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肺脾同治”法探析寒湿疫中人参的应用

2022-11-21 23:55张文风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肺气气机正气

张文风,曹 方,魏 岩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疫病是因感受外界疫疠病邪而致,我国自古以来便有对疫病的记载,《黄帝内经》中载“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指出了疫病既具有传染性,又具有流行性的特点[1]。《难经·五十八难》言:“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将疫病分为五类。至东汉时期,张仲景于《伤寒杂病论》序言中描述“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根据其所言伤寒应属温疫病中的寒疫范畴。《伤寒例》中记载了寒疫好发于“非时暴寒”,即“从春分以后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伤寒指掌》[2]中曰:“天久阴雨,寒湿流行,脾土受伤,故多寒疫。”明确阐述了寒疫常发生于阴冷寒湿的季节。历代文献中对湿疫记载较少,寒疫亦常与湿邪相合而成寒湿疫[3]。

寒湿疫除了具备疫病发病急、传染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之外,其还具有易伤阳气,后期易化热而耗气伤阴的特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出现了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的证候表现,并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地域性的特点,仝小林院士提出,武汉新冠疫情属中医“寒湿疫”,认为新冠肺炎以寒湿戾气为病因,病位主要在太阴肺脾二脏,病机演变以伤阳为主线,兼有化热、化燥、伤阴、致瘀、闭脱等变证[4]。

1 肺脾生理功能

肺为华盖,开窍于鼻,其合身之皮毛,其功一主气,一调水。主气有三,一为肺宣发呼出浊气;二为肺降敛吸入清气;三为肺吸入清气与脾运化的精微之气相合,生成宗气。肺宣发肃降,使气道清,呼吸畅通。脾运化精微之气经肺宣发以充卫气而肥腠理,固表御邪,肺气足则宣发润泽,充实皮毛,使腠理致密,邪不伤人。黄元御言:“宗气在胸,卫阳之本,贯心脉而行呼吸。”肺生成宗气可贯心脉,助心行血,推动周身气血运行,使气机不滞,血行不瘀,荣养周身百骸,脏腑经络气机畅通,则邪无所留。调水有二,一为清肃呼吸道,肺为清虚之体。肺气宣肃有助肃清呼吸道痰浊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二为通调水道,肺宣发卫气,司腠理开合,水湿浊邪从汗排出。肃降通调,水湿下注膀胱,使水液从小便而去,给邪以出路。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喜燥而恶湿,饮食入胃,经脾运化精微物质,清者化荣,悍者化卫,荣养周身,卫御外邪,荣卫调和则人不病。脾为水之中州,肺为水之上源,水饮入胃,经脾气升清散精输于肺,肺气宣散,洒陈雾露,清者濡润五脏,浊者下注膀胱,排出体外,使水道通调,湿浊难聚。脾又主统血,脾阳气充足,血液统摄有力,气旺血行,循行正常,全身脏腑组织得以营养,各具抗病之力[5]。

肺脾同为太阴,太阴以湿土主令,二脏同助周身水液运行代谢,其功能正常,内湿不生,外湿不犯。营卫化生亦与二脏关系密切,脾土化生卫气,肺主之宗气充实卫气,固护肌表,正气存内,抵御外来疫毒侵袭人体[6]。

2 寒湿疫病病机

叶天士云“肺位最高,邪必先伤。”寒湿携戾气侵袭人体,由口鼻而入,寒湿袭表,湿阻气机,疫伏三焦,肺表郁滞,气机不畅,肺失宣降,水道不通,津液不散,浊阻清道则痰涎壅盛;浊留胸中,则胸闷气短;若阳伤失煦,蒸腾无力,津不上承,致使一身之中,既有湿阻之象,亦存燥化之征,故虽感寒湿戾气,其反干咳少痰[7]。《素问·咳论》云:“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寒湿疫毒外袭体表,皮毛先受,内舍其合,或太阴脾所受寒湿循经上受于肺,外内合邪,客之于肺,故其症状除咳嗽、发热、胸闷外亦见脘痞、腹泻等症[8]。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若其人平素脾阳气亏虚,中州不运,水湿内停,复感寒湿疫毒之气,外邪入里,里湿为合,湿盛上壅肺金,湿碍气行,窒于胸中故见胸闷;或外中寒湿戾气,湿盛则阳微,损及肺脾阳气,脾虚不运,内生痰湿,外内合邪,湿邪下注则见腹泻。肺金为脾土之子,子病及母,母病累子,一旦寒湿疫毒侵袭人体,寒束肺表,湿困脾土,则肺失宣肃通调,脾不运化升清,且两脏相互传变影响,故寒湿疫病初中期症状多以肺脾两脏症状多见。寒湿疫毒凝结在肺,肺气郁闭,阻滞气机,肺失宣肃,水道不通,津液不散,或“子盗母气”,脾失健运,水谷精微难以布散,或蒸腾气化不足,津不上承,亦可化燥[9]。寒性收引,湿性重浊,寒湿夹杂,郁滞络脉,阻碍气血运行,郁则化热,热反耗气伤津,故疾病后期出现肺脾气虚、气阴两虚之证。

3 寒湿疫中人参的应用

寒湿疫病,湿为阴邪,得温则化,遇寒则凝,内湿壅盛,复感寒湿疫气,夹杂为病,用药当选甘温之品。王雪迪等[10]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预防方案进行全面汇总,并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其组方用药规律。从药性归经来看,内服和外用方剂均以温性药物使用最多,主要归肺、脾、胃经。我国古代常用于治疗寒湿疫的方剂60余首,如“人参败毒散”“藿香正气散”“达原饮”等经典名方,用药以甘、辛、苦味药使用最多,辛可散寒,苦可燥湿,甘味可补、可缓,扶正祛邪[11]。《金匮要略》载:“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自宋代开始,治疗寒湿疫的方中重视人参的应用,如救生散方、神仙百解散、前胡汤方、萎蕤汤加减、人参败毒散、羌活升麻汤、荆防败毒散、人参羌活散等8首,用于治疗伤寒疫、冬瘟及四时时疫。人参用量最小为8分,最大为1两,组方或配生地黄、麦冬之品,或配石膏、葛根之类,清热生津,以防因病而起的郁热或因药而起的燥热耗伤阴液。

3.1 培土生金

人参味甘,微苦,性温,归脾肺经。《神农本草经》将人参列为上品,书中载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本经疏证》[12]中载:“人参色黄味甘,首入脾而仓廪崇矣,次入肺而治节矣,次入肾而作强遂矣。”张路玉言:“人参甘温,气薄味厚,阳中微阴,能补肺中元气,肺气旺,四脏之气皆旺,精自生而形自盛。”人参甘能补中扶正,温能散寒祛邪,入肺脾经,走脾善补脾气以养精血,升清阳以发腠理。脾气足则气机升降恢复,精微营血生之有源,脾胃中焦为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大气运转,湿邪浊毒不滞。《内经》云:“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升,上出口鼻呼吸清道,温化湿浊,外而温养皮肤腠理,人参补气而升提,以助脾升清,清阳实腠理,外抗寒湿疫毒,清升浊降,使五藏元真通畅,邪去正安,人即安和。人参亦入肺经,一充肺气,肺气足宣发肃降正常,则布散阳气于肌表;二实卫气,固护肌肤腠理,汗孔开合有度,汗、尿及痰等废物排出及时,外拒寒湿疫毒,内清水湿痰饮;三补胸中宗气,推动周身气血运行,补气而不滞气。张锡纯言:“肺司呼吸,人之所共知也。而谓肺之所以能呼吸者,实赖胸中大气。”姜良铎[13]提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气不摄津”为关键病机,大气亏虚,气不摄津,有形壅滞上焦清虚之道,气虚肺闭,在治疗时应注意早予补气之品,人参、西洋参等宜尽早应用,轻症可予党参、北沙参或生脉饮口服。人参大补肺胸之气,气薄则通,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开肺散浊,湿浊得化,寒凝得散。

3.2 扶正祛邪

疾病的发展以及药物治疗的全过程即是人体正邪交争的过程,正邪双方在交争中呈现消长盛衰的变化[14]。疫戾病邪致病力强,并能引起疾病的强烈传染和流行,其对人体正气的戕伐也会较一般外邪严重,包括迅速地损伤元气、耗伤阴液。另一方面,因疫邪危害力大,治疗过程中使用的祛邪药药力及药量也都相应较大,难免复伤正气。加之正气损伤又会影响疾病的传变和结局[15]。《内经》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若人体正气充足,气血冲和,则腠理致密,外邪无由入其腠理,《本草疏经》[16]中云:“人参能回阳气于垂绝,却邪虚于俄顷”,提出了人参可回阳气而御邪气。人参败毒散中配少量人参以助正气鼓邪外出,培其正气,败其邪气,亦取先安未受邪之地,防疾病进一步恶化[17]。李娇娇等[18]对人参败毒散进行中药网络药理学分析,研究表明,其可能通过调节趋化性细胞因子,增加血氧饱和度,抑制STAT、MAPK、NFκB、PIK3K、IL-6 等信号通路,实现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抑制细胞因子风暴形成的抗COVID-19作用。

3.3 大补元气,未病先防

疫病后期,寒湿浊毒滞络,郁而化火,《内经》言:“壮火散气”,火热耗气伤津,易出现肺脾气虚或气阴两虚之证。人参补五脏而司元气,元气足则化生阴阳,增药效之力非他药可比[15]。其善益气升清,使津液若雾露之溉,充养周身,滋润脏腑。元气鼓舞,营阴得充,腠理开发,故邪从汗解[19]。现代研究显示[20],人参中含有人参总皂苷、人参茎叶多糖等有效成分,具于抗疲劳、增强免疫力及延缓衰老的功效。王影等[21]研究表明,人参中含有人参二醇皂苷、原人参三醇、人参皂苷Rf、Rg2、红参提取物等活性成分,可抑制多种病毒保护机体健康,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调节机体炎症反应,提高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从而改善疾病症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实现间接抑制病毒的作用。

3.4 人参应用配伍

寒湿疫患者应外祛寒湿之邪毒,内防燥热伤阴,若患者平素属阳旺之躯,湿邪壅盛,外感疫毒,郁而化热,内伤阴津,可以用白虎汤加人参。白虎汤可以除浮升在肌表的热邪,加人参以补养血液。元气振奋,腠理开达,服药后汗出而解[22]。若平素气阴两虚或阳气虚者,若予大补恐过燥反耗气伤血,故应在使用人参时宜配养阴之品,既可增强益气养阴之功又可缓人参温燥之性,气阴双补,补而不燥。新冠感染患者后期大多为肺脾气虚证或气阴两虚证,常用六君子汤或生脉散等,肺脾气虚证方用人参配伍陈皮、茯苓、白术等益气健脾。若气阴两虚者则配伍麦冬、五味子、西洋参之类,补脾实肺,益气养阴,祛邪扶正。老年患者,阴阳俱亏,应“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调摄情志,平时可食用药膳,补充营养,扶助正气,抵御外邪,阴虚者,可食用清蒸人参元鱼(活元鱼、 人参)、人参茯苓粥、枸杞百合粥等,若平素阳气不足,可食韭菜子粥、肉苁蓉羊肉粥等。药膳的应用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食用[23]。

4 小结

寒湿疫毒从口鼻而入,鼻为肺之窍,口为脾之窍,故病位多以上焦肺及中焦脾胃为主。肺先受邪,寒湿均为阴邪,易伤阳气,金寒不敛,阳不能藏,肺失宣肃,郁闭上焦,气机壅塞,水液不调,子病及母,波及脾胃。太阴脾为湿土,主湿而恶湿,寒湿疫毒折损中阳,中州不运,土衰不能制水,内湿丛生,外合湿毒。脾土为肺金之母,母病累子,中阳不能温肺,肺金独寒于上,金不通调,则痰浊壅上,息道不利,胸中窒闷,浊郁化热化燥,反耗气伤津,出现诸多变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寒湿疫”范畴,患者出现干咳、胸闷、乏力、腹泻等症状,多因感受寒湿疫气,两太阴虚寒而致,阳气在外可密表为固,在内可温化而通,扶正防邪,因此,在寒湿疫的治疗中应始终注意扶助正气,人参甘温,可大补元气,固护阳气,阳气复,则表有所固,又可补肺健脾,培土生金,中州健运,金水通调,则云销雨霁,阴霾自散,邪去正安。

猜你喜欢
肺气气机正气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文天祥
人到中年补肺气
6种食物能补肺气
调肺气先要通鼻窍
养肺要避开六怕
便携电子打气机
寓意于气 意与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