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永杰
(河北省晋州市农业农村局 052260)
近几年,一些养殖场均出现仔猪水肿病和猪瘟混合类型的感染疾病,特别是以猪瘟为主,随着仔猪水肿,混合感染的发生率大约为20%,对应的致死率指数比较大。若尚未及时开展防控作业,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养殖户的综合效益获取。具体防治阶段工作者要根据实际情况设制防治方案,将其与多个环节结合起来,从根源上强化仔猪疫病治疗成效,为仔猪健康生长提供条件。
某养猪场有20 头母猪与13 头公猪、60 头仔猪,某日40日龄的2 头仔猪发病死亡,后续圈舍内其他仔猪相继出现病症,病变过程基本相似。当地兽医采用青霉素与阿尼利定等药物加以治疗,没有从本质上控制疫情,之后6 头仔猪相继死亡,3d 后带患病猪接受兽医诊治[1]。
50 日龄的患病仔猪精神表现沉郁,身体逐步发抖,体温在41℃左右。呼吸有所加快,腹下皮肤有出血症状、眼睑与面部出现水肿症状,叫声相对嘶哑,盲目行走。之后患病猪后肢麻痹,倒地侧卧,呈现痛苦的表情,呼吸存在困难,最终死亡。
解剖3 头死猪发现四肢、眼睑及颈部肿胀,切开喉头高度水肿,胃壁与肠系膜水肿,胃大弯黏膜和肌层有水肿物[2],其中胃底表现出出血、大肠系膜表现水肿,且心包与腹腔存有大量积液,肾脏表面麻雀形状可见,膀胱黏膜出血显著。
(1)选取死猪自身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及肠系膜淋巴结,利用图片染色镜检的方式进行,存有少量革兰氏阴性短杆菌。(2)进行细菌培养,设置无菌操作环境,在营养琼脂中接种猪肝、在麦康凯琼脂中接种猪脾、在鲜血琼脂中接种猪淋巴结,在37℃的温度环境中培养,1d 内观察实验室分析结果。之后营养琼脂出现湿润及边缘不规则的菌落,在麦康凯琼脂出现红色菌落,在鲜血琼脂上出现β 溶血,挑选菌落图片视作革兰氏染色,引进镜检结果是革兰氏阴性小杆菌[3]。(3)分离菌能起到乳糖、蔗糖及麦芽糖发酵作用,生成靛基质,尚未呈现硫化氢,对应的MR 检验结果是阳性、VP 检验结果是阴性,不需要引进枸橼酸盐,无法生长于氧化钾培养基内。(4)药敏检验,引进纸片法充分研究,结果显示,环丙沙星与恩诺沙星敏感度高,而给予青霉素与庆大霉素或杂合氨苄西林的敏感度较低。选择患病猪的脾部与扁桃体部,细胞质表现出绿色荧光,结合发病现象与具体症状开展一系列的实验室检验,继而判定猪瘟及仔猪水肿病混合感染。
关联实际症状与实验室检验,对其加以综合判断,即可记作仔猪水肿病与猪瘟混合感染。充分研究后,猪场以往猪瘟免疫仅引进一剂疫苗,或者在仔猪断奶时进行一次免疫,在50d时猪瘟感染,抗体滴度降低速度快,不可满足保护作用。患猪瘟后会降低仔猪抗病能力,此时仔猪感染水肿病的概率更高,引发混合感染,本质上是疾病出现的重点因素。基于此要重视猪瘟控制,接种疫苗过程中增加免疫剂量,第一次接种后30d进行猪瘟疫苗免疫,合理管理,饲料与原料全方位配合,补充多种类型的维生素,提高仔猪抗病水平,做好防疫工作,将其作为预防混合感染的核心点。
第一时间隔离患病猪只,深埋处理死亡猪,对圈舍场地与附近环境加以消毒,可以使用氢氧化钠及生石灰。且对全部的健康猪开展猪瘟疫苗接种操作。在治疗过程中,(1)西医角度。实施强效菌毒杀,药物以恩诺沙星为主,剂量是每千克0.2ml、百特先锋药物剂量是每千克0.05,重点成分为头孢噻呋钠,对上述两种药物混合运用,采取肌肉注射的形式,每日治疗一次,持续对患病猪治疗5d。或者运用下列药物治疗:即庆大霉素注射液2mg/kg、地塞米松注射液3mg/kg,药物混合后采取肌肉注射的形式,每日治疗一次,持续对患病猪诊治5d[4]。除此之外及时注射猪瘟免疫血清,肌肉注射环丙沙星注射液与水肿克星,每日治疗2 次,持续对患病猪治疗3d。(2)中医角度。板蓝根30g、茯苓30g、金银花20g、生甘草20g、连翘20g,引进水煎熬,对药剂划分两份,混入在饲料中,早晚各饲喂1 次,持续治疗5d。
加大力度进行饲养管理,仔猪进行早期补料,提升仔猪胃肠消化能力,按照补铁与补硒的过程强化仔猪抗病水平。适当减小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增加粗纤维。若仔猪属于刚断奶的情况,应控制应激反应,饲料内增加抗菌作用的药物。若仔猪刚断乳,对其进行饲养管理,一般而言,2 周后指导仔猪自主采食,控制仔猪水肿及猪瘟混合感染的情况,降低腹泻疾病产生概率。并且开展仔猪疫苗接种工作,仔猪出生后1h 对仔猪实施猪瘟疫苗接种,落实超前免疫。借助仔猪水肿多价灭活疫苗防疫水肿病,实现预防疾病的目的。若猪场存在水肿病细菌,仔猪出生的12h 中要给全部仔猪饲喂抗菌药物,持续3d[5],有效提高猪瘟与水肿病混合感染。
综上所述,猪瘟与仔猪水肿病混合感染的诊治工作十分重要,要结合患病猪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混合感染原因,制定有效的防治方案,才能提高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