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深耕,数字赋能:县级融媒体与基层微融媒体的建设发展策略思考

2022-11-22 05:31王丹丹
传媒评论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心基层

文_李 蓉 王丹丹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和技术支持下,我国县级融媒体建设实现了媒体与政务、服务、商务等领域的深度结合,并通过内容与形式创新实现数字赋能,取得明显成效。近两年媒体融合步伐进一步下沉,基层微融媒体中心正在悄然布局。截至2020年底,我国基本实现县级融媒体中心全覆盖,县级融媒体建设实现了从“量”到“质”的飞跃,并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发展思路。其中,浙江长兴、甘肃玉门和四川合江等县市在国内探索出相对成功的模式,具有很好的示范意义。纵观县级融媒体改革和基层微融媒体中心的发展,除了在理念创新、机制改革、资源整合等方面均有突破,技术赋能也必不可少。特别是5G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VR/AR等新兴技术的场景应用,为传媒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突破口,尤其对于县级融媒体和基层微融中心的建设发挥了积极助推作用。

一、县级融媒体的深耕广作:多板块互嵌,跨区域互联

1.“大数据+政务”:把握信息主权,坚守舆论阵地

在媒体融合时代,互联网环境中的突发事件带来的舆情问题数见不鲜,进而引发舆情事件。因此,县级媒体代表的基层舆论宣传阵地责任重大,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是其把握信息主权,坚守舆论阵地的重要手段。这当中,国内多家县级融媒体中心采取了“大数据+政务”的模式展开探索,如安徽省芜湖县融媒体中心专题部推出的《百姓关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展开,通过大数据技术关注市民舆论动态,夯实县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舆论基础。基层融媒体中心通过大数据日常舆情监测、主题宣传、舆论引导、构建舆论应对机制、搭建县级中心厨房等途径建设舆论阵地,把握信息主动权。为更好地稳定社会秩序,掌握舆情动向,引导舆论向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提供平台。

近些年,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两种新的模式:一是“区省协同”的纵向延伸。如在浙江新冠疫情突发期间,宁波北仑融媒体中心在组建自身平台的基础上探索区级媒体与省级媒体在辟谣信息共享、数据互通的合作模式,双方依托浙报集团“天目新闻”APP,让当地市民可以“一个窗口、一个平台”掌握所有信息,这也为高效率辟谣、及时止谣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新尝试。二是“平台集成”的横向互联。2020年,浦江县开展“民情暖哨”工程,整合浦江县的8890网络平台、网上信访、政协网络监督、浦江发布等多个问政板块,搭建了集成式平台——“清朗浦江”。该平台突出群众参与功能,并以此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在“最多跑一次”基础上推进“一次都不跑”理念,从根源上扑灭舆情风险火苗。

2.“云平台+服务”:赋能基层治理,解决民生关切

结合区域舆情实际,为百姓民生服务是县级融媒体建设的题中之义,在政府部门主导下,县级融媒体中心依托先进技术和完善体制,依靠聚集资源和渠道的优质民生服务“云”平台,为新闻服务提供了落地方案。

一是全域覆盖,建立多层次县域网。如安吉新闻集团承建了安吉县域“美丽乡村建设云平台”。集团整合全县网络资源,建立多层级县域网,实现局域互联网络云存储、云计算、云宽带、云服务,建成高度集成、协同运行的安吉“云平台”,积极探索“以媒体建设为主、融合县域各方公共服务需求”的大数据、云平台系统建设的全新发展路径。江苏省邳州广电坚持“党管媒体”的一个定位,紧抓技术和平台两个核心,完善“融媒+政务、服务、商务”三个体系,成功将自身打造成为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树立了可复制、可借鉴的“邳州模式”。

二是有的放矢,研发民生难题的专项应用。如龙游县融媒体改革在围绕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时,采用“龙游通+全民网格”的模式,开辟“治理”板块,搭建基层党务管理平台,对全县15个乡镇(街道)263个行政村实现全覆盖。打通“龙游通”与浙江政务服务网数据接口,依托网格员队伍,帮助群众“在线办事,指尖办事”,截至2021年底共收到群众反映问题建议7200多条,有效推进了村务治理民主化、数字化。“龙游通”APP内增设“龙游疫秒通”板块,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现了新冠疫苗接种线上分时段预约。

3.“互联网+商务”:助力乡村振兴,激活文旅融合

县级融媒体中心所处的独特地位意味着其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利用传播农业信息、科普农业知识、开拓农业销售渠道、开发“农业+旅游”模式,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通过直播带货,助推农业发展,彰显地方软实力。如青田县打造“青田模式”,依托“中国蓝云”上线“侨乡融视野”,与华数合作推出“青青农贸”等APP应用,与浙江好易购合作推出“购洋货”电商平台并入驻“世界青田”客户端,促进MCN模式与农业销售相结合,打开助农新思路。此举不仅为疫情后滞销的农产品打开销路,成熟和完备的宣传能力也成为地方软实力的一张隐形名片。

——通过文旅融合,深挖文化元素,展现美丽乡村新风貌。乡村旅游对促进农业增收有着积极的意义。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爱武城”APP是为当地用户专门打造的一款新闻资讯平台。平台中设有“乡村振兴”的单独版块,涉及内容类似《苹果丰收挂满枝,点亮农村致富路》的农业实况,到《推动全域人居环境整治,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的政策概述,无不展现出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释放出一种积极的发展信号。

二、基层微融媒体中心的精耕细作:定位“专而精”,布局“小而美”

在县级融媒体发展向纵深领域延伸时,基层微融媒体中心的建设也悄然布局。基层微融中心是区域融媒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微”的机构特点使它为联动紧密的全媒传播体系建设下沉基层打通了最后一道壁垒。它主要设置在区、镇、街道等基层行政区域及政府部门,旨在实现融媒传播的全面覆盖,为媒体传播横跨“最后一公里”。基层微融中心建设呈现出“小而美”“专而精”的特点,因此有利于实现传播内容多领域融合、传播形式多样化融合、传播功能多层面融合,全面激发基层活力。

1.定位“专而精”:服务区域更好发展

基层微融中心在实践中深入扎根基层,不断夯实主流舆论阵地,打通传播结节,推动区域传播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填补媒体融合链条上的空白。在下沉过程中,各地的基层微融中心非常注重结合当地特点,探索富有特色的建设模式。一是立足本土化传播策略,专注于地方发展。以2021年余杭区统筹基层微融中心建设工作为例,该区全面布局区域传播网络,提升区域微融中心的宣传和创作能力,形成立足地方特色的“余杭模式”。“余杭模式”推动衍生出一批“接地气、沾露珠”的优秀融媒作品,与共同富裕、数字化改革等话题相结合,展现出当地的文化资源和发展成果,如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古城水稻成长记》、瓶窑镇《北湖草荡生物观察》、黄湖镇《“一滴水”的故事》等高质量的融媒作品就深受用户好评,广为传播。

二是建立政企合作的微融媒体中心,实现精准目标管理。如2021年9月,临平区镇街(平台)微融媒体中心、社企微融媒体站集中授牌启动仪式在运河街道三治融合馆举行,各镇街、平台微融媒体中心的指挥系统同时启用,该系统拥有选题上报、新闻采集、指挥调度、媒体传播力查看等功能。启用仪式现场还通过远程连线位于运河街道、联运环境和星火驿站的3路微融媒体中心的记者,模拟演练了选题布置、分派采访、实时回传、快速发稿的融媒化运作流程。

2.布局“小而美”:打造社区精神家园

立足当地基层微融中心资源,做好基层宣传、讲好基层故事、实现多位一体的全功能传播,打造出具有基层特色的宣传模式。这当中,街道微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功用不可小觑,他们着力于“小而美”的布局,全方位打造社区的精神家园。浙江省内首个基层微融媒体中心灵隐街道微融媒体中心,2020年6月27日由灵隐街道党工委创办。该中心作为杭州市西湖区传媒中心宣传矩阵的重要组成部分,设一站八点两中心。“一站”即中心工作站,设在街道文明实践所,“八点”即黄龙商圈站点和各社区文化家园;“两中心”即两个新闻发布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和企业服务中心。在黄龙商圈设立商圈直播间,联动天目视频、浙江在线、杭州日报、美丽西湖等媒体。以小视频、音频为“核心项目”,升级灵隐宣传文化五部曲多级联动,讲好别具一格的“灵隐故事”。

再如,杭州市上城区的街道微融媒体中心在建设上也各具特色:紫阳街道微融媒体中心以街道微融媒办公室为核心,集聚上羊侨胞之家、海潮儿童成长驿站、上城利星最天使直播间三大站点,形成“一核三星”格局;小营街道微融媒体中心依托“1+2+12+N”的模式,纵向协调街道上下资源,横向联合歌德、香溢、彩虹鱼等辖区企事业单位,突出移动优先,重构“策、采、编、审、发、追、评”一体化全媒体业务流程,织密“一张情报网”;四季青街道微融媒体中心锚定“统”“融”“活”三个支点,努力构筑集“新闻线索素材收集、新媒体策划报道、权威信息发布、基层政务服务、舆情监测引导”等功能于一体的街道级微融媒体中心。

基层微融媒体中心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相较于县级融媒体中心,它更像是分布在最基层的星星之火,如何发挥出规模效应,如何在最基层的领域精耕细作,还有待后续的建设和探索。县级融媒体和基层微融媒体中心在建设中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不容忽视的是,它们目前面临着“重生之困”,主要体现为:一是区域影响力较弱,缺乏外向动力。久而久之,会导致融媒体发展安于现状,失去了成长力。二是内容生产存在结构性短板。缺少互联网思维或者创新的内容生产机制,无法实现从形式到内容的深层融合,造成“有融无合”的尴尬局面。三是人才资源相对匮乏。县级和基层微融中心的发展始终面临着人才资源匮乏这一难题。四是技术掣肘阻隔融合。融媒体中心的技术资源大多依托外包公司提供,缺乏独立创新和研发能力。

针对上述困境,为了更好地推进县级融媒体和基层微融中心的建设,特提出以下发展策略:

第一,构建跨地域结盟,寻找领域空白点,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方面,通过构建跨地域联盟,做大做强,形成“1+X”辐射效应。如2020年,长三角地区以平湖为中心的五个区县融媒体中心跨越省级平台结成联盟单位。浙、沪、苏、皖四地的五家融媒体在新闻资讯、人才技术、网络安全、行业组织等方面开展交流协作,或将成为县级融媒体发展新的风向标。另一方面,寻找领域空白点,推动跨界合作,探索行业融合新模式。如2021年12月7日,杭报集团所属上市公司华媒控股与杭州钱塘新区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钱塘融媒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立足区内尚无传媒文创类国企的空白,统筹推进宣传业务、活动会展、户外媒体、教育培训、产权交易等业务开展,抢占“亚运之机”、推动跨界合作。

第二,精选本地资源,实现内容差异化竞争,打造地方优品。想要打破新闻产品高度同质化的流量困局,各级融媒体中心和基层微融中心不妨回归自身的媒体属性和战略定位,真正融入基层,立足本地资源和特色,实现内容差异化竞争,通过报道本地百姓关心的民生热点和故事,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融媒产品,努力做到“会讲故事,讲好故事”。

第三,实施人才强媒计划,通过引育并举,提升融媒核心竞争力。“万物皆媒”的时代,媒体间的竞争愈发激烈,想提高与其他媒体的区分度,增加自身核心竞争力与公信力,需要建设好人才队伍。针对人才匮乏的问题,可采用引育并举,设置合理的奖惩机制,建立人才库和培育机制;加强地方融媒体中心与高校的合作,加大高校人才输送力度;加强业务培训,提升基层融媒体中心工作人员的媒介素养。

第四,加大技术投入,加强区域协作,实现数字资源共享。县级融媒体中心和基层微融中心要紧跟技术热点,加大技术投入,更新传统观念,完善传播技术网络,为形成完整的收发传播网络提供底层支撑。吸纳多领域的技术人才,包括计算机技术、数据分析、拍摄剪辑等层面,减少对外部科技公司的技术依赖;加强区域协作,创造区域合作和交流机会,实现资源共通共享,突破技术壁垒,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猜你喜欢
中心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坚持党建融入中心 铸牢首责使命担当
基层在线
“基层减负年”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既要靠近制造中心,也要靠近科研中心 人工智能如何“聪明”地行进
一切以人民为中心
基层减负并非无度
先定中心后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