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平 秦 钰 李善燊
(西安石油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能源是一国经济运行的核心动力,其开采和使用一直是国民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主题;金融是市场经济的核心领域,在国家经济的各个方面发挥“润滑”作用。能源金融是能源产业与金融产业相互渗透的一个研究领域,学界目前对能源金融内涵还没有形成共识,大多数学者引用林伯强关于能源金融的概念界定,即利用金融市场对能源市场上价格信号的形成与传递进行完善,对能源市场上存在的风险进行管理和规避,解决在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融资问题,并对能源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从而促进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开发利用,其核心是能源的市场化定价机制。
虽然国内已有学者梳理过有关能源金融研究的进展情况,但对近几年能源金融研究现状的总结较少。本文利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使用“能源金融”“绿色金融”“能源价格”等词条进行文献检索,选择2015—2020年的文献,并剔除非经济管理领域的文章,总结和分析能源金融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情况,以期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能源的价格问题一直是相关学者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国内能源市场与国际能源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在不断加强。沙茹、李金叶[1]59-62对国内石油与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市场化定价机制可以划分为温和—剧烈—温和三个阶段,且实证结果表明,在各阶段中,石油定价机制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国内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产生影响。原油是同时具有战略属性和金融属性的一种大宗商品,其金融属性会对其价格和商品期货市场产生影响,刘映琳[2]31-40通过研究原油价格波动对期货市场中沪铜、沪胶、大豆之间的影响,发现国际原油价格波动与我国商品期货价格之间的相关性存在某种周期性,且收益率在高相关期间有明显的正向联动。唐文昊[3]73-77对国际油价和国内市场价格之间的传导路径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国际油价影响国内市场价格的主要路径有油气产品传导路径(影响成品油价格)、石油化工产品传导路径(影响化工产品生产成本)和食品生产传导路径(影响农业生产成本),因此我国应加强对石油价格的监测,完善石油定价机制。2018年,以人民币计价的原油期货在上海能源交易所上市,张大永、姬强[4]42-49构建收益率和波动率的静态和动态网络,对我国原油期货和国际原油期货、人民币汇率及上证指数之间信息传导进行了首次量化研究,发现我国处于上市初期的INE与国际基准原油之间存在密切的信息关联;在构建的原油-股票-汇率系统网络中,负的净溢出状态表明我国INE处于被动的信息接收方,国际油价的波动会对INE产生明显的正向冲击。戴文群、段江娇[5]49-55用构建的VAR模型分析了国际原油期货市场和我国原油期货之间的信息传递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原油期货价格在价格走势上与国际原油期货市场具有强相关性,但与国际收益率相关程度较低,虽然INE原油已经与国际原油价格接轨且接轨程度不断提高,但国内原油期货价格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马郑玮、张家玮等[6]87-91研究了原油期货价格的波动及影响价格波动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原油现货价格、原油库存、原油期货持仓量、美元汇率等因素都会对原油期货价格产生显著的影响,期货价格变动与这些因素的波动之间存在强相关性,并且这些因素对原油期货价格的影响在时间和程度上有较大的差异性,我国应加快期货市场发展,完善市场化定价机制,同时增加原油储备以提高石油定价话语权。薛健、郭万山[7]81-92运用时变t-copula模型,量化分析了上海原油期货与胜利、大庆、阿曼三种原油期货之间的动态相依关系,结果表明:上海原油期货对这三种原油期货都发挥了良好的价格发现功能,对三个原油现货之间的价格引导的强弱顺序为:阿曼原油现货>胜利原油现货>大庆原油现货;由于中东地区是中国石油进口的主要来源,所以上海原油期货—阿曼原油现货之间的价格引导能力是最强的,其联动关系也是最紧密的,这体现出上海原油期货的国际定价影响力正在逐步增强;整体而言,上海原油期货与各石油现货之间是长期动态均衡的相依关系。司传煜[8]103-106以动力煤期现货价格指数为例,对煤炭期现货价格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动效应,且2016年之后愈加明显,两者总体上还是受自身的影响较大,且期货价格指数对现货价格指数的影响相对不明显,因此建议在现有基础上加强期现货市场之间的联动性和价格发现功能。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能源价格国际影响力相对较弱,但正在逐步提升。尽管国内学者在能源价格波动方面取得了丰富研究成果,成果具有一定的实践和理论层面的启迪性,但对能源相关定价模型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从而为提升我国能源国际定价话语权提供参考。
面对国际能源市场变化,中国如何确保能源供应安全,是一个亟须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熊兴[9]155-163认为,中国国际能源安全的主要风险包括能源供给、输送、价格三方面,并提出能源来源多元化、开辟新能源输送管道、建立石油天然气期货市场的建议。梁海峰、李颖[10]7-12分析了新格局下美国对世界石油秩序的影响以及中国面临的能源安全风险,认为中国应大力发展石油交易货币体系,积极开展大国外交,提升国际话语权,通过技术革命来保障能源开发、运输安全等。能源对外依存度是衡量一个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指标,程建华[11]5-10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能源使用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国内能源需求快速增加、供给不足、能源加工转换率低,使我国的能源对外依存度持续增加。目前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指数偏高,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应通过积极开发新能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措施来降低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程中海、南楠等[12]1-11对中国石油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中国石油进口的依存度在近几年快速提升,且进口贸易面临价格波动频繁、地缘政治博弈复杂多变、运输成本高昂等困境,因此完善中国石油期货市场结构,争取国际石油定价话语权是中国石油贸易发展的重点。殷雄[13]90-93认为我国在能源安全方面目前主要面临短期应急风险、长期供应风险、区域平衡风险、能源危机风险、金融危机风险、技术创新风险,为规避和降低能源安全风险,提出如下建议:我国应高效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能源市场,坚持自主创新、能源转型,能源安全与金融安全并重,确保能源供应的多元化,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促进能源转型。面对新冠疫情造成国际能源市场波动,油价在短时间内大起大落的情况,张生玲、胡晓晓[14]22-30指出,我国国际能源贸易与合作将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国家能源安全保障有赖于未来能源贸易与合作。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能源风险管理和能源金融安全保障在政治经济决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所以应加强对能源金融风险的管理。李丽红[15]52-57构建了基于PCA&ARMA的能源金融市场风险预警模型,对我国能源金融市场的风险强度进行了计算和预测,结果表明,我国能源金融市场风险在近年来处于持续上升的状态,当前处于一个较大的“可控”区间,但未来的风险强度有很大可能会增加,所以需要一套完备的风险预警管理体系,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及时高效的管理。王新霞、林晓霞等[16]24-28基于BP神经网络法建立了包含能源风险系统特征的风险预警模型,实证结果表明:该模型适合我国能源风险状况,且所得出的预警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度,能够为相关部门提供较好的风险识别与预警信息。段小萍[17]24-28分析了我国节能服务业的融资问题及风险成因,发现节能服务业存在融资主体风险与收益不匹配、金融机构惜贷、政策支持有限等问题,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关系失灵使得企业的融资风险增大。申晓刚[18]222认为我国能源金融的发展速度较慢,能源和金融之间存在严重的地域发展矛盾,国内的能源金融创新能力较弱,应该加快推进能源金融一体化,充分发挥能源金融政策效应,进而对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进行引导,提升能源金融创新能力,所以应建立适合中国的交易体系和政策框架。邹璇、张梦雨[19]3-12以56家得到风险投资的新能源上市企业为样本,采用异质性双边随机前沿模型,从融资约束、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的双边效应进行定量估算,研究结果表明:风险投资能够冲抵部分新能源企业融资对创新产出的负面效应,但因其贡献有限,致使效应仍然为负;对国有和小型新能源企业而言,风险投资发挥的正向效应可以完全冲抵融资约束的负面效应。
世界石油供应形成了新格局,新的国际能源贸易市场格局使得中国面临一系列能源安全问题的挑战,学者们对国家能源安全展开了充分讨论,从各方面揭示安全风险的来源,提出了较为可行的建议。但就能源金融风险研究来说,学者们主要关注国内能源金融领域的风险现象,揭示其存在的问题,而对国内能源金融风险管理仍有待进一步投入研究力量。
在绿色发展理念下,绿色金融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尤其是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而新能源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高晓燕、王治国[20]42-47通过对绿色金融与新能源产业的耦合机制进行深入研究,认为绿色金融是新能源产业发展中一条高效便捷的融资渠道,绿色金融的资金集聚效应能够促进新能源产业规模扩大,投资导向效应能够优化新能源产业结构,科技创新效应能够促进新能源产业产出效率提高。匡毅[21]136-139利用跨国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情况,结果表明:新能源产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金融业的影响,且新能源产业的投资存在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在融资过程中会面临各种问题,其融资方式主要是证券市场和银行信用,因此实现新能源的转型升级需要政府和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向玉涛,李明东等[22]9-11整理分析了国内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发现传统的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仍占主导地位,核电、水电的消费占比在逐年提升,但存在新能源产业的管理体制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状况不协调、新能源产业市场化程度低、人才缺口大问题等,所以未来应对新能源行业进行更加合理的规划布局,需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让新能源发展更加符合消费者需求。郑诗倩、胡玉敏[23]55-59分析了金融对新能源行业的资金支持机制,并通过实证研究得出,我国新能源产业处在发展初期,而我国以债券、股票为主的直接融资手段还未成熟,新能源产业发展仍需大量资金投入,需要优化金融结构,促进金融创新,对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华冰,张颖[24]171-176以新疆金风科技为例,系统分析了该企业绿色资产证券化的金融支持路径和作用成效,认为绿色资产证券化可以有效降低融资门槛,提高绿色能源行业的融资效率,改善资本结构,这为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的金融支持路径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建议政府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使得绿色支持证券的投资收益能够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绿色能源产品的融资渠道相对缺乏,在绿色金融产业发展中,政府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对绿色金融发展中相关政策激励的研究还较少,所以在绿色金融研究中应加强对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以及构建财政与金融之间互补协作政策体系方面的研究。
在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下,传统能源产业低碳转型和新能源产业成为未来能源行业发展的方向。近年来,碳金融的发展不仅有效地降低了碳排放,并且为清洁能源市场创造了巨大的投融资空间。彭宇文、邹明星[25]15-20基于城市群的比较分析,认为虽然不同城市群之间存在差异性,但碳金融发展对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卢治达[26]57-62通过实证考察了碳金融市场发展对资源型产业低碳化的影响,发现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对资源性产业的低碳化有非常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曾清[27]63-71基于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面板数据,通过碳排放权价格影响传统能源公司和新能源公司股价的对比分析,发现碳排放价格与传统能源公司股价之间在长期内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短期内有正相关关系,但对新能源公司股价的长期影响并不显著,短期内由负相关关系转为正相关关系,建议传统能源公司要更加注重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建立低碳优势,
碳金融在全球快速发展,国内学者对碳金融市场的风险测度、防范以及碳金融市场价格进行了充分研究。碳金融市场价格呈现出非平稳、非线性的特征,为了提高价格预测模型的精度和稳定性,部分学者对碳金融价格预测模型进行了改进研究,崔金鑫、邹辉文[28]105-120建立的CEEMDAN-MR-PE-NLE多频优化组合的碳价预测模型,相比于PSO-SVR和PSO-ANFIS模型来说,此模型中采用的PSO-ELM机器学习预测模型在预测性能上的表现更优。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是二氧化碳,魏琦、金卓然[29]42-45认为:化石能源的价格变动会对碳配额交易价格产生重大影响,并以北京碳交易所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化石能源价格与北京碳配额市场的交易价格之间存在正相关的线性关系;与煤炭价格变动引起的碳交易价格变动的影响效果相比,石油价格变动的影响效果相对较小。宋敏、辛强等[30]120-128对中国交易最为活跃的五所碳排放权交易所的交易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的碳金融交易市场主要存在市场运行风险、机制设计风险和违规操作风险,提出要健全碳金融交易平台、健全定价机制,为维护碳市场价格稳定,应建立风险管理追责制等一系列风险防控措施。陈智颖、许林等[31]62-82运用新古典理论模型,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碳减排投融资方面构建了测算碳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此研究相较于之前的研究更加全面和客观,为全国碳交易市场的构建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目前,倡导低碳经济,绿色金融、碳金融已成为研究热点,说明我国对绿色金融的研究正在逐渐深化。虽然我国在碳金融的发展和研究上起步较晚,但目前对碳金融市场运行和价格机制的研究已经有了相对完整的体系,而在碳交易定价方面和如何使碳金融在市场上发挥作用方面的相关研究需要进一步增强。
综上所述,国内对能源金融领域的研究已经形成基本体系,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绿色金融和碳金融逐渐已成为能源金融研究的热点。基于能源金融可持续发展视角,未来可在以下领域继续进行深入探讨。
第一,加强对能源定价的研究。能源价格与能源定价权息息相关,是能源金融的核心,我国应对能源定价的机理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揭示定价规律,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能源定价机制,努力提升我国在能源资源定价方面的话语权,保障我国能源安全。
第二,加强对能源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创新与发展。能源期货是影响能源价格的重要因素,INE原油期货的上市对我国争夺石油定价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能源期货合约的衍生品对整体市场有相当意义的补充,应加强对相关衍生品产品的研究,并以此为突破口建立健全我国能源金融衍生品的市场体系,完善市场结构。
第三,加强对能源金融风险的预警与防范研究。随着现代科技发展,“能源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提出和发展可能会带来新的风险,需要对当代能源金融产业发展的风险管理进行细化研究,从而建立一套完备的适合我国能源金融市场的风险预警与管理体系,并加强对能源金融的监管机制研究。
第四,加强对能源金融产品的研究和设计,特别是碳金融与绿色金融方面相关产品的研究设计。能源金融产业的绿色发展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目前能源金融市场的产品还比较单一,需要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加快能源金融产品创新,开创中国特色的能源金融产品,拓宽能源金融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