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巨龙
叙事诗《两个掷弹兵》是德国诗人海涅(Heinrich Heine)于1819年创作的早期作品,收录于《诗歌集》,是一首带有强烈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政治诗歌。海涅出生于莱茵河畔杜塞尔多夫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在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拿破仑战争。拿破仑的军队开进莱茵河流域后,对德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民主改革,对德国旧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冲击。德国的排犹倾向非常严重,法军的民主革命使备受歧视的犹太人社会地位获得了极大的改善,因此海涅从小就受到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在他创作的诗作中,也常常体现出他对于法国民主革命的向往和对德国封建社会的厌恶。
有的作曲家将《两个掷弹兵》创作为器乐叙事曲,应用于提琴类乐器,而声乐叙事曲的版本则是舒曼的创作较为流行。《两个掷弹兵》是舒曼创作的声乐叙事曲的代表作,创作于1840年。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是19世纪著名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领域十分广泛,在钢琴、声乐、交响曲创作方面成就卓著,声乐套曲《诗人之恋》、《妇女的爱情与生活》使舒曼成为德奥艺术歌曲历史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创办了《音乐时报》,发表了大量音乐评论文章,对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浪漫主义思潮产生于法国大革命这一历史时期,人们思想开始逐渐解放,追求自由、民主、博爱,它展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崛起、个人思想的解放、对封建统治的反抗。舒曼在文学上颇受海涅的影响,在音乐创作中也常常使用海涅的诗歌作曲。两人在政治立场上高度一致,同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追随者,也是拿破仑的崇拜者。在这样的背景下,声乐叙事曲《两个掷弹兵》顺应而生。
《两个掷弹兵》收录于舒曼艺术歌曲集《浪漫曲与叙事歌》,歌曲的故事背景源自1812年拿破仑率法国军队挥师东进入侵俄罗斯,在莫斯科遭遇了强烈的反击,莫斯科的恶劣寒冬天气和较长的战线拉扯,使拿破仑的军队战斗力锐减,在俄罗斯终遭战败。1813年拿破仑军队退至德国境内,在同反法联军作战的莱比锡战役中再次遭受毁灭性的失败,最终拿破仑被迫流放到意大利沿海的厄尔巴岛上度过余生。叙事曲中的主人公,两个法国的掷弹兵向法国逃亡时途径德国营地,在那里得知自己国家的军队已经溃败,自己的皇帝拿破仑也已经被俘虏。两个士兵的对话展示了不同的内心世界,生动地体现了两个士兵的人物形象,既描写了士兵对家庭亲人的眷恋不舍,也体现出了士兵至死不渝地为祖国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壮志豪情。
叙事曲包含声乐叙事曲、器乐叙事曲和合唱叙事曲,富有叙事性和戏剧性。回顾音乐历史,有许多作曲家创作了非常优秀的声乐叙事曲,例如胡戈·沃尔夫根据莫里克叙事诗创作的同名叙事曲《火焰骑士》,舒伯特根据歌德诗歌创作的同名叙事曲《魔王》等等,都是声乐叙事曲的经典之作。声乐叙事曲一般取材于民间史诗、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
舒曼创作的《两个掷弹兵》属于为独唱而作的声乐叙事曲,歌曲采用了通谱体形式,全诗共分为九节三十六行。根据情节内容又大致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由歌词第一节、第二节构成,以第三人称旁白的形式讲述了两个法国掷弹兵战败回国,途径德国时得知法军全面溃败,皇帝被俘的消息。第二段由歌词第三节、第四节构成,描写了两个士兵得知消息后的不同反应,一个身受重伤,悲痛欲绝;另一个对家中亲人仍有牵挂不舍,心中还有一份对家庭的责任。第三段由歌词第五节到第九节构成,主要讲述了第一位受重伤的士兵的激情宣言,也是歌曲的高潮部分。他表达了对皇帝近乎狂热的忠诚,认为作为士兵应当誓死捍卫自己的祖国和皇帝,抛下一切为祖国而战。即使战死沙场,也要带着荣誉的勋章魂归故土,即使在坟墓中仍要披甲执锐,随时响应战斗的召唤,在皇帝和祖国需要的时候应声而起,保卫他们!歌曲最后出现了法国国歌《马赛曲》的旋律,在体现昂扬豪迈的战斗意志的同时,也为此曲增添了一份悲壮的色彩。歌曲中士兵的慷慨陈词体现了革命者的浪漫主义色彩,词曲间洋溢着浪漫主义情怀。大炮轰鸣,战马嘶鸣,利刃出鞘,诗歌与音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壮烈豪迈的气势震撼着听众的内心。
根据歌词内容我们可以大致分出三个角色:旁白者,士兵甲,士兵乙。前文提到歌曲第一段包含歌词第一节和第二节,正对应了旁白者的角色。在演唱这一部分时语气应有所控制,以第三人称视角向听众娓娓道来,讲述故事情节。第二节提到大军溃败,皇帝被俘时可以稍微加强语气,为后面的小节渲染悲痛的气氛,但切不可过分夸张,应时刻记得自己旁白者的身份。
歌曲第二段开始引入两位士兵的对话,士兵甲说道:“我真痛苦啊,我的旧伤口还在刺痛”,这里士兵甲既为国家和皇帝而悲痛,也为旧伤复发而痛苦,这里语气应当稍弱。士兵乙说道:“大势已去,我也想同你一道自杀,但家中还有老婆孩子,没有我他们也活不下去了”,这里的演唱应注意体现出两位士兵语气的对比效果。
第三段情节逐渐推向高潮,士兵甲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请求士兵乙将自己的尸骨运回法国,埋葬在法兰西故土,但同时也要求士兵乙将步枪和长刀放在自己身边,自己在坟墓中也要时刻准备战斗。这里演唱应该稍显激动,为后面的高潮做好铺垫。直到歌曲的最后出现象征胜利凯旋的《马赛曲》旋律,调式由小调转为大调,音乐情绪走向高昂、雄壮,配合士兵甲歌词的内容:直到有朝一日我又听到大炮轰鸣,战马长啸,这时皇帝纵马跃过我的坟墓,刀剑铿锵撞击,寒光闪现,我将全副武装地爬出来,去保卫我的皇帝!演唱者这里应将士兵甲的气势充分展现出来,配合着钢琴伴奏《马赛曲》的旋律,将全曲推向高潮。
良好的气息控制是演唱德奥艺术歌曲必不可少的技术要求。歌曲第一段的三连音节奏型需要气息平稳地输出,横膈膜应充分扩张并在演唱中保持这种扩张感,小腹微微内收,控制气息稳定均匀的传送出来,否则会失去声音和乐句的连贯性。第二段士兵的对话有一些地方需要做出语气感,换气的气口因为语气和情绪也会相应缩短,此时应注意气息仍要沉下来,不可因为咬字或换气造成气息上浮,不利于后面的演唱。第三段士兵激情宣言时,横膈膜和小腹应给予强有力的支持,背阔肌和腰方肌等呼吸肌肉群也应积极工作,以期减缓横膈膜的被动收缩,为歌曲的高潮部分提供能量。乐句间换气视音乐情绪需要而加快速度和力度,同时也要做好身体适当的调整和放松,不可越唱越提、越僵硬。须注意要时刻保持下沉的深呼吸状态,各呼吸肌肉群做好协同配合工作。
在演唱德奥艺术歌曲时,对声音的控制是演唱者必须着重思考的问题。德奥艺术歌曲在演唱时是内敛的,控制的,这区别于歌剧咏叹调的演唱。尽管声乐叙事曲有一定的戏剧性和叙事性,但在演唱时仍应克制地表达音乐情绪,我们应遵循德奥艺术歌曲的演唱要求,演唱过程中要做到含蓄、理智又热情洋溢,任何过分地夸张、华丽、高度戏剧性都是与德奥艺术歌曲的演唱原则相违背的。
歌曲中有两位内心世界和性格都不相同的士兵,在演唱时要注意声音的区分,士兵甲虽然身受重伤,但他的斗志和性格使得声音听觉效果要比士兵乙更强一些,士兵乙因为心中有柔软的牵挂,声音效果比士兵甲要稍弱。在演唱歌曲第三段士兵甲的乐句时,切不可因为激昂的旋律和豪迈的宣言过度兴奋而失去控制,不能为了展现戏剧性而撑大自己的声音,形成空洞、闷暗的音色,使自己的声音失去色彩。在演唱时始终要保证声带的正确工作和充分振动,保持声音的金属质感,让声音有“芯”,这也有利于歌词表达的清晰。
在咬字方面,德语的辅音咬字非常重要,尤其在此曲中有许多节奏紧凑的乐句,在演唱时不能因为节拍紧凑而将辅音含糊过去。有些需要重点强调的词比如皇帝“Kaiser”需要加重语气。德语的辅音较多,更需要注意声音的连贯性,同时也要注意咬字不能过多地影响声音的质量,应保持好声音传送的位置,调整好混声的状态和比例,注意倾听钢琴伴奏,做好大的音乐线条的连贯。
钢琴伴奏在德奥艺术歌曲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在某些乐句中钢琴伴奏甚至承担了人声所不能表达的意境和情感。演唱者应与钢琴艺术指导默契配合,钢琴伴奏引领着演唱者的呼吸律动,呈现着歌词背景和情绪发展脉络,根据和声织体的变化呈现出不同段落的情感;演唱者要熟知谱面信息,并在合作中主动倾听和感受艺术指导所给出的音乐情绪,在合作中实现人声与钢琴的高度协和。
歌曲中第一段的前两句就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难点,如何在大量德语歌词中唱准三连音,是对演唱者的第一个挑战。在演唱时要注意三连音节奏型不要抢拍变快,音乐动力倾向与钢琴伴奏保持同步,娓娓道来的声音为后面的故事叙述作铺垫。第二段的内容是两个士兵的对话,钢琴伴奏织体的节奏型变为二分音符,气氛也变得沉重起来。尤其是士兵乙在提到自己的妻子孩子时,伴奏的和声效果是忧伤的,演唱者应作音色上的配合。第三段士兵甲慷慨陈词时,伴奏织体再次变得紧凑,衬托了士兵甲激动的心境。歌曲的最后《马赛曲》旋律响起时,演唱者应当与钢琴充分配合,制造出行军进行曲般的听觉效果,让听众在脑海中浮现出炮火齐发,战马嘶鸣的战场画面。歌曲谱面上的表情记号演唱者应当做到准确表达,乐句强弱拍关系要清晰地在演唱中体现出来。作曲家在创作时已经将需要强调的语言重音用节奏合理编排,演唱者需要充分尊重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与钢琴艺术指导默契地合作演绎。
《两个掷弹兵》的词作者和曲作者都是德国人,按常理很难想象被法国侵略的德国人为何会写出赞扬拿破仑、法国军队的作品。前文提到诗人海涅由于是犹太人出身,在德国排犹主义的重压下日子并不好过。法国征服了德国,也带来了资产阶级革命,一时间民主思想深入人心,犹太人的地位有了极大改观。思想的解放冲击了旧的封建社会,人们开始接受并宣扬民主、进步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拿破仑军队的到来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德国思想上的革新,打破了原有封建制度的束缚。拿破仑在占领区实行较平等的政策,之前受封建皇室压迫的人民因此受益,海涅就是其中之一。拿破仑带去了资产阶级革命,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带到海涅的家乡,这对德国当时的社会来说是具有革命性的,进步的,这也是海涅追随拿破仑的脚步,写下这首叙事诗歌的原因。舒曼在政治立场上与海涅相同,也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拥护者和追随者,代表着当时先进革命者的拿破仑自然也就成为了舒曼创作的对象。《两个掷弹兵》体现了人民捍卫民主革命成果的坚定决心。
回到叙事诗的故事中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海涅刻画了两个不同的法国士兵形象。一个对皇帝和祖国有着近乎狂热的忠诚,对战斗和荣誉无比的渴望,可以抛下一切为国家血染沙场,甚至死后也想要在坟墓中枕戈待旦,随时响应祖国的号召。这体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极具浪漫色彩的革命者情怀。另一位士兵毫无疑问也忠于自己的祖国,愿意为之付出生命,但想到自己家中的妻小,不由得被眷恋和不舍占据了内心。这绝不是软弱,士兵的忠诚毫无疑问,但每个人都是家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战场上的士兵也许在家中是可以依靠的父亲,又或者是亲人盼归的儿子。海涅写了这样一位士兵作为对比,刻画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真实的人,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关怀。我们在为革命者奋不顾身的壮志豪情纵情高歌的同时,也被这样朴素的情感深深地打动。
本文以声乐叙事曲《两个掷弹兵》为研究对象,就其艺术特征和演唱技巧进行了探究,在歌曲的人文内涵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歌曲讲述了两个战败法国士兵的回国遭遇,词曲间洋溢着革命者的浪漫主义色彩。在演唱时我们应注意叙事曲中不同角色的情感、音色、情绪控制,合理地运用气息,遵循德奥艺术歌曲对声音的要求,与钢琴艺术指导做好配合。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和人文内涵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歌曲的文化底蕴,有助于今后的学习和演唱。
《两个掷弹兵》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声乐作品,更是那个时代的人们追求民主进步思想的象征。舒曼作为浪漫主义乐派的代表作曲家,为我们呈现了其崇高的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情怀。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人文内涵,伟大的作品和崇高的精神时刻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