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辉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会议时强调,要全面贯彻网络强国战略,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大数据战略等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各方面工作取得新进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此次意味着我国数字政府建设有了总规划、总方略、路线图,迈上了改革发展的快车道。档案事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档案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离不开信息化建设和网络安全。《“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提出档案安全防线得到新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再上新台阶目标,并强调档案信息化建设进一步融入数字中国建设的要求与《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是一体的,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部分。
习近平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系统部署和全面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从引领网信事业发展到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再到建设数字政府,对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的网络素养和数字化技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2017年6月1日起施行《网络安全法》,仔细研读其条款从网络安全意识、网络建设运行、应急处置等各方面进行了规范,但从实际运行效果来看特别是从网络安全意识方面还有提升空间,比如《安全法》实施到现在5年时间群众对应用软件收集个人不必要的信息情况不敏感,软件商利益为上、公务人员监督不到位的情况没得到彻底解决,根源在全民的网络安全思想认识处于起步,需要我们在不断提升全民网络安全意识基础上进而走向网络强国的目标。具体到档案工作思想认识中要信息化发展和安全同步谋划,要秉承传统档案安全观并吸收网络安全观念融入档案安全工作,要在便民档案网络利用服务和数字档案安全间寻找最佳方案,要在电子档案在线移交和离线移交中选用便捷安全方式,要在数字档案馆档案资源管理上研究涉密档案和非涉密档案最佳收管存用方式。
以数字化改革助力政府职能转变,统筹推进各行业各领域政务应用系统集约建设、互联互通、协同联动。档案事业转型发展作为其中一部分,其根本即为档案事业信息化数字化发展并融入档案工作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档案工作人员要不断增强信息化能力水平,在档案工作收、管、存、用各环节应用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工作,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过程中的档案需求,适应数字中国、数字政府建设发展步伐,具体到档案工作中应适应档案转型发展的需要。从事档案信息化相关工作人员要学习政策方针和紧跟信息技术发展,在发展方向上能研究和把握政策要义,在专业领域具备与专业人员技术交流和把握关键点的能力,在日常应用领域能及时发现和解决系统问题,要以培养协调解决能力为主善用社会各方力量和服务促进单位发展。
《保密法》《网络安全法》等法律在社会实施几年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特别是党政机关效果明显。例如省网信办依据《网络安全法》制定考核表格20多项,每年对所有单位考核促进网络安全建设效果明显。《档案法》若干年来推进档案工作的力度还需提升,方式上还需借鉴,特别是新修订的《档案法》涵盖更广,增加的信息化专章契合了数字中国、数字政府的方向,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目标。加大《档案法》的宣传、落实能有效提升档案事业高质量、转型、创新发展的效率。具体工作中要求我们加大档案法宣传力度,做到人人知法懂法,特别是党政机关要带头示范;要加大监督考核《档案法》落实执行情况,有条件时应纳入党政机关考核体系,以考促建;要加大指导力度,特别是指导各立档单位信息化建设中统筹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建设和衔接,统筹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过程中电子信息归档建设,筑牢电子档案资源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6年指出“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的责任”,近几年随着中美贸易战、俄乌战争等斗争,网络安全逐渐地从后台走向前台,从概念走向人民群众身边的切身利益。《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以数字化改革助力政府职能转变,统筹推进各行业各领域政务应用系统集约建设、互联互通、协同联动”将会有力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各系统的衔接和电子文件归档工作,但也同时出现围绕电子档案收、管、存、用全流程的前所未有的安全管理挑战。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系统建设和使用的分级保护测评标准和等级保护测评标准,我馆数字档案馆建设经大量准备工作已通过公安厅组织的等保测评,即将进行保密局组织的分保测评,后继每两年一次分保评估、每年一次等保测评。《“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明确“全面建立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组织协调机制,切实加强档案信息化工作指导、推进和监督力度”,研究“自主可控环境下档案数字资源管理”等。可以说数字档案安全、网络安全工作任重而道远、专业而繁琐,要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避免工作等人,更要避免被设备运营商“技术绑架”;要浓厚单位信息化团队学术研讨氛围,防止个人单打独斗的技术短板造成单位的短板或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