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亮
(昌黎县农业农村局,河北昌黎 066600)
随着遗传育种的进展,肉种鸡的生长速度越来越快,对饲料的转化率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蛋白质比较敏感,能够将其转换成肌肉,这也是肉种鸡胸肌比较发达的主要原因。因此肉种鸡在开产前脂肪沉积不足,导致推迟开产、产蛋率上升缓慢或高峰产蛋率较低等问题发生,目前大多肉种鸡管理者被这一问题困扰着,所以必须清楚掌握肉种鸡对各种营养成分的需要,通过相应的管理措施,充分挖掘肉种鸡的生产性能,进而提高种鸡场的经济效益。
在肉种鸡的整个生长过程中,对能量的需要主要包括维持需要、增重需要和产蛋需要这三个方面。随着肉种鸡饲养规模化发展,饲料营养方面的技术相对来讲还比较滞后,由此给肉种鸡提供的能量远远多于自身需求。有的管理者为了提高高峰期产蛋率,在鸡群开产后就开始快速增加料量,产蛋率达到70%左右时就使用到170~180克/天·只的高峰料量,这样就大大超过了鸡群在维持、增重和产蛋这三个方面的实际能量需要。随着肉种鸡生长发育阶段的不同对能量的需要也有所区别,在育成阶段用于生长的能量占总能量的比例较高,生长到性成熟时,用于生长的能量逐渐减少,而用于维持需要的能量在增加,随着产蛋率的增加用于产蛋的能量有所增加,而维持需要的能量在下降。
温度对能量需要的影响:肉种鸡维持需要能量方面会因环境温度的变化而产生较大影响,而温度对产蛋和增重能量方面的影响相对较小。如果环境温度与鸡群生长最适宜温度接近时,肉种鸡用于维持需要的能量在下降,在温度高于生长最适宜温度时,鸡群对能量的需要有所上升,在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会给鸡群带来热应激,鸡只为了散失体内产生的热量,会不停地张口呼吸,此时对能量的需要明显增加。
试验证明:肉种鸡在环境温度21℃前提下需要的维持需要较少,平养肉种鸡每公斤需要16.3兆焦的能量水平,并且笼养方式与平养方式相比,前者鸡群活动范围较小,用于维持的能量也相对低些,但是总能量需要没有明显差别、基本接近。
由于试验研究成本的限制,目前对肉种鸡在氨基酸需求方面研究的相对较少,部分试验表明:为了满足肉种鸡正常生长和维持需要,以及保证正常产蛋率和蛋重目标,每天至少给肉种鸡提供19克的可消化蛋白质,针对产蛋高峰期产蛋率和维持需要的可消化氨基酸来讲,最重要的赖氨酸需要量为889克。
如果以赖氨酸量为100来计算,对于产蛋鸡群来看理想的氨基酸组成比例应该为:精氨酸120、缬氨酸102、异亮氨酸86、总含硫氨基酸81、苏氨酸64、蛋氨酸49。切记:如果饲料中的蛋白质水平下降到14%~15%时,饲料中的缬氨酸和异亮氨酸就会成为限制性氨基酸,将对鸡群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产生一定影响。
大量研究证明饲料中蛋白含量过高会明显降低种鸡的受精率,其中的赖氨酸和异亮氨酸对种鸡的受精率影响最显著,尤其是异亮氨酸在采取人工授精时,随着饲料中异亮氨酸含量的增加,肉种鸡的受精率会逐渐降低。造成这种结果主要是因为赖氨酸和异亮氨酸在肉种鸡生产发育过程中,更有利于胸肌的增长,促使肉种鸡体重增加过多,进而降低鸡只受精率。
在环境温度为21℃情况下,供给肉种鸡含硫氨基酸较高的饲料时,如果饲料中代谢能由0.79兆焦/天增加到1.21兆焦/天,鸡群产蛋率逐渐升高,而体重增加逐渐减少,在环境温度为27℃或35℃时,这样鸡群产蛋率增加更加明显,体重则维持在一定水平。由此可见,无论在什么环境温度下,肉种鸡的产蛋率会随着饲料中代谢能的增加而逐渐升高。但是,对于蛋重来讲,在21℃环境温度的基础上,随着温度的增加,蛋重增长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在肉种鸡的生长过程中,光照程序不仅对腿部疾病和高峰死淘率有直接影响,而且还决定着饲料转化率和生产性能。合理的光照程序能够明显提高肉种鸡的产蛋率和经济效益。肉种鸡因品种不同对光照程序的要求有所差异,并且饲料营养成分也会影响肉种鸡对光照程序做出的反应。所以管理者应根据肉种鸡的品种来合理设计光照程序,促使光照程序与饲养方式、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相适应。
在肉种鸡饲养过程中,为了限制其生长速度和提高均匀度,进而充分发挥肉种鸡的生产性能,通常在整个育成期需要采取限制饲喂方式,实际生产中采用的限饲方式有好多种,试验研究表明:采取隔日限饲方式能够明显提高肉种鸡对能量的利用率。因为鸡只空腹时间较长,机体会动用以前储备的能量用于日常维持代谢需要,对于总体能量利用来看,在能量储备和释放过程中会存在很大浪费现象。所以如果生产技术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可以采取隔日限饲的方式来饲养鸡群,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饲料成本。
经过对鸡群肠道排泄物进行测定,饲料原料中的玉米能量在鸡只肠道末端的利用率为87%。豆粕中含有的部分非淀粉多糖和寡糖不会受到饲料加工的影响,所以可以通过在饲料中添加酶制剂来提高玉米和豆粕的利用率。试验证明:随着在饲料中添加酶制剂水平的增加,不仅可以明显提高回肠对饲料的利用率,还能够促使肉种鸡的生长速度和体重增加,并且改善效果非常显著。
随着鸡群生长阶段的不同需要选择合适的饲料营养,避免发生营养不足或过剩两个极端现象。从目前饲养状况来看,在肉种鸡育雏前1~2周均给以较高能量和蛋白的饲料,有的为了控制鸡群体重在第2周就开始更换为育成料。这样在育雏早期,供给鸡群饲料中的蛋白质和能量一般均超出鸡只实际需求水平,而随着鸡群日龄增加,在育雏后期往往会发生营养供给不足的现象,极大影响肉种鸡的生长发育和体质健康水平。所以应根据鸡群不同生长阶段来合理设计饲料配方,有利于满足鸡群生长发育的需要。
饲料中有效磷的含量不仅影响肉种鸡的骨骼发育,还决定种蛋蛋壳质量。目前大多管理者对肉种鸡有效磷的需要量还不太清楚,饲养管理手册上推荐肉种鸡的有效磷需要量为350毫克,饲料中有效磷的使用量由原来的0.35%提高到0.45%,如果按照每只肉种鸡每天饲喂量为150克来计算,每天鸡只摄入的有效磷数量为600毫克,已经远远高出实际需要量。
肉种鸡之所以要求较高的有效磷,是因为种蛋在孵化过程中胚胎发育需要较高的有效磷,给种鸡提高充足的有效磷,不仅能够提高种蛋孵化率,还可以维持雏鸡良好的质量状况。同时饲料中有效磷含量必须与钙离子含量平衡,否则会严重影响鸡群骨骼发育、种蛋蛋壳质量和饲料利用率。
正常情况下大多管理者对商品肉鸡需要的石粉颗粒大小比较重视,一般要求饲料中石粉颗粒为150~300微米,在肉种鸡对石粉颗粒要求方面研究较少,通常考虑使用较大颗粒的石粉,这样可以延长石粉颗粒在肌胃中的停留时间,有利于肉种鸡在产蛋期对钙的充分消化和吸收,进而提高种蛋蛋壳质量和降低疲劳综合症的发病率,因为在产蛋期种蛋形成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钙,如果饲料中钙源供给不足,就会动用骨髓中储备的钙源,最终造成鸡只站立无力和发生瘫痪。在肉种鸡产蛋期建议饲料中石粉颗粒至少为900~1000微米。另外为了提高鸡体对饲料中能量和蛋白的消化和吸收能力,需要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但是植酸酶的使用效果会受到钙的影响,并且随着钙的可溶性增加,对植酸酶产生的影响越大。
在肉种鸡产蛋期血清磷水平逐渐升高。因为在肉种鸡的整个产蛋期,无论饲料中的钙含量有多高,在种蛋产出形成蛋壳的过程中,都需要动用骨髓中储备的一部分钙源,并且往往以钙磷结合的形式出现,在蛋壳形成中被利用。所以必须在饲料中添加大颗粒形式的钙,这样在鸡群产蛋时,可以延长颗粒钙在肌胃内的停留时间,蛋壳形成过程中能够更多利用消化道内没有完全利用的钙,进一步减少动用骨髓中储备的钙源。
总之,钙颗粒较大时,不仅能够明显改善蛋壳质量,还可以提高骨骼灰分含量和总磷存留量,这样能够增加种蛋内的总磷含量,进而提高种蛋孵化率和雏鸡质量。在饲料中添加0.3%左右的有效磷,不会对蛋品质、蛋内总磷水平、雏鸡体重、受精蛋孵化率等有任何不良影响,但是添加过多的有效磷可以降低蛋壳质量,增加肉种鸡骨骼灰分含量和总磷排泄量。所以必须合理设计饲料配方,尽量满足肉种鸡生长发育和产蛋需要,提高饲料转化率和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