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病的防治

2022-11-22 06:50曹宝康
中国畜禽种业 2022年1期
关键词:甲骨氏杆菌病原

曹宝康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畜牧兽医站 225500)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是养猪生产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细菌性呼吸道病,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感染引起,由于该病原能导致猪鼻甲骨的下卷曲部发生萎缩,使得整个面部呈现出不对称的改变,同时呼吸也能造成影响,故将该病称之为萎缩性鼻炎[1]。下面就该病的预防与治疗为话题和大家作交流。

1 病原简介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是一种革兰氏染色呈阴性,显微观察为两极着色,周身有鞭毛,能自行运动的球杆菌,大小为0.2~0.3μm×0.8~1.2μm,大多数呈散在或成对排列,偶尔为短链状排列,该菌不形成芽孢,可在体外进行培养,是一种严格需氧型病原菌,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表面呈圆形、隆起、表面光滑、有闪光特征的小菌落,在血液琼脂表面表现出β溶血特征,在马铃薯培养基上生长旺盛,能使马铃薯变黑,菌落表现出黄棕色或微带绿色。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可产生类似腐败发霉的味道,对糖类物质无分解作用,不产生吲哚。部分菌体带有荚膜,感染机体后可产生毒性较强的坏死毒素,对组织细胞造成破坏。本菌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弱,兽医临床常用的消毒方法和常规消毒剂都能将其杀灭。呼吸道是该菌侵染健康猪的主要途径,临床上最常见到的是母猪带菌后,将病原排放至环境中,以尘埃粒子、飞沫、气溶胶等为载体进行扩散,健康猪吸入后黏附在鼻黏膜表面,利用黏膜表面的营养进行繁殖和代谢,并产生大量毒素,这些毒素经黏膜吸收导致鼻腔炎症,同时影响鼻甲骨的发育,使感染猪表现鼻腔萎缩、塌陷。

2 流行病学

本病在近些年以地方流行为主,未有大面积感染的报道,病猪和处于潜伏期的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原菌排出后以空气中尘埃、气溶胶等为载体进行扩散,一旦被健康猪吸入会黏附在鼻腔黏膜表面进行生长繁殖。呼吸道是本病的最主要传播途径,除了猪之外,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对其他动物也能感染,但敏感性以猪最高,偶尔人也会感染,症状表现轻微。各种日龄、品种和性别的猪都能感染,日龄越大的猪越易耐过,以仔猪感染后造成的损失最大[2]。品种方面,国内长白猪最易感,地方土猪感染率较低。应激对本病的发生有促进作用,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的猪,机体抵抗力弱,环境中一旦带入病原容易扩散,饲养密度过大的猪群,猪个体之间的空气流动性差,也容易造成本病的传播。长期高温高湿的天气下本病报道率会显著上升。除此之外,滥用药物、饲料变更、营养不良、断水断料、天气突变等条件也容易诱发疾病。

3 临床表现

感染猪前期以呼吸道黏膜炎症为主,主要表现呼吸道症状,如频繁打喷嚏,吸气困难,睡觉时有鼾声,鼻孔常流出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有时带有脓液,后期可造成鼻腔出血,采食过程中频繁甩头,意图甩出鼻腔中的分泌物。有些猪频繁用鼻头拱墙或拱土,这些都是鼻腔受到炎性刺激的表现。随着疾病的发展,感染猪采食量下降,眼角常留有泪斑,眼结膜潮红。本病呈现出极慢的发病状态,病程可达数月,鼻甲骨在发病过程中逐渐变形萎缩,最常见的是鼻腔缩短或鼻腔歪向受损严重的一侧,鼻盘正后方的皮肤形成较深的皱褶[3]。大多数猪体温正常,个别猪出现继发感染表现体温上升,或继发出肺炎症状。单纯感染本病的病死率不高,但生产性能严重下降,育肥猪体重增长慢,料肉比上升,甚至会形成僵猪,保育猪生长发育减缓或停滞,体重与对应的日龄阶段不匹配,对猪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病猪剖检可见病变部位集中在鼻腔及邻近组织,鼻甲骨萎缩是最典型的特征,也是本病诊断的视病症状,尤其是鼻甲骨出现下卷曲,鼻中隔部分或完全弯曲,使鼻腔变成一个鼻道,鼻腔黏膜常附有脓性或干酪样渗出物。

4 预防

预防本病需提升猪场管理水平,做好疫苗免疫工作,加强营养的供给,必要时进行药物预防,同时配合做好消毒工作,切断传播途径。

4.1 提升猪场管理水平

从种猪场引猪时必须做好生物安全防范,提前对目标种猪场进行调研,有本病流行的猪场坚决杜绝引种。猪引入后必须在远离生产区的地方隔离观察30d以上,隔离期间如果发现有病猪,需要对整个猪群采取防控措施,淘汰感染猪。不同批次、品种的猪禁止混合饲养,商品猪场必须采取 “全进全出”的方式进行管理,不同栋舍设立必要的隔离绿化带,人流、车流、物流、粪污流要严格按照场内规定执行,不允许混用。建立必要的预警制度,发现有病猪出现,通过完整的生物安全管理将疫情扑灭在初级阶段。

4.2 做好疫苗免疫工作

目前市售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疫苗以灭活苗为主,为了防止仔猪群感染,建议母猪产前2个月和1个月时分别免疫一次,通过母猪产生抗体后,抗体经脐带、母乳等传授仔猪,从而避免仔猪感染。如果母猪群未做过免疫,建议仔猪在1周龄和1月龄时各皮下注射疫苗免疫。灭活疫苗由于抗原已经失活,虽然安全性较高,但免疫后只能刺激体液免疫反应,不会发生细胞免疫应答,临床一般通过免疫2次的方式来获得保护。需要提醒的是,疫苗免疫前后3d不要使用对免疫有抑制作用的药物,免疫时动作要轻柔,不要产生过强的应激,免疫时间尽量选择晴朗无风的天气,必要时可提前1d在饮水中加入微生态制剂或电解多维,以降低应激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4.3 加强营养供给

缺乏蛋白质、矿物微量元素 (尤其是钙磷元素)、维生素的猪,机体免疫力相对较弱,一旦感染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短时间内传播较快。有条件的猪场建议直接购买品牌厂家的全价饲料,但不要受厂家促销等影响一次性进料过多,否则容易出现存放时间过长而导致霉菌毒素增加问题。自配料猪场配料时应注意玉米霉变情况,秋季刚收的新玉米一定要晾干,同时放置一个月以上,待其中的抗性淀粉消除后再进行使用,豆粕使用前要检查是否变质,预混料在搅拌时一定要混合均匀。由于维生素在饲料后期储存过程中容易降解、氧化和流失,故饲料最好配好后及时使用,不要长期储存。购买全价料的猪场饲料储存时务必在通风、阴凉、干燥的仓库中存储,防止发霉或变质。

4.4 药物预防及消毒

当猪群中发现病猪时,除了第一时间将病猪隔离外,同圈舍的其他猪应及时投药预防,对支气管波氏杆菌敏感的药物有磺胺二甲嘧啶、泰乐菌素、土霉素、四环素、链霉素、金霉素等,大群投药可采用拌料方式投喂,连用5~7d。药物预防时间不宜过长,用量也不宜过大,一是用药过多本身会导致养殖利润下降,二是药物本身也有一定毒性,长期使用会对机体造成伤害,严重的还可能表现出中毒症状,如长期使用四环素类药物会对胃肠产生刺激,偶发采食量下降,腹痛等症,仔猪长期使用可引发钙元素的流失,对骨骼、牙齿的生长造成影响,更严重地对肝肾功能也会造成直接影响。磺胺类药物长期使用会使支气管波氏杆菌产生耐药,使得药效下降。

4.5 科学消毒,切断传播途径

消毒有利于第一时间切断病原的传播,由于呼吸道是该病的主要侵染途径,因此,加强空气消毒是重中之重,建议本病流行的季节或有疫情发生的地区每天带猪消毒1~2次,可使用0.1%新洁尔灭溶液、0.2%过硫酸氢钾溶液或0.2%戊二醛癸甲溴铵溶液全舍喷雾。消毒前最好先将卫生打扫,粪便清理,以防有机物对消毒效果产生影响。病死猪尸体要无害化消毒处理,实验室病料用完后在1%火碱溶液中浸泡2h以上再丢弃。曾发生过本病的猪场建议墙面、地面、走廊等用1%火碱溶液喷洒,大门口消毒池的消毒液需定期更换,保持舍内空气干燥和通风,饲喂器具、饲料小推车等在闲置时可在太阳下暴晒,通过紫外线作用杀灭病原,猪粪在远离生产区的地方堆肥发酵处理,利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热将其中的病原体杀灭。

5 本病的治疗

对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敏感的药物以磺胺类、四环素类药物为主,同时部分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也能用于本病的治疗。临床上使用最多的是磺胺二甲嘧啶、土霉素、金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恩诺沙星等。磺胺二甲嘧啶以100g/t料的剂量拌料使用,土霉素按照400g/t料剂量拌料使用,由于本病发病时间长,病原在体内繁殖慢,鼻甲骨的恢复也需要时间,故建议连续用药1个月以上。庆大霉素和链霉素可按要求注射使用,每天2次,每6d为一个疗程,连续使用至康复。为了加速机体康复,可用1%的金霉素注射液滴鼻配合治疗,局部用药有利于药物直达病灶,病原杀灭速度加快。需要提醒的是由于本病用药时间长,期间一定要按照规定剂量用药,否则很容易出现药物中毒等副作用。另外,本病治疗时务必注意休药期,对于临近出栏的猪建议放弃治疗,防止药物在肌肉中残留超标而影响食品安全。

6 讨论

本病是猪病中少有的极慢性疾病之一,治疗难度大,且鼻甲骨变形后即使通过用药将病原菌杀灭,变形的鼻甲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原状,很多猪在康复后仍保留呼吸困难症状,对后期生产性能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本病务必以预防为主,如果不慎出现病猪,一定要第一时间隔离和治疗,治疗越早,最终造成的经济损失越小。对于猪场来讲,加强生物安全管理是重中之重,不但能控制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感染,对其他病原的传播也能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从而确保发生本病后猪群不会继发感染。若猪场发现有多只病猪,笔者建议对每头猪进行治疗评估,发病严重,鼻甲骨出现显著变形的猪基本失去治疗意义,可直接淘汰,一则节约用药成本,二则有利于传染源的及时扑灭,利于猪场的防疫。总体来讲,对于本病一定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策略。

猜你喜欢
甲骨氏杆菌病原
基于造字机理的甲骨字生成技术研究
鸭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治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红尾皇冠鱼头洞病的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性分析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2014~2018年门急诊手足口病的病原构成变化
鱼类烂身病病原研究综述
羊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实验室诊断和防控措施
多杀性巴氏杆菌细胞分裂相关基因的筛选
字溯甲骨∙文承龙韵
试论羊布鲁氏杆菌的综合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