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与空间
——儿童戏剧形体创作方法

2022-11-22 08:08贾德俍
艺术家 2022年2期
关键词:形体面具肢体

□贾德俍

(贾德俍/中央戏剧学院)

形体训练和创作在儿童戏剧教育领域的重要程度和受关注度,随着戏剧教育和儿童戏剧工作坊的铺陈和开展不断被放大。本文结合笔者在教学和创作过程中的实践,以及中外成功的形体训练方法案例,以“面具”(Mask)和“空间”(Space)两个元素为核心,简述其在儿童肢体动作创作中的运用,以期探索中国儿童戏剧教育教学的新路径和新方法。

一、面具的制作与运用

(一)面具制作

当前关于面具在戏剧上的使用,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门派”:第一种是由专业舞台美术部门制作,严格按照演出需求而绘制的专业演出面具;第二种是为所有演员提供,毫无表情的,囊括所有身份职业、情绪情感、性别年龄的一模一样的纯白面具;第三种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脸谱式”面具或意大利即兴喜剧中“类型化”的面具(Maschera)。

然而,如果我们把儿童的戏剧教学当作讨论的重点,那么以上各种面具则不在我们的选择和利用范围之内——取而代之,面具应是由儿童自己制作的。

DIY 面具并非简单的工作,但在适当指导下,6~12 岁的儿童都可以独立完成。铝箔纸、卡纸、美工刀、立得胶、502(α-氰基丙烯酸乙酯)、旧报纸、水彩、蜡笔等都是需要我们提前准备的材料。制作方法共分六步。

(1)将8~10 片铝箔纸压扁塑型,这是面具的雏形。要确保铝箔纸的大小足以覆盖从儿童的颈部中央到头顶的范围。

(2)引导儿童依照自己的脸型调整面具的形状,要确保面具的每一处都处理好。然后,为眼睛、眉毛、鼻子、嘴唇、下巴和脸颊留下凹口。最后,调整面具顶部和底部使其贴合每个儿童的额头与颈部。

(3)沿着面具顶部边沿画一条线并将该部分剪下。如果儿童自己想要一个全面罩面具,就把这条线画在他的发际线处。如果制作者想要一个假面面具,那么这条线就应在眉毛上方。

(4)在眼部画出轮廓并剪下,接着将面具一分为二,以上嘴唇为分界线剪下面具的下颚部分。

(5)用两层纸撑起面具使其具有面具的轮廓。如果有意愿的话,可以引导儿童将两张铝箔纸折成三角形用来制作耳朵。

(6)在面具上涂一层白色丙烯酸涂料打底,静置直到完全干透。最后,儿童就可以在面具上依照各自的喜好用铅笔、钢笔或颜料画上图案。

这样由儿童制作出来的面具各具特色,也可以说是他们心理世界或某种性格的“拟人化”(Personification)。教师在引导过程中不必对某一细节过于苛求,而应将重点放在表达儿童彼时彼刻的情感与心理世界。

(二)面具表演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儿童来说,“面具”的表演与成人大相径庭。我们不应将其简单理解为一种讨巧的舞台处理手段,或是先锋的戏剧演绎形式,而应将其理解为一种教学手段和教学素材。作为媒介,面具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减少上台表演的“孤独感”(Aloneness),并且在面具的帮助下,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除表情外的表演方式进行训练和开发。以下笔者将以两个练习为例,扼要地证明儿童面具表演的强大表现力。

练习一:情境——在学生戴上面具后,引导其设身处地置身于不同的情境中,如森林、海底、高原、沙漠、雪地等。要求其用符合面具状态的肢体语言表达自己进入特定情境下的状态,最后以一个定格造型结束。在学生较为熟练了之后,教师可以对情境提出限定和要求,如“你已经没有力气了”“你很害怕”“以最慢速度进行”等。

练习二:物质——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在完成练习一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佩戴面具的学生成为不同的物质:如想象自己是一颗种子,感觉阳光、雨水、营养;逐渐成为小树,大树……树可以走动,许多树可以组合成森林;想象自己是水,感觉水是如何流动的,许多水汇集成了河流,河流又汇集成了海洋;想象自己会飞,想象自己比山还重,想象自己变成了火……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肢体与“面具”性格相适应。

面具和即兴肢体表演可以很好地使学生在一个新的场域下进行创作,在这里他们可以摆脱对舞台的陌生感和疏离感,进一步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并逐步发掘身体的能量。戏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发掘身体与性格间的关系。

二、儿童身体与空间的关系

(一)熟悉身体切面,激活儿童身体

利用空间开展儿童形体创作,首先要注重儿童肢体空间的切分,明确儿童身体基本切面组成部分,这与成人肢体表演训练有相似之处——在空间中,人体分为前后、左右等不同方向。创作者应首先把握好儿童在水平与垂直两个空间方位上的浮动变化,并根据儿童个体的实际情况进行运用。在空间中不同方位,组合与配置的肢体动作往往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外部体验。教师更要注意学生之间身型比例的差别,要根据其占用空间的体量与动作难易程度的区别,来对学生肢体进行重塑,从而达到适合个人肢体美感的效果。例如,教师或引导者可以开展垂直切面上(即高度)身体的牵引训练,引导儿童找到身体与地平面的关系;或利用戏剧教育中“定格画面”(Freeze frame)的范式引导儿童保持身体中某一切面的紧张感,随之加强在角度和方位上的限定,由此发掘身型不同的个体找到自身形体美的独特形态。

(二)利用空间资源,推进形体创作

儿童作为形体创作的主体,举手投足或线条身段都要以自己的身体为核心。而周围的空间环境作为承载儿童创作活动的物质载体,对创作方式的可能性及创作过程的有效性造成了很大限制。教师要想充分发挥儿童自身的创作能动性,就要尊重并关注空间资源对他们的影响。在面对不同创作条件和不同实际问题时,教师首先将当前空间的所有可能性没有遗漏地拾取出来,如不同方位、不同角度、不同空间分割方式等,然后找到目前情况下呈现的最佳效果,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探索新的创作方式。除此以外,儿童的创作灵感的迸发往往依赖大量极富吸引力的空间布置。一个新颖有趣的场景设计或一些古怪有趣的道具布景可以延展儿童形体创作的想象空间,他们创作的新的形体行动方式和造型方式,有可能再次引发对空间资源的重新布置。空间的更新与儿童创作的变化相互适应,相互作用,推动着作品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三)教师在空间中的角色

以上两个引导学生找到空间与身体的关系的环节,离不开教师的示范。儿童形体的组织者在教学或创作中以自身的示范为基准,通过表演或“教师入戏”(Teacher in Role)的方式,将空间中的规定情境和训练的内容传达给儿童,并提示他们应注意的问题。一个表演能力出众且热情有趣的教师,能进一步激发学生进入规定情境并发挥肢体创作的热情。此外,教师或组织者也可以在学生进行一定的创作尝试后再进行规范性示范,这是对主要内容的概括与提升,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新的创作可能性的有效方式。

同时,教师要避免重外在、轻内涵的错误倾向和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原则——学生机械化地模仿形体动作,缺乏内心情感做支撑,就违背了形体创作的初衷。在日常与学生的相处中,教师要善于观察每个个体的独特学习习惯及学习风格,善于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洞察学生的真实想法。在创作开始前,根据每个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或避免“规范化”的训练,都是帮助学生了解实际空间或创作中的环境氛围,以求达到更好的创作效果的有效手段。反之,枯燥而统一的硬性要求,会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减退,对学生的形体塑造造成阻碍。

三、空间的创造与运用

彼得·布鲁克(Peter Brook)在《空的空间》中谈道:“我可以选择任意一个空间,称它为空荡的舞台。一个人在别人的注视下走过这个空间,这就足以构成一幕剧了。”我们在儿童戏剧中所做的种种探索,一大任务就是使儿童运用形体在舞台上创造空间。儿童比成人演员所缺少的表演能力与经验,在此时却成为他们创造空间、发挥想象的一项优势。

练习一:学生在引导下被分成两组,并面对面站立。在教师发出口令后,一组学生原地站立,另一组则向前慢步行走。当站立的学生感受到“不舒服”或“压迫”时,需立刻做出“停止”的手势,行走的学生向后退,直到“停止”的手势放下为止。

练习二:全班学生分成两组,在空间两侧站立。教师需介绍当前情境——一个漂在海上的大木板,学生依次在空间里选择一个位置站立不动,并保持整体重心稳定,使木板不沉没。

练习三:三或四个学生为一个单位。引导一个单位的学生在竖直和水平方向上移动,通过速度的迭替,高低的转移,以及节奏的变化,创造不同的空间。在这个训练的进行过程中,教师需提醒学生不要着急,用身体创造尽可能多的空间。

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年龄、接受程度、身体素质等特点的差异,调整练习推进的速度与难度。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在练习过后,形成一个以肢体表现的,有人物关系和角色性格的画面。

儿童戏剧创作的过程,与成人戏剧相同,演员自身的创作同样重要。儿童在适当的训练后,便会对肢体的表达与意义有一定的认识,而开始了解到肢体是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的一个有效的工具。对于“空间”的训练,则是为了打磨、开发和创造工具的更多可能性。

四、排演与练习实例

在笔者开展的为期一周的儿童戏剧工作坊《你好,灯塔》中,为使学生准确地将自己对事物的所思所想在舞台上表现出来,笔者并没有选择简单的舞蹈训练,而是以面具和空间为素材诱发学生的自我创作。

在排演阶段,笔者往往会给予学生很大的表达空间。在学生简单了解故事情节后,制作面具的工作便展开了:学生的面具在形状、颜色、表情等细节上大相径庭——出于他们对角色的不同理解。尽管许多学生的认识看起来幼稚、简单,但笔者仍应给予他们积极的肯定,避免对正误的判断。笔者让学生佩戴自己制作的面具,摆出一个符合面具的动作定格,从单人到双人,再到多人……接着就是试着动起来,试着表演。学生在与他人结合形成画面时,会察觉到他们之间的空间与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颇有联系。通过创作和改变空间,角色之间的关系也将有所变化。空间的变化形成连续不断的画面,产生的新的人物行动与情节,便是由学生自己创作的“意义”。戏剧教师需要摆脱排演成人戏剧的框定模式,把工作由“创造”转变为“选择”,将学生林林总总的创作由抽象变为具体,由零散归为统一。

国内的儿童形体创作体系在近年来不断得到开发并逐步完善,但其中不乏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在形体训练实践上采取有效而全面的方法进行应对和解决。要革新儿童形体创作,第一离不开从传统艺术中汲取养分。传统戏曲或地方戏种的演员训练体系中,有着大量发掘儿童身体潜力、赋予其身体创作能力的训练方法。第二要尊重西方优秀创作方法的引入,以包容的态度看待新生的创作实例,做到“取长补短,为我所用”。第三,儿童形体训练作为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动作课程,要加大专业领域的教学及研究力度,加快艺术类高校相关领域的学科建设(如戏剧教育专业和舞蹈表演专业的跨学科融合),并培养一批具有独立教学和创作能力的儿童肢体艺术工作者。第四,对于教师自身来说,要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使其逐渐消除对身体创作的恐惧感和厌倦感,通过营造轻松的氛围,来推动形体创作更有效地进行。

作为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儿童形体戏剧的创作也同样属于戏剧语言的一部分。相较于其他语言,肢体语言更具表达的准确性和通用性。戴上面具后,抽象而模糊的表达开始变得精确,角色的性格和关系也开始在舞台上浮现出来。学生通过形体创作,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外在表现,也能够很好地提升自我认同感,甚至抱有更加热情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空间和面具给了儿童表演更开阔的空间,也让我们看到了儿童形体戏剧的更多可能。

猜你喜欢
形体面具肢体
肢体语言
高校舞蹈形体训练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肢体写作漫谈
漫画二则
面具给我的惊喜
面具中的鱼
南瓜面具
面试六禁忌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形体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