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虹霞
(北京印刷学院 北京 102600)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坚持胸怀天下”作为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郑重提出,从胸襟与情怀的高度,对“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进行了总结,也对“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做出了指引,意义十分深远。深入挖掘这一伟大历史经验的伦理意蕴,以伦理认同的方式把握其精神内核,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为人类求解放的世界情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鲜明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1]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格局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情怀伦理作为精神底色和价值追求的。
马克思主义思想从它的创始人开始,就是一种以人类解放为根本宗旨和价值取向的伟大伦理叙事。早在1835年,17岁的马克思在他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这样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会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2]此处的“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就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苦大众的解放而奋斗。马克思和他的战友恩格斯,正是在这种“为人类而工作”的宏大目标指引下,果敢而坚决地走上了为广大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谋解放的道路,最终创立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称为解放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科学,是因为它是建立在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它立足唯物史观,倡导关系理性,批判了资产阶级自我中心主义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追求人类的共同善,厚植了马克思主义世界情怀伦理的根基。
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问题。马克思立足于实践,从实际活动着的人出发,探讨人的本质,成为哲学上科学阐释人的本质的第一人。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135人的本质核心是人的“社会关系”,人是现实中处于具体实践活动中的人,也必然是处于诸种关系交织之中的人。人的社会关系内生出人与人的依存关系,这种观念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明的“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和真正的自由”的思想是一致的。人的这种类本质的属性决定了“现实的人”和“具体的人”要满足自身需要和发展,形成共享的伦理关系就是一种客观必然。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站在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角度,从人类实践出发,对黑格尔的世界历史观进行了彻底批判,指出人类历史是人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生产实践活动的历史,在生产实践活动发展进程中,大家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是这样阐述的:“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3]168后来在《共产党宣言》中进一步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3]404因此,人类历史活动表现出统一性、全球性及世界性的特点,世界历史理论展现出人类走向全球一体化的历史图景。习近平这样评价这一超越了民族和阶级视界的重要理论成果:“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1]
若说人的本质理论中“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出发点,那么“自由人的联合体”就是其理论的价值落脚点。马克思把“现实的人”放置在不同社会关系的逻辑中进行一番考察后指出,“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关系永恒存在的载体,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共同体”中。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共同体”形态是不同的。其中,以“人的依赖关系”为主体的前资本主义社会对应的是“自然共同体”,而以“物的依赖关系”为主体的资本主义社会对应的是“抽象共同体”。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抽象共同体”里,资本家们为了不让自己的既得利益受到侵犯,便借“国家”的名义将自己的“特殊利益”上升为全国的“共同利益”,而占绝大多数的无产者的利益却被迫为这个“共同利益”让路。这样,无产阶级事实上就被无情地孤立在这一“共同体”之外。故此,马克思断言:“这种共同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统治的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4]基于这一事实,为了寻得人类的最终解放,马克思提出了“真正共同体”构想,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真正共同体”即“自由人的联合体”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旨趣,是通向人的最终解放的现实革命。由此观之,新时代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无疑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它承续了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求解放的世界关怀伦理。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和坚定实践者。在马克思主义博大的世界情怀感召下,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饱含着观照人类整体命运的自觉。在党的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共产党振聋发聩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6]坚持胸怀天下的中国共产党人正在以实际行动将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情怀化为现实。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拥有天下情怀的民族。凭着这种情怀,中华民族不仅创造出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而且形成了地域广阔的中华文明圈。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胸怀天下的伦理精神就发端于独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为人类谋大同的和合伦理文化精髓。
什么是“和合”?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表述:“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等。“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7]和合伦理是以“和”为核心和本位,以“合”为方法和途径,通过调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而形成的用来调整现实社会关系的内在机理。中国传统的“和合伦理”思想十分丰富,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天下为公”的政治伦理观、“和衷共济”的经济伦理观、“和而不同”的文化伦理观和“协和万邦”的社会伦理观。这些思想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也滋养了中国共产党的天下情怀。
中国传统宇宙观认为,天地、人、社会等各要素是一个彼此联系的统一体。这种观点指导人们通常以“会通”或“统观”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如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庄子的“天地与我并存,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等等。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不仅被儒家、道家和法家按照各自的方式加以政治化推崇和发展,而且成为我国传统社会宇宙生命统一、“仁者以万物为一体”[8]等自然和谐思想的源头,蕴含着整体和谐、厚生爱物、用之有节、尊重自然等丰富的生态伦理价值理念。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生态保护观对今天人类如何面对全球环境问题、如何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智慧。
我国在古代,很早就有了天下为公的政治价值观念。《吕氏春秋·贵公》中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之说;《大学》中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景;《孟子》中表达“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政治抱负;《礼记·礼运》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的政治理想;明末清初的著名政治家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担当。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天下为公”政治思想的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的胸怀天下的责任理念、公平正义的价值原则和共建共治共享的政治发展构想,就是“天下为公”精神的新时代阐释。
“和衷共济”的意思是通过同心协力、克服困难以赢得发展,出自《尚书·皋陶谟》的“百僚师师,百工惟时……同寅协恭,和衷哉”。此处“和衷”的意思是百工同僚同心同德、相互协作、合作共事。《管子》中有 “夫轻重强弱之形,诸侯合则强,孤则弱”之语,《荀子·王制》中有“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的表述。这些古代经典均阐明了各个社会主体团结起来、同舟共济、共担风险才能获得强大力量的道理。和衷共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也是我国积极融入全球经济发展,推行“一带一路”建设,倡导各国携手并进,朝着合作共赢、互利互惠的目标前行的经济伦理诉求。
中华民族是一个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论语·子路》记载:“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国语·郑语》有言:“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不同事物之间和谐共生,才能相互促进和获得发展;如果世界万物均相同,反而难以发展。这种“和同之道”充满了中国哲学的思辨色彩。它承认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且又不受阻于矛盾,最后实现了整体相对统一的态势。这与我国提出的在面对差异的情况下,既坚持自己的原则,同时又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繁荣,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思想相契合。习近平指出:“只有在多样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9]
“协和万邦”最初的表述见于《尚书·尧典》中的“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其大致意思是协万邦以和,使天下所有人民均和睦相处。从“协和万邦”“万国咸宁”的和平思想,到孔子的消极与积极处世金律(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均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和谐的处世原则和胸襟气度。中国的历史发展从来不是“国强必霸”,而是追求和谐共处、“天下一家”。新时代,全体中国人民在参与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征程中,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10],正是延续了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秉持的协和万邦的社会伦理思想。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既是一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救国、建国、强国的历史,又是一部坚持胸怀天下,致力于为人类做贡献和为世界谋太平的责任担当史。在这百年里,中国共产党用积极顺应历史潮流、勇担时代重任、敢于做出巨大牺牲的一系列壮举,书写了重大义、识大体、担大责、扛大任的责任担当伦理精神。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解放的使命,这是由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决定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在中国共产党一大上就以最高纲领的形式予以宣布。
1935年冬,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时,毛泽东有感而作《念奴娇·昆仑》,表达了“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大同理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率先吹响了反抗日本法西斯的号角,在战争环境十分艰难的条件下,不仅赶走了日本侵略者,还有力地支持了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尽到了盟国的责任和义务。毛泽东指出:“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我们的敌人是世界性的敌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11]正因为中国在二战中的巨大贡献,罗斯福在1945年1月感慨道:“我们也忘不了中国人民在七年多的长时间里,这样顶住了日本人野蛮进攻和在亚洲大陆广大地区牵制住大量敌军。”[12]丘吉尔也指出,如果没有中国对日本的牵制,日本很可能会进军西印度洋,这样就很有可能导致盟军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
二战后期,中国同美、苏、英等大国一起承担起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责任。特别是在亚太地区,中国在帮助周边国家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实现民族独立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国在创建联合国组织、安排战时战后的重大国际事务,以及维护人类整体安全等方面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内百废待兴,党和政府担负着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的重任,仍毅然出手援助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曾指出:“已经获得革命胜利的人民应该援助正在争取解放的人民斗争,这是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13]无论是抗美援朝、援越抗法、援越抗美等战争,还是对阿尔巴尼亚等国的援助,促使新中国政府做出这样选择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胜利了的中国共产党人相信他们必须履行自己的国际主义义务和国际责任。
冷战时期,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中国于1953年首次向国际社会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意义十分重大,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抨击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表达了中国对普天之下所有主权国家一律平等的关切,而且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过去国家间遗留下的历史问题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形成贡献了中国智慧。
改革开放后,为人类做贡献的使命感在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那里进一步增强。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客观分析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前提下,采取了“新国际主义”的策略。一方面,把中国自身的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发展高度来认识,强调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把自身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搞好就是对国际社会尽的最大责任。另一方面,为了促进世界发展,中国极力遵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快速拓展参与国际体系的深度和广度,多方参与国际体系实现融合与互动,并认真履行国际责任和义务。尤其在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在维护地区乃至全球的金融与经济稳定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中国倡导国际格局多极化,促进世界文明多样性、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新安全观的建立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作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21世纪初,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更积极地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例如,在维护亚洲安全、维护全球和平、探索全球问题的治理等方面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奋进新时代的矢志追求,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提出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人类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在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全球大考中,中国主动分享防控疫情的经验和做法,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药物和疫苗联合研发,积极向出现疫情扩散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及时的援助,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与世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守望相助的责任担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天下情怀。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之变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人类应该如何前行?就在世界面临抉择的关键当口,坚持胸怀天下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发扬担当精神,直面时代课题,为解答时代之问贡献智慧。
2022年1月,习近平再次在世界经济论坛大会上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发表了《坚定信心,勇毅前行,共创后疫情时代美好世界》的重要讲话,向全世界阐释了历史潮流的“顺逆之道”。他指出:“我们要善于从历史长周期比较分析中进行思考,又要善于从细微处洞察事物的变化,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凝聚起战胜困难和挑战的强大力量。”“我们要顺应历史大势,致力于稳定国际秩序,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4]习近平还代表全党和全国人民郑重承诺:中国愿同各方携手合作,共同推进全球发展倡议落地,努力不让任何一个国家掉队,并提出了中国方案,展现了中国担当,为世界人民拨开了迷雾,传递了希望。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世界在变,时代在变,不变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情怀和担当。在中国声音赢得世界赞誉的同时,中国方案也必将助力世界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