股份合作,允许将财政资金量化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后,以自愿入股方式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让农户共享发展收益。

二、主要问题

(一)种子种苗质量不高

中药材种植过程中种子种苗是最为关键的一个影响因素,造成种子种苗质量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中药材种子种苗的专业化管理存在一些问题,药材种子种苗不具备专业性、独立性,而是划入农作物、林木范围,这给管理工作造成很大困扰。二是在中药材种子种苗的管理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由于中药材种类较多并且在不断地研究发展中,相关标准不够全面。

(二)产业监督监管不严

对于中药材产业管理方面不够清晰,产业链不完善,中药材种植、采集、生产各个环节都处于分离状态。中药材种子种苗主要由政府部门进行管理,而种植工作由专业的产业种植企业或较为成熟的政府部门区域化种植,采收完成后的中药材交易工作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进行管理,中药材加工、制药由药监局管理,其所涉及的不同环节、不同管理部门之前都没有一个有效的联系,无法形成管理过程的监管。部分中药材种植户在中药材采收完成后自行进入市场交易,而生产厂家又没有固定的药材来源,对于药材质量方面难以把控,中成药、中药饮品在制作过程中难以形成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三)栽培加工技术不规范

一是对道地药材的开发和利用不充分,大多药材的种植缺乏严格的规程,生产管理粗放,产量低、质量差。二是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得野生资源消耗速度过快,由于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有些药用植物分布区域缩小,甚至减少到物种灭绝的边缘。三是在栽培过程中中药材会遭受到多种病虫病的为害,直接影响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病虫害种类多、为害重、损失大,由于药农对农药缺乏有关常识,滥用、误用农药问题突出。中药材中的农药残留、有害重金属含量超标会直接影响人体健康,阻碍中药走向国际市场。四是中药材的质量不稳定,大多数药用植物引种栽培历史较短,保留着许多野生性状,栽培药用植物的品种多样化。种子种苗的提纯复壮和优良品种选育工作不及时,是造成中药材质量极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三、对策建议

抓好“三品一标”工作,实现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做好监督工作

一是中药材种植涉及育苗、农药、采收、成品质量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从前期的育苗工作来看,云南省在中药材种子的质量分级上有着明确的规定,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中药材种植提供了依据,也推进了全省中药材标准化向国家化转型发展。二是针对中药材种植农药残留问题,一方面严格控制种植人员在药品使用方面的剂量和次数;另一方面要对容易残留超标的药材进行专业检验,避免不合格药材流入市场。三是做好中药材种植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工作,保证中药材能够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环境下生长,避免激素类药物或方法的应用。四是合理选择中药材的采收时间,按照规定进行科学采收。五是做好药材加工环节的质量监管,保证中药材成品药物质量可以满足各方面需求。

(二)做好研究工作

中药材研究工作通常体现在高校或者专门的科研单位方面,这种形式虽然能够有一定的基础保障,但是由于局限性大、能力有限容易形成重复。在未来的发展中,云南省应该立志于中药材研究工作,重视中药材种植企业科研成果的价值,提高企业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企业自身资源固定药材来源,与中药材种植地区政府部门签订合作协议,明确中药材质量要求,既可以保证产品质量,又能够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三)做好风控工作

中药材从种植技术到药材筛选、存储、运输都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内容,一味地沿用传统技术很难满足这些方面的要求,因此中药材种植企业应加大科技创新,通过专业、高效的仪器设备来提高中药材质量。在后期的存储与运输、销售环节,关注湿度、温度的控制,避免由于不适宜的环境影响中药材药性,从而降低药物的使用效果。在合理的规划下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提升产能及质量,提高企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做好宣传工作

针对中药材生产不仅需要技术方面的支持,还需要大力宣传和推广,这样才能保证中药材种植技术的落实和全面发展,结合当前云南省中医药发展的具体情况,秉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原则,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提高全省中药材种植水平,不断创新宣讲方式和宣传渠道,在此过程中总结经验和积累资源,创建有效的工作模式,邀请专家、技术人员或高校教师进行区域现场指导,充分发挥各方面的资源优势和价值,提高中药材种植技术的宣传教育水平。

四、2022—2024年工作目标

(一)加强良种繁育

在“前端”种业发力,加强良种繁育,确保种源优良,从源头上保证药材品质。利用现代种苗繁育技术,培育性状稳定的优良种苗,降低人工育种成本,提高种苗均一品质。鼓励经营主体注重科技创新,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建立药材生产基地监控中心,进行药材生产基地选址。开展野生抚育研究,重点保护滇重楼、珠子参、冬虫夏草、川贝母等稀缺药用植物野生生境,并进行野生抚育研究与示范;对大黄藤、白芨、白木香、南板蓝、草乌、半夏等稀缺药用植物进行驯化栽培研究与示范。开展有一定种植规模的三七、灯盏花、石斛、当归、云木香、粗茎秦艽等品种选育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完善种植管护与病虫害防治;对滇龙胆、云黄连、砂仁、重楼、珠子参、白芨等10余种中药材的种源筛选;建立重楼、石斛、大黄藤、白芨、珠子参、白木香、金铁锁、南板蓝、附子、草乌、半夏等药用植物的良种繁育基地,进行培育和示范推广,为种植基地的建设提供优质种源。依托现有良种繁育基地完善或新建区域性的良种繁育基地,每个州(市)根据实际情况建1~4个设施化、规范化的良种繁育基地,确保云南省中药材发展所需良种供应。

(二)规范基地建设

遵从药用植物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和道地性原则,在适宜区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以产业化建设、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为方向,按照各品种的规范化种植标准,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和示范基地。实行生态化种植,鼓励开展中药材产地和初级产品绿色认证、有机认证,积极推进中药材种植基地申报定制药园,与大型药企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订单生产。

1.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通过新建基地和现有基地提质增效两种方式,建设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到2024年,全省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基地在地规模稳定在15.38万hm2。其中新增发展规范化种植基地在地规模年均增长12.22%,提质增效规范化种植基地在地规模4.67万hm2。新增种植基地均按规范化种植标准进行建设,70%以上规模布局在各品种重点县(市、区),30%以内规模布局在一般县(市、区)。

2.高标准示范基地建设。为强化示范引领,规划建设11个高标准种植示范基地。对涉及新增规模的三七、天麻、滇黄精、云茯苓、石斛(铁皮石斛、紫皮石斛)、丹参和滇重楼7个重点发展品种以及稳定现有规模、开展提质增效的草果和砂仁2个重点发展品种,分别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1个重点发展县(市、区)建立1个相对集中连片、规模不低于20 hm2的高标准种植示范基地;对一般品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县(市、区)建立2个规模不低于20 hm2的高标准种植示范基地。依托龙头企业等现有经营主体,选择种植较为规范的中药材基地完善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在适度整地、栽培措施、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控、适时采收等种植全过程开展规范化、标准化、仿野生和生态种植的管理技术。将示范基地建设与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相融合,积极打造数字化示范基地,力求实现示范基地全方位数据监测与分析,实现种植生产和管理的信息化、可视化、智能化,为示范基地中药材质量全程追溯提供保障。

(三)推动产业升级

云南是中药材资源丰富的省份,是我国公认的道地药材产区。2020年云南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9.87万hm2,占全国466.67万hm2的12.85%,是中药材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产值达1 368亿元。2021年,云南省确定了三七、天麻、滇重楼、云木香、砂仁、滇龙胆、云茯苓、云木香、云当归、铁皮石斛、灯盏花等云药品种。云南中药材产业发展到了产业升级、发展质量提升的关键阶段。目前,云南中药材产业发展面临新品种缺乏、部分大品种连作障碍严重、产地加工技术落后、机械化与自动化程度不高等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开展以三七、滇重楼为主的云南道地中药材大品种产业提升关键技术研究、解决制约产业发展和拓展市场的核心技术问题,对推动云南中药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天麻中药材基地
秘密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天麻无根无叶也能活
天麻蜂蜜膏,头痛失眠都能用
天麻蜂蜜膏,头痛失眠都能用
吃天麻后别开车
全国六大中药材市场最新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