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廷昌,何元波,李 强
(1.贵州省遵义市农业农村局畜牧渔业站,贵州遵义563000;2.贵州省桐梓县九坝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贵州遵义563200;3.贵州省桐梓县人民政府,贵州遵义563200)
山堡社区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九坝镇西面,毗邻习水县,桐习公路贯通全境,距桐梓县城28 km;同时,黔渝铁路、210 国道、崇遵高速公路,黔渝高铁,路纵贯通,到重庆,贵阳均在2 h 以内,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社区平均海拔1 350 m,国土总面积15.4 km2,林地0.14 万hm2,耕地面积139 hm2。社区辖4 个村民组,835 户3 461 人,中共党员90 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1 户93 人,农民人均纯收入2.8万元。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1],同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对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工作进行安排部署[2],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3]。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为更好地推进山堡社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参考,通过走访群众、党员干部、知名人士,召开群众会、座谈会等方式,对山堡社区乡村振兴工作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1.1.1 乡村旅游发展迅速 山堡社区自然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镶嵌丰富,集红色、绿色、古色旅游资源于一身,融山、水、洞、石、林、峡谷、高山草甸为一体,境内有娄山关战斗指挥所、钟山峡景区、二台子自然景观,相对成片集中分布,生态旅游资源景观具有区域开发利用的独特性。同时,区内森林覆盖率达70%,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主要水域环境质量达Ⅲ类以上标准,集中饮用水源优于国家Ⅱ类水质标准;夏季气温21℃,环境凉爽舒适,适宜避暑休闲。社区从2006年开始探索乡村旅游发展,凭借独特的气候和原生态风景走出了一条以乡村旅游核心产业的“生态致富”模式。目前已注册营业485家乡村旅馆,接待床位3.08万张,年接待游客210 余万人次,旅游收入1.1 亿余元[4]。社区内有兴茂、广银与交旅等旅游企业入驻,已投入项目资金18.88 亿元。乡村旅游已成为社区的主打产业,直接或间接从业人数占社区总人口的100%,带动保洁、运输、装修、劳务、餐饮、零售等服务业发展,全社区居民就地务工400余人。
1.1.2 林下经济前景广阔 社区方竹林资源十分丰富,竹林面积0.07 万hm2,其中原生方竹林524 hm2,退耕还竹71.77 hm2,新栽培方竹林137.59 hm2。现有投产方竹林533.33 余hm2,年产方竹笋1 600 t,产值1 280万元;林下竹荪种植基地13.33 hm2、大球盖菇6.67 hm2,年产食用菌114 t,产值184万元。方竹笋单产水平虽较低,但通过抚育改造方竹林提高方竹笋单产的空间较大,经济效益前景广阔。另外,整合资源修建产业路、旅游路、防火路,并开展竹产业培训,对接线上线下销售市场,为促进竹资源发挥更大收益提供了有力保障。
1.1.3 种养产业稳步发展 社区境内土质肥沃,物产丰富,有方竹笋、林下种植竹荪、大球盖菇、夏秋冷凉蔬菜,土蜂蜜、土猪、白山羊,周边还有黔北麻羊、黔北黑猪、贵州黄牛、赤水竹乡鸡、茶叶、大米、香菇、野木瓜、牛肉干、腊肉制品等地方优质特色农产品。2021年区内种植烤烟40 余hm2,常规农业53.33 余hm2,蔬菜33.33 余hm2,总产值840万元。社区养殖大户(专业户)23 户,散养户300 余户,存栏生猪1 452 头、牛53 头、羊132只、家禽2 060 羽,中蜂327 群;肉类总产量211.64 t,土蜂蜜2.61 t。
1.2.1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围绕路、电、水、讯等,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有自来水厂1 座,已实现家家户户通自来水及水泥路;增设220 kV 配电变压器15 台,乡村旅馆WiFi安装率达100%,建成村级卫生室2 所、药房8 间、中医养疗馆1 间。建成旅游综合服务功能室,内设旅游接待中心、旅游市场监管、旅游调委会、旅游合作社等;建有停车场8个(停车位3 700个)、广场5个、公厕5间。
1.2.2 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搭建服务平台,健全服务网络,引进联通公司“平安村寨”建设,构建社区网络安全大平台。配备“一站式”党群综合服务大厅,建立“马上就办”的服务制度,实现党员包群众、干部包网格。建立社区综合治理办公室,配齐办公用品,整合社区工作人员、警务人员、义务巡逻队等力量。配套落实活动阵地,完成党支部“六有”(有场所、有设施、有标准、有党旗、有书报、有制度)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切实提升党支部组织力,强化党支部“三大功能”。
1.2.3 乡风文明不断深化 积极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开展“党的声音进万家”,感党恩、淳民风、话发展。以记住“乡愁”为切入,抓传承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黄干溪风雨楼、令狐家老宅子、盖石石桥等传统建筑的管理和保护。持续抓好农民丰收节、农民方竹笋节、千人坝坝舞、客主一家亲文艺汇演,全民共庆佳节等活动。
由于换届选举后,新一届社区班子中部分班子成员对业务不熟悉,开拓创新能力需进一步提升。同时,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充分,对党纪党规的理解认识有待提高,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有待加强。
乡村旅游以家庭经营为主,尚停留在吃农家饭、赏田园风光等避暑和观光层面上,旅游产业链短、延伸不足。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不能有机结合,缺乏前期的农旅规划和整体设计,旅游配套设施也较欠缺,导致旅游业发展的无序和混乱。
乡村旅游季节性强,其持续发展需要拉动淡季旅游的项目,但山堡社区部分景区景点未实现较好的开发利用,特色旅游项目少,结构单一。加之部分乡村旅游餐饮住宿设施相对落后,环卫、信息等保障性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经营意识淡薄,服务质量较差,也影响了游客体验。另外,社区周边民宿、特色小镇、乡村休闲地产投资等发展迅速,农家乐、民俗村、农业园以及休闲农庄,乡村体验类乡村旅游形式多样,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导致旅游市场竞争加大,而受上述因素的制约,与周边地区相比山堡社区的乡村旅游竞争能力弱。
区内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缺乏横向合作,产业融合度较低,导致产业链窄,旅游产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地方特色种养业产品的同质化问题突出,在农事体验、传统饮食、农耕文化等方面的深度挖掘不足,旅游对种养业的带动能力有限。
进一步建强基层组织,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以社区党总支为核心,充分利用好乡村能人和各方面带头人作用,进一步健全基层治理体系,推动基层治理有序、有力、有效。一是抓组织、强机制、联动发力,建和谐社区。二是围绕乡村旅游核心产业,抓好环境卫生整治,实施“五净”(净居、净路、净土、净水、净气),开展调、清、训、打等社会综合治理。三是持续开展党的声音进万家行动及防毒、防诈、防骗、防邪活动,创建文明乡风。
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指标分布、基本农田分布、生态红线和区位条件情况分析建设潜力大小,布局调整和建设管控要求。做到“一图一表一说明”,完善编制实用性的“乡村旅游升级版”社区规划,保障社区规划建设落地,切实解决社区农业生产、生态和生活空间碎片化问题。通过政策引导、制度支持、产业驱动、严控实施等多方面合力保障,实现社区用地有效管控。
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开发特色精品,通过多样化特色提质打造,展现社区独特风貌,进一步优化乡村旅游品牌。一是加强农村建筑风貌改造和建设指引,规划启动庭院、沟边、路道、河旁等乡村特色绿化,让城市元素与乡村元素有机融合。二是加快钟山峡,二台子等自然景观的旅游开发,合理规划种植四季花卉等,让游客能春季踏春赏花、夏季避暑纳凉、秋季品鲜进补、冬季赏雪净心。三是开展室内和户外养生健康运动,开设中医馆康养服务,开展猎奇探秘、露营等,真正让游客实现养身养心目的。四是抓好山堡的红色传承、红色教育、讲好红军在山堡时与老百姓的故事。
加快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优化建设,根据居民丰富多样的生活需求逐步配置多元化的设施配套,提升村庄发展品质内涵和生态舒适的生活环境。加快污水厂建设,完善主管网及支管网的建设,彻底完善雨污分流;实施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开展河道治理,打造河道景观;进一步完善水、电、路、讯等配套建设,让游客获得更好的休闲旅游体验。
着力“候鸟飞山、红色山堡”品牌推介、市场开拓,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得天独厚的凉爽气候,围绕乡村旅游核心产业,抓好农旅融合发展。建立集农产品生产、加工、特色产品销售等为一体的产业集群,打造地方特色农耕文化名片。一是以入选2021年“贵州省乡村旅游重点村”为契机,加强对乡村旅游业主的培训,乡村旅馆内外环境的改造,提升服务水平。二是结合桐梓方竹笋现有品牌优势,着力方竹林抚育改造,抓好方竹林抚育间伐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尽快落地投入生产,延长方竹产业链条,壮大集体经济。发展林下竹荪、大球盖菇,高山时令蔬菜等高山特色效益农业。三是规范养殖业健康发展,淘汰落后生产方式,建设标准化养殖模式,帮助农民改善硬件设施;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养殖水平,规范农民的养殖行为,有效改善杂乱的养殖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