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顿《bE大调钢琴奏鸣曲》(Hob.XVI/52)创作技法研究

2022-11-22 04:08杨澍真
黄河之声 2022年10期
关键词:海顿大调调性

杨澍真

一、海顿生平及创作的主要特征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1809),奥地利作曲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人之一,被世人称为“弦乐四重奏之父”、“管弦乐之父”、“交响乐之父”。他的音乐创作涉及多个领域:歌剧、宗教音乐、管弦乐、交响乐、键盘音乐等等。他的钢琴作品在吸收巴洛克时期作曲家创作技法的基础之上,对钢琴奏鸣曲的结构方面作了进一步的创新,写出了大量的钢琴奏鸣曲,对后来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海顿生平简介

海顿于1732年出生在奥地利的布鲁克城,他的家庭并不富裕,但他的父母都非常热爱音乐。在海顿5、6岁时就展示出了他的歌唱天赋,从1740年开始,他就在圣斯蒂芬大教堂的童声合唱团演唱女高音声部,后来又到皇家宫廷表演,一直到他18岁,由于到了变声期被迫离开合唱团。之后的他穷困潦倒,但凭借在合唱团获得的大量实践经验,他开始通过授课、演奏、创作音乐作品来谋生。

1760年,海顿进入埃斯特哈齐宫中,担任了宫廷乐长的职位,在这其间他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1781年,海顿在创作方面已经达到了成熟。1790年,因埃斯特哈齐亲王的去世,他辞掉了宫廷乐长这一职务,离开了埃斯特哈齐宫廷,抵达维也纳,旅居英国伦敦进行谋生,同时也创作出他最有名的交响曲:《伦敦交响曲》,以及清唱剧《创世纪》、《四季》等,于1809年在维也纳病逝。

(二)音乐创作的主要特征

海顿的创作遍及音乐体裁的各种形式,但最有名的还是他的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他还确立了奏鸣曲式,创作了52首钢琴奏鸣曲。

在和声方面,大量运用和弦外音进行装饰、加花,重视和声的功能进行,T-S-D-T非常常见。使用更为精致、轻巧的织体,富于变幻,以达到优美、典雅的效果,更适用于器乐的演奏。声部进行更为流畅,低音声部更加灵活,多运用转位和弦,主题之间还进行适度的对比,出现频繁离调、转调的情况。

在曲式方面,海顿确立了奏鸣曲分段式结构原则,确立了三个乐章的奏鸣曲形式,旋律上区别于巴洛克时期绵延不断的音型,大多采用方整性结构,体现出古典时期严谨、精巧的风格。

在节奏上,大量使用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进行写作,常作为炫技性的经过音。三连音、四连音、十连音等连音常出现,还使用连续切分音,进行旋律的色彩性加花,来丰富作品的音响效果。

二、《bE大调钢琴奏鸣曲》概述

《bE大调钢琴奏鸣曲》、《C大调钢琴奏鸣曲》与《D大调钢琴奏鸣曲》共同称为《伦敦交响曲》。其中《bE大调钢琴奏鸣曲》是海顿的最后一首奏鸣曲,也是他规模最大的一首奏鸣曲,被称为海顿最伟大的奏鸣曲。Hob.XVI是荷兰音乐目录学家安东尼•范•霍博肯所作的编号,收录了海顿全部的奏鸣曲。

(一)作品的创作背景

《bE大调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794年,是海顿在英国伦敦为特蕾丝·詹森·巴托洛兹所作,是他的晚期作品。当时英国是较为发达的城市,脱离了宫廷的束缚后,海顿在新的环境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的音乐思想,所以在这首奏鸣曲的创作上,呈现出生机勃勃的音乐风格,表达出他喜悦的心情。

作为古典时期的作曲家,海顿一直在探寻发现新的音乐风格。18世纪末,新兴的市民阶级排斥巴洛克时期那种古板、严肃的复调音乐,崇尚精致的、高雅的主调音乐,因此,海顿受到这种思潮的影响,创作出了符合大众心理的作品。

(二)作品的风格特征

在《bE大调钢琴奏鸣曲》中,存在着调性和曲式上的框架结构,第一乐章与第三乐章的曲式均为奏鸣曲式,调性为bE大调,而中间的第二乐章为复三部曲式,调性为E大调,这种往返的调性与曲式结构,成为海顿第52首奏鸣曲的独特之处。

在旋律方面,海顿在保留复调技巧的基础上,发展了华丽风格的旋律;在节拍方面,三个乐章的节拍各不相同,分别是4/4、3/4、2/4拍;在节奏方面,大量使用附点音符,使用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等,三连音、十连音、十五连音常出现;在和声方面,海顿继承了巴洛克晚期以及洛可可风格的和声语汇,T-S-D-T、T-S-T、T-D-T非常常见;装饰音在这首曲子中也大量使用,倚音、颤音、回音等都有存在;在调性布局方面,更鲜明地体现了古典风格严谨的特色;在调性发展上,通过副属和弦进行转调或离调的手法也大有体现。

在强弱记号的写作上,就要从他的《c小调钢琴奏鸣曲》开始研究,《c小调钢琴奏鸣曲》的乐谱中有含有大量pp至ff的力度层次来表现戏剧性冲突的因素,但在之前,他的奏鸣曲作品中几乎没有出现任何的力度标记,这是由于1771年后乐器性能的改善,海顿开始大量运用强弱记号,从而对以后创作的作品中融入了对比的因素,使得作品更加完善。

三、《bE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分析

通过研究其和声、曲式结构、调式调性等方面对该曲进行研究。

(一)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bE大调。

“奏鸣曲式是以在调性上的材料上矛盾对比、同时又统一的两个主题之间的特殊关系以及它们在整个乐曲发展中所表现的积极展开为基础的一种复杂的复合曲式。”其中,再现部中副部主题在再现时的调性回归是奏鸣曲式的一大原则。

呈示部(1-43小节)分为主部(1-10小节)、连接部(11-16小节)、副部(17-27小节)、结束部(27-43小节)。

主部的结构不太平均,不像古典时期风格匀称,与舞曲等结构截然不同,为bE大调。第二小节是不完满全终止,第三、四、五小节是前两小节的补充,从第六小节开始出现了新材料,是通过对前面小节的截取与模进来形成的。在第六小节的伴奏部分,上方音配合了低音的下行级进,不停延留,出现了S-D-S的情况,看起来为功能倒置,但这种情况用模进来解释,是连续的级进下行。第9小节开始为主持续,这才真正起到了补充的作用,为收拢性结构。

第10小节的最后一拍开始为连接部,是连接部的巩固阶段,右手部分运用了第六小节左手的材料,11小节采用了IV/II—V/II—II扩大式的离调,采用了截取模进的手法,14小节开始为过渡阶段,调性从bE大调转到了其属调bB大调,脱离了主部,为副部做了准备。15小节开始,和声一直停留在属和弦上,直到第16小节,连接部结束。

副部调性一直在bB大调上,开头和结尾的材料均来源于主部,中间部分插入了新的材料,在副部的前三小节,持续音B一直在持续,但和弦一直在变,最后结束在bB大调的第一个完满全终止上。

结束部也是从bB大调开始,巩固了副部调性,中间有往bb小调和bD大调的短暂离调,材料来源于主部和连接部,开头部分老是回到主音和主和弦,中间部分为展开性,结尾有结束性特征。

展开部(44-78小节):

前两小节为引入部分,从音响上讲,意大利增六和弦增强了旋律的色彩性。46小节开始为展开中心,材料来源于结束部材料,为C大调的属主进行,47小节转到F大调,低声部的最低音和高声部最高音始终为F大调的属音C,剩下的音被认为是旋律的进行,被视为经过音。49小节转到g小调,通过旋律的模进,调性转换到了c小调,中间出现了很多外音,58小节开始转到f小调,60小节出现了bA大调属主的交替进行,于64小节转回g小调。68小节沿用结束部材料进行连续模进,通过半音级进下行形成了调性变换,最后结束在bB大调的全终止上。

再现部(79-116小节):

调性为bE大调,主部为完整再现,从87小节开始,旋律转移到低声部,91-97小节旋律回归到高声部,98小节之后都是对前面材料的模进、移调在进行变换,一直持续到结束。

(二)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为再现复三部曲式,分为呈示部(1-18小节)、插部(19-32小节)以及再现部(33-54小节)三部分,E大调。

呈示部为3/4拍,E大调,这与第一乐章调性相差小二度,这种调性安排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开始为带有重复的8小节的平行乐段,最后一小节为变尾重复,第九小节开始材料进行变化,从13小节开始变化再现第一部分,16小节出现了一个bVII的导七和弦,这是由于声部进行而产生的旋律色彩性的变化。

插部的开始为连接部分,从呈示部的E大调转到e小调,调性色彩进行了对置,对比鲜明,力度较强,19小节将动机二度模进,附点十六分音符作为节奏型,23小节调性转到G大调,使用了三十二音符的三连音作为织体,其中穿插类似于走句的装饰音,25小节出现了呈式性的材料,26、27小节的高声部出现模进,28小节第二拍上出现了休止,后面的织体也发生了变化。

再现部为变化再现的呈示部,E大调。33小节在呈示部的基础上加入了装饰音,使材料进一步复杂化,37小节部分节奏型变为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38小节转到B大调,结束在完满终止上。41小节开始转为C大调,在之前的基础上加入了倚音,接着又转回E大调,45小节的最后一个乐句在呈示部的基础上加入了四小节的扩充,短暂离调至A大调的属主功能,随后回到主调进行最后的解决。

(三)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为奏鸣曲式,bE大调。

呈示部(1-102小节)分为主部(1-28小节)、连接部(29-44小节)、副部(45-64小节)、结束部(65-102小节)。

主部为bE大调,4/4拍,由三个乐句构成,8+8+12的非方整性结构。第8小节最后的A音使得调性从bE大调转为f小调,通过乐句之间的模进完成了调性对置。17小节又转回了bE大调,属音作为持续音,从第18小节开始,使用连续的八分音符的分解和弦作为织体。主部结束在了bE大调的完满全终止上。

连接部以八分音符的半音阶作为动机,出现了往bE大调的离调,低音级进下行,随后调性模糊,但也可以认为转入到bB大调,随后旋律声部使用切分音节奏,低音级进下行进入副部。

副部刚开始离调为F大调,开始的乐句为主部材料的复杂化,随之转为bB大调,属主和声交替使用,结束在了bB大调的第一个完满全终止上。

结束部的开始使用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进行发展,bB音作为持续音贯穿旋律之中,78小节开始仍然使用主部材料的同音反复动机,调性为bb小调,之后使用连续的八分音符作为织体进行发展。91小节开始使用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作为动机,之后出现了柱式和弦,最后的十六分音符与左手使用的三度音程双音交替结束在了主和弦上。

展开部(103-203小节)分为三部分:引入部分(103-122小节)、展开中心(123-170小节)、准备部分(171-203小节)。

引入部分材料来源于结束部,由c小调转到f小调,第二部分为展开中心,展开中心又分为两部分:展开中心1(123-145小节)的材料大多来源于主部材料,调性由bA大调转到了bE大调上;展开中心2(146-170小节)的材料大多是副部材料,调性在bE大调上,最后结束在g小调。准备部分从bA大调开始,通过半音模进调性不断在变化,最后进入到bE大调的属准备上。

再现部(204-307小节):

调性从bE大调开始,主部(204-231小节)为完整再现,调性短暂离调到f小调,几小节之后又转回bE大调。连接部(232-246小节)除了几小节右手旋律出现变化之外,其他旋律及织体为完全再现,调性游离后回归至bE大调。副部(247-268小节)调性回归至bE大调。结束部(269-307小节)调性有往F大调、B大调、bb小调的离调,最后转回bE大调,结束部后还有两小节的补充,主功能柱式和弦作为织体,以强力度结束了全曲。

结 语

海顿一生在钢琴创作方面不断开拓,所创作的奏鸣曲式对后世产生了深厚的影响,《bE大调钢琴奏鸣曲》是他键盘创作最重要的结晶之一。他成熟的创作技法,华丽的旋律风格,精致严谨的和声进行,无不展现出海顿在作品创作中的才华。通过对海顿《bE大调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和声、调式调性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究其创作特点,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音乐内容,对研究海顿的创作技法与音乐风格上提供了相关借鉴和经验。■

猜你喜欢
海顿大调调性
音乐家收学生
调性的结构力场、意义表征与听觉感性先验问题——以贝多芬《合唱幻想曲》为例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G大调随想曲
善是养生
善是养生
音乐家收学生
谈“调性”
谈音乐中色彩性的应用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