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的科学方法论

2022-11-22 00:26刘卓红牟修新
现代哲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历史观中国共产党人类

刘卓红 牟修新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以大历史的长远眼光、宏大格局运思我国的社会历史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优势。长久以来,大历史观作为隐而未彰的方法论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全过程,可以说,党的一切重要历史判断和重大战略安排都是基于大历史的视角作出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提到“大历史”一词,2016年主持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时就号召大家“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根本遵循,认真领会和正确把握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多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来认识和把握党的基本路线,深刻领会为什么基本路线要长期坚持”(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188页。。近年来,世纪疫情推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各种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习近平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2)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7期。《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形成的标志,《决议》要求全党“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页。。而后在关于《决议》的说明中,习近平进一步指出“要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4)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

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是一种考察历史与社会的认知思维和科学方法,它强调必须在历史全过程和整体社会场域中把握历史、现实和未来。所谓历史全过程,是指从社会历时性发展层面的一体化角度,以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线索,串联起社会历史发展的脉络;所谓整体社会场域,是指从社会共时性层面的全方位视角,基于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多层次整体,考察事物发展的现实背景世界。无论“历史全过程”还是“整体社会场域”,都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作为认知思维的鲜明特点。习近平在2019年谈到五四运动时指出:“要坚持大历史观,把五四运动放到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来认识和把握。”(5)习近平:《加强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 激励广大青年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人民日报》2019年4月21日。此处的“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皆是以不同历史起点、不同发展脉络从历史本体中划定的不同历史全过程。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6)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这里的“世界”“我国”,即是以不同的社会范围从整个人类社会本体中厘定的不同整体场域。概言之,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是在明确人类社会历史本体的基础上,以时代诉求为价值指向,在历史全过程、社会大场域中以发展为立足点、以整体性为着力点,考察历史、审视现在、引领未来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是认识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新历史观。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不仅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迈入第二个一百年、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时代呼唤大历史观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立足社会现实,回应时代呼唤,并在推动历史进程的过程中发展自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鲜明特征。

十九世纪中叶,在资本主义世界社会矛盾丛生、社会弊端显现、阶级斗争激烈的时代背景下,不同阶级的代言人针对社会弊病,从各自的利益和立场出发相继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改革方案,但是这些方案由于没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科学认识的基础上,不能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问题产生的根源作出科学的分析,因而在社会现实面前纷纷破产。此时,马克思以新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发现“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8页。,物质生产力构成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生产关系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在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考察中,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逻辑,并通过对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历史进程的考察,证明物质生产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由此,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阐释实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使人类社会历史本体被清晰地展现出来,从而创立了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对人类社会历史本体理论化、系统化的科学呈现,它的创立标志着人们认识和改造人类社会的方法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科学的历史理论和方法真正形成。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以探索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大历史视角,从历史、现实中揭示未来,得出了资本主义之历史暂时性、共产主义之历史必然性的结论。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然变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必须通过消灭私有制的社会革命确立起公有制的生产方式以解放生产力。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历史观承认资产阶级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曾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使“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05页。。但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根本性矛盾,最终导致“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9)同上,第405-406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生产过剩的瘟疫笼罩整个社会,经济危机频发,生产力被破坏,必须要通过阶级革命变革生产关系,以共产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实现彻底解放生产力的目的。另一方面,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度考察,看到了“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1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1页。,必须通过消灭私有财产的社会革命,建立起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克服“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11)同上,第59页。的存在状态,重塑人自身的本质,实现人的解放。显然,马克思提出的观察和分析人类社会的新唯物主义历史观,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尖锐、迫切需要实现共产主义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以明确人类社会历史本体为基础,以时代诉求为价值指向,是马克思主义推动历史前进和争取人类解放的科学方法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历史观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不断推进而不断地得到发展,以一个不断创新的理论形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分析时代现实、探析社会历史规律、把握发展大势的科学方法,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历史本体、中国所处社会历史阶段的认识,发展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大历史思维,到最终形成大历史观的科学方法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因应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革命诉求,毛泽东以大历史思维剖析时代特征,指出“现在的国际环境,从基本上说来,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斗争的环境,是资本主义向下没落,社会主义向上生长的环境”(12)《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79页。。基于对时代方位的科学把握,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顽强奋斗,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因应中国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究竟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诉求,邓小平以大历史思维从国内及国际形势出发,得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13)《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5页。,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科学论断,并指出“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14)同上,第382-383页。。在科学把握时代特征、历史大势及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15)《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人民日报》2022年4月26日。。因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人类社会大历史演进的需要,习近平不断汲取历史经验,“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16)《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68页。,在坚持和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探寻我国发展道路、人类文明发展新方向的过程中,正式形成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这一原创性理论,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重大理论创新。在科学运用大历史观这一科学方法论探析社会历史规律、把握时代大势、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的正式确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作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上的新突破,实现了大历史观的方法论自觉。在掌握历史主动,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以及书写新时代中国发展伟大历史的能力上跃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国共产党秉承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肩负着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使命,在确定人类社会历史本体的基础上,运用大历史观走向自身历史、解说自身历史、发展自身历史,从而使中国共产党形成的这一新历史观在探索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出巨大的方法论作用。

二、大历史观是以实践发展为立足点的历史方法

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发展以实践为基础,是人类社会的恒久主题,也只有从发展出发才能理清历史的脉络。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就是以实践发展为线索,以客观现实为基础考察历史、指导现在、引领未来的历史思维方法。

(一)以发展贯通人类社会大历史的基本脉络

人类社会在发展中前进。发展作为原动力,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全过程,并由此形成由不同阶段组成的整体历史。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强调将过去、现在、未来作一体化考察,是基于人类社会历史整体性而建构的科学方法论。

从大历史来看,历史、现在、未来具有人类社会发展层面的一体性,并通过阶段上的顺序性和延承性展现出来。从阶段上的顺序性而言,历史、现在、未来是时间概念,三者以时间存在方式上的差异,区分出现实中人类社会实践发生的先后存在的不同状态,由三者的顺序变更展现出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现在、未来三者间的明晰界限。从阶段的延承性而言,历史、现实、未来都是在人的实践中产生,由实践主体的一致性展现出发展成果的一贯性、继承性,历史取得的成果是现在实践的基础,而现在实践的成果又将成为未来实践的基石。由此得出,历史、现在、未来的历史叙事以其阶段性特点展现出人类实践发展的一体化特征。然而作为实践表征的历史、现在、未来,又有着作为发展本身在存在性质上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使之在大历史观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历史是完成性的实践存在形式,是集实践条件、实践主体、实践过程、实践结果于一身的整体性存在,具备在自身中检验自身的能力,经由检验得出的有益认知即为历史经验。历史规律是经由人的思维对历史经验中所蕴含的历史发展之必然规则的揭示,同时,历史规律使当下实践在发生作用的过程中展现自身。此外,历史、现在、未来还具有实践层面的延承性和同构性,因此,由过往的“现在”构成的历史本体所昭示的历史规律,能够指导着“现在”走向“未来”。需要明确的是,“未来”虽然是观念上的存在,但首先却是基于历史规律和当下实践产生的逻辑推演物。但是,由于每一个现实中的实践在成为现实实践的同时就变为了历史的实践,因而现实的实践经验本身就具有历史性,或者说经验总是历史经验,历史经验总是以历史规律的形式发挥着作用。由此可以说,“未来”作为观念的存在物,首先是基于历史规律的认知对于“尚未存在”的研判,但是“尚未存在”决不是无,而是以可能的存在方式作为实践目标,引领着现在实践的走向。“未来”能否发挥好自身历史“引领者”的角色,以及能否由“尚未存在”变为“现实存在”,归根到底是以是否科学探析并运用历史规律为前提的。此外,无论是历史规律的运用、还是对“未来”的建构都是在“现在”中进行,“现在”以“在场”的存在性质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基础与桥梁。总之,历史、现在、未来是一体性的存在,由发展贯通之。只有将历史、现在、未来作为整体发展史中的部分考察,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探析历史规律、明晰前进方向,才能行稳致远、走向光明的未来。

对历史、现在、未来之一体性的认知是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的存在基础,将历史、现在、未来作一体化考察是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的核心要义。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历史作为最好的教科书,在以史为鉴中开创未来,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并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二)以发展作为开展历史评价的基本尺度

历史评价的对象主要是由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阶段所组成。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主导者,历史事件是历史总过程中发生阶段性质变的临界点、是阶段性质变的标志和外显,历史阶段是历史发生质变总过程中发展的量变的积累阶段。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要求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阶段置于整体发展的历史中进行考察,贯穿历史进程的整体发展,是开展历史评价的基本尺度。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人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力量,“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0页。。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发展,人的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生产力的这种发展(随着这种发展,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18)同上,第166页。。生产力是考察社会发展的根本尺度,因而也是开展历史评价的根本尺度。

从人类社会大历史来看,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具有根本的一致性,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人也同时实现着自身的发展。然而,当人们在具体社会历史背景下考察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就会发现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存在着不一致。如在资本扩张的过程中,人口杀戮、种族灭绝等违背人性、蔑视生命的行为虽然具有推动历史进程的假象,但从根本上说,这些泯灭人性的行为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与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和要求背道而驰,因而进行历史评价还需注重作为历史评价之尺度的人的“发展”内涵。因为实现人的自由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目的,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所以只有以人为中心的历史进步才真正合乎历史本质和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历史评价尺度的科学性是历史评价结果的科学性的先决条件。只有科学评价历史,进而客观总结历史成就、把握经验教训、探析历史规律,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同时,科学的历史评价亦是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保护人民精神家园的重要思想武器。

(三)以辩证发展运思方式考察历史

从大历史来看,人类社会历史本体的发展展现出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对立统一,只有树立辩证发展的思维才能科学认知历史。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曲折是难以避免的,其主要原因在于人的认识的过程性以及实践的非先验性。虽然人类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只能通过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展现出来,因此,个人经验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的认识的局限性,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情况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63页。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性,人的认识的正确与否,归根到底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当认识上的舛误在接受实践检验的同时,已然就构成历史曲折发展的事实,使人类历史呈现为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发展过程。

对历史教训的反思无疑对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要将具体历史置于大历史背景下考察,承认历史发展的辩证运动,一方面,以承认历史发展具有过程性和阶段性的辩证统一为基础认识历史本身;另一方面,以承认历史发展的曲折作为反思历史、从而获得真理性认识的前提。简言之,以辩证发展的思维认识历史、解释历史,是大历史观的重要内容,那些以历史前进中出现过曲折为借口,或者以出现的某种历史曲折去否定历史成就的观点,都是片面的、错误的。

历史虚无主义就是不加具体分析地对待历史、盲目否定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以机械和断裂的观点片面看待历史的典型代表。长期以来,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割裂和碎片化中国历史,以历史偶发现象遮蔽历史本质、以历史支流代替历史主流、以历史虚构颠倒历史事实、丑化历史人物,荼毒人们的思想。“他们‘研究’历史,不是在全面、系统占有翔实史料的基础上,把握历史事实的总和阐述内在联系,梳理历史发展过程,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而是随意剪裁和拼凑史实,牵强附会,以点代面,以偏概全,指鹿为马,糟蹋历史。”(20)田居俭:《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求是》2013年第19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大历史观,强调要在整体历史过程中考察历史,坚持既要在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中考察历史曲折与历史成就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又要在否定之否定中看到历史曲折与历史成就的辩证关系,坚持从历史发展的前进性中审视历史的曲折性,从历史的整体性中审视阶段性,把握历史的主流和主线、主题和本质,得出科学的历史结论。正如习近平所说:“要实事求是看待党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既不能因为成就而回避失误和曲折,也不能因为探索中的失误和曲折而否定成就。”(2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7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无论会遇到什么样的曲折,历史都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2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 273页。总之,必须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辩证发展思维,把握历史曲折性与前进性的辩证关系,在曲折中探求发展之机,坚定历史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三、大历史观是以整体性思维为着眼点的新历史观

人类社会历史是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整体性存在,它所内在具有的共时性构成人类历史的客观事实。鉴于人类社会历史存在的客观整体性,人们也只有坚持整体性思维才能获得对人类社会的真正认识。显而易见,尊重人类历史客观事实的整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的“历史观念”的基本前提。简言之,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就是坚持在历史全过程中把握历史纵横的两个维度、以历史进程和社会全局的整体性为着眼点、运用整体性思维认识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新历史观。

(一)把握人类社会整体性是大历史观思维方法的基本特质

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从社会全场域展开对当今人类社会的总体考察,确认人类社会既是历史发展着的整体性存在,更是现实共在的整体性场域,明确要求必须从人类共在的整体性场域着眼进行多维度的考察,思考如何运用整体性思维认识和把握当今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首先,需要是人类现实生活的起点,它直接反映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第一要求,因此,对人类社会的考察离不开对人的需要的关注。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作为整体性的存在,不仅表现为在需要层面上追求物质与精神的统一,而且体现着在存在层面追求发展的整体性。社会实践及其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相互塑造的过程,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构成整体性存在,在不断满足需要的多样性中实现自身的整体性,实现向“全面发展的个人”(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61页。过渡。

其次,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与人结成社会,社会与人具有直接的同一性。实现人的整体性发展的多样需要,决定了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类社会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整体系统,它包含着能满足人之整体性发展的各种要素,“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4页。。社会系统中每一要素的发展,都对人类社会系统的整体发展产生推动作用,同时,任何一个要素发展的滞后都会对社会系统起到阻碍作用,因此只有在社会系统中实现协调、均衡的整体发展,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

再次,21世纪全球化进一步推进世界历史进程,促使人类社会大整体真正形成。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世界历史是个整体,而各个民族是它的‘器官’”(25)《列宁全集》第 55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 273 页。。在人类社会大整体中,每一民族国家的发展都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同时,每一民族国家都享受着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成果。各民族国家之间具有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上的一致性,每一民族国家对人类社会整体的破坏都必然会对其他民族国家乃至自身造成侵害,仅仅止步于揭示民族国家与人类社会的整体性这一事实还远远不够,还需进一步探究民族国家小整体对人类社会大整体所起的作用。通过对世界历史中的人类社会大场域整体性的考察发现,各民族国家社会系统中的各要素分别与人类社会系统中的对应要素构成整体性存在,如,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会对整个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恶劣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能为整个人类社会的民主模式的建构提供经验借鉴,等等。

概言之,大历史观从当今人类社会全场域阐释了人类社会的整体性本质,以其内含着的整体性思维,具体分析了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场域、人与他人社会关系的整体性场域、人与社会的整体性场域、社会发展层面的整体性场域、民族国家与人类世界的整体性场域,从而完成了对世界历史进程中当代人类社会的整体性认识。

(二)统筹共时性存在的整体性是大历史观思维方法的重要特征

人类社会共时性存在决定了考察社会历史发展必须具有整体性视角。首先,坚持从整体性考察人类社会历史,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提出的“只要你们把人们当成他们本身历史的剧中人物和剧作者,你们就是迂回曲折地回到真正的出发点,因为你们抛弃了最初作为出发点的永恒的原理”(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7页。的观点,就已包含了历史发展层面与社会共在层面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人作为“剧中人物”,他总是在已有的社会历史基础上通过不断创造在场的社会而延展着整个历史,从而构成具有整体性本质的人类社会纵向历史本体;另一方面,人作为“剧作者”,又总是作为在场的社会存在通过实践创造现存的社会,从而构成具有整体性本质的横向社会存在。横向社会存在是纵向历史发展本体的在场形态,纵向历史发展是横向社会存在的历时性延展过程。横向社会存在的整体性决定了在考察当下人类社会时必须具备“整体性视角”,正如列宁所言:“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27)《列宁全集》第 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 364 页。纵向历史的整体性决定了在考察历史时亦必须具备“整体性视角”,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只有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能透视出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28)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7页。。基于社会历史整体性的两大视角,是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内涵,因而也是大历史观整体考察历史与社会的两个基本维度。

其次,从历史长河来看,人类社会的大历史既是社会有机体发展的大历史,更是各社会要素在各自社会系统发展中呈现的共时性整体关系。如:“五位一体”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环环紧扣的整体;美好生活需要既是指向个体、更是指向整体,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共享;“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等等。由各种要素分别组成的社会系统在大历史横面具有同构性,因此只有从大历史的共时性存在把握各社会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从而把握各社会系统的整体性,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有机体发展的大历史,并得出科学的认知,反之亦然。显而易见,坚持从纵横面整体考察社会有机体,正是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内含社会有机体共时性和历时性统一的整体性思维特点的鲜明展现。因此,只有在认识上做到运用两大历史视角结合的思维方式考察人类社会历史,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认识、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的认识。概言之,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内含观察社会历史、社会存在和人类社会大历史的三重整体性,这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鲜明的整体性特质。

(三)坚持历时性共在的整体性是大历史观思维方法的突出特点

历时性共在是指人类社会涵盖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完整过程,人类只有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奋进当下、展望未来,才能不断地靠近并逐步实现人类全面进步和社会整体发展的根本目标。中国共产党作为运用大历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进行整体性考察的杰出代表,在全面认识和把握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和以往社会主义文明基础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升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加以理解,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新的文明形态,超越了以往社会文明形态,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运用具有整体性思维的大历史观认识人类现代文明史的发展历程,除了要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文明和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历史,还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其重要的内容,置放于人类文明史中加以理解和把握。现代文明始于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拉开了现代文明的序幕,开启了人类现代文明史,然而,资本主义从诞生的那天起就表现出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其创造的大工业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创造了璀璨的现代文明的历史;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包含着自己的反面,在繁荣进步的背后,“资本……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97页。,私有制日益激化着社会矛盾,决定了它将被更高的社会形态所替代的历史必然。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展开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之后明确提出,将要代替资本主义的是实现人类社会全面整体性发展的共产主义文明形态,阐明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22页。。法国巴黎公社革命开启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文明的探索,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新的文明形态——社会主义文明的诞生,不仅使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文明形态由理论变为现实,而且打破了资本主义文明一统天下的局面,更使锲而不舍寻找中国现代化发展之路的中国共产党看到了曙光。必须承认苏东剧变使社会主义文明遭受严重挫折的事实,但中国共产党着眼于世界发展的大历史,在面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到挫折的同时,及时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选择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文明在中国得到延续和蓬勃发展。

必须树立历时性共在的整体性思维,认识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大历史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在借鉴和融合以往文明形态的基础上超越现实,创造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鲜明的整体性特征,“是在现有的以及可预见的未来人类可以达到的生产力水平的前提条件下,与以往在发展中表现为人与世界对立的现代文明不同的一种进步趋向,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方向”(31)刘卓红:《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人民论坛》2021年第24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社会主义文明的新创造,是现代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飞跃,是现代文明从过去走到“现在”再到“未来”的崭新之路。“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在整体上只有通过彻底的社会革命才能真正得到奠基,而中国革命又只有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定向中才能够彻底”(32)吴晓明:《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正是中国共产党通过历时性共在的整体性思维,明确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的定向,明确了当今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性和历史趋势,提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之说。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大历史观的科学方法论,跳出以往历史认知模式的局限,从简单的社会“时段观念”向大“历史观念”转换所取得的对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原创性贡献。

猜你喜欢
历史观中国共产党人类
大历史观视域下“新四史”教育的逻辑向度、重大意义与优化路径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人类第一杀手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试论网络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