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空间运动视域下汉语和法语时间表达对比研究

2022-11-22 06:32任茹茹
关键词:法语焦点时态

任茹茹

(山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0 引 言

在时间表达上, 动词的“时”和“体”既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 也是语言学习的难点。 如果说学界对于法语动词的“时”与“体”有着相对明确的概念指向, 那么, 在汉语动词的“时”和“体”研究上, 学界尚处于争论阶段。 有的学者认为汉语是一种半时态语言[1], 有的则认为汉语是一种无时态语言[2]。 法汉动词在“时”和“体”上的不同成为了以汉语为母语的法语学习者在法语动词学习时的一大难点。

本研究将聚焦于时间的空间运动, 借用认知语言学家莱可夫(Georges Lakoff)、 丹顿(Dainton Barry)以及泰尔米(Leonard Talmy)关于时间空间隐喻、 语言构建空间的相关理论来具体化动词的空间运动形式, 同时, 结合汉语语言学家丁生树、 吕叔湘对于汉语时间表达中“时点” “时段” “时序”“时” “相”的论述, 对比分析汉法动词在时间表达中的异同, 为传统的动词“时”“体”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1 空间运动理论溯源

认知语言学家莱可夫认为, 人会依据身体性的具体经验来阐释解读非身体性的抽象现象。[3]5这种用具体的、 可感的身体经验来理解抽象概念的思维活动被称为认知隐喻。 其中, 非常典型的便是利用可感的空间来理解时间, 即时间的空间隐喻。 从时间的空间隐喻出发, 丹顿提出了 “空间物质充盈论”和“空间事物关系论”两大理论。[4]2-3充盈论是指空间绝对存在, 包括时间在内的万事万物均充盈在空间中。 关系论则主张一切事物均相互处于某种特定的关系之中, 即时空相互依存, 共处在某种特定的关系下。 以空间物质充盈论为基础, 时间可被切分为附着在可感三维空间要素(点、 线、 面、 体)上的具体时间, 即“点时间” “线时间” “面时间”和“体时间”。

首先, “点时间”又被称为“时(间)点”。 汉语语言学家丁声树指出, “时点”的语用意义是表示什么时候, 说的是时间的位置, 时间的早晚。[5]69

其次, “线时间”也被称为“时序”。 在“时序”这个概念上, 汉语语言学家吕叔湘逐一分析了汉语的“三时”, 改造“三时”(现在、 过去、 将来)为“基点时” “基点前时” “基点后时”, 并明确区分“绝对基点”和“相对基点”[6]307。 其中, “绝对基点”以说话人所处的时刻为参照物, 而“相对基点”则把一个动作当作另一个动作的参照物, 表达的正是动作发生的次序。

再次, “面时间”强调的是对动作进程的时间框定程度, 即动作能否被明确的时段来限定。 在这个问题上, 吕叔湘先生进一步深入汉语动词内部, 提出“动相”的观点。 动相指的是“一个动作的过程中的各个阶段。 约略分三类举例: 表动作之将有, 表动作正在进行和表动作已经完成”[6]318-319。“已经完成的动作”通常会有明确的时间段进行框定, “将有的动作”和“正在进行的动作”则处于不确定的时间段之内。 同时, 吕叔湘又进一步提出了中文动词的“十二相”, 分别为方事相: 动相词用“着”, 表示动作正在持续之中; 即事相: 动相词用“了”, 表示动作完成; 起事相: 动相词用“起来”, 表示动作的开始, 并且继续; 继事相: 动相词用“下去”, 表示动作的延续; 先事相: 动相词用“去”, 预言动作之将有; 后事相: 动相词用“来着”, 指一个动作已经有过; 一事相: 动作的次数, 表示只有过一个动作; 多事相: 动作的次数, 表示超过一个动作; 短时相: 用量的说法往往有暂时或轻微之意; 尝试相: 暂时或轻微之意, 用于未完成的动作, 表尝试之意; 屡发相: 叠用两个定量动词, 又可以表示这些动作的继续出现; 反复相: 屡发的事情, 要特别注意相继不断的意思, 可称为“反复相”, 动相词可用“又”或是“……来……去”。[6]317-326

最后, “体时间”解决的是不同动作在同一时间框架下的主次问题。 在语言建构空间的问题上, 泰尔米认为, 语言可以对空间场景进行分割, 在分割的过程中形成主要物体和次要物体。 其中, 主要场景可以对应于心理学中描绘的“焦点”, 次要物体可以对应于“背景”[7]148-151。 泰尔米进一步解释了焦点和背景的具体内涵:“焦点是一个移动的或概念上可移动的实体。 它的位置, 路径或方向是一个变量。 这个变量的具体值就是相关的问题。 背景是一个参照实体。 相对于参照框架, 这个实体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焦点的位置、 路径或方向可以通过这个实体来确定。”[7]152同时, 泰尔米还明确了语言中的焦点和背景在时间上的具体概念化:“焦点指在时间中所处位置为变量的事件, 其值是所关注对象。 背景是参照时间, 相对于参照框架有固定的位置, 焦点在时间中的位置借助背景而定。”[7]281

综上所述, 时间可以通过附着在三维空间不同要素上的运动来得以表达。 其中, “点时间”指的是动作发生的“时点”; “线时间”侧重描述不同动作发生的“时序”; “面时间”强调动作的进程能否被明确的“时间段”得以框定; “体时间”则明确了不同动作在同一时间段中的聚焦程度。 在下面的论述中, 我们主要通过例句来分析汉法双语在进行不同类型时间表达时存在的异同。

2 汉法时间表达方式分析

本研究将从“点时间” “线时间” “面时间”和“体时间”四个方面入手, 分别论述汉法双语在时间表达中的异同。

2.1 点时间

从“依附于空间点的运动”的角度来理解时间时, 法语和汉语不乏相应的表达。 具体来说, 法语和汉语的处理方式均体现为“时点”, 即运动发生在空间中某个具体的“点”上。 在法语中, 动词本身的时态就确定了动作发生的时间点是在过去、 现在还是将来。 动词时态指语法上规定的动词变位中的时态: 现在时(le présent)、 过去时(le passé)和将来时(le futur)。[8]105在表达“点运动”时, 中文通常以“动词” “动词+了/过”以及“将/要+动词”的结构来呈现“现在时点” “过去时点”以及“将来时点”。 以动词“去(aller)”为例:

例(1): 明年, 她将去法国继续学习。

L’année prochaine, elle ira continuer ses études en France.

你现在去学校吗?

Là, tu vas àl’école?

去年夏天, 志明去了一趟乡下奶奶家。

L’été dernier,Zhiming est allé chez sa grand-mère.

在例(1)中, “继续” “去学校”以及“去了一趟乡下奶奶家”这三个动作, 严格对应在“明年” “现在”以及“去年夏天”这三个时刻上。 如果我们用法语来表达相同的意义, 会发现法语在表示“点运动”时, 也会使用同样的“时点”概念。 其中, “L’année prochaine” “maintenant” “l’été dernier”分别对应“明年” “现在” 以及“去年夏天”这三个“时点”。

在认知层面, 法汉动词均可以通过“依附在空间点上的运动”来表达“时间点”的概念。 但是, 在动词的处理上, 汉语动词主要借助助词来实现动词的时间表达, 而法语则依靠动词本身的曲折变化来进行相应的表达。 在对汉语动词“去”的处理上, 动词“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而是增加了表示将来时间点的助词“将”以及表示过去时间点的助词“了”。 法语动词则通过直陈式简单将来时以及复合过去时这两种动词时态来表达相对应的时间点。

2.2 线时间

从几何空间的角度来看, 点构成线。 “线”的概念大于“点”的概念。 与“依附于空间点的运动”不同的是, “依附于空间线的运动”指的不是一个“单独的运动”, 它强调的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运动之间的次序。 在表达“线运动”的时候, 汉语和法语的处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均体现为“时序”, 即运动发生的先后顺序。 如下例所示:

例(2): 我洗了碗, 在看电视。

J’ai fait la vaisselle, je regarde la télévision.

下了一整夜雨, 地上湿漉漉的。

Il avait plu toute la nuit : le sol était mouillé.

写完作业后, 你可以看一集动画片。

Quand tu auras fini ton devoir, tu pourras regarder un dessin animé.

在例(2)中, 汉语“洗碗” “下雨”以及“写作业”这三个动作均发生于“看电视” “地上湿”以及“看动画片”之前。 也就是说, 这些动作并不是独立的“点运动”, 而是存在于和其它运动的先后次序对照之中, 即处于某一条时间线上。 同样, 法语“faire la vaisselle”“pleuvoir”和“finir ton devoir”均发生在“regarder la télévision” “être mouillé”以及“regarder un dessin animé”之前。 这些动作也是处于同其它动作的先后次序之中, 处于对应的时间线上。

不同的是, 在表达不同动作间的次序时, 法语动词的处理主要依赖动词变位, 通常复合时态可以表达相对于简单时态的先时性[8]110。 汉语动词在表达先时性时, 除了依靠上文提到的“动相”概念外, 先发生的动作通常需要用“即事相”, 还需要或显性、 或隐性增添表示动作先后关系的助词, 例如“先” “后”等。

例(3): 先洗手, 后吃饭。

On nepeut pas manger sans avoir lavé les mains.

在这个例子中, 中文用助词“先” “后”明示了“吃饭”和“洗手”之间的次序, 而法语则使用了动词不定式现在时“manger”与动词不定式过去时“avoir lavé”来表达这种次序关系。

2.3 面时间

在几何空间中, “面”即是放大了的“点”。 相较于“依附于空间点”的运动, “依附于面的运动”指的并不是发生在某个具体“时点”的运动, 而是强调一个运动在“一个放大了的点(面)”中的进程。 这个“放大了的点”可以是有明确框架的点, 起点和(或)终点被明确界定, 也可以是一个模糊的没有起点和终点的点。

法语动词“时”“体”合一, “时”用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点, “体”用来描述动作的进程: 开始(le commencement)、 过程(la durée)和完成(la fin)。[9]118若动作的进程没有被明确的起始点所框定, 仅仅强调动作的过程(未完成体), 这样的动作就处于一个模糊的空间面上; 若动作的进程受到起点或终点的约束(完成体), 那么, 这样的动作就处于一个明确的空间面上。 在表达动词的“体”时, 除了动词自身所蕴含的“完成” “未完成” “始动”等概念之外, 根据不同的语法家, 法语动词“体”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形式: 持续体、 瞬间体、 未完成体、 完成体、 重复体、 进行体、 始动体、 终止体、 刚结束体和最近将来体。[8]106法语动词的时态也可以用来表达动词的“未完成体”与“完成体”的概念。 例如, 直陈式现在时和未完成过去时表示“未完成体”, 复合过去时和愈过去时则表示“完成体”。 而汉语主要依靠上文中提到的“动相”来描述动作的进程。 以动词“写(écrire)”为例:

例(4): (1)我写着一封信。

J’écris une lettre.

J’écrivais une lettre.

(2)我写了一封信。

J’ai écrit une lettre.

J’avais écrit une lettre.

在例(4)中, 汉语“写+着”为汉语动词“方事相”, 表示“写”这个动作正在进行, 没有完成, 动作发生的起点和终点均不明确。 “写+了”为汉语动词“即事相”, 表示“写”这个动作已经完成, “写”这个动作在说话时已经结束, 有明确的终点时间, 是一个有界的动词。 在法语中, 动词écrire的直陈式现在时“écris”以及未完成过去时“écrivais”均可以表达“写”这个动作处于一个没有完成的、 无界的状态, 而复合过去时“ai écrit”则表示“写”这个动作在说话时已经完成。

需要注意的是, 法语的变位动词除了带有“体”的含义外, 还可以表达“时点”的意义。 而中文在表达“体”的同时, 若要表达“时点”的概念, 则需要进一步明确动作发生的时间点。 也就是说, 法语“J’écris une lettre.” 隐含着的意思是“我现在写着一封信”, 而“J’écrivais une lettre.”隐含着的则是“我那时写着一封信”。

2.4 体时间

在几何空间中, “面”构成“体”。 在前文中, 我们曾经提到“面”即是放大了的“点”, 所以, 体运动可以看作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大点”之间的运动关系。 也就是说, “体运动”强调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运动之间的关系。 与“线运动”强调的运动之间的次序不同的是, “体运动”强调不同运动的重要性, 即语言系统中的焦点和背景。

如果把泰米尔“焦点与背景理论”投射到几何空间中的话, 可以看到, 焦点与背景处于两个相互平行的平面之中, 充当背景的平面位于后方, 是一个模糊的、 非聚焦的空间框架, 而充当焦点的平面位于前方, 有着明确的、 聚焦的空间框架。 如果说“线运动“体现的是“点运动”之间的次序关系的话, 那么, “体运动”则侧重反映的是“面运动”之间的焦点与背景关系。 如下例所示。

例(5): 那天, 外面下着雨。 他写着一封信。

那天, 外面下着雨。 他写了一封信。

两句话中都出现了两个动作, 一个是下雨, 另一个是写信。

首先, 汉语对这两个动作的轻重处理。 在第一句中, “下雨”以及“写信”两个动作都用了“方事相”, 表示两个动作均“未完成”, 没有明确的动作发生时间和结束时间, 两个动作均处于模糊的、 无界的平面框架中, 因此, 在“体运动”的层面, 这两个动作均处于背景层。 在第二句中, “下雨”这个动作依然用的是汉语动词的“方事相”, 表明下雨这个动作处于模糊无界的平面框架中; 同时, “写信”这个动作用了“即事相”, 表明“写信”这个动作的结束有明确的时间(在说话的这一刻已经结束), 也就是说, 这里的“写信”处于相对明确有界的平面框架中。 如果把这两个动作投射到“体运动”模型之中, 动作“下着雨”位于模糊无界的背景层, “写了信”位于清晰有界的“焦点层”。

其次, 法语对这两个动作的“焦点背景”处理方式。 在第一个句子中, “pleuvoir”与“écrire”都用了未完成过去时, 表示“下雨”和“写信”这两个动词均没有明确的动作发生时间和结束时间, 两个动作都处于模糊的平面框架之中, 也就是说, 这两个动作同时处于“体运动”的背景层。 在第二个句子中, “pleuvoir”使用了时间框架不明确的未完成过去时, 把“下雨”这个动作放在了背景层, 而“écrire”这个动词使用了时间框架明确的复合过去时, 因此, “写信”这个动作就成为了两个动作中的“焦点”。

在法语中, 动作的有界和无界可以通过动词时态来体现, 这种体现突出反映在过去时态下, 复合过去时(简单过去时)所代表的有界焦点层和未完成过去时代表的无界背景层。 在汉语中, 动词的“动相”的搭配使用, 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表达出动作的焦点和背景。 另外, 由于汉语动词的“动相”并不表示动词“时点”的意义, 所以, 用“动相”来表达动作的层次时, 汉语动词并不仅仅局限在过去时态下。 如下例所示。

例(6): 燕子在庙前飞来飞去。 突然, 一声惊雷响起。

Les hirondelles volaient devant le temple. Tout à coup, un foutre a éclaté.

在这个句子中, 法语用未完成过去时表达了背景层的时间, 用复合过去时表达了焦点层的时间, 整个叙述全部处于过去的时态下。 在汉语中, 动词“飞”使用了“屡发相”“飞来飞去”, 把飞这个动作置于无界的背景层, 动词“响”使用了“启事相”“响起”, 把响这个动作置于有界(有开始时间)的焦点层, 但是, 整个叙述的时间却并不明确, 具有多种时间点阐释的可能。

3 空间运动与法语时态教学

从时间的空间运动入手, 从认知层面建立起法语动词时态与汉语动词之间的联系, 有助于学生从认知层面理解法语不同时态的用法。 在这一部分, 我们将从不同空间运动入手, 对法语直陈式下 12种基本时态所对应的空间运动形式进行初步归纳, 为法语时态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第一, “点时间”强调动作发生在某一明确的时间点。 对应于“点时间”的法语动词时态有: 直陈式现在时, 表示动作发生在现在时间点上; 最近过去时、 复合过去时、 简单过去时, 均表示动作发生在过去时间点上; 最近将来时、 简单将来时均表示动作发生在将来时间点上; 同时, 过去将来时以及过去最近将来时下的动作也位于过去时间点上。

第二, “面时间”强调动作的进程能否被明确的“时间段”得以框定。 在对过去事件进行描述时, 可被“时间段”框定的动词时态为复合过去时, 无法被明确“时间段”框定的动词时态为未完成过去时。

第三, “线时间”侧重描述不同动作发生的“时序”, 可以体现动作发生顺序的法语动词时态有: 复合过去时可以表达同一般现在时的先时性, 愈过去时可以表达同复合过去时、 简单过去时以及未完成过去时的先时性, 先过去时可以表达同简单过去时的先时性, 超复合过去时可以表达同复合过去时的先时性。

第四, “体时间”明确了不同动作在同一时间段中的聚焦程度。 在对过去事件进行描述时, 复合过去时、 简单过去时通常位于描述的焦点层, 未完成过去时通常位于描述的背景层。

4 结 语

通过对比研究, 我们发现, 借助附着在空间中的运动来进行时间表达是法汉两种语言的共性。 这种共性体现在“点运动” “面运动” “线运动”和“体运动”四个层面。 换言之, 两种语言都可以使用动词来表达特定的时间概念。 汉语和法语在时间表达上的这种共性来源于人类的相通体验, 借助有形可感不同空间运动来划分无形抽象的时间。 这两种语言在表达这些空间运动概念时, 由于各自的语言特点, 也存在着各自表达的特点。 法语动词“时”“体”合一, 在时间表达时相对更加明确; 汉语动词“时”“相”分离, 在时间表达上具有更大的阐释空间。 具体来说, 在表示“点运动”时, 法语动词时态可以确定动作发生的时点(过去、 现在和将来), 汉语动词则需要适当添加时间状语来达到相同的语义效果。 在表示“面运动”时, 法语动词“体”的意义和“时”的意义融合在一起, 汉语动词的“相”的意义则和“时”的意义相对分离, 也就是说法语动词在表达“面运动”时, 也附加了时点意义。 在表达“线运动”的时候, 法语动词复合时态可以表示相对于简单时态的先时性, 汉语动词通过附加在动词上的缀词来表示两个动作的先后关系。 最后, 在表示“体运动”时, 法语动词“时”“体”合一, 确定了场景的时点, 汉语动词“时”“相”分离, 具有更多的时点意义。

猜你喜欢
法语焦点时态
焦点
提升法语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研究
“两会”焦点
唱到爱恨缠绵时,以爱化解世仇——法语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彩世界
焦点
动词的时态、语态
现在进行时
易混时态辨析
法国呼吁抵制英语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