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华,马 春*,李淑玲,关智莹
(1.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春 130021;2.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胃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1]。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改变,甚至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变得十分不规律,因此胃痛也越来越容易发生。胃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而其也是中医学中的病名之一。中医学以“胃痛”作为病名,对患者进行具体的诊断,进而进行相应的治疗;而在西医学中,其所诊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临床表现为胃脘部疼痛的病证,均可视为中医学中所说的“胃痛”,临床诊疗时可以参照中医学中的胃痛进行辨证论治。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且随着人们对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关注,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人体胃肠道的健康,而胃痛这一疾病也就越发受到重视。临床上,西医大多以对症治疗来进行胃痛的治疗,其治疗方式多采取抑酸、促进胃肠动力、保护胃粘膜、根除Hp等[2],虽然短期效果尚可,但长期应用却疗效欠佳,且同时存在抗生素不能长期服用、易产生耐药性等问题,所以胃痛常反复发作。中医治疗胃痛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具有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复发率低的特点[3],因此值得深入研究。中医认为胃痛的病因病机有很多,而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证属肝胃郁热型的胃痛患者人数也非常之多,而治疗此类患者时应用最多的便是清肝和胃法。因此,通过对基于清肝和胃法论治胃痛的研究情况进行探讨,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
清肝和胃法,即“清肝”与“和胃”。清肝,即以清热泻火为主,或佐以养阴,为消除肝胆火旺的治法,主要包括清解肝热、清肝止血两法;和胃,即用消导食积的方药,消除气滞食积,以调和卫气的治法[4]。清肝与和胃共同使用,根据其各自特点和临床应用可知,临床上清肝和胃法即是指清肝泄热、和胃止痛的治疗方法。而清肝与和胃的治疗方法,追究其本源,可知其来自于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常用的几种治疗方法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八法中的清法与和法。
清法,是一种能够使得邪热外泄,从而消除里热的治法。在临床上使用清法的时候,需要分清患者属于虚火还是实火,不可一味只使用寒凉药物清其火热,同时注意辨清是“真热”还是“假热”,勿被假象所迷惑,以免误用清法。在确认患者应当使用清法之后,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斟酌使用清法的“度”,因人而用,不可清之太过,同时,火热之证也有轻重之别,清法的“度”也应根据火热程度的轻重不同而有所调整。由于火热之邪易伤及阴液,进而耗气,所以当患者出现阴伤气耗的表现时,应在使用清法的基础上,适当增添滋阴益气之品。清法所用药物大都为清热泻火之品,此类药物应控制剂量,且不可久用,以免伤及脾胃,热去之后,可适当应用滋阴、健脾、益气之药,以进一步调养。
和法,是和解、调和的治法。和法的内容十分丰富,在临床上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对于外感疾病,一般是指和解表里,而对于内伤疾病,一般是指调和脏腑等等。因此,在临床上使用和法的时候,首先应辨清疾病偏表还是偏里,偏实还是偏虚,从而选择合适的和法进行治疗。由于和法适应范围广,临床疗效较好,方法平和,因此临床应用很广,但应注意不可滥用,所以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临床工作过程中进行鉴别和选择。
对于胃痛这一临床常见疾病来说,西医一般采用对症治疗为主,而中医则有所不同,往往根据患者证型的不同,在辨证的基础上进行治疗方法的确立,从而对患者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根据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患者的证候特点,患有肝胃郁热型胃痛的患者多选用清肝和胃法进行治疗,即临床上的患者通过应用清肝泄热、和胃止痛的治疗方法,达到治疗肝胃郁热型胃痛的目的。中医学认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肝胃郁热型胃痛是胃痛的实证之一,故肝胃郁热型胃痛的患者可以采用清肝和胃法进行治疗。何莹等[5]认为肝胃气滞证进一步发展可成为肝胃郁热证,气滞日久可化热,因此气滞的同时兼有郁热,肝又与胃同病,所以在治疗时,应以清肝和胃为主,具体为在调肝和胃基础上,增加清肝之法。而在《内经》之中,亦有“火郁发之”的论述,其意指火热之邪被郁遏于内,应将其发泄于外,从而使机体回归阴阳调和的状态。而这里所说的将火热之邪发泄于外,并不是指应用汗法,而是因势利导的意思,因此在火热之邪郁积体内的时候,应宣畅气机,从而使气机通达,郁积之火热自然得消。
临床上在应用清肝和胃法治疗肝胃郁热型胃痛时,应同时注意患者是否兼有其他情况,如患者患肝胃郁热型胃痛日久,火热之邪伤及阴液,致使胃阴亏虚,甚至阴伤气耗,出现脾胃的气阴两虚症状,此时虚实夹杂,不能只顾清肝和胃,还应注意滋养胃阴或益气养阴,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而对于因脾胃受损进而出现肝胃郁热的患者,亦不能只注重清肝和胃或只注重补益脾胃,而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病情的轻重程度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有所侧重或双向兼顾,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此外,应对兼有其他症状的患者进行组方用药上的加减,如对兼有胁肋疼痛的患者兼顾梳理肝气、对兼有大便秘结的患者结合通便治疗等等,并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辨证论治,随症加减。
李引[6]通过临床研究发现,治疗肝胃郁热型Hp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时应用清肝和胃汤联合四联疗法可以起到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明显缓解胃痛,较好的改善临床症状,并提高Hp的根除率。刘淑玮[7]通过临床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肝胃郁热证应用清热和胃及疏肝运脾方治疗的临床疗效,并通过实验对其机制进行了探讨,最终认为该方对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明显改善胃痛等临床症状,而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胃动素的提高、胃泌素的水平和Runx3基因mRNA及Runx3蛋白表达水平的上调有关。张海红等[8]则探讨了中药不同剂型对治疗肝胃郁热型慢性胃炎的疗效比较,方选半夏泻心汤合四逆散,剂型选用传统汤剂和免煎颗粒,最终认为两者在总体疗效上没有明显差别,都能有效改善胃痛的症状,对于清热的效果也疗效相当,但对于肝郁症状的临床疗效则是应用传统汤剂组更为显著。陈怀霞等[9]对化肝煎合金铃子散加减治疗肝胃郁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进行了临床观察,结果认为其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胃黏膜愈合,调节胃肠激素,改善胆汁反流程度,缓解焦虑、抑郁等等,且从远期疗效看,其可使复发率降低,安全性也较高。李医芳等[10]探讨了肝胃郁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应用黄竹欣胃汤治疗的临床疗效,认为该方能明显改善胃脘疼痛、胃脘灼热等临床表现,并能改善胆汁反流现象。陈庆利等[11]对肝胃郁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采用了小陷胸汤联合四逆散进行治疗,结果发现其可使症状加速消失,促进身体康复,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鞠咏纳[12]认为临床上应用和胃清热汤对患有肝胃郁热型胃溃疡的患者进行治疗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抑郁状态。于志富[13]对证属肝胃郁热型消化性溃疡的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且选取的患者皆为Hp阳性,在应用清浊安中汤对患者进行清肝和胃治疗后发现,在改善胃部疼痛、口干口苦等症状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可使Hp的清除率提高,使该病的复发率降低。宫胜龙等[14]观察了消化性溃疡肝胃郁热证采用丹栀逍遥散加减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认为其具有确切的疗效,同时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而其具体的药物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反应、调节胃肠激素等因素有关。田鹤群等[15]进行了应用健胃愈疡清幽汤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证属肝胃郁热证患者的临床研究,认为其疗效较为显著,可以有效的下调患者的血清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等等。
王梦雅[16]通过临床研究认为,临床应用清郁消痞汤对肝胃郁热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进行治疗具有清肝和胃的功效,可以有效改善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等症状,安全性较好,远期疗效也较好。杨凡[17]认为半夏泻心汤化裁可以缓解胃肠不适,具有改善上腹部胀痛、急躁易怒、口苦等症状的功用,应用其治疗肝胃郁热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杨强等[18]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发现,临床应用新健胃片加倍剂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之肝胃郁热证,认为新健胃片在治疗该病方面临床疗效较好,且其加倍剂量的临床效果优于原剂量,同时未提示临床应用风险增加,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临床上证属肝胃郁热型胃痛的患者很多,因此基于清肝和胃法探讨胃痛的论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在临床诊治的过程中,除了应用清肝和胃法,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的结合其他方法,如疏肝、滋阴等等,以通达气机,固护胃阴,更为全面的对患者进行治疗。“胃痛”是中医病名,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对以胃痛为主要临床症状且证型属于肝胃郁热证的患者皆可参照本病的论治,如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等。当然,在患者出现胃痛的症状时需要进行鉴别,若患者的胃痛是由于消化性溃疡穿孔等急症引起的,则应通过如手术等其他方式进行积极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目前,临床上对肝胃郁热型胃痛除了在治则治法、辨证用药等方面有一定的研究之外,在其临床诊断方面也有一定的探讨,如祖国秀等[19]则通过分析慢性胃炎的中医诊疗共识变化,进而对肝胃郁热型胃痛的临床诊断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张乃卫等[20]对慢性胃炎中医辨证与胃镜像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肝胃郁热型胃痛临床十分常见,且男性比女性多,而胃黏膜主要以红色为主,且其充血水肿、糜烂,部分可合并食管炎。虽然目前的研究较为深入,但对于肝胃郁热型胃痛具体致病机制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治疗肝胃郁热型胃痛常用的临床组方和临床用药也缺少实验室的相关证据,需要进一步进行实验室的研究等等。因此,肝胃郁热型胃痛的研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需要继续深入挖掘,不断提高创新。
综上所述,探讨肝胃郁热型胃痛及其诊断与治疗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指导意义,其临床应用广泛,值得推广应用,且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很好的发展前景,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