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品中的民族性与人文性
——以中国风格钢琴作品为例

2022-11-21 20:18赵玥玚
黄河之声 2022年7期
关键词:作曲家钢琴创作

赵玥玚

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民族性和人文性是钢琴在我国发展传承的两大特色。在钢琴进入中国的几百年历史中,仅靠模仿西方的创作技法必定不是我国钢琴文化发展的途径,将钢琴文化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才是我国钢琴音乐的发展之路。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创作过程就是钢琴艺术在我国民族文化背景下发展的过程。现如今,如何继承老一辈音乐家留给我们的优秀音乐文化遗产;如何继续传承和发扬我国多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借鉴西方创作理论的基础上同时增强本民族作曲家的文化自信,是解决该问题的必要条件。

一、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创作的民族性

(一)线性旋律

西方文化是纵向思维、立体的,而中国文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了线性思维,不仅仅是音乐,其他学科例如:中国画、戏曲扮相等,都是用线条来描绘的。中国作曲家为了创作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开辟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创作之路。从贺绿汀对主调的探索,再到文革期间钢琴改编曲的盛行,线性旋律都是钢琴民族化最典型的代表之一。中国语言文化抑扬顿挫、平仄多变,不同的音调表达不同词意,也是导致中国钢琴音乐线性旋律丰富的原因之一。

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主要分为:传统音乐风格钢琴曲、民间音乐风格钢琴曲、红色钢琴曲和现代风格钢琴曲四大类,通过了解各个类型的作品发现大多作品中大多包含线性旋律。如:储望华创作的传统风格钢琴曲《翻身的日子》,主题音调具有强烈的民间色彩,蕴含陕北秧歌的音乐风格,线性旋律和其节奏更加凸显了陕北秧歌“扭”的形态。杜鸣心改编的红色钢琴《红色娘子军》钢琴组曲中的《常青就义》中采取了“娘子军主题”旋律,节奏明快,干净清晰。

(二)对传统器乐的模仿

中国风格钢琴作品不仅是中西方音乐文化融合,也应当体现出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我国作曲家在赋予作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又塑造出了许多民族形象,增强了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音色”是中国传统器乐作品中的重要表现因素,体现了中国传统器乐音色的多样性。在中国悠久丰富的历史背景下,作曲家在探索如何将民族器乐与钢琴融合,充分利用钢琴具有很强的模仿性的特点,对众多民族器乐的音色进行探索,利用不同的演奏技法来展示民族形象。在演奏中,演奏者需要感性地模仿我国民族器乐的音乐色彩,理性地把握民族器乐的风格特色,并与钢琴演奏技法相结合,就能更好的呈现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中的诗情画意,同时也是演奏者自身表演控制力、表达力、音乐感觉的重要手段。在作品《夕阳箫鼓》中,作曲家黎英海充分运用了钢琴丰富的音响、音色、音调,模仿了琵琶、古筝、箫等民族器乐的音色,利用钢琴不同的演奏技法和触键方法,描绘了一副幽静的江南月色图,赋予中国传统音乐作品新的生命。

(三)中西方创作技法的融合

和声语汇的研究与应用是体现中国风格钢琴曲的有效手段。钢琴在我国发展的一百多年中,作曲家在不断的创作中检验和声的合理性,逐步形成了中国和声理论。在西洋大小调系统中,和声技法已经十分成熟,直接将西方理论套入我国传统调式中,并不适用,显得作品十分机械化。如何增强五声调式的和声色彩,需要在三度和弦的基础上加音或省音,从而表现民族特色。四度、五度和弦平行进行与我国五声调式空旷的感觉类似,宛若中国水墨画给人带来的一种虚幻、飘渺的意境。在黎英海先生创作的《夕阳箫鼓》、王建中先生创作的《梅花三弄》等作品中都有体现。

调式调性方面,钢琴是以十二平均律为基础律制,而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传统五声调式和其他民族调式。中西方两种不同的律制和调式融合,是一件困难的事,经过我国作曲家不断探究,最终将五声调式与钢琴演奏技法完美结合,使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在保留民间音乐音色特征的同时,也展示了钢琴音乐丰富多彩的音韵。

(四)民族化的节奏

在世界各国音乐中,节奏都是体现民族风格特色的重要元素,例如黑人音乐中的布鲁斯、我国新疆维吾尔族民歌中的附点节奏。所以在中国传统音乐中,节奏也是一个重要要素。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很多节奏型来源于生活,体现了音乐创作中的活力。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如何更具备民族化特色,要在节奏上下功夫。中国每个地方的民歌都各有特色,北方民歌的粗旷大气和南方温婉柔和,很多都带有中国民族音乐特有的音乐节奏特点,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创作要充分利用节奏特色。储望华先生的改编曲《二泉映月》其节奏就用到运用民族打击乐的锣和钹的特殊节奏“康踩康”。瞿维的《花鼓》、贺绿汀的《晚会》等作品中都利用了大量中国节奏特色,成为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

二、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人文性

《辞海》中,“人文”二字的概念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包括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价值观是核心,规范包含习惯规范、道德规范两个方面,在音乐作品中,人文性主要指的是音乐文本和综合技术之外的各种社会、历史、思想与情感维度。

钢琴作为一件舶来乐器,在中国已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逐渐融入到民族文化之中,在众多作曲家的不断努力中,获得了丰厚的积淀。中国拥有丰富的精神文明历史,千百年来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深受其影响,从而呈现出来的音乐作品拥有与西方音乐文化不同的音乐形象和风格。笔者通过搜集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从音乐素材、作品的风格中都可以看出作曲家们在创作时对中国文化的渗透。钢琴音乐与民族文化相融合,在汲取民族文化的丰厚内涵的基础上,同时又在此过程中不断延续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国未来钢琴音乐创作的关键。

在我国钢琴音乐文化发展的进程中,传统文化深入其中,成为独特又不可磨灭的印记。演奏者若要演奏中国风格作品,就必须要了解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过程,同时对欧洲音乐有所研究,缺了对音乐文化的学习,就难以理解一些作品,无法传递出作品要表达的内容。国内钢琴教育面临的现状是,学琴初期进步较大,但到达一定阶段就进入了瓶颈期,难以进步,这并非技术问题,更多是来自文化的空缺,缺乏对音乐及相关知识的理解,就难以很好的演绎出作品。

(一)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

我国传统哲学思想在我国钢琴音乐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钢琴艺术进入中国后之所以得到很好的发展,我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使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呈现出民族化的特征。我国的“天人合一”具有浓郁的审美意义,这种思想拥有符合自然又超脱于自然的审美境界,它的主旋律是人与自然的交汇,是理性与感性的对立统一。我国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程度极其热烈,因此在进行钢琴作品创作的过程中我们也会不断融入一些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与我国人民对精神世界相匹配,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并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

(二)情感交流逐步融入作品

人与人之间传递情感的方式是进行情感交流,是对人脑的客观反映,人类的“喜、怒、哀、乐”等多种情感均能体现出人类的内心感受。在我国古代,文人爱作诗来表现内心感受,音乐家喜欢用音乐来表现自己,今天也是如此。从古至今,优秀的艺术作品大多都建立在创作者的人生阅历和情感经历中。艺术是抒发情感的一种工具,钢琴音乐也是如此。在其发展过程中一定要表达人类的某些情感,这样作品才能富有生机活力、经久不衰。

中国钢琴音乐文化从刚引入时的对大自然环境的模拟逐步转变到抒发人类内心的真实情感,情感的迸发引发了人们的共鸣。人们通过聆听音乐,来感受创作者通过作品来传递的悲哀或欢乐、平和或激动。中国现代钢琴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感情的抒发。现阶段神形兼备的作品有《百鸟朝凤》,这首乐曲通过钢琴丰富的音调将整个场景尽情展现,巧妙地运用钢琴表达了情感。

(三)音乐与姊妹艺术结合

音乐与诗歌的结合。最早的诗歌艺术是诗、舞、乐为一体的。孔子对音乐与诗歌审美特征的认识奠定了中国艺术理论的基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可见,孔子将诗、乐、礼三者看作是作为君子的必要条件。音乐与诗歌结合的形式很多,以诗入乐诗最常见的形式,如今天的“配乐诗朗诵”;其次,作曲家把诗歌的意蕴与音乐相结合;还可以体现在描写音乐演奏的诗歌中,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就有对音乐演奏的形象刻画。中国有不少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优秀钢琴作品,如:《阳关三叠》、《夕阳箫鼓》、《梅花三弄》等。《阳关三叠》是依据唐朝诗人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创作的琴歌,1978年黎英海先生将《阳关三叠》改编为钢琴曲,用钢琴音乐描绘诗歌和古曲的深邃意境。

音乐中国绘画的结合。在中国绘画理论中,“意境”是居于核心地位的美学观念。古时候,文人对绘画有着高层次的追求。画家通过线条、色彩传递给人们他想表达的内容,音乐家通过音乐创作来传递情感,这是二者的相似之处,二者相互碰撞将会给受众带来全新的体验。很多画作从自然景象中来传递情感,观众也自然能从画作中感受到自然的魅力、联想到更丰富景象和情感。欣赏钢琴音乐也是如此,许多钢琴作品中也是描绘了大自然的情景,如汪立三先生创作的《东山魁夷画意》组曲,该作品是汪立三先生欣赏了日本名画家的画展后创作的,前三首《冬花》、《森林秋装》、《湖》都是作曲家对画作中景物的感触,是一种客观情绪的表达;最后一首《涛声》则最激动人心,对现实的描写大过对风景的描绘。这部钢琴组曲并没有局限于画作本身,还融入了作曲家丰富的思想,它运用钢琴描述了画中表达的精神,传递了画中的高雅、深邃的意境。

(四)音乐受语言的影响

中华语言文化博大精深,特有的方言文化对我国音乐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汉语有四个声调,“一字多音”、“一字多声”、“一声多韵”形成了我国独特的语言文化特色,声调语言使我国钢琴音乐旋律的起伏产生更多的可能性,钢琴音乐旋律的波动,似乎就是受汉语言文化的影响所致。《平湖秋月》是作曲家陈培勋根据同名粤曲改编而来的,该作品极大限度的保留了原曲的风格,曲调充满了婉转、起伏的特色,与当地的闽南语有着相似之处。

三、中国钢琴艺术的人文价值取向

(一)中和的价值取向

中西文化最大的区别是中国文化是相互和谐的,而西方文化差异大,充满对抗性。“中和”是儒、道两家的基本美学思想,明末琴家徐上瀛的《溪山琴况》中的美学思想也是以“中和”的美学思想贯穿全文。“中和”体现出来的适度感觉符合传统文化的需求。虽然钢琴是从西方传入,但来到中国就与我国民族文化进行了交融,逐步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钢琴文化,并体现出“中和”的传统文化,在发展中寻求文化与艺术共同的方向。

(二)含蓄内敛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学底蕴较为深厚,在儒家思想的长期影响下,中国人民崇尚含蓄美,充分体现出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含蓄的价值文化,成为本民族的特色。作品中融入民族特色,使之更具有内涵,渗透出含蓄内敛的思想,更容易与人民的思想相契合,达到共鸣。中国当代钢琴艺术与民族文化与传统民族文化的结合,会形成独特的钢琴文化,含蓄内敛的表现是其中的精华所在,带领听众走进音乐,达到与作曲家、演奏者的共鸣,与人们的思想高度契合,更容易被认可。

(三)淡景重情的取向

无论是西方钢琴作品还是中国钢琴作品,都离不开对人们内心情感的表达。情感的体现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情感的表达和认知必须经过艺术这一媒介。钢琴在中国发展被赋予的独特文化使其更注重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展现,由此形成了一种淡景重情的取向。作曲家通过作品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演奏者通过演奏来表现自己的情感,都能达到艺术作品传递情感的功能。《夕阳箫鼓》、《平湖秋月》、《百鸟朝凤》等作品中,作者通过不同的触键方法、演奏技巧,巧妙地运用钢琴表情达意,听众会受到淡景重情取向的影响而产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淡景重情的价值取向之所以取得更显著的成效,与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过程和创作模式有着重大关联。通过研究国内钢琴作品不难发现,借助自然景象抒发情感的作品占据多数,离不开我国传统思维的影响,同时这一取向也使得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独特之处更为人们所知,增加了钢琴艺术的魅力。■

猜你喜欢
作曲家钢琴创作
“身必由己”的艺术家——旅美中国作曲家梁雷的艺术人生阅读
长大可当作曲家
《一墙之隔》创作谈
纸钢琴
钢琴
创作随笔
猫咪成长史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