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文芸
(东华大学 理学院,上海 2016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劳动问题发表多次重要讲话,提出了系列相关的新思想和新理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当前,国内学术界对习近平劳动观进行了持续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但研究范围主要聚焦于劳动主体论和价值论、劳动精神论、劳动关系论、工会工作论等方面,对习近平劳动教育相关思想的研究较少,从而难以全面、系统地呈现习近平劳动观的内涵和价值。[1]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青少年劳动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的重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劳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理论基础坚实、价值内涵丰富的劳动教育系列论述。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就全面落实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精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通过系统梳理和研究习近平在新时代关于劳动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阐明其深刻的价值意蕴和清晰的逻辑向度,对我们全面理解和系统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在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系列重要论述形成的历史逻辑,既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劳动美德和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接续奋斗的历史现实,也是在吸收借鉴历史经验中对劳动教育理论的持续创新和发展。
首先,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对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起基础性作用。任何新的学说都“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2],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劳动美德的“根”和“魂”,也是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系列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并在此基础上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为新时代劳动教育做出了系列原创性贡献。他多次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和挖掘阐释,“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3],强调劳动“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4]。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功崇惟志,业广惟勤”[5],强调只有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美好的生活才能成为现实。
其次,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为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提供有益借鉴。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吃苦耐劳、勤俭持家著称,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热爱劳动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培养了中华儿女善良、坚韧、朴实的民族性格。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强调“民惟邦本”,早在《诗经》等文学作品中就有大量反映劳动生产的诗歌,体现出劳动人民对劳动的赞美以及对劳动创造产生的欣悦之情。春秋战国时期,通过劳动培养善良品性的观点已经得到普及,“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6]的观念为世人所接受。此后,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士大夫也强调辛勤劳动对于发展生产、塑造品性的重要性,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已成为中华民族弘扬的美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3],劳动者要树立“人生 在勤,勤则不匮”[3]“一勤 天下无难事”[5]的思想。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习近平对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劳动思想的汲取和继承,是传统文化基因的延续。
最后,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是对传统劳动美德的创造性发展。从提倡勤奋工作、踏实劳动到弘扬“实干兴邦”的劳动精神,从增强同劳动人民的感情到培育青少年深厚的劳动情怀,从提升劳动者素质到以劳动教育筑牢立德树人的基石,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同时也完成了对传统劳动美德的现代性转换,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7],是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我国国情和历史文化长期探索和不断实践的伟大成果。
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系列重要论述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艰辛探索、接续奋斗理论武装的继承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和劳动,相继实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8],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政治前提。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新中国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穷二白、积贫积弱的困难局面,赢得政治独立之后实现了经济独立,这正是劳动人民通过劳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结果。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第一次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进行了阐释,他认为要让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9]此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强调将“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内容,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通过定期开展“学农”“学工”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文化体系不断完善,劳动的时代内涵也在不断充盈丰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时代洪流中,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创业者、高新技术人才、新兴职业者,他们用自己的才智胆识和勤奋努力,为中国经济腾飞作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80年代,党和国家强调教育事业必须与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相适应,要求劳动教育服务于经济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又红又专”的人才。20世纪90年代以后,“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0]成为新时期劳动教育的新方向,“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11]被明确为一项重大方针写入党的报告。迈入21世纪,劳动的时代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把加强劳动教育提升到重要位置,强调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依靠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以及“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5],扶贫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前所未有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伟大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为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系列重要论述的形成提供了现实经验和实践基础。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基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劳动、劳动者、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提高劳动者素质等进行深刻阐述,对全社会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提出明确要求,让劳动奋斗作为实现“中国梦”伟大征程的根基,凝聚起了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磅礴伟力。
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系列重要论述蕴藏着深厚的理论内涵和价值意蕴,彰显出他关于劳动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价值与意义的准确把握,集中体现了通过劳动涵育品德、磨炼意志、增强体魄来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归,是当前我们开展劳动教育的方向指引和行动指南。
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雇佣劳动剥夺人自由的批判以及物化劳动对人本质异化的反思,马克思诠释了劳动对于现代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秉承马克思唯物主义立场,深刻把握劳动的价值意蕴和育人功能,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5]“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3],劳动在创造世界和创造美的同时,也塑造劳动者本身。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12],并进一步把党的十六大以来对学生“德智体美”的培养目标丰富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深化了我们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12]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理解。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的鲜明底色,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系列重要论述的目的在于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在劳动实践中塑造品性、报效国家、奉献社会,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这不仅是对马克思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的积极贯彻,也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遵循。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核心任务是人才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需要大量卓越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13]因此,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关系到我们发展是否具有长久竞争力,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治国经邦,人才为急,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把培养民族复兴人才作为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 就 有 希 望”[14]70,并从推 进 伟 大 事 业的战略全局指出“提高包括广大劳动者在内的全民族文明素质,是民族发展的长远大计。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3]进一步明确了劳动教育在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培育时代新人中的重要地位,也为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来阐释劳动与劳动者的关系,他准确把握劳动者在新时代建设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决定性地位,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和基本依靠”[3],“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15]同时,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劳动者个人梦想辩证统一起来,号召广大劳动者以辛勤劳动托举起伟大“中国梦”,“党和国家事业空间很大,只要有志气有闯劲,普通劳动者也可以在宽广舞台上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16]这些重要论述,充分凸显了要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焕发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调动劳动者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价值情怀。
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内核是“劳”,劳动教育不能仅停留于知识教育和理论层面,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劳动教育“知”和“行”的关系,注重在实践中体悟劳动价值、感受劳动收获,他多次指出“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3]。回忆在陕北做“知青”的劳动经历和生活经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实践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17]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从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的角度来阐述劳动教育中“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强调要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通过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来培养劳动意识、形成劳动技能、提升劳动素质,积极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14]65。这些重要论述是我们开展劳动实践的根本导向。
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系列重要论述不仅具有理论上的创造性,而且蕴含着实践上的指导性,是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的根本指南和重要遵循。
当前劳动教育仍存在一定短板,处于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地位,让劳动精神在青少年学生中落地生根、深入人心带来了现实困境。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和人才培养全局的长远角度,把劳动教育重新确立为党和国家的基本教育方略,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这就需要学校构建起适应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教育体系,从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来构建更高水平的劳动教育格局,发挥好劳动教育对立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的促进作用。首先,要做好不同学段的劳动教育衔接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13]学校要逐步完善大中小幼全学段、一体化劳动教育体系,让青少年在人生成长的不同阶段,在读书求学的各个时期都能参与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其次,不仅要强化劳动教育的宏观设计,还要具体到内容体系、工作体系和实践体系的整体性设计,做好实施过程中的结合工作,包括与“德智体美”育人内容的结合,以及与家庭、社会的结合等。最后,不断创新管理机制、教学机制、实践机制、课程机制,把劳动教育贯穿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方面,全方位培养青少年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
社会成员是否尊重劳动、如何看待劳动,是劳动情怀能否树立、劳动精神能否贯彻的风向标。当前,对劳动内涵片面化理解和世俗化对待的现状未彻底改变,劳动教育全国性整体重视的氛围还有待加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精神的培育氛围,强调要加强劳动教育,“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3]。首先,强化宣传引导,增强学生对于劳动的情感认同、理性认知和实践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风尚,“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13],在氛围浸润中培养学生对劳动的认同。其次,发挥劳动教育中的典型示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宣传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工匠故事”[13],通过发挥榜样示范、朋辈激励的作用来培育青少年劳动情怀。再次,要用足用好劳动教育的课堂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效果,强调“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3]学校要打破“没有劳动的教育”或“没有教育的劳动”两种误区,在各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融通劳动教育,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崇尚劳动、赞美劳动的正向理念。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我国市场经济所取得巨大成就,极大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部分青少年未经历过艰苦环境和艰难生活的磨炼,劳动教育缺失、劳动观念淡薄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要“通过各种措施和方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牢固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为祖国培养一代又一代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18]。其一,劳动教育要激发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就都能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3]。学校要把劳动作为青少年追逐个人梦想、实现人生价值的实践路径,除了开展劳动教育,也要注重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和情怀。其二,劳动教育要回归劳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19]。在多种育人方式中,劳动教育最能体现实践育人的价值,学校要发挥好劳动教育实践育人的优势,引导青少年在劳动实践中体现人生价值、学到真知本领。其三,劳动教育要拓展内容形式。学校要在遵循劳动育人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发展需求和资源条件,不断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形式。如在正常的课堂教学外,还可以结合手工实践、技术实践等新型劳动形式开展教育,也可以通过创新“劳动学分”“劳动档案”等方式,让劳动教育带给学生更加多样的体验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