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关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路径探析

2022-11-21 18:07
唐都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干部队伍列宁监督

高 雪

(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阳 110036;沈阳理工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沈阳 110159)

干部队伍建设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重要课题。列宁作为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缔造者,在面对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暴露出的干部数量匮乏、能力不足、官僚主义滋生蔓延等问题时,创造性地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公仆理论与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正确选用干部、加强干部教育、完善干部监督机制等方面探索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干部队伍建设路径。正是在列宁关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指导下,俄国锻造出了一支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这为推动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人才支撑。

一、正确选用干部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前提

干部的选拔与任用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领导苏俄人民及时将工作中心转向恢复经济,在这一过程中,列宁深刻认识到选用能够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干部在国家管理和社会改造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列宁多次强调:“当前的首要任务”在于“选拔人才”[1]405。为了正确选拔及合理任用干部,列宁进行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探索。

(一)选拔“不仅绝对忠诚而且确实是有学识有才干的人”

选拔干部首要先解决选拔的标准问题。在列宁看来,干部的选拔必须以是否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为衡量标准,要选拔出“不仅绝对忠诚而且确实是有学识有才干的人”[2]107。

第一,选拔“忠诚、坚定”“中群众意”的干部。列宁认为,政治标准是选拔干部的首要标准。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既是干部正确开展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他们抵御资产阶级思想腐蚀的自我屏障。因此,在干部选拔过程中,列宁强调要根据选拔对象是否“忠诚、坚定”,是否“能够作为整个阶级的代表克尽自己的职责”[3]437来区分。同时,还要考察选拔对象是否能够关心人民利益,是否能够为人民服务,如果选拔出的干部“不中群众的意,群众有时就会对他们不太客气”[2]96,如在《怎样组织竞赛?》一文中,列宁指出,看谁能为穷人修建好的住房,谁能供应穷人家每个小孩一瓶牛奶,就把谁提拔成为干部。

第二,选拔通晓“本行业务”具有“行政管理才能、组织才能”的干部。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俄共(布)及时将工作中心由领导革命转为领导建设,迫切需要大量具有扎实业务能力和良好管理能力的干部。而长期革命斗争培养出的大批具有优秀政治素养和军事素养的人才,在面对“国家事务、商务事务”的时候往往不知所措。针对此,列宁明确指出,如果不能选拔出具有良好专业素养的干部,“我们就无论如何也解决不了作为目前全部政策基础的经济任务”[2]107。因此,列宁强调,选拔干部的基准在于政治素养与业务能力、管理能力兼备。就后者而言,一方面,要看选拔对象是否通晓“本行业务”,是否具有完成某一具体工作的理论修养、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要看选拔对象是否具有“行政管理才能、组织才能”[4],是否能够科学安排、指挥某一具体工作的全过程。为了能够选拔出能力突出的管理干部,列宁主张通过“国家机关问题的基本理论、管理科学、办文制度等等基础知识的考试”[2]386进行筛选。在列宁的指导下,大批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人才被选进干部队伍,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从人民的各个阶层、从各个阶级中”选拔干部

列宁对干部选拔渠道也进行了深入探索,主张“从人民的各个阶层中、从各个阶级中选拔有才能的组织者”[5]108。

第一,从工农群众中选拔干部。列宁领导俄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革命胜利,这意味着工农群众不仅成为国家的主人,还要承担起建设国家的重任。正是基于对工农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地位与作用的深刻认识,列宁强调要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干部队伍,且要打破“两个偏见”:一是打破工农群众中没有人才的偏见。长期以来,在俄共(布)内部充斥着这样一种观念,认为只有富人或者接受过富有阶级教育的人才能管理国家,普通工农群众并不具备管理国家的能力。列宁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深刻批判,强调“无论如何要打破这样一种荒谬的、怪诞的、卑劣的陈腐偏见”[6]209,工人和农民中有很多具有组织才能的人,他们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力量,“没有这些人的领导作用,是绝对不行的”[6]212。二是打破非党群众不能当干部的偏见。在俄共(布)内部,不少党员认为非党群众政治素养不高,无法胜任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国家必须依靠“忠诚的”党员管理。对此,列宁指出:“我们的错误在于幻想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一切”[7]93,而不是从蕴藏着大量具有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非党同志中选拔干部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强调要“更加用心更加尽力地吸收一切比较优秀的非党工人和农民”[1]372参加国家管理工作,这实际上是基于无产阶级政党依靠力量的考虑。

第二,从青年群体中选拔干部。列宁在领导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中,深刻认识到青年在这一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多次强调要注重从青年群体中选拔干部。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一文中就深刻阐述过这一观点,认为成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代人至多只能消灭资本主义,建立并巩固无产阶级性质的社会结构,而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就必须依靠成长于已经消除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社会中的青年人去担负。基于此,列宁强调,党的任务就是要帮助青年党员快速而有效地成长,将他们“培养成建设共产主义的干部”[7]161。当时,不少党内干部认为青年人的经验不足、能力较差,对选拔青年加入干部队伍的做法产生质疑。列宁认为,对青年应该持有“宽容”的态度,不能因为他们“经验较少,知识较浅,素质较差”[8]“难免会犯错误”[9]就不敢委以重任,而是要热情地帮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他们,大胆地提拔他们,使他们“最有觉悟”,从而“能够胜任最重要的职务”[7]161。

第三,从资产阶级专家中选拔干部。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明确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时代的依次交替。每个时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10]。对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而言,要巩固无产阶级的执政地位,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就必须利用资产阶级留下的各种资源,其中一个重要资源就是资产阶级专家。列宁不仅明确要求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资产阶级专家,而且多次强调要选拔具有良好专业素养和管理经验的资产阶级专家加入干部队伍。党内外不少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此产生质疑,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意味着推翻包括资产阶级专家在内的一切资产阶级残余,寄希望于先培养出一批品质优秀、纯洁、受过良好教育的干部,依靠他们建设社会主义。列宁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驳斥了这一观点,认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应该推翻一切,而是要“善于充分利用现有的东西”[5]371,其中就包括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资产阶级专家,他们所掌握的先进的管理经验正是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根据列宁的指示,俄共(布)八大将迅速而全面地利用资产阶级专家纳入新修订的党纲中。1921年召开的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进一步要求更坚决地吸收资产阶级专家参加经济建设工作。正是在列宁的指导下,俄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吸收了不少资产阶级专家参加国家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建设初期俄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三)根据干部具备的“特殊的本领”安排其工作和职务

在明确了干部的选拔条件和选拔渠道后,列宁还主张根据干部具备的业务专长和特殊能力安排他们的工作和职务。早在1902年9月,列宁在《就我们的组织任务给一位同志的信》中就谈到过干部的任用问题,他将干部的任用工作比作管弦乐队的演奏,认为党中央必须确切知道“什么人在什么地方拉什么提琴”[11],即干部的任用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候选人所具有的特殊能力以及这种能力与职务适配程度的基础上。实际上,经常出现有些学有所长的干部被安排担任了不恰当的职务,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干部个人作用的发挥,而且造成了党和国家干部资源的极大浪费。面对这一问题,列宁深刻指出:“任何管理工作都需要有特殊的本领”[7]247。究竟如何将干部安排在适当的岗位,列宁认为“应仔细研究如何摸清党员负责干部情况的问题”[1]169,对干部适应何种性质的工作进行细致地考察,才能将具“特殊的本领”的干部安排到与其能力相适宜的工作岗位上。

二、重视干部教育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关键

干部教育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列宁始终高度重视干部教育问题。十月革命前,列宁就主张通过“专门训练和长期教育”使职业革命家成为“有充分修养的、开展的、有经验的领导者”[12]115-116。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围绕中心任务的转变,强调要通过教育使干部“获得必要的知识、必要的经验、必要的(除了知识和经验之外)政治嗅觉”[13]48,既要加强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又要注重提升其“管理本领”。

(一)加强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

列宁曾指出:“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才正确地反映了革命无产阶级的利益、观点和文化”[13]374,离开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有被压迫阶级的即历史上最革命的阶级世界上最伟大的解放运动”[14]。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引下,列宁和俄国无产阶级干部才能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趋势,领导俄国人民探索出无产阶级谋求自身解放和发展的正确道路。因此,列宁将加强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15]视作干部教育的首要任务,主张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干部的理论素养。

第一,通过创办党校,以加强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列宁看来,党校在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十月革命刚刚胜利,列宁就提议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科学院,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问题,进行社会科学、哲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探索。1919年3月,根据列宁的建议,俄共(布)八大将创办各类党校的问题纳入党的议事日程,明确要开办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校,并且要求统一制定地方党校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同时规定了党校的教育内容。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对扩大党校规模做出了进一步明确指示。1922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十一大上更加突出了党校对提高干部理论修养的重要作用,大会明确提出要从大力增加党校数量和改善党校教育资源等方面入手,强化党校的理论教育功能。在列宁的推动下,党校逐渐成为对干部集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基地,为提高干部的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通过出版经典著作和党的理论刊物,加强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列宁一生都在刻苦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从18岁开始一直到他临终前的最后几天,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都是他最珍视的书籍,原因就在于他从中汲取到推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力量。正因为此,列宁要求俄国干部要加强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的学习。在列宁的倡议下,俄共(布)高度重视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的出版工作,以《共产党宣言》为例,从1917—1923年就经过了多次再版,满足了干部理论学习的迫切要求。除了注重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出版,列宁还将创办党的理论刊物视作干部理论教育的重要途经。早在十月革命前,列宁高度重视理论刊物在加强干部教育和组织革命运动中的重要作用,并郑重指出:“没有革命报纸,我们决不可能广泛地组织整个工人运动”[16]。在列宁的领导下,从早期的《火星报》《消息报》《真理报》到十月革命后陆续出版的《未来的世界》《共产主义之路》《共产主义旗帜》《书籍与革命》等理论刊物,都发挥了提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的重要作用。

(二)提升干部的“管理本领”

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无产阶级性质的政党第一次完成了夺取政权的任务,紧接着就要肩负起管理国家的使命。而管理国家需要“掌握管理技术、具有管理国家和管理经济经验的人才”[7]290,创办学校,学习他者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就成为当务之急,通过教育提升干部的“管理本领”[2]98,使其转变为能够管理国家的人才。

第一,创建专门学校提升干部管理能力。为了使干部迅速掌握管理国家的本领,列宁主张“开办学校,在全国范围内培养工作干部”[7]307,专门学校是快速提高干部管理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主要阵地,通过专门学校的集中培训,可以有效提升干部的专业素养。根据列宁的建议,苏俄成立了如乌拉尔大学、莫斯科矿业学院等专门院校,这些院校培养了大批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同时,还“举办了各种培训班,以提高在职干部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开办工农速成班,培养工农干部”[17]。通过创建门类多样的专业院校和专门培训班,俄国干部的管理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这在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向资产阶级专家学习知识与技术。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专业知识的匮乏和管理能力的不足成为俄国干部队伍的突出问题。因此,列宁曾痛心地谈到,任何一个经过资本主义大企业训练的店员都会办的事,“而百分之九十九的共产党员却不会办”[2]107。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俄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甚至危及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因此,列宁号召广大干部“向托拉斯的领导者学习”[3]128。但是,列宁提出的这一观点并未得到积极响应,党内一些“左派共产主义者”拒绝向资产阶级专家学习,认为这种做法会恢复资本家在生产中的领导地位;还有一些党员干部妄自尊大,不肯放下架子向资产阶级专家学习。列宁对这些行为提出了严肃批评,他尖锐地指出,妄想单纯依靠无产阶级干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来建设共产主义是非常幼稚的,党的干部普遍缺乏的管理国家的本领和技能,“资产阶级很懂这一点”[7]253。因此,列宁不仅吸收了大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资产阶级专家加入干部队伍,还强调要向他们“学习组织托拉斯式的即像托拉斯一样的大生产本领”[3]290。列宁警告说,如果不能放下偏见和架子向资产阶级专家学习,“革命也就会在它已经达到的阶段上停滞不前”[3]239。

第三,向国外学习管理知识和科学本领。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面对的俄国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为了尽快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苏俄与德国签订了空前屈辱的《布列斯特和约》,即使这样,列宁仍呼吁“要向德国人学习”[3]77。在列宁看来,德国人虽然体现了残暴的帝国主义,但是他们“同时又体现了纪律、组织、在现代机器工业基础上的紧密协作以及极严格的计算与监督的原则”[3]77,这些正是建设社会主义所必需的。所以,列宁多次强调要向德国人学习,学习他们严格的纪律性、系统性、条理性以及卓越的经济管理才能;同时还主张要学习美国的“泰罗制”,这是由美国制造管理者弗雷德里克·泰罗提出的关于如何提高劳动生产力的科学管理体系。列宁认为,干部应当首先“学会这种制度”,在此基础上“对这种制度加以改造”[3]130,以使其更加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列宁的号召下,干部们积极学习外国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科学技术,为俄国经济建设注入了新鲜活力。

三、完善干部监督机制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保障

建立并完善干部监督机制是确保干部正确行使权力的关键。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时就明确指出:公社委员在履行职能时,“总是处于切实的监督之下”[18]。列宁高度认同马克思的这一观点,针对革命胜利后党和国家内部出现的权力过于集中、官僚主义滋生蔓延等严重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强化干部监督的具体举措,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干部监督机制。

(一)对干部要“严格执行党的监督”

党的监督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监督体系的核心,是防止干部腐化变质、滥用权力的关键。列宁高度重视党的监督在干部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对干部“严格执行党的监督”[13]323,主张建立专门党内监督机构是实现党的监督的基础。在俄共(布)九大上,列宁认为有必要成立一个与中央委员会平行的监察委员会。次年,在俄共(布)十大上,全党研究并通过了《关于监察委员会的决议》,决议明确规定了监察委员会要与官僚主义及升官发财的思想、滥用职权的行为、破坏党的统一和威信的现象作斗争。俄共(布)十一大和十二大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党的监督机制,赋予了中央监察委员会对行政机关、经济机关以及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的监督检查权力。在列宁的指导下,俄共(布)逐渐强化了对干部的党内监督,有效遏制了存在于干部队伍中的奢靡腐败现象和官僚主义作风。

(二)干部要接受“自下而上”的群众监督

列宁认为“自下而上的监督”[3]186是强化干部监督的又一重要举措,使群众“有权了解和检查他们活动的每一个细节”[3]144。一方面,列宁主张依托群众监督机构进行干部监督。十月革命胜利之初,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就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工人监督条例》,明确提出要成立工人监督委员会。次年5月,根据列宁的建议,成立了国家监察人民委员部,其职责是对干部滥用职权、渎职违法等行为进行监督。1920年初,列宁在原有国家监察人民委员部的基础上,推动成立了有大批工农群众参与的工农检察院,并通过了《工农检查院条例》,明确规定了工农检察院的职责包括评价和审查干部的工作、调查和研究干部犯罪和不善经营的原因、惩办对群众有老爷派头和轻视态度的干部。然而,工农检察院成立后并未发挥监督干部的应有职能,反而成为一些中央委员的“附属品”。列宁对此深恶痛绝,要求改组工农检察院,主张把工农检察院与中央监察委员会合并,这些措施扩大了工农检察院的权限,为更好地实现群众监督提供了组织保障。另一方面,列宁注重发挥群众信访的监督作用。列宁认为,信访工作是倾听群众心声,亲密接触群众的好机会,通过信访工作能够充分了解群众对干部的评价,准确把握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因此,列宁在草拟《关于苏维埃机关管理工作的规定草案》的过程中,明确规定了各机关接待群众来访的具体流程及具体要求,这将群众信访工作逐渐推向制度化与规范化。

(三)干部要“时时受到本国舆论的监督”

除了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列宁还非常重视舆论监督在整个干部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第二天,列宁就向全俄郑重宣告:“我们希望政府时刻受到本国舆论的监督。”[6]14在列宁看来,报刊是舆论监督的重要方式。列宁认为,报刊的任务不仅要坚持和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还要担负起揭露干部错误言行的职责和使命。列宁非常重视报刊的舆论监督作用,主张通过报刊将干部的错误行为公布出来,并对这些干部提出公开批评;并进一步指出,披露干部的错误言行不是最终目的,关键是要求干部对曝光的不良行为及时回应并加以改正。根据列宁的建议,俄共(布)八大通过的党纲中明确规定,无论是干部还是机关单位,一旦其行为被报刊刊载,就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在同一报纸上做出基于客观事实的反驳或者检讨自己已经改正的缺点和错误。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不仅为正在觉醒的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还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解答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难题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案。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问题。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了“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19]的重要观点,并且确定了当时的干部路线与干部政策。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着重从强化干部培养方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出要使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干部队伍更加“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20],并且明确要通过制定完善的干部制度来保障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江泽民、胡锦涛结合新形势新任务,从不同角度制定了符合时代发展的干部路线与方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赋予了干部队伍建设以新的时代内涵,着重从严格干部选用标准、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完善干部监督体系等方面创新了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为打造引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干部队伍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猜你喜欢
干部队伍列宁监督
提高审议质量 强化人大监督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做到监督常在 形成监督常态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多措并举 建设高质量干部队伍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监督不因面熟而“弱视”——不主动作为的监督,就是形同虚设的“稻草人”
吴堡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政治标准
拉美有多少“列宁”?
纪念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