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杰,熊耀祖,李涛,胡水清,宋增芳,于长华
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放疗科,江苏 淮安 223300;2.洪泽区人民医院肿瘤科,江苏 淮安 223300
医患沟通是形成良好医患关系的关键。医护人员如能和患者沟通得非常融洽,不但可为治疗疾病提供信息,促进疾病的好转,提高疾病的治愈率,更重要的还能及时化解医患之间的误解和矛盾,减少医患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加,恶化医生的工作环境,影响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导致人们对医疗行业产生不良认识,阻碍医学发展,严重干扰了医院的正常医疗秩序。出现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医患之间缺乏正确的理解和有效地沟通。由于医学专业性强,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我国近年来因医患沟通不到位引起的医疗纠纷占49%。医患关系是医院人际关系的基础,其好坏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和满意度。通过对医学本科生医患沟通技能培训的现状分析,采取切实可行的针对性措施,促进医患之间的沟通,是深化“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举措。
在医疗卫生和保健工作中,医患双方围绕伤病、诊疗、健康及相关因素等主题,以医方为主导,通过各有特征的全方位信息的多途径交流,科学指引诊疗患者伤病,使医患双方形成共识并建立信任合作关系,达到维护人类健康,促进医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的。医患沟通能力指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能力,医生根据医患沟通的内容,培养相应的医患沟通的技术和心理素质,在临床实践中能够根据医疗的最终目标,通过合理的沟通技术水平达到相应的治疗效果,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
①诊疗方案的沟通:向患者介绍疾病诊断所必需的各项检查、诊断结果、拟进行的治疗方案等。②诊疗过程的沟通:医护人员应向患者或家属介绍疾病诊断和治疗情况、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其他各种治疗过程中的事宜,并听取患者或家属的意见,回答各种问题。③机体状态综合评估: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遗传因素、所患疾病严重程度以及是否患多种疾病等情况,对患者机体状态进行综合评估,推断疾病转归及预后。
大部分的医学本科生能够认识到医患沟通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作用[1],良好的医患关系不仅能保证医治效果,而且能促进医院工作的有序推进。但在实践过程中,常常因为过度的热情,强烈地希望把患者的病治好,忽略患者的心理和社会需求,表现为教科书式的交流,只单纯地询问患者的疾病,与患者交流过程多是一问一答,但患者就诊时,希望尽可能与医生多交流,对自己的病情有全面的了解,因此对医生的言语、行为多加关注,但是在医生的不恰当沟通中,患者没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时间,医生对患者也表现出单方面的输出,由此引起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有些医生过度地使用专业术语,缺乏与患者共情的能力,与患者的交流不够顺利[2-3],患者对于自己的疾病也无法完全了解,医生与患者无法产生双向的交流。总体来看,虽对于医患沟通的重要性认识清楚,但掌握的大部分的本科生无法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沟通技能差。
大部分院校的医患沟通课程安排不够合理,单纯以课堂教学为主,每个患者的脾气性情都不尽相同,不能一概而论,也要讲究因材施医,但是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培育的学生对于现实中的案例了解得不够多,在之后的诊断中,容易按部就班的照本宣科,将课堂知识生搬硬套,导致与患者之间缺少共鸣。医患沟通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与患者有效的沟通能够帮助医生及时掌握患者多变的病情,在当前的课程安排下,学生会产生错误的认知,只需学好课本上的东西,便能够解决好医患沟通的障碍,但导致医患沟通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次,医患沟通的课程时间紧促,只安排一个学期[3],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较多,讲授时间随之增加,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讨论练习的时间很少,课堂演变成填鸭式的教育,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用笔记录,学生参与度大大减少,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课程时间安排得紧张,引发课堂结构过于紧凑,课堂的教学效率相应降低,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医患沟通的课程。
教授医患沟通这门课程,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能力,也要有过硬的语言交流能力。沟通是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的过程。这种过程不仅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也包括形体语言、个人的习气和方式,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注重言传身教[4],但大部分院校的教师表现得不够专业,只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查,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案例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没有身临其境之感,无法设身处地地去思考解决医患沟通矛盾的最好沟通方式。培养模式乏陈可缺,致使无法做到实质性地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现有的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仅提出了“培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沟通能力”,而没有对学生在不同阶段应达到什么样水平、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提出具体要求[5-6]。培养目标的模糊,易引发学生学习浮于表面,部分学生过度自满,课程学习完成后认为已经具备沟通能力,在诊疗过程中,忽略与患者之间的平等交流,促发医患矛盾。医患沟通是一项医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但大部分院校忽视学生的进步与成长,没有采取灵活的方式来培养医学本科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仅单一地用书面成绩来评定本科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是否培养完备,忽略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7],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创造性。
绝大部分学生对医患沟通的课程持有积极的态度且愿意花时间去学习钻研,但绝大部分院校对学生的医患沟通技能没有针对性地培养,只停留在书本的讲解上,没有实践的理论,容易让学生走很多弯路,耽误和浪费很多时间和功夫,所以要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院校可以组织各种有关于培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活动,例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舞台剧等,学生可以在模拟的情境中,尽可能地与患者产生真实的交流,发现自己在诊断过程中与患者沟通不畅的原因,在课后对自己进行深度的反思和总结,长此以往,不仅能掌握医患沟通技能,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发展也能够得到发展。最重要的是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会对自己的职业也有更多的认识,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主观的意愿推动客观的学习,就算学习过程有困难,也会有充分的热情与技能克服困难[8]。
医患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多,院校要将医患沟通的课程作为必修课程[9],贯穿医学本科生整个大学的学习过程,并且合理安排医患沟通课程时间,一方面在课堂上留有进行案例教学的时间,利用真实典型的案例,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对学生进行发问:病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多变的病情下,如何与患者产生有效的沟通,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时间,使得学生在课堂有参与感,成为课堂的主体。合理安排好课程时间一方面要注重教材的选择,医患沟通涉及很多别的学科,如果同时学习,学生的学习压力大,会对学习产生急躁、烦闷等情绪,学习效率低,可以让教师讲解医患沟通课程时中穿插对医学心理学、卫生学的讲解,在课后时让学生对感兴趣的某方面知识进行重点学习,让兴趣引导学习。
教授课程的教师在不断增强自己专业能力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地改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样化,致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同时注重教学过程中的言传身教,详细地向学生讲解与患者沟通的内容,穿插对沟通方式与技巧的解释,适当地加以经验的讲解,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感受[10]。院校也可以每个学期安排学生1~2周的时间到医院进行实习,让有丰富经验的专家进行带教,适当地给予实践的机会,一位实习生对应一例患者,真实地沟通能迅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与患者沟通中出现的问题,深刻了温暖关怀对治愈的疗效,平时在学校的模拟中没有意识到的问题也可以在实习中迅速发现,院校可以将实习的成绩按一定的比例计入期末考试的测评中,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5]。
以往对学生学习医患沟通课程的评价体系比较单调,以书面成绩评定学生的医患沟能力,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将评价主体多元化,不仅是院校给出的书面成绩,也可以是学生主体和对别人的评价,在平时上课情景模拟过程之后,先对自己进行总结,对有问题的地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促进自身的进步,从而更加完善自己的医患沟通技能。反思自己的错误之后,再去评价别人,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正确地评价对方沟通过程中的优缺点。院校将学生自身评价与他人评价以适当的比例计入期末考试的成绩中,促进学生医患沟通技能培养,评价主体及评价构成多元化,才可以最大程度地优化评价体系,学生平时的表现,作业的完成情况,实习的态度以及实习之后的能力提升等多方面构成最终的评价[11]。
医学是一门不确定的科学和充满可能性的艺术,时代的发展对医生医患沟通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从学生、教师、院校3个维度分析医学本科生医患沟通技能培养的现状,存在医患课程安排不合理,师资配备不专业,评价体系单调等问题,院校在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11],医患沟通课程的特点,让学生与患者进行真实地交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2],提升学习效果的同时,教学效率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