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绍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自二十大开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和领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应有之义与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数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始终遵循“发展是硬道理”这一主线,而党的十八大以来则将“高质量”注入“发展”的内涵之中,对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质的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强调高质量发展的首要性,擘画了中国发展的新蓝图。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由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特殊重要地位和经济发展规律决定的。
(一)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可见,“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题中之义,并且高质量发展已然嵌入到发展的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由此可见,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定位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一致和契合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和关键节点,进一步明确“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具有首要性,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明了方向,也旨在逐渐夯实和筑牢中国式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物质基础。
(二)高质量发展是基于经济发展规律作出的科学判断。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和科学判断。经济发展规律表明,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国家,只有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增长动力的转换,从注重规模速度型转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型,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顺利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通过质量变革、效率变革与动力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经济形势和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科学判断,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又进一步明确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确立了目标、理清了思路。
(三)以高质量发展统领和贯穿发展各领域全过程。高质量发展之所以能成为首要任务,是因为其具有统领性、全局性与引领性等特性。高质量发展已从数量上的“有与无”“多与少”和增速上的“快与慢”“大与小”,转向质量上的“好与坏”“优与劣”和效益上的“高与低”“正与负”等。高质量发展目标对各领域工作都有引领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所强调:“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自党的二十大开始,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更是要体现在国家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既要在经济上继续贯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农业、制造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又要推进内外开放的更高质量发展,将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贯穿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项建设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一般共性,更有基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个性特征与中国特色。拥有高度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特征,其中政治文明的主要内容就是指要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一)人民民主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之一。民主首先是与政治直接相关联的,是国家政治层面的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政治建设的应然状态和理想形态。民主既是价值目标,更是一种政治实践。从实践上看,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之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现代化,其中我们所追求的民主即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筑牢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政治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需要发动和汇聚人民磅礴伟力来创造现代化伟业。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能够夯实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基础。全过程人民民主可以多方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既可以通过不断拓展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从而直接、广泛而有序地参与现代化事业,也可以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建设好基层立法联系点,“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来”。基层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和基层实践,能够发挥出人民群众参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不断完善办事公开制度,拓宽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切实加入建设现代化国家这个伟大事业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报告首次独立成章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一个有机体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也为新时代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和驱动国家现代化。教育与国家同向而行,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基础,是影响国家未来的战略性事业。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高质量教育体系既能够为科技力量和创新要素提供可持续保障,还能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因而应当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教育数字化,不断推进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支撑和引擎。积极发挥教育的基础与先导作用,以教育现代化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二)强化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决定性力量。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并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和健全相关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培育创新文化等,不断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重大抉择。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更好地发挥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支撑作用。
(三)做好人才“引用育留”这篇大文章。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资源。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所以要做好人才这篇大文章,深入实施好人才强国战略。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一方面,要做好人才的“用留”,发挥“存量”人才积极作用。要充分尊重人才、爱护人才、服务人才,打好人才工作组合拳,打造人才高地,不拘一格精心用人才,用心用情留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人才的“引育”,倾心引才,悉心育才,累积“增量”人才作用。要放眼全球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实施柔性引才政策,打通引才渠道,广聚天下英才。要聚焦重点领域,搭建平台培育人才。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全方位培育、引进、用好、留住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筑牢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