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国
京剧是国粹,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在传统艺术进校园的历史大潮中,京剧已成为促进学校高位发展、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有力抓手。江苏省淮安市人民小学立足“瑶卿京剧”课程文化项目建设,从课程打造、社团建设、项目建构等方面入手,将京剧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的日常管理与教学之中,有效促进学校的特色文化课程建设。
淮安市人民小学是一所文化底蕴深厚的省级优质学校。在京剧界有“通天教主”美誉的王瑶卿的故居就坐落在校园内,它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资源,时刻引导、影响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近几年,为进一步促进学校高位发展,学校从“基于学生”“基于教师”“基于学校”这三个维度提出“适切教育”理念,确立“打造高质量素质教育典范学校”的办学目标,以“瑶卿京剧”课程文化项目建设为统领,把学校京剧社团建设和学校课程建设、文化建设融合起来,探寻一条独具自身标识的发展道路。
学校通过一系列举措,普及“瑶卿京剧”课程文化,让京剧这门高雅的艺术深植于教师、学生心中。
1.优化京韵育人环境
学校专门设置京剧陈列室,向学生展示京剧服装、表演道具、演出剧目等一系列和京剧有关的物品;在走廊、教室张贴在我国京剧界有影响的人物肖像、学校社团学生的表演剧照,以及图文并茂的京剧脸谱等。独特的物化环境,让学生置身于京韵流芳的良好育人氛围中。
2.丰富京韵课堂形式
学校始终坚持学生立场,在实施课堂教学中,把校外和校内、动手和动脑、观摩与亲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课堂的质量。例如,学校组织学生参观校园内的王瑶卿故居和校园外的周信芳故居;开展京剧艺术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与长荣京剧院的演员们同台献艺;每学期都举办京剧节,让学生在京剧节上尽情地展示自己;学校邀请资深的家长京剧票友、长荣京剧院的专业演员给学生上课,提升学生的京剧素养。
3.推进京韵学科融合
学校将京剧与多个学科整合,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国粹”魅力。如在音乐课中加入京剧元素,教师引领学生欣赏京剧经典剧目、学唱经典剧目《借东风》;在语文课上,教师推荐学生学习相关的戏剧知识、典故和历史故事;在体育课上,教师教授学生学习校本特色舞蹈“京韵操”。
学校在“瑶卿京剧”课程文化普及基础上,进一步追求高品质的特色提升,主要着力于学生社团建设与京剧活动上。
首先是规范社团活动内容。学校依据不同年级段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所需,设计不同的京剧校本课程,制定“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内容。其次是规范过程管理。学校建立一套科学的监控、评价体系,确保社团建设和社团活动沿着一种“可视”的轨迹运行。如京剧社团每年都要制订学期和学年的社团活动计划,每次社团活动都要制订详细、操作性强的活动预案,活动后都要进行总结等。
学校的课程文化建设十分关注“系统化”建构。如京剧社团,低年级安排“涂鸦课程”,让学生以简笔画或给京剧脸谱上色的方式,初步接触、感受京剧的魅力;中年级安排“手工课程”,侧重于让学生制作和京剧有关的饰品;高年级则安排“表演课程”,让学生演唱课本剧以及传统的京剧剧目。这样的系统化课程实施,让学生全方位了解京剧,传承传统文化,提升艺术素养。
首先,关注“天赋”学生的培养。有些学生在京剧学习、表演方面有一定的“天赋”,教师便对他们因势利导,进行重点培养,让他们成为京剧社团的台柱子。如马锐同学经过4年京剧社团的培养,中学时进入淮安艺术学校继续学习,后来成为一名专业的京剧演员。其次,着力经典剧目的打磨。学校从众多京剧经典剧目中筛选出一些大众耳熟能详、学生也特别喜欢的京剧经典剧目,如《红娘》《穆桂英探谷》《盗仙草》等,进行着力打造,让京剧表演艺术散发出迷人魅力,让学生更加喜欢这门传统艺术。再次,专注高品位平台搭建。学校为社团学生搭建更高展示平台,如引导学生参加淮安市春节联欢晚会、江苏“戏路·水路·传承”之路、全国京剧小票友汇演等大型文艺活动,让学生在历练中提升品质。学校京剧社团在江苏省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蝉联第四、五、六、七届戏剧类一等奖;由京剧大师宋长荣先生亲自指导的荀派名剧《红娘》多次参加校外演出;由学校编排的舞蹈《且听荷风》走进央视教育频道。
通过努力,京剧课程已经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也因此被授予江苏省京剧特色艺术传承学校、长三角地区艺术传承学校、江苏省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学校等。“瑶卿京剧”彰显了学校课程文化特色,也推动了学校向更高品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