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 骏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深化劳动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目前,学校在推进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中,或多或少存在劳动教育不能落地的现象,这一方面是由于缺乏实践的基地,另一方面则由于劳动环境及课程创设上,忽略了学生作为“特殊劳动者”的儿童视角,致使课程内容单一,劳动形式陈旧,无法激起学生的劳动兴趣,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1]针对以上问题,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在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将劳动教育和学校办学宗旨“支持儿童成长”相结合,以学生是“独立而完整的人”的视角,构建学校劳动教育体系。通过关注学生的儿童属性、探究心理、兴趣爱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热情,引导学生自愿参与劳动并拥有体验感、成就感,从而获得终身受用的劳动素养。
课程需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改变。“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人才基本属性,“教学过程正在逐步被学习过程所替代”的课堂变革等,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课程必须要紧跟时代的步伐。[2]学校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劳动知识,将劳动课程理念定位为“顺应儿童的天性与自由,培养适应时代变化、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基于“支持儿童成长”理念的劳动教育课程,以儿童为中心,服务于儿童的成长,包含基础性劳动课程、拓展性劳动课程和创生性劳动课程三个层次。
该课程以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为主阵地,内容主要包括校务劳动和家务劳动。
学校根据学生年龄和身心特点,以“分层次、缓坡度”为实施原则,将衣、食、住、行等方面所需的劳动技能纳入课程,每学年安排12项劳动技能的培养。低年级重在激发劳动兴趣,让学生在穿衣、整理书包、擦课桌椅、扫地和捡拾垃圾等日常生活中认识劳动的重要性,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中年级以劳动技能学习为主,让学生学会拖地、洗衣、洗碗、收拾房间等日常劳动,并适当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和劳动技能大赛等,丰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体验;高年级以服务社会为主,增加打扫校园、社区和参加公益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内容,培养学生乐于奉献的劳动精神。实施前,学校统一制作指导微课,供学生自学并指导实践操作,每月底进行评价。学校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如班队会展示,全班互评,家庭劳动视频分享等。学校给每位学生提供《“送你一朵小红花”全年劳动记录卡》,便于学生进行阶段性过程记录,并不定期开展项目式家务本领大赛,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
在校六年,学生学习72种劳动技能,掌握72项劳动本领,既锻炼了生活技能,提升了生活幸福感和自信心,又增强了家庭责任感,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
该课程关注学生未来生活,内容主要包括学科融合实践和职业体验项目。
学校为全体学生开发了校园自治平台——校园体验岗,让每个学生都能亲身参与学校管理,进行学科融合实践,做到“人人有岗、人人有责”。在大队部的指导下,每个中队轮流担任“校园体验岗值班中队”,每位队员都有自己的校园体验岗,如课间活动监督员、传统游戏指导员、校园卫生保洁员、师生仪表提醒员、校园花草浇灌师、节约用水引导员等,学生在校园管理的学科融合实践中获得劳动技能,培养劳动精神。
此外,学校还十分重视职业体验项目的建设,在三年级设立种植体验项目、四年级设立厨艺项目、五年级设立木工项目、六年级设立缝纫编织项目。这些职业体验项目围绕基本的职业技能,让学生在实践与反思中不断丰富职业体验,深刻理解劳动精神。
该课程聚焦学生创造力思维发展,将科学课、美术课、音乐课、综合实践课以及社团课等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并根据学生实际开展一系列项目化学习,包括以“科学小发明”为主的科技创作项目,以艺术创作为主的艺术项目,“七巧板”“手机支架”“书架”制作等STEM课程项目,以及3D打印、激光雕刻、VR创客大师、徽章制作、创意木工等手工创作项目。学校还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科学观察和绿色种植活动,参与校园树木花草栽培和剪枝绿化劳动等活动。
丰富多彩的创生性劳动课程的开展,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劳动技能,拓展了眼界,得到了锻炼,磨炼了意志,培养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学校在劳动教育课程建构基础上,从全面“支持儿童成长”的角度出发,不断丰富与完善劳动教育课程的体系与内容,基于植根课堂、开展主题研究和推进跨学科融合三个维度创新实施,促进儿童全面成长。
每周一次的劳动课,由专业教师引领,全校教师共同参与教学,开展手工编织、纸艺、泥塑、布艺、手工制作、创意搭建、机器人等活动,定期举办优秀作品展览,增强学生劳动荣誉感;通过“家长进课堂”课程、劳动技能大比拼、向劳动模范学习等活动,增强学生劳动价值认同感,促进学生在思想认知、情感态度、个性习惯等方面的提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还定期对学生进行课堂满意度、教师喜爱度的问卷调查,并以此为依据积极进行课堂改革。
为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学校定期分年级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例如,在一年级开展“小小双手护春天”主题劳动实践活动,二年级开展“种新绿育新芽”主题劳动实践活动,三年级开展“小土豆、大收获”主题劳动实践活动等。学校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知农时、懂农事、会稼穑。教师带领学生走到户外,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活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心怀感恩、珍惜生命的情怀,增强学生有担当、负责任、守规则的意识。[3]在此基础上,学校还逐步完善相应的劳动主题课程,如生活家园课程、汽车课程、STEAM课程等,使劳动课程系统化、可持续化。
学校非常注重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与全学科渗透,在各学科寻找与劳动教育的结合点。例如,以“光荣的劳动者”为核心,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习了《竹节人》一文,了解到竹节人的制作饱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在综合实践课中,学生通过对父母职业的认知,了解到各行各业的工作者都是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劳动者;在数学课上,学生利用统计图表对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工作性质、工作时间进行分析、统计、整理和汇报;音乐课上,学生用歌唱和舞蹈为劳动者祝福;美术课上,学生用画笔为劳动者设计安全帽、工作服等。
学校还开展了以“水稻”为主题的跨学科融合课程研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劳动课及课余时间在学校“耕种园”进行水稻种植体验,成功收获了亲手种植的水稻。数学课上,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多少水稻够我们吃一顿”主题研学活动;语文课上,学生拿着亲手种出的水稻深情吟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美术课上,教师带领学生制作秸秆画,描绘出心中劳动者的模样;音乐课上,学生随着教师的指挥,用竖笛吹奏出《稻香》的悠扬旋律;综合实践课上,教师带着学生一起用秸秆扎稻草人,做秸秆小饰品;体育课上,学生用稻草编成的球一起游戏。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激发,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也得以开拓;各学科教师将劳动教育融入所教课程中,使得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教学内容也更加丰富。
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游府西街小学始终以儿童为中心,站在儿童的立场,用儿童需要的课程支持儿童成长,在融合共通中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让学生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以劳立德、以劳育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促进劳动教育不断深化,用劳动教育践行立德树人的使命,用劳动教育为学生的童年生活涂抹靓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