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卫国
(如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 南通 226400)
水稻在我国的种植范围广泛,是人们日常食用的粮食之一。水稻对外界环境要求不高,很容易栽培。随着人们对稻米需求量的增加,应该加强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确保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保证种植户的经济收入,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应该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科学的选择高产优质水稻品种,合理地整地和育苗,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加强病虫害的防控,保证水稻的品质。
水稻能否高产和种子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而种子能否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也很重要。为此,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水稻品种,并且抗病虫害能力强。在选种的过程中,要考察当地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了解不同时期水稻生长的光照和温度要求,如果温度过高,很容易出现瘪粒的现象,要选择抗旱能力强的品种。在选种的过程中还要保证种子的纯度,应该高于95%,提高水稻的育苗成活率。经过调查研究分析,杂交水稻品种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高于其他的品种,发芽率可达80%~90%。
选择好水稻品种之后,要做好筛选工作,选择籽粒饱满和个体完整的水稻品种,保证秧苗的生长均匀。可以选择物理方法处理水稻种子,在天气好的条件下对于种子进行晾晒处理,将杂质清除干净,保证种子的纯度。为了提高水稻的出芽率,可以对水稻进行催芽处理。应该选择正规的渠道购买种子,对筛选之后的水稻品种进行消毒处理,减少病虫害的影响,使用40℃左右的温水浸泡,时间为40~60分钟,之后放在阳光下晾晒,一天到两天左右可以播种,该种方法能够提高种子的发芽率以及抗病虫害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影响。
做好水稻秧田的选择工作非常的关键,要选择背风向阳的地点,保证秧田内的通风效果良好。在播种之前或者培育秧苗之前要建设灌溉和排水设施。选地之后对土壤进行深翻处理,在翻耕的过程中要清除田间的杂草和农作物的残留。结合秧苗的生长需求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能够有效的预防秧苗在生长过程中出现的病虫害。
1.4.1 播种的时间和播种方法
第一,确定播种的时间,当外界的温度达到5~10度时,并且的温度较为稳定可以播种。如果气温达不到规定的要求,选择地膜覆盖或者在温室条件下培育秧苗。通常情况下,单季水稻在当年的5月份播种,秧龄一般为30天。如果选择水田直接播种,控制好播种量,保证秧苗的密度。需要注意的是,直接播种和移栽是主要的育苗方式,但是直接播种不能有效控制秧苗的生长,可能会出现病害和倒伏的现象,会影响水稻的产量。如果选择移栽方式,可以确保秧苗的生长,保证水稻的产量。
1.4.2 秧苗期的管理
第一,科学的水分管理,如果选择旱育秧技术,可以采取喷雾的方法灌溉,要严格的控制好灌溉量,浇透土壤即可,如选择水育秧方法,苗床的水位不能过高,要关注温度和湿度条件,温度太高会造成烧苗,温度太低会影响秧苗的生长。第二,施肥管理。如果选择旱育秧技术,在苗地整理的过程中,可以施用基肥,满足于育秧期秧苗的生长需求。如果采用水育秧的方式,也要科学的施肥,结合秧苗的生长情况制定科学的施肥管理方案,一旦发现秧苗生长缓慢,应该及时的追施尿素,控制好施肥量,否则会伤害秧苗。
秧苗移植技术的时间非常关键,在育苗结束之后,要选择适合的时间直接将秧苗移到大田中。在水稻幼苗育种的过程中,要做好田间管理的工作,加强对水稻幼苗的根部保护,减少在运输过程中对根茎造成的损坏。在插秧中,要选择适合的温度条件,并且选择在晴好天插秧,能够提高成活率。要控制好插秧的深度,在1.5~2.5cm之间,太深或太浅都会影响幼苗的生长。此外,控制好插秧的密度,为幼苗营造健康的生长环境,密度太高或者太低都会影响产量。采用人工插秧技术会产生误差,本地区已经使用农业机械化插秧技术,不仅能够提高插秧的效率,同时也能保证插秧密度的均匀。机械插秧能够控制好深度和密度,通过人为调整能够提高插秧的效率。
在选择水稻插秧机进行插秧作业的过程中,要保证稻田内的泥碎田平,泥脚深度符合常用机械设备的使用范围。在插秧之前要试运行作业,避免在插秧的过程中出现故障,提高插秧的效率。
科学的田间管理工作能够保证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在水稻生长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实际的生长情况进行追肥和灌溉,做好除草工作。第一,科学的施肥,控制好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比例,能够结合实际情况适当的调整三者的比例。在水稻插秧之后的7~10天,要追施醒棵肥,主要为尿素,控制好用量。在水稻穗期,可以使用磷酸二氢钾、腐殖酸叶面肥兑水稀释之后喷雾,是重要的叶面肥料。在秧苗返青期,要控制好秧田内的含水量,含水层控制在5~7cm即可,如果稻田出现干旱的情况,要合理的灌溉,控制好灌溉量。水稻在生长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类杂草,要做好除草工作,采取人工除草和化学药剂除草相结合的方式,提高除草的效果。
第一为了减少稻田病虫害的数量,在播种之前要做好整地工作,通过深翻的方式将土壤内的杂物清理干净,也能灭杀越冬的害虫,为水稻营造健康的生长环境。在水稻移栽之前,要做好稻田的灌溉,水深控制在6cm左右,能够灭杀稻田内的虫蛹数量。第二,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水稻品种,结合当地的栽培特点和气候特点选择适合的品种。在水稻种植之前,要做好水稻病虫害发生情况的监测,结合监测情况制定科学的防控对策。第三,保证播种、育苗和移栽工作的科学性,当病虫害的发病概率降到最低。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确定种植的时间,在移栽的过程中,要控制好密度,保证通风和采光。此外,在完成移栽之后要科学的施肥,使用有机肥料,控制好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比例。
2.2.1 灯光诱杀法
采用物理防治技术可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可以在稻田间悬挂振频式杀虫灯,控制好灯和地面的距离,掌握灯开启的时间,灯光灭杀之后做好害虫的清理工作。在安装杀虫灯的过程中,要控制是好安装的密度,通常情况下,距离地面1.2~1.5m,选择在傍晚时分开启灯,到天亮再关闭,提高杀虫的效果,每间隔三天清理一次。
2.2.2 人工诱杀法
结合稻田内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可以采取人工诱杀法。一旦发现稻田出现病虫害,及时的清除虫害的卵块,清理病害部位。
2.2.3 性诱剂诱杀
该种方法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过多的污染,也不会产生耐药性,种植人员应该结合天气和病虫害的发生情况选择适合的性诱剂,或者选择诱捕器。
为了保证水稻的高产和优质,要注意农药的使用,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第一,在掌握水稻病虫害发生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科学的利用枯草芽孢杆菌和苏云金杆菌,提高病虫害的防控效果,防治率高达95%以上。第二,为了减少药物残留,在使用生物农药之前,了解生物农药是否对水稻的品质和产量造成影响,明确规定生物农药的使用时间和防治的对象。第三,可以将生物农药防治技术和低毒环保型的农药配合使用,能够有效的灭杀稻田内的害虫,保证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引发水稻病虫害的原因有多种,为了减少病虫害带来的不利影响,种植人员应该加强田间管理,选择先进的水稻种植技术,做好水稻田的整理和品种的选择工作,确保水稻种植的各个环节合理,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此外,加强对种植人员的培训,不断丰富专业知识,提高种植技能,提高种植人员防控病虫害的能力,为保证水稻的高产优质奠定基础。
第一,水稻稻瘟病。水稻生长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可能发病,同时发病的部位不同,通常情况下,染病之后会造成产量的大幅度减少,甚至造成颗粒无收。为此,必须要做好该病的防控工作,加强田间管理,做好病害的药物防治,选择稻瘟灵乳油或者三环唑兑水之后喷雾防治,发生严重的地块可以每间隔5~7天再喷洒一次。第二,水稻纹枯病。该病害主要危害叶鞘和叶片部位,如果感染程度比较深,会沿着稻秆部位蔓延,在发病的初期阶段,病叶出现病斑,随着病害的不断加重,病斑演变为片。为此,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发病之初用药防治,可以选择噻呋酰胺或井冈霉素粉剂兑水之后喷雾,间隔7~10天之后再喷洒一次。第三,水稻稻飞虱。在水稻抽穗扬花和灌浆阶段容易出现稻飞虱,会造成水稻的营养积累不足,谷粒干瘪,导致产量下降。针对该类害虫,可以选择烯啶吡蚜酮或三氟苯嘧啶悬浮剂兑水喷雾防治,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第四,水稻螟虫。主要出现在抽穗期和分蘖阶段,对茎杆和叶片的危害比较大,在发病的初期阶段,可以选择药物治疗,可以使用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按照一定的比例兑水之后喷雾防治,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第五,稻纵卷叶螟。在水稻生长的各个阶段都可能出现,尤其是对水稻孕穗的危害比较大,影响水稻的开花结实率,造成产量的下降。为此,要做好该类病虫害的防治,加强孕穗期到抽穗扬花期的防治。在虫害高峰期,可以使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兑水之后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