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定位、价值意蕴与实践方略
——以开放大学为例

2022-11-22 02:43黄加敏
宁波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应用型办学大学

黄加敏

(浙江开放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2)

一、引言

开放大学的建设与发展是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的一大亮点。2020 年9 月《国家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的印发,将推进开放大学改革发展,使之在构建全民终身学习服务体系中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当前,开放大学的办学定位已从传统相对单一的学历教育,向多种教育类型并存的方向转型,并致力于打造学习环境更加适切、学习形式更加灵活、考核评价更加科学、学习服务更加完善的远程开放教育体系。目前,开放大学建设已经进入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黄金期”[1]。然而,随着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开放大学还未形成适合自身长远发展的有效人才培养模式,仍在走模仿和复制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的老路,开放大学的教学质量受到质疑,阻碍了开放大学的长远发展。

相较于普通高校,开放大学的优势在于拥有一个管理制度、教学资源、办学条件等元素于一体的大学治理体系,这是开放大学办学系统的核心竞争力和突出特色。但开放大学长期以来“重行政、轻教学”的管理方式,与普通高校同质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开放大学教学质量提升困难,办学特色不明显,重新审视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和价值,亟需从学校治理结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改革,将精力和关注点集中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上,着眼于专业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关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教师的教学科研,协同推进专业及课程体系改革,共建共享优质的专业和课程资源,并转化为政策、制度,推动开放大学的转型发展与改革。

二、我国开放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和现实困境

(一)开放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

开放大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伴随着开放大学的建设与发展而不断进行解构和探索。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并指出“高等教育要努力为国家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明确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广东省、云南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展“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试点,给予开放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并把应用型人才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定位。2012 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率先挂牌成立国家开放大学,北京、上海、江苏、广东、云南等省级电大也纷纷挂牌成立开放大学,各级政府也从政策和实践层面全面推进开放大学的试点建设。

在政策层面,各地政府结合区域实际加快了开放大学建设步伐,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相继出台加快建设地方开放大学的文件和举措,如: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于2017 年出台《关于加快北京开放大学建设与发展的意见》,创造条件推动北京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相互融通;上海市在全国最早提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还专门成立了终身教育处,并一直朝着支撑上海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方向去建设开放大学;江苏省通过建设新型大学体系来破解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发展困境,联合省内相关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和市县开放大学打造江苏开放大学职教集团,成立全国首家“开放式、集约化、社会性”职教集团,致力于实现中职、高职到应用型本科的全程对接;浙江省则根据办学定位和生源特点,提出“培养具备良好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发展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开放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并开展一系列与开放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教学内涵建设工作。

在实践层面,开放大学的管理者和实践者认识到“我国开放大学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全新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理论和模式”[2]。作为先行试点的5 所地方开放大学,按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自身优势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走出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比如,北京开放大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明确了“成人学习之美,助力职业发展,服务终身学习,引领开放教育”的办学使命[3];上海开放大学提出了“培养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发展能力的、适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目标[4];江苏开放大学致力于走“开放式、社会化、应用型”的内涵建设之路[5];广东开放大学把“一体两化三翼”作为开放大学特色建设路径[6];云南开放大学则依靠地缘优势“积极参与双边、多边和全球性、区域性教育合作,打通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重要桥梁”[7]。这5 所地方开放大学依据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人才需求结构变化需要,重新审视了人才培养的需求趋势变化,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实用性。

除此之外,全国其他省级开放大学也在积极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创新。浙江开放大学大力推进学校内涵建设,建立了“一个标准+六个合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制定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不同于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标准,并据此设置合适的专业与课程,制作合适的学习资源,设计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提供合适的学习支持服务,采用合适的学习评价方式,建立合适的专业教学团队等,以此构建满足学生多元化成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二)开放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实困境

从四十多年来的发展进程可看出,我国的广播电视大学经历了学历教育补偿阶段、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服务全民终身学习阶段,为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战略转型夯实了基础,也为开放大学的持续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和财富,开放大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做了很多尝试和改革,但仍然存在以下几个现实问题:

一是办学定位不够清晰。部分开放大学对办学定位的认识仍停留在补偿教育和学历教育的层面上,仍在走传统广播电视大学的“旧城改造”之路,对新时代开放大学特色的“新城建设”还有较大差距,也就是对非学历教育的重视程度仍显不足。缺少学校品牌效应、缺乏办学特色、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阻碍了开放大学和学生的发展,难以满足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需求。

二是同质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开放大学在人才培养上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模式,但还是沿袭普通高校的做法,仍按照全日制学生的传统人才培养体系,照搬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大纲,忽视了成人的特点和教育需求,无法满足成人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三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不深。开放大学曾经引以为傲的远程教育手段,随着大数据改革、5G、人工智能、VR/AR 等信息化新技术的发展,给开放大学的办学带来理念和技术上的挑战,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对于新时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教育教学模式认识还不够,主动去拥抱信息技术带来的理念、手段等思想还欠缺,面对各种有效的学习资源,如何借助信息技术加以整合,如何使学习与技术深度融合,也是困扰开放大学转型的重要难题。

综上所述,虽然开放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本质上与普通高校并无根本区别,但从开放大学的自身发展规律看,开放大学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是一所“学习者开放、学习地点开放、学习方法开放和观念开放”的大学,为一切有能力、有意向和有需求的人提供学习机会和支持服务,实现人人、时时、处处可学[8]。正因如此,开放大学实施的是以培养“职业性、应用型”人才为导向、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性化教学与组织、以适应成人学习个性化需求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主导的是开放式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这是开放大学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提高开放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支撑。

三、我国开放大学开放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价值意蕴

(一)开放式的人才培养理念是实现开放大学转型发展的现实追求

开放式的人才培养理念对开放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教学方法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下的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根据不同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以全面提高职业性应用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匹配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实施高等教育强省的战略定位,匹配不同区域的产业政策的特点、产业结构的升级,更加突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应用性,来提升开放大学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学习型社会构建服务的能力。开放大学的人才培养对象主要是在职人员,是帮助学生实现职业培训和专业发展需求,应树立开放式的人才培养理念,紧跟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教育类型的政策措施,可依托目前职业教育“1+X”证书的改革契机,以X 证书的标准和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正,重点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方案、途径和评价[9],突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应用型。

(二)专业课程一体化是提升开放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40 多年的办学实践,开放大学走出了“先进传播手段+名师名教”的成功之路,专业设置涵盖理、工、农、医、文、管、经、法等学科,但传统专业无特色、优势专业不出色、新兴专业无起色仍是重大问题[10]。开放大学要迈向一流新型高等学校,迫切需要提升教学质量内涵,建设一批优势学科、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专业课程一体化是开放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目前,开放大学的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基本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校专业目录来编排,导致专业课程体系没有突出成人教育特色。应主动思考和积极研究开放式的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核心问题:一是建设长线专业,紧密联系未来有较大需求的专业,并致力于建成特色和品牌专业和课程;二是挖掘潜在专业,探索开发有成长空间的专业,在原有学科基础上拓展专业新方向;三是协同创办专业,与普通高校或行业联办成人特色专业,特别是在“1+X”证书制度改革背景下,开放大学如何与职业院校协同合作,推动建设更适切、更符合实际的专业及课程;四是灵活设置专业,依托开放大学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合的系统办学优势,设置适用于两类教育的专业,推动全民终身教育理念贯彻落地。

(三)协同培养是彰显开放大学办学特色的魅力所在

开放大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价值在于,通过办学自主权的获得,设计符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途径及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突破同质化的传统教育模式,彰显开放大学办学特色,从而形成开放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让学生成为“具备一技之长的应用型人才”是开放大学人才培养的现实归依,因此,开放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调整课程结构,剔除与职业岗位需求毫无关联的课程,增加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特色课程。为有效解决学校“所学”与就业岗位“所需”不相适应的问题,应聘请行业专家、生产第一线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共同参与开放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同时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要与学生考证要求紧密结合,实行职业资格证书与课程学分互换。

(四)共享教育资源是开放大学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使命追求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学历补偿教育并不是目前开放大学的主要任务,而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社会培训等非学历教育才是开放大学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着力点,当务之急是探索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存的发展态势,实现各类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因此,对开放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新构建,对满足成人教育需求、推进终身教育进程具有很大的时代意义,应当利用开放大学的办学特色开展成人学历教育、社区教育、职业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共建共享开放式的教育资源,实现开放大学可持续发展。开放大学作为新型大学的独特价值在于拥有丰富、优质、共享的学习资源,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习资源只有最适用才是最合适的,谋划和设计被学习者认可和应用的资源,增加资金投入、完善运行机制和做好学习支持服务,能够诠释开放大学开放式的学习理念,推动全民终身学习。

四、开放大学开放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路径探索

(一)开放式的教学理念,精准定位开放式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什么人”是开放大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学校可以在两个转型上着力:一是从学历教学转向学历教学与社会服务并存;二是从单一学历教学向各种教学类型并存与协调发展转型。开放大学的人才培养应指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开放大学的培养目标应是面向在职人员培养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因此,开放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应照抄普通高校,而应努力在分析学习者生源、需求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各专业特点,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开放大学应当把举办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培养经济社会建设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作为学校发展的基础,并利用远程开放教育的手段发展非学历教育,培养企业紧缺、行业需要以及契合社会发展的专业性人才。

(二)开放式的教学内容,构建个性化的专业设置与课程设计体系

一所成功的开放大学,通常比普通高校更加重视教学的各个环节,具有一套自身特色的质量保证标准[1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涉及专业设置、课程设计、资源建设、学习支持服务等方面,开放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应更多地重视成人学习多元化特点,注重个性化培养“菜单”的提供。专业设置上要根据社会、行业的需求和变化调整专业,满足学习者提高职业能力、增强综合素质、扩展兴趣爱好、丰富精神生活等不同类型的学习需求,制定好专业建设规划,统筹推进各种办学类型、办学层次的专业建设。开放大学的专业与课程建设必须走内涵式建设发展道路,这是今后开放大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开放大学的专业和课程建设应广泛吸引国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专家学者参与,汇聚专业队伍,凝练专业方向,构筑专业基地,创建优势特色专业,重点建设若干个有开放大学特色的专业群,形成开放大学的品牌专业。

(三)开放式的教学手段,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服务的深度融合

开放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可通过构建两种开放式的教学手段来实现:

1.构建基于问题的开放式一体化教学模式。近年来,基于问题与项目的学习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这种教育理念值得开放大学借鉴。开放大学的教师可将一定的工作、生活及社会中的问题与教学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各种学习形式,提高远程学习的适用性,同时鼓励、调动学生带着工作、生活中的问题来学习,在实践中培养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构建学习者支持服务体系。学校通过开展一站式学习平台、远程实验室、导学教师队伍等举措,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策略、信息咨询服务、学习资源、学习过程指导等支持服务,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技能,提升自身素质,获取相应学历、学位证书、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等全方位的综合性学习支持服务;下大力气去探索大数据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模式,将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科技有机结合,进一步推进课堂教育与远程网络教育深度融合,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互动机制,促使开放大学的学生不再受学习时空的限制,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

(四)开放式的教学评价,以合作式方式保障教育质量

教学质量是开放大学的生命线,由于教学过程中缺乏质量监控,合作式教学质量管理和评价变得尤为重要。一方面,需进一步明确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可从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及课程建设、考核评价等方面,探索建立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学习支持服务等一整套的标准体系,保证各个教学环节均有严格的质量保证标准;另一方面,可组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社会组织等多层级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构,分别对开放大学的教学质量实施监督和评估,既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质量监督和办学水平评估,又做到对历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让开放大学的人才培养的各环节组织落实到位,真正促使开放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方向、有评估、有反馈。

(五)开放式的平台资源,架设终身学习“立交桥”

开放大学需以提升服务学习型城市建设和市民终身学习体系建设能力为重要突破口,加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相互融通,加快建设学分银行管理中心,架设终身学习“立交桥”,打通全社会教育资源,助力双证融通、多证融通。开放大学的非学历教育项目分为两类,一类是公益类的,如老年教育、社区教育等,另一类是如社会培训、证书培训的非公益类项目。市民终身学习的需求较大且多样化,仅靠公益类非学历教育并不能满足需求,开放大学应积极打造非学历教育自主品牌,可引入市场机制的付费方式,扩大影响力的同时,积极拓展社会化的职业培训,组织开展各行业、各年龄段的职业技能、资格资质、兴趣爱好、证书考试等各类培训项目[12],通过构建项目化的管理模式,统筹融通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社会培训、社区教育等多种教育形态的融合。

五、结语

总言之,开放大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既不能走传统广播电视大学的模式,也不能照搬普通高校的模式,而应该围绕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学习型社会建设、终身教育服务体系的特点和发展要求,以新时代赋予开放大学的发展定位及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入推进开放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把成人学生的职业发展、职业能力等诉求,纳入开放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13];制定具有区域特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双模式,即在宏观规划上以国家开放大学为主导,地方开放大学可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微观规划,设计更贴近当地社会需求的专业和课程体系:唯有如此,才能够实现国家开放大学和地方开放大学的双向发展,双向促进,才能满足全国各地区开放大学个性化、多样化和终身学习需求,实现在终身教育发展、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办好“百姓身边的大学”。

猜你喜欢
应用型办学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考试管理策略研究
《大学》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