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2022-11-22 02:25时诚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2年7期
关键词:除草田间粉剂

时诚

(泗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安徽 泗县 234300)

大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多种氨基酸,其蛋白含量高达40%,脂肪含量约20%,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大豆籽粒可榨油,因此又是非常重要的油料作物。榨油后的豆饼为蛋白含量较高的优质饲料,是畜牧养殖中常用的饲料类型。因其用途广泛,食用价值和工业利用价值极高,它是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物。目前,市场上常见含有大豆蛋白质的食品大约有1 200余种,采用大豆为原材料生产加工而成的轻工产品有400余种,大豆作为传统的粮食兼油料作物在我国粮食产业结构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研究大豆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对我国提高大豆种植面积和促进大豆稳产高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大豆生长发育的条件及其特点

1.1 大豆生长发育的条件

1.1.1 光照

大豆为喜光短日照作物,短光照和长黑暗条件下生育期较短,光照较长则会延迟开花,导致生育期变长。光照强度以3×104~4×104Lx为宜。

1.1.2 温度

大豆为喜温作物,但不耐高温,适宜≥10℃的活动积温,生长以24℃~26℃为宜,低于14℃停止发育,高于40℃将导致减产。幼苗温度低于-5℃易发生冻死,花期温度低于0.5℃易发生冻害,低于-1℃易发生凋亡。

1.1.3 水分

大豆生长发育对于水量的需求相对较高,一般露天大豆5月—9月降水量以500~600 mm为宜。降水量高于700 mm或低于400 mm容易造成减产。虽然大豆植株耗水量较高,但积水也不利于大豆的生长。

1.1.4 土壤及其营养

大豆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在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土壤中生长发育较好。土壤pH值以6.5~7.5为宜,pH值低于6.0不利于根瘤菌繁殖发育。大豆植株生长对氮、磷、钾、钙、镁、硫、氯的需求量较大,占比含量分别为2%、0.25%~0.45%、1.0%~4.0%、2.23%、0.97%、0.69%、0.28%。一般要求N、P2O5、K2O的比例为5∶1∶1.8或4∶1∶2[1]。

1.2 大豆生育的特点

1.2.1 种子发芽期

大豆种子萌发以18℃~20℃的温度环境为宜,有利于促进种子萌芽,提高萌芽率和芽齐率。萌芽期间需要吸收相当于自身120%~140%的水分,这一阶段土壤含水量以20%~24%为宜。

1.2.2 出苗期

大豆出苗期以根系生长发育为主,对低温和干旱抵抗能力增强。大豆根系在生长发育期间会形成根瘤菌,并与根瘤菌产生共生关系,增强大豆植株的固氮作用和对氮的吸收。

1.2.3 分枝期

分枝期花芽和复叶生长较快,叶片数量增加,根系快速扩大,花器开始分化,对营养需求扩大化。这一阶段应该以营养生长为主,同时平衡好生长生长。

1.2.4 开花结荚期

开花结荚期是大豆植株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也是包括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部分需求。此时是花、果荚等器官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同时也是大豆植株向高生长的关键期。

1.2.5 鼓粒成熟期

鼓粒成熟期以生殖生长为主导,以营养生长为辅。在鼓粒成熟前期,大豆籽粒体积与质量逐渐膨大,需要向豆荚输送较多的营养物质。到鼓粒成熟后期生育速度逐渐减缓,对水分的需求减少至17%以下。

2 优质高产大豆的规范种植技术

2.1 常见的大豆种植技术

2.1.1 窄行密植技术

窄行密植技术多应用于矮苗品种种植。一般采取130 cm或110 cm大垄窄行,130 cm垄行密植4~6行,110 cm垄行密植3行,株距20~30 cm。如果采取小垄行密植,垄行行宽设置为45 cm,采取单行或双行点播,株距为20~30 cm。

2.1.2 垄体分层种植技术

垄体分层种植技术多应用于高植株大豆品种,主要优点在于方便控制水肥,对大豆植株实施精准化管理,从而提高水肥的利用率和营养物质的转化率。采用该方法种植时起垄高度为30 cm,垄行宽度为45 cm,行间距为10~12 cm,采取双行精量播种,株距为20 cm,播种深度为4~5 cm。追加水肥时在垄体下层进行。垄体分层种植技术水肥管理期间还应该做好垄间中耕除草和中耕松土,改善土壤状态,促进大豆生长发育[2]。

2.2 大豆规范种植技术要点

2.2.1 选种

大豆种植应选择综合抗逆性强、抗病虫害强、地方适应性好、生产性能优良的高产良种。一般以地方推广的品种为主。安徽泗县大豆良种推荐皖豆52号、中黄13号、中黄37号、中黄55号、中黄41号、徐豆9号、徐豆16号、临豆1号、荷豆12号等。要求所选择的种子发芽率应大于95%。

2.2.2 种子处理

大豆种子在播种前应采用温水浸泡筛选,剔除瘪粒、破损粒、病粒、虫粒、小粒等。筛选好的种子在晴天暴晒48 h,进行杀菌处理。晒好的种子采用0.3%的多菌灵+根瘤菌剂+钼酸铵做拌种处理,或直接采用种衣剂1号、3号、26号做包衣处理,预防大豆霉霜病、根腐病、花叶病、灰斑病、紫斑病、蚜虫、潜蝇等常见的病虫害。

2.2.3 整地

大豆整地以深松为主,采用旋耕机粗整+人工精细化整地的形式。在种植地块翻耕前应施入充足的底肥。底肥以有机肥为主,辅助氮、磷、钾肥及微肥。每0.067 hm2有机肥用量为3 000~5 000 kg、氮肥常用尿素,用量为7.5 kg;磷肥常用磷酸二铵或过磷酸钙,用量为磷酸二铵10~30 kg,过磷酸钙30~50 kg;钾肥用草木灰或硫酸钾,草木灰用量为200 kg,硫酸钾用量为5~15 kg。微肥包括钼肥、硼肥、锌肥,用量分别为每0.067 hm2施0.5 g、0.4 g、4~6 g。基肥采取先施后耕的处理,将基肥翻入土壤中,然后对土壤耙平磨细,整理为垄行。根据大豆种植“三垄栽培”技术,垄行设置分为垄底、垄体、垄沟3层,采取分层管理。

2.2.4 播种

(1)播种时间。安徽泗县大豆播种时间为4月—5月,具体根据气候及土壤墒情而定。一般播种时是要求温度达到7℃~8℃。

(2)播种量。大豆常规播种量为60~75 kg/hm2,密植时播种量为75~90 kg/hm2。播种量控制应以合理密植为前提条件。大豆种植密度的控制要综合考虑种植地块的土壤墒情、所选品种生长性能等,保持合理的种植密度。所谓合理的种植密度,应遵循肥地稀植、薄地密植的原则。种植密度不宜过小,否则会影响总体产量,也不宜过大,否则影响株间透光率和通风条件,易导致病害及倒伏的发生。具体的播种量可根据当地大豆生产实际调整常规播种量。

(3)播种规格。大豆常规播种行距为40~45 cm,密植行距为15~20 cm,株距10~20 cm,留苗量约18×104株/hm2,播种深度为3~5 cm。

2.3 大田管理

2.3.1 水分管理

大豆田间水分管理需要结合其生育特点实施。在发芽期,田间持水量保持70%~75%;营养生长旺盛期田间持水量保持65%~75%;开花结荚期田间持水量保持75%~85%;籽粒成熟期田间持水量保持在70%左右即可。遇到降水量较多或持续降水田间积水时,应及时排水,预防涝害。

2.3.2 追肥管理

大豆追肥分别在花芽分化期~开花初期和中后期采取根外追肥。花芽分化期—开花初期每0.067 hm2追施硝铵5~7 kg,或硫铵4~10 kg,或尿素2~5 kg。中后期每0.067 hm2追施磷酸二氢钾0.15~0.2 kg,或尿素0.7 kg,或磷酸二胺1~1.5 kg。根外追肥采取肥料水肥喷施的方式,按照以上追肥量兑水50~60 kg喷施。

2.3.3 间苗补苗

在大豆萌芽齐苗后第一片复叶伸展时应及时安排间苗补苗处理,间除弱苗、病苗、小苗及杂草,同时适当松土培根。对于缺苗的情况应选择大苗、壮苗及时补栽。补栽后浇水固根,观察缓苗情况,并做好缓苗管理。

2.3.4 杂草及松土管理

在大豆幼苗期和中后期应安排不少于两次的中耕除草、中耕松土。除草可采用机械除草+药剂除草的方式。中耕松土的深度控制在10 cm以内。中耕除草采用浅层中耕的方式,深度控制在3 cm以内。药剂除草用克劳灵+虎威埋土除草的方式,埋药深度为3~5 cm,可有效地预防常见的狼把草、稗草、刺儿菜等。药剂除草时应选择一些安全高效的药品,预防对大豆苗株造成损伤。

2.3.5 植株管理

大豆生长旺盛期应做好摘心除叶整苗管理,打除下部枯叶、病叶,从顶部1~3 cm位置做摘心处理,预防徒长,改善田间透光率和通风条件。为预防徒长及不必要的营养损耗,促进有效分枝和结荚,可应用生长调节剂调控植株的生长。在分枝期采用多效唑200 mg/kg喷施促进有效分枝;在初花期采用三碘苯甲酸100 mg/kg、盛花期采用三碘苯甲酸200 mg/kg喷施抑制顶端优势,促进大豆植株矮化;在盛花期和结荚期每0.067 hm2喷施增产灵50~75 kg,促进大豆植株稳健生长,为生殖发育和籽粒营养发育奠定基础,促进大豆增产提质。此外,要合理施肥,促进根系生长发育,提高根部固氮作用,预防大豆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在大豆花荚喷施平衡型水溶肥+胺鲜酯或优特多元生物菌+胺鲜酯两次,间隔时间为7~10 d,可有效地预防大豆植株早衰[3]。

3 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

3.1 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3.1.1 根腐病

大豆根腐病在幼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生,主要为害根部。植株表现出发育不良、矮瘦,叶片部位出现褐色或黑褐色小斑点,主根变为黑褐色或红褐色,表皮呈现溃疡状,根系脱落腐烂,严重时主根形成秃根,造成死苗。根腐病的发生受田间持水量、地温、连作、选种及土壤环境等多因素影响。预防根腐病应加强选种,选择抗逆强、抗病能力强的优良品种,并对种子采用50%的多福合剂可湿性粉剂拌种处理。此外,应避免连作,合理控制种植密度和田间持水量,降雨量较多时应及时排水防涝。在苗根系发育的关键期应该通过追施有机肥、磷肥、钾肥和补施叶面肥,促进主根的健壮发育和侧根根系的形成。当发生根腐病时,应加强中耕松土管理,改善土壤透气性,同时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照2∶3的比例喷施防治。

3.1.2 霉霜病

大豆霉霜病多发生在6月—8月,以7月—8月为高发期,在降水量较多时更易发生。在田间持水量较大、温度为20℃~24℃的环境条件下发病率较高。大豆霉霜病主要为害叶片,影响光合作用。病害表现为叶片有黄绿色小点或绿色斑块。大豆霉霜病发病受品种抗逆性差、抗病害能力弱和低温种植有关。预防大豆霉霜病应做好选种,采用35%甲霜灵粉剂对种子做拌种处理。还应该充分考虑所选品种与当地气候条件的适应性,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播种前要关注天气变化,避免低温种植。此外,还应加强田间水分的调控,预防田间持水量较大的情况发生。当已经发生霉霜病时,应在发病初期及时采用20%甲霜灵或40%的百菌清喷雾防治[4]。

3.1.3 灰斑病

大豆灰斑病多发生在7月—9月,8月—9月为盛发期,灰斑病多发生于大豆鼓粒期,高温多雨的环境易导致病害加重。灰斑病的发生受品种、土壤环境等影响。对灰斑病防治,应加强优种良种的选择,对种子采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拌种处理。药剂预防可在大豆6叶期采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照1.5 kg/0.067 hm2的剂量喷雾防治。在发生灰斑病时,应在发病初期或荚部潜育期前14~27 d采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喷雾防治。

3.2 常见的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大豆虫害分为地下和地上2种。常见的虫害包括食心虫、蚜虫、根潜蝇、红蜘蛛、豆天蛾、豆荚螟等。其中幼苗期、分枝期虫害防治的重点包括地下虫害、蚜虫、红蜘蛛等;鼓粒期虫害防治的重点包括食心虫、豆天蛾、豆荚螟、造桥虫等。

3.2.1 食心虫

大豆食心虫主要为害大豆豆粒,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对大豆食心虫可在爆发期采用80%敌敌畏喷雾防治,或采用敌敌畏浸泡玉米穗,将浸泡好的玉米穗放置在大豆的枝丫部位进行熏蒸驱虫,控制食心虫的数量[5]。

3.2.2 蚜虫的防治措施

蚜虫发生后可用10%吡虫啉或杀螟松粉剂喷雾防治。

3.2.3 根潜蝇

根潜蝇以啃食大豆幼苗根部为害。预防根潜蝇可在根潜蝇幼虫期用乐果乳油按照质量分数17.5%喷雾防治,或用80%的敌敌畏喷雾防治。

3.2.4 其他虫害

对于豆天蛾、豆荚螟、造桥虫等采用菊酯类农药喷雾防治。

4 结语

综上所述,优质高产大豆种植应根据大豆生长发育的特点及各个时期对于光照、温度、水分及土壤营养的需求实施管理工作,合理安排种植时期,合理确定种植密度,做好植株管理、除草、追肥、水分等管理工作,创建有利于大豆生长发育的条件,从而保证植株各个生长关键时期能够获得充足的营养和良好的发育,科学地加强病虫害管理,从而确保大豆增产提质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除草田间粉剂
陕西黄龙:春来好时节 田间农事忙
玉米除草、追肥 记住这些“黄金时段”
强降雨过后 田间自救指南来了
柔顺的
田间地头有了“新绿”
一份从田间地头到人民大会堂的报告
除草的女人
春防大蒜病虫害需对症
除草新招
粉剂农药使用两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