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左甲状腺素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的疗效分析

2022-11-21 03:07:34李瑷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23期
关键词:氨酸游离良性

李瑷

良性甲状腺结节是指甲状腺激素合成与分泌紊乱,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代偿性增生,逐渐形成良性肿块。甲状腺结节病变早期特异性差,呈进行性加重,表现为颈部肿大、咽阻塞、呼吸困难、肿块压痛等。良性甲状腺结节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是甲状腺激素合成或释放障碍[1]。甲状腺激素替代疗法、手术切除、中医辨证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良性甲状腺结节对患者自身有很大的影响。必须有效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服用有效的药物进行良性甲状腺结节的治疗,以提高甲状腺良性结节的治愈率,降低复发风险。本研究选择本院2019 年12 月~2020 年12 月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90 例,分析应用小剂量左甲状腺素治疗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2 月~2020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90 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 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良性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标准。其中,对照组年龄22~56 岁,平均年龄(36.21±4.36)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4.42±4.56)kg/m2;男10 例,女35 例。观察组年龄22~56 岁,平均年龄(36.46±4.61)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4.31±4.51)kg/m2;男12 例,女33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饭前口服消瘿丸,服用1 丸/次,3 次/d,治疗3 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小剂量左甲状腺素治疗,服用50~100 μg/次,1 次/d,逐渐增加剂量,维持剂量为100~200 μg/次,1 次/d,治疗3 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甲状腺功能状况恢复正常时间、甲状腺结节消失时间,治疗前后患者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促甲状腺激素水平,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疗效判定标准[2]:治愈:治疗后期症状消失,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促甲状腺激素恢复正常;显效:患者在治疗后症状有明显改善,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促甲状腺激素改善>50%;有效: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促甲状腺激素改善25%~50%;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甲状腺功能状况恢复正常时间、甲状腺结节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甲状腺功能状况恢复正常时间、甲状腺结节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甲状腺功能状况恢复正常时间、甲状腺结节消失时间比较(,d)

表1 两组甲状腺功能状况恢复正常时间、甲状腺结节消失时间比较(,d)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促甲状腺激素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促甲状腺激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促甲状腺激素均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促甲状腺激素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促甲状腺激素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治愈10 例,显效10 例,有效12 例,无效13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1.11%;观察组治愈17 例,显效13 例,有效13 例,无效2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n,%)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临床研究显示,甲状腺结节是由于患者长期缺碘或甲状腺素需求的增加,以及各种原因导致的甲状腺素合成和分泌障碍,使体内缺乏甲状腺素,导致垂体分泌大量的促甲状腺素,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促进甲状腺滤泡扩张,形成单纯性甲状腺肿,致使扩张性甲状腺滤泡形成结节[3]。促甲状腺素分泌增多是甲状腺结节发生的主要原因,而甲状腺激素的缺乏则会导致甲状腺结节的发生[4]。促甲状腺素受体在甲状腺滤泡细胞内的局部分布及敏感性改变,可能是甲状腺结节形成的直接原因[5-7]。甲状腺结节的治疗原则是通过纠正甲状腺激素代谢,消除临床症状,预防并发症,提高疗效。应用甲状腺激素替代疗法能调节甲状腺激素代谢水平,抑制疾病进展,促进甲状腺结节消退。

许多因素可导致甲状腺结节,所以,在左旋甲状腺素治疗前,应常规进行甲状腺功能及影像学检查,如有必要,应行针吸活组织检查,以明确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如患上甲状腺癌,要及时的进行手术治疗[8-10]。若为良性,可选择临床观察、保守治疗或选择性手术。由于简单的临床观察必然会增加结节,而外科手术无法完全消除初期因素,从而容易导致复发和创伤,增加甲状旁腺和喉返神经受损的风险[11,12]。因此,左甲状腺素治疗更易于被患者接受。

左甲状腺素作为甲状腺激素的替代疗法,可特异性抑制促甲状腺素的分泌,对甲状腺代偿机制起到抑制作用,并能消除无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体征。低剂量左甲状腺素可与甲状腺激素结合,抑制垂体促甲状腺素的释放,而高剂量左甲状腺素则可使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值升高[4]。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甲状腺功能状况恢复正常时间、甲状腺结节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促甲状腺激素均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小剂量左旋甲状腺素可有效提高甲状腺素水平,抑制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良性甲状腺结节的发生,预防恶性转化,值得临床应用。本研究中,由于良性结节的不稳定,会有不同程度的恶化,而且由于患者自身的因素及生命体征的不同影响,无法提供统一有效的治疗方案,在实际治疗过程,还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反应,医护人员严格掌握剂量,并根据实际作出调整。

综上所述,小剂量左甲状腺素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的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安全性高,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式。

猜你喜欢
氨酸游离良性
走出睡眠认知误区,建立良性睡眠条件反射
中老年保健(2022年6期)2022-08-19 01:41:22
蒜氨酸抗菌机制研究
呼伦贝尔沙地实现良性逆转
内蒙古林业(2021年6期)2021-06-26 10:42:32
莫须有、蜿蜒、夜游离
高羊毛氨酸硒提高猪肌肉中硒沉积
广东饲料(2016年7期)2016-12-01 03:43:36
基层良性发展从何入手
中国卫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8:08
甲状腺良性病变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的效果分析
超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
蒜氨酸的分离纯化研究进展
游离血红蛋白室内质控物的制备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