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福堂,谭 浪
(1.铜仁市农业农村局,贵州铜仁554300;2.铜仁市碧江区农业农村局,贵州铜仁554300)
2017年开始铜仁市将食用菌产业作为6大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之一强势推进,到2021年铜仁食用菌累计种植规模达9.8亿棒、产量46.2 万t、产值45.8 亿元,位列贵州省前列,以五大龙头企业为引领,五大单品为重点,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食用菌产业全产业链架构基本建成。2021年开始铜仁市作为贵州省优势特色食用菌产业集群重要建设地点之一调整产业布局和产业机构,逐步形成“一圈两带”产业布局(即:以印江县、江口县和松桃县为主打造环梵净山食用菌产业圈,以石阡县、沿河县、德江县、思南县为主打造梵净山西部食用菌产业带;以玉屏县、万山区、碧江区为主打造梵净山东部食用菌产业带)。为加快铜仁食用菌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参考,对铜仁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存在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
根据行业统计,铜仁市食用菌产业2016年生产规模0.5 亿棒、总产量3.75 万t、总产值2.63 亿元;2017年生产规模2.12 亿棒,总产量15.92 万t,总产值11.1 亿元;2018年生产规模3.9 亿棒、总产量17.2 万t、总产值17亿元;2019年,生产规模4.52 亿棒,鲜菇20.5 万t,总产值21 亿元;2020年生产规模7.57 亿棒、总产量34.5 万t、总产值30 亿元;到2021年铜仁食用菌累计种植规模达9.8亿棒、产量达46.2 万t、产值45.8 亿元,较5年前增长了近20倍。
目前,铜仁市共有各类经营主体315 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 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9 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2 家。形成了以梵天菌业、贵福菌业、裕国菌业、同发菌业、荪灵公司等为龙头,以木耳、鹿茸菇、香菇、双孢菇、竹荪等为优势单品的“五大龙头、五大单品”发展模式[1]。
2021年,铜仁市向省基金专班、省基金公司推送了7 家食用菌企业项目,有3 家企业(玉屏贵福菌业、沿河森茂公司、印江梵天菌业)获得基金支持,目前已到位资金1.26亿元。
在贵州省食用菌专班的关心支持下,铜仁市食用菌产业获得国家产业集群项目支持,2021年,铜仁市有3 个区县(碧江、印江、玉屏)获得2 500 万元项目资金支持,是全省获得最多产业集群资金支持的市州。通过一步一步打牢产业基础,为食用菌产业在“十四五”期间培育成百亿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玉屏县贵福菌业鹿茸菇工厂化升级改造项目启动实施,一期日产6万棒鹿茸菇工厂化生产车间,已全部建成达产;二期日产30万棒鹿茸菇智能工厂化出菇车间、精深加工车间及附属设施已启动建设,建成达产后年产值可达5亿元以上,年利税超过8 000万元;印江县梵天菌业食用菌加工分拣项目已完成并投入生产运行;碧江区裕国菌业香菇多糖、多肽精深加工生产线已安装完成,已取得生产许可证,开始试生产运行;印江县同发菌业双孢菇精深加工厂房主体工程建设完成,正启动设备采购及安装;沿河县毛田高标准黑木耳基地项目建设完成投产;万山区敖寨乡中华山村13 hm2玉木耳生态智慧农场建成投产等。食用菌产业相关项目的建设实施,有力推动铜仁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壮大。
一是抓招商引资。立足优势资源禀赋,坚持“走出去、请进来”,重点引进一批引领性强、带动性大、成长性好、产业链完整的食用菌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来铜仁发展。认真筛选全国食用菌行业优强企业,把国内食用菌产业行业排名靠前的优强企业纳入招商引资库。目前,已考察江苏安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河南世纪香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江西荣通公司、福建如意情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食用菌优强企业,并进行多次交流沟通。其中,江苏安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河南世纪香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江西荣通公司董事长、如意情集团公司副总分别到铜仁考察,都表示对铜仁市食用菌产业发展有信心。
二是抓项目谋划。围绕食用菌全产链发展,从菌种研发、菌材保供、基地种植、生产加工、品牌销售、仓储物流、精深加工等环节,精心谋划和储备食用菌产业招商项目,2021年共谋划食用菌产业重点项目23 个,涉及资金34.2 亿元。按照壮大主导产业、培育市场主体,加快推进全产业链发展、全价值链延伸、全利益链共享,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要求,以产业集群项目申报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基金。
三是抓产业联合体培育。以“链主”企业为引领,依托龙头企业在菌种、技术、设备、市场、品牌上的优势地位,聚拢合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联合建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重点培育一批优强食用菌产业化联合体。
抓住市场端这个关键环节,积极构建食用菌流通营销体系。一是瞄准国内大市场,成功邀请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食用菌分会及华联、合力、永辉超市等全国知名连锁企业超市负责人来铜仁考察商务洽谈,召开铜仁市“梵净山珍·健康养生”农超对接会,搭建食用菌直销平台,推动食用菌等农产品进超市、进学校、进单位等“七进”,在上海、广州、南京等一线城市建立营销中心。
二是瞄准国际大市场,积极开拓国际贸易,梵天菌业公司在上海成立出口贸易公司,产品远销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国;万山荪灵竹荪公司产品远销俄罗斯、欧洲等国。
三是瞄准线上大市场,依托京东、天猫等大型平台开设了“自然朵”旗舰店,借助抖音、快手、视频号等平台开展直播销售,“梵净仙菇”“自然朵”“陶缘仙菇”品牌在2021年春节期间借助抖音直播卖货,线上销售额达到6 000多万元。
一是强化品牌意识,在合力唱响省级食用菌公共品牌“黔菌”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区域公用品牌“梵净山珍”和企业品牌的运行和管理,初步形成了“公共品牌+企业自主品牌”管理架构,品牌的叠加效应明显。通过该方式,培育了一批食用菌企业品牌,如“梵净仙姑”“自然朵”“蘑菇家”“梵净蘑菇”等企业品牌。
二是强化品质提升,按照品牌背后是品质、是标准的要求,积极推动地方标准体系建设,组织高校、专家和企业开展制定食用菌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编写了香菇、木耳、长裙竹荪、羊肚菌等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用标准引领品质。同时,鼓励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专利申报工作,万山荪灵公司、梵天菌业等公司新增4 项实用性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加大“两品一标”认证力度,全市获得有机食用菌产品企业3家6张证书。
三是强化宣传推介,推动在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等主流媒体上宣传报道铜仁食用菌100余篇(次),梵天菌业公司还启动了公司品牌体系战略计划,梵天新闻小视频点击量超1 000 万次。通过多渠道、立体式宣传推介,不断扩大黔菌品牌影响力、美誉度。
一是融合创新链。按照产业集群建设目标,重点引进和培育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创建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大力开发食用菌饮品、休闲食品等,将食用菌作为大健康产业、食品原料来布局,加快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碧江区引进国家级“双龙头”企业湖北裕国菇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9 亿元合力打造梵净仙菇都市农业产业园项目,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截至2021年底,裕国菌业一期深加工生产线已投产,组装调试全省第一条香菇浓缩汁、香菇多糖粉及调味香菇、香菇酱生产线,设备已基本安装完毕。
二是提升生态链。通过创新菌渣多级利用模式,循环利用菌渣,提高菌渣综合利用率,不断推动食用菌循环可持续发展,实现食用菌产业绿色发展、绿色生产、绿色消费。2020年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和贵州省农业农村厅明确全省10 家公司为“贵州省食用菌废菌棒综合利用基地”,其中铜仁市占有2家,分别是玉屏县贵福公司和印江县同发公司。目前,全市已收购废弃菌棒8 万余t用于有机肥的再利用,废弃菌棒的综合利用率已达95%以上。同时,积极探索“稻-耳”“稻-菌”和油菜地里套种羊肚菌等轮作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态效益。
三是共享价值链。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引导企业、合作社、菇农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协作,尤其是推动龙头企业与合作社、菇农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紧密相连的“产、加、销”产业联合体、发展共同体、利益共享体,确保菇农稳定获得利益,共同分享食用菌产业发展红利。同时,以食用菌产业项目建设为抓手,因地制宜在全市创新推广碧江区“11122”利益联结模式、万山区敖寨乡中华山村“622”利益联结模式、江口县“631”利益联结模式等。其中,万山区敖寨乡中华山村“622”利益联结模式入选全国党员教育教材和国家博物馆“伟大的变革大型展览”。目前全市食用菌产业带动就业人数达3万多人,其中大部分能够在食用菌产业链发展中稳定就业,能够持续得到稳定劳动收益。
一是抓菌种保障。充分发挥“李玉院士工作站”在菌种研发的领军作用,围绕梵净山区域野生食用菌驯化,黑木耳、香菇等大宗食用菌菌种选育与扩繁,绣球菌、银耳等珍稀食用菌菌种选育,成功筛选出黑木耳、香菇、羊肚菌等8个适合在贵州种植品种。同时,积极与省食用菌专家朱国胜团队合作在印江、碧江、德江、石阡等地建立木耳、香菇、羊肚菌等菌种研发中心,西南科技大学贺新生教授团队与荪灵竹荪公司签订竹荪菌种研发合作协议等。通过支持具有菌种研发能力的食用菌龙头企业(梵天菌业、裕国菇业、贵福菌业)建设生产示范基地,培育推广优质菌种,加快推进母种扩繁基地和原种、栽培种生产基地建设,自育母种、栽培种,不断提高优质菌种自给率,目前全市优质菌种自给率达60%以上。
二是抓菌材保障。开展菌材大普查,目前有近46 000 hm2菌材林,2021年依托新一轮退耕还林、国家储备林建设、中央财政森林抚育、低产低效林改造、退化林修复等项目,计划新增11 300 hm2菌材林,进一步夯实菌材保供基础。同时,继续推进菌棒配方优化等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示范,把现有资源丰富的茶枝、花椒枝等农作物秸秆等作为菌材原料开展资源循环利用。
三是抓食用菌人才保障。着力优化市、县、乡、村、合作社五级队伍协同抓食用菌产业体系,采取“外引+内培+合作”的方式,大力实施食用菌“十百千万”人才工程,推行铜仁“优才卡”制度。邀请吉林大学、华南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等国内食用菌知名专家来铜仁指导以及铜仁职业学院专家和教授实地赴区县开展专家指导技术服务150 余次。2021年全市累计组织食用菌培训11 000 余人次,培养了一批食用菌实操人才。
四是抓菌资保障。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和社会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据统计2021年共投入资金14.7亿元,其中,争取各级财政投入资金0.99 亿元(中央资金0.55亿元、省级资金0.02亿元、涉农整合资金0.4 亿元、东西部协作扶贫资金0.02 亿元),各类经营主体投入约9.8 亿元,银行融资贷款3.5亿元。同时,积极申报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基金和世界银行贷款资金。
依托铜仁市丰富林业资源(森林覆盖率66.2%、全省排名第二位),利用国储林等项目支撑,和林下种植食用菌天然无污染、高品质、高价值的特征,积极因地制宜发展一批林下食用菌种植基地,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建设一批茶-菌套种、菜-菌套种、果-菌套种、稻-菌轮作、麻-菌轮作等示范项目,取得了显著效果。如沿河县空中李套种羊肚菌,经测产,产量达313 kg/667m2,实现产值3.13 万元/667m2。玉屏县利用鹿茸菇废旧菌棒在油茶下套种进行二次出菇,目前已每棒出菇达150 g,预计产量达500 kg/667m2,产值达8 000 元/667m2。2021年,全市完成林下食用菌面积1 300 hm2,主要栽培冬荪、长裙竹荪、红托竹荪、灵芝、黄平菇、黑平菇、灰树花、松乳菇、榆黄蘑、秀珍菇、鹿茸菇、羊肚菌等。主要集中在印江县1 066 hm2、德江县80 hm2、石阡县67 hm2、玉屏县53 hm2、思南县33 hm2、松桃县33 hm2。
全市食用菌产业仍以初加工为主,约占总销售量的70%,食用菌全产业链的发展亟待解决,碧江裕国、印江梵天、同发、玉屏贵福食用菌产业集群项目,尤其是食用菌加工生产线都需要加快建设。
全市县乡两级专门从事食用菌产业技术管理人员不足,高层次专业人才缺乏,关键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专业人才培养滞后,产业科技人才、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菇农匮乏,研发能力薄弱,严重影响了铜仁市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
由于目前主要以现代农业产业基金和一些大的项目方式支持产业发展,而市、县级均未设有食用菌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产业基金和大项目侧重于支持一些龙头企业,对于广大的中、小食用菌经营主体的发展存在资金困难等难题。
铜仁香菇、黑木耳2个主导品种,玉木耳、长裙竹荪、羊肚菌等几个特色品种,除长裙竹荪制定了铜仁市地方标准,香菇、黑木耳制定了企业标准外,其他品种均没有现行的地方或企业标准可以遵循,标准的严重缺乏,制约了铜仁市食用菌标准化、规模化的进程[2]。
以问题为导向,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上,对于已经有一定基础和实力的企业,如梵天菌业、贵福菌业、裕国菌业、同发菌业等,通过基金申报、资本注入、联合参股、重组兼并等方式,进一步做强做大,打造一批食用菌产业龙头企业。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将已有的食用菌优质企业培育成上市企业。
立足优势资源禀赋,重点引进一批引领性强、带动性大、成长性好、产业链完整的食用菌优强企业来铜仁投资兴业。筛选全国食用菌行业优强企业,把国内食用菌产业上下游行业排名靠前的优强企业纳入招商引资库。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加大招商引资。
围绕食用菌全产业链发展,按照强链、补链、延链要求,精心谋划和储备一批食用菌产业项目,争取产业基金项目支持,推动全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根据《铜仁市食用菌全产业链人才培养实施意见(2021—2025年)》,大力实施食用菌“十百千万”人才工程(引进和培育食用菌科研领头人10 人、高层次人才100 人、实操型人才1 000 人和职业菇农10 000 人以上),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3]。
以印江县为核心,以梵天菌业、同发菌业为龙头,打造黑木耳和双孢菇加工基地,以碧江、玉屏县为核心,以裕国菌业、贵福菌业为龙头,打造香菇和鹿茸菇加工基地,辐射带动周边。
坚持以产品质量为标准,加大“两品一标”认证力度,着力提升产品品质,提高市场占有率和附加值。在合力唱响贵州省食用菌公共品牌“黔菌”的基础上,重点打造铜仁市“梵净山珍”区域公共品牌,支持龙头企业打造企业品牌,形成“公共品牌+企业自主品牌”管理架构。
铜仁市林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66.2%、全省排名第二位),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基本要求,因地制宜发展林菌产业,主要以红托竹荪、羊肚菌、鹿茸菇等珍稀品种为主,力争到2025年,全市发展林下食用菌基地6 700 hm2,实现综合产值12亿元[4]。
充分利用林地、菜地、果园,创新发展模式,建设一批稻+菌、油菜+菌、空心李+菌、油茶林下套种食用菌、幼年茶园套种食用菌等试验示范基地。
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引导企业、合作社、菇农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协作,推动龙头企业与合作社、菇农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紧密相连的“产、加、销”产业发展共同体,确保菇农稳定获得利益,共同分享食用菌产业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