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启银
(天柱县白市镇农业服务中心,贵州 天柱 556605)
我国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人口大国,对于稻米的硬性需求量巨大,同时,现代农业发展对于稻米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水稻栽培技术模式下,水稻产量得不到保障,并且水稻品质不理想,无法很好地满足市场对于稻米的高产量和高品质要求,在此情形下,应用优质水稻栽培与田间管理技术尤为关键。
1.1.1 稻田选择
水稻种植前,认真做好稻田选择工作至关重要,稻田选择是否适宜,是影响水稻生长的重要因素,所以农户应明确稻田选择的重要意义。为保证水稻品质,所选择的稻田应尽可能地远离各类污染源,包括:交通要道、屠宰场、化工厂等,避免对水稻造成污染。同时,要保证稻田靠近优质水源,为后期灌溉作业奠定基础。稻田土壤要肥沃、疏松、透气、富含有机质、保水保肥能力强,满足优质水稻生长需求。此外,要控制好土壤酸碱度,优选pH值在6.5~7的稻田种植水稻。稻田周边应空旷,无高大树木遮挡,避免影响水稻生长[1]。
1.1.2 整地备耕
科学选择稻田,做好稻田整理工作。要及时清理干净上茬作物收获后所残留的枯枝败叶和杂草,并清除稻田内的石块。然后对土壤进行深翻,翻地深度控制在20~25 cm为宜,土壤深翻后需平整稻田,并修建田埂,为后期水稻种植打下基础。最好在晴天深翻稻田,接受阳光的暴晒,可杀灭稻田土壤残留的越冬害虫、虫卵及致病菌,降低后期水稻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1.1.3 施足基肥
稻田深翻前,需施加充足的基肥,让基肥深翻入土,满足水稻苗期生长对于肥料的需求。施加基肥时,以充分腐熟发酵的农家有机肥为主,以氮磷钾肥为辅。一般情况下,每0.067 hm2稻田可施加腐熟农家肥1 500 kg、碳酸氢铵100 kg、过磷酸钙25 kg,肥料应深翻入土20 cm以上。必要时,可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法,结合稻田土壤养分含量施加基肥,做到缺啥补啥,提高施肥效果,减少肥料浪费。
1.2.1 品种选择
品种选择是否合理,会对水稻产量和品质造成较大的影响,所以农户应科学选择水稻品种。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综合考虑区域气候环境、水文状况、市场需求、实际用途、病虫害流行规律等多方面的因素,选用优质、高产、抗病力强、抗逆性强的水稻品种,为水稻高产稳产奠定有利的基础。
1.2.2 处理种子
水稻播种前,需对种子进行处理。第一,要晒种。播种前3 d选择晴朗天气晾晒水稻种子,让种子干燥度保持一致,保证后期吸水均匀,提高出苗率,保证齐苗率;第二,选种。选种时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风选、筛选和盐水选等3种,重点将秕粒、杂物、病虫种等清理掉,避免影响出苗率;第三,要浸种。农户可将水稻种子浸泡在50℃左右的温水中,让种子吸足水分,提高种子含水量及发芽率,促进壮苗的培育。浸种后的种子直接播种即可。第四,拌种。干籽播种可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2 g+17%杀螟·乙蒜素15 g+4.23%甲霜·种菌唑5 mL兑水500 mL拌水稻种子5 kg,堆闷2 h后即可播种;第五,要催芽,针对未浸种、未拌种的水稻种子,需进行催芽处理,催芽时要遵循高温破胸、适温催芽、低温晾芽的原则和要求,当80%种子露白后即可进行播种作业。
1.2.3 播种育苗
水稻播种时,应控制好播种时间,土壤温度稳定在12℃~15℃时播种为宜。一般情况下,低海拔地区可在每年的3月上旬播种,中高海拔地区可在每年的3月上中旬播种。播种时要结合品种特性、土壤墒情等因素控制好播种量。一般常规稻每1 hm2稻田播种380~450 kg即可,杂交稻每1 hm2稻田播种150~180 kg即可。水稻播种后,需做好管理工作,1叶1心期每1 hm2稻田喷施15%多效唑1 500 g兑水450 kg,达到促秧苗矮壮分蘖的目的,此时要确保稻田内无水。在水稻秧苗移栽前7 d,需每1 hm2稻田施加尿素120 kg作为送嫁肥,提高秧苗移栽成活率。
1.2.4 适时移栽
水稻秧龄达到5~6片叶时,为最佳的移栽时间,此时秧苗叶片直立、白根多、抗寒抗旱能力强,移栽成活率高。要充分结合水稻品种特性、大田土壤肥力状况、移栽形式等多方面的因素控制好移栽密度,避免过度拥挤,保证稻田有良好的光照、通风条件。一般情况下,每1 hm2地移栽秧苗18×104~30×104窝为宜,杂交稻基本苗数量控制在45×104~60×104株/hm2,常规稻基本苗数量控制在110×104~150×104株/hm2。
前期施加充足的基肥基础上,后期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好追肥工作,确保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首先,应早施蘖肥。秧苗移栽后1周稻田追施尿素75~110 kg/hm2,为秧苗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其次,应巧施穗肥。水稻出穗前3周追施穗肥为宜,如稻苗叶色较深,则每1 hm2稻田追施钾肥70 kg,如稻苗叶色较浅,则每1 hm2稻田追施尿素60 kg和钾肥70 kg。最后,应酌施粒肥。水稻齐穗期每1 hm2稻田叶面喷施尿素7 kg和磷酸二氢钾3 kg,防止水稻早衰脱肥,起到增加结实率和粒质量的目的。
水是水稻生长的必需品,水稻各个生长阶段对于水分的需求量不同,因此合理管水至关重要。水稻管水时,应遵循“浅水插秧、湿润分蘖、适时烤田、浅水孕穗、湿润灌浆”的原则和要求。具体来说,插秧时以浅水为宜,有助于早分蘖、早活棵。分蘖期保持薄水层为宜,提高土壤含氧量,促进秧苗根系发育,保证成穗率。分蘖末期—幼穗分化初期需及时排水烤田,营造良好的稻田通风条件和透光条件,降低倒伏的概率,一般将稻田烤至出现裂缝不陷脚为宜,然后灌水,反复烤田、灌水3次,直至拔节。水稻齐穗前,保持浅水灌溉即可。灌浆期每间隔3 d灌水1次,在保证满足水稻对水分的需求的同时,增强土壤透气性,提高根系活力。腊熟末期,需停止灌水[2]。
杂草的生长,会对水稻生长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农户要高度重视除草工作。目前,水稻除草推广应用耘田除草法,在移栽前1周进行第1次耘田除草,秧苗移栽后结合出草数量进行第2次耘田除草。杂草数量较多时,可配合使用化学除草法。耘田除草的优势在于减少对化学除草剂的使用,保证稻米的品质。不仅如此,耕耘除草法还能够提高土壤透气性,促进秧苗早分蘖、快分蘖,进而达到更高的产量。
水稻病虫害农业防治技术,是一项基础性的防治技术,具体应做好下述几个方面的工作:科学选择稻田,并深耕土壤25 cm晾晒,同时施加充足的基肥,为水稻栽培奠定基础;合理选择水稻品种,优选高抗病性、抗逆性、抗倒伏性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重视对水稻种子的处理,包括:晒种、筛种、浸种、拌种、催芽等,提高水稻出苗率,实现壮苗培育;控制好秧苗移栽时间、移栽密度,保证稻田有良好的光照和通风条件,为水稻生长营造适宜的田间环境;强化田间管理工作,及时灌水,适时追肥,落实除草,提高水稻抗病力,防范水稻病虫害的发生;认真检查水稻生长情况,如发现有患病秧苗,需及时清除掉,避免致病原传播扩散造成更大的影响和损失。
优质水稻病虫害防治时,要重视对物理防治技术的应用,其防治技术措施如下:从育苗环节入手,育苗时覆盖防虫网,避免灰飞虱传播致病原,防止引发叶枯病;将大豆等植物种植在田埂上,吸引寄生蜂等益虫,增加稻田内益虫数量,抑制稻田害虫数量;将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太阳能杀虫灯等悬挂在稻田内,19时—凌晨4时开灯,对二化螟等害虫可起到不错的诱杀效果;在稻田内每间隔3 m距离悬挂1个黄板,可有效诱杀水稻蚜虫及灰飞虱[3]。
优质水稻病虫害防治时,生物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是保证水稻品质的关键,所以要重视对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具体可采取下述措施:在稻田内释放并保护害虫的天敌,如:赤眼蜂、蜘蛛、瓢虫等,可捕食诱杀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多种害虫;利用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如:稻飞虱可用苏云金杆菌防治,稻瘟病可用春雷霉素防治,稻曲病可用井冈霉素防治;要重点应用稻鸭共育技术,掌握稻鸭共育技术要点,选用吉安红毛鸭、山麻鸭等体型小、适应性强、觅食能力强的鸭品种,小鸭在秧苗移栽后1周投放,每0.067 hm2稻田内放养15只15日龄的小鸭子,让其自由捕食田间杂草及害虫,降低病虫害发病率。需要注意的是,应用稻鸭共育技术时,应在稻田内搭建简易的鸭舍,稻田四周应设置围网,防止鸭子逃跑。
水稻病虫害防治时,化学防治技术的优势在于见效快,效果好,其劣势在于易产生污染和农药残留的现象,影响水稻品质,所以要科学选用化学农药,优选广谱、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并轮换使用,合理控制好用药量,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保证水稻品质。如:稻飞虱,优选噻嗪酮,推荐使用剂量为110~190 g/hm2;稻纵卷叶螟,优选氟虫腈,推荐使用剂量为30~37.5 g/hm2;稻瘟病,优选稻瘟灵,推荐使用剂量为600~800 g/hm2;纹枯病,优选井冈霉素,推荐使用剂量为150~187.5 g/hm2;条斑病,优选噻森铜,推荐使用剂量为300~375 g/hm2[4]。
水稻成熟后,要及时进行收获作业,以完熟期收获最为适宜,此时稻壳变黄、籽粒变硬、米粒水分小、千粒质量最大。收获时间过早或过晚,会导致千粒质量下降、产量下降、稻米品质下降。收获时,以采用高留茬收获或选用半喂入联合收割机为宜,如收获易脱粒品种时,则建议使用全喂入收割机。机械收获作业前,需认真做好机具检查工作,保证有良好的工作状态,防止发生作业故障,保证机械收获作业效率和质量。此外,水稻收获时,需结合水稻高矮度、密度、稻田情况,合理控制好收割机的作业速度,一般控制在2~3 km/h为宜,要始终保持匀速行驶,在地头转弯、过沟及田埂时应适当减速。收割机应尽量走直线,保证满幅工作。收获作业时应密切留意机械设备情况,如发现有泥土和杂草缠绕,要及时将其清理掉。如水稻倒伏,则可采用单向顺倒伏、垂直倒伏方向收割方法。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土地过度耕作,单一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墒情下降,保水保肥能力减弱,土壤板结严重,这对于农业生产是极为不利的。近年来,政府部门大力倡导水稻等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作为保护性耕作技术之一,其具备诸多的优势,不仅操作成本低,而且能够显著提升土壤墒情,最重要的是能够避免焚烧秸秆所引发的火灾及其农业污染等问题的发生。有研究表明,应用秸秆还田技术时,每100 kg水稻秸秆还田相当于施加了尿素3.5 kg、钙镁磷肥1.2 kg、氯化钾肥3.6 kg,这极大地节约了化学肥料的使用量,可显著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加快土壤养分的转化,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作物早熟,提高水稻等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目前,水稻秸秆还田时,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下述几种:首先,高茬还田。在收割水稻时将留茬高度控制在20 cm左右,土壤含水量保持在30%时深翻15~20 cm还田并翻平盖严,还田时如配合施加适量的氮肥和磷肥,可起到更加显著的还田效果[5]。其次,覆盖还田。水稻收获作业时配合秸秆粉碎设备,将秸秆粉碎后直接覆盖在地表,一方面可减少土壤水分流失,另一方面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再次,翻压还田。在收获水稻后利用机械设备粉碎秸秆,然后耕地并将粉碎的秸秆翻入地下,促使秸秆营养物质保留在土壤当中。第三,堆沤还田。水稻收获后,利用秸秆堆腐、高温堆腐等方式将秸秆堆沤腐制后还田,增加土壤肥力状况。最后,过腹还田。将水稻秸秆作为饲料喂食畜禽动物,经过消化后转变为粪便,然后将其施加到土壤当中,该还田方式最科学、最具生态性,应大力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水稻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市场需求量巨大。为满足市场对于稻米的高产量和高品质要求,必须认真做好水稻栽培管理工作,掌握优质水稻栽培技术要点、田间管理技术要点、病虫害防治要点,确保水稻安全生产条件,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创造更好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助推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