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资源与年节文化产业发展关系探析

2022-11-21 17:05
唐都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年画民俗民间

涂 俊

(西安文理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西安 710065 )

一、年节是民间美术实现价值的时空载体

民间美术是热爱生活的劳动人民自给自足的、约定俗成的工艺美术活动。遍布生活各个领域,文化功能齐备。既是生产行为,又是艺术创作[1],民间艺人以其独特的视觉和传统审美意向,表达了对生活的诠释。年节是一个时间节点,其所有活动都与喜悦、收获、祈福、娱乐等内容相关,表现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方面表现为各类的衣食住行诸多方面的相关物品,精神方面则是这些物品传达出来的仪式感和价值观。所产生的年节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社群活动的独特形态及节日诸特质的复合体,它包括实物、信仰、心理、习俗、道德伦理、艺术等[2]。 年节活动以时间顺序展开,其文化空间表达有贴年画、贴窗花、蒸花馍、逛灯会、游社火等文化活动,与民间美术结合非常紧密。

(一)年节时序的艺术表达

传统的春节从进入腊月开始,一直持续到农历二月二才正式结束,其间分布着重要的时间节点,有腊八、小年、除夕、十五、二月二等节日,围绕这些时间节点穿插各种民俗活动。民谚有云“过了腊八就是年”。而在陕西关中地区,年的开始时间应从腊月初五来论。这一天人们要将五种豆子煮粥,祈愿来年五谷丰收,同时过年要舍得花钱,过一个红红火火的年。民间有腊月二十三送灶王上天仪式、正月初一五更接回的习俗。古代人们认为小年标志着旧岁新年的更易,是“交年”,祭灶时要做灶糖,接回时要贴新灶神画。 进入腊月,各地集市就开始售卖年画、剪纸、花馍、灯笼等为春节做准备;春节后又开始新的年节点,即元宵节。明代朱元璋规定正月初八上灯、正月十七落灯,历时十天。这期间还有各类庙会、社火等娱乐活动,有小孩喜爱的糖人、糖画、造型各异的花灯,还有社火芯子、皮影、木偶等综合艺术形式供人们观赏娱乐。城镇地区正月十五过后,各行各业开工开市;而在北方农村正月里还处于农闲时间,人们要等到过完二月二龙抬头之日拜过龙王,才从心理上认可年已过完,即开始农耕生产。

(二)年节活动的空间展现

年节中展现的民间美术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方面,有虎头枕、虎头帽、新衣新鞋,有花馍、麻叶、年糕等食品,有春联、年画、剪纸、炕围画、花灯、窗花、挂笺等居住空间的装饰;商铺上千种琳琅满目的货品、灯彩、烟花、吉祥饰物等装饰的街巷空间,合并每个家宅院落内外的空间装饰环境组成区域文化空间,各种年节装饰衬托下,灯会、灯谜竞猜以及游走的社火队伍形成多维视角的年节文化空间。静态装饰空间和动态民间游艺活动空间交织形成原生态的文化生态环境。

二、民间美术是年节文化的宣传媒介

(一)年画是家宅文化的宣表

木版年画涉及历史、宗教、神话、传说、戏曲等内容,年画是一种供家庭过年张贴用的装饰艺术品,年画内容以表现欢乐、幸福、吉祥为主旨,形式有年历画、房画、灶画、门神画等等。年画的作用既可以渲染节日气氛,也寄托了人们对来年庄稼丰收、生活吉祥的企盼。第一,时间和位置的特定性。年画张贴的时间约定俗成,成为一种共同遵守的生活规定与文化规范。年画在张贴时间、时长、位置和内容方面都有相关的规定。从时间上来说,腊月二十三前后至三十晚上陆续张贴,到了来年腊月二十四扫尘之时揭去;年画张贴地点根据题材和内容分布在院落、房屋、大门各处,大门要贴门神,院落根据不同位置贴的三官神、井神、厕神等年画,还有贴于中堂的年历画、寿星画、卧室的娃娃美人画和炕围画、桌围画等多种形式。相同的位置被不尽相同却颜色光鲜的新年画替代,为环境空间渲染上年的味道。第二,题材和图案的象征性。年画内容以表现欢乐、幸福、吉祥为主旨,其题材包含吉祥图案、戏文故事和农耕民俗、神像与传说等内容,形成以门神、八仙、福、禄、寿、喜、财等题材内容布置在居住空间,形成虚拟的求子、求福、求吉祥的福佑空间,为求得家族人员平安幸福为主旨。第三,寓意和期盼的美感性。年画所传达的内容是一种喜气洋洋、一种新的希望和寄托,以图案寓意象征、谐音等创作手法,传达一种心理暗示。如五福捧寿的图案以象征手法表达人们对吉祥生活的向往,图案以五只蝙蝠环绕寿桃,又取蝙蝠的蝠与幸福的福谐音;另有“莲(连)年有鱼(余)”“戟(吉)磬(庆)有鱼(余)”等。也有在老人居住的门前贴上博古、寿桃内容的门画。这些图案传播孝道文化及对健康生活的追求。美人与儿童图案入画反映了人们对美满家庭的期盼。传统中国人的幸福观是多子多福、后代健康,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勾勒有《百子图》《婴戏图》《福善吉庆》等,表达了人们对家庭责任的思考和幸福环境营造的意愿。

(二)灯彩是年节精神的诠释

元宵节张灯习俗源于公元前195年,因吕后专权,其死后太尉周勃与陈平定诸吕,开启了“文景之治”,平乱这一天是正月十五,汉文帝令这一天民间张灯结彩以示庆祝。正月十五元宵节成为千百年来百姓狂欢的盛大节日,演绎了不少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戏文故事等各种民间美术形式,成为中华文化的缩影,这些丰富的年文化承载着人们的友缘、情缘和亲缘。第一,人情社会的空间媒介。送花灯是传统生活中人情往来的重要媒介。花灯是年节重要的表现形式,从正月初四始,舅舅要给外甥送灯,有“外甥打灯笼――照(舅)旧”这句歇后语。姑娘出嫁第一年春节送的灯笼寓意添丁,之后每一年舅舅要给出生的外甥送灯笼,有的地区要送到12岁。小孩子们在过年期间相互提着灯笼碰撞,口中念到“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西安地区民谣)。灯笼作为传统社会中家庭交往、亲戚交往的重要纽带,是出嫁女子与娘家交际往来的文化符号。第二,地区交往的空间仪式。闹花灯是一个地区人与空间互动的狂欢形式。正月十五元宵灯节之际,街头巷尾高挂着各种造型的灯笼、伴随闹社火的游艺活动,观灯、看表演、参与的、互动的人群来自不同社区,拓展了传统乡邻、社区封闭的交往空间。民间灯彩成为一个或多个社群在漫长的时间里积累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物质、信仰、习俗、伦理观念和特殊艺术语言等诸多形式相融合,成为人们沿袭文化、宣泄情感、凝聚亲情、积极向上的精神表征。

三、民间美术是年节文化产业的源流

长期以来,民间美术独特的工艺制作和展示方式是年节活动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文化活动。然而,从农耕时代文化符号逐渐转型到当前的时尚文化,民间美术既有平稳过度以传达地方风物为代表,也是继承发展带动年节文化消费市场,共同成为旅游文化的最佳表达形式。

(一)原型复制与题材更新

年节文化元素的原型复制是对民间艺人代代相传的艺术原型的保护,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这些复制的民间艺术品是地方文化和旅游纪念的标志,也是年节文化效应的产业之源。题材更新体现了民俗观念的与时俱进。民间美术的题材与时代发展变化紧密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间艺术家创作了大量以歌颂时代精神为内容的年画、剪纸等作品,如陕西凤翔木版年画传承人邰立平改革开放后创作了大量新品种的年画,有《男女都一样》《娃娃少而康》《新状元进宝除奸》[4]220等木版年画,无不体现着当下的生活,起到了文化宣传和传播的作用。再如湖北武汉新冠疫情爆发之时,农历大年三十当天,网络朋友圈流行一幅年画招贴,画面上的新门神形象改为霍去病和辛弃疾,借用谐音、隐喻的方式传达了人们驱逐病魔的决心及中国必胜的自信。近年来,因缺少专业设计、观念滞后、传承断代,市场上缺少新作,这也是《西安晚报》报道的“纯手工”遭遇现代技术围剿的一个因素,“从鼎盛时期每年两千万张的销量,跌落到如今每年几千张”,凤翔木版年画期待“破局”[5]。说明当下的文化市场和环境需要民间艺术家及传承人必须面对现实生活创造出时代新作,实现“破局”。

(二)工匠精神与技术更新

民间美术离不开传统节日习俗,民间美术不是某一个人心血来潮的艺术创作,而是群体文化认同与个体文化传承。民间美术的自由与随性,实际上有着自己深刻的文化禁忌与审美约定。经过代代相传的技艺让一部分人有了傍身依靠和养家糊口的资本,精工细作的民间艺术获得良好的口碑,有的时候能够带动一方产业。在工业化时代的快节奏生活方式下,机器化批量生产的产品很难与有温度的手工艺术相媲美。民间美术以传统技艺为主导,是农耕时代的产物,要适应时代变化,除了艺人在观念上的继承和发展,还要对传统技术进行改良,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参与当代生活场景。从这一点上说,民间灯彩相对比木版年画走得更远,其设计的灯彩以当下生活内容入画,一方面结合传统的制作工艺,另一方面利用当代声光电的效果为人们提供视觉的享受。西安南郊三兆村的灯笼制作声名远播,每逢农闲时节,几乎家家户户都忙着制作灯笼。隋唐时期,三兆村的花灯就专供皇宫及曲江池的离宫别馆,灯彩类型以花灯和动物灯居多,花灯有莲花灯、花篮灯等,底小肚大,篮口面大,花团锦簇,色泽艳丽。动物灯有羊灯、龙灯、马灯、兔灯、青蛙灯等。近年来包揽了城墙灯会和大唐芙蓉园等的制作,运用了现代焊接、霓虹灯等多种材料以及高科技手段完成,这些灯彩赋予城市公共环境传统与现代共融的喜庆气氛,对城市文化建设和创意产业的推动是巨大的。在西安城墙灯展、大唐芙蓉园灯会、大唐不夜城的灯展装置中,无不体现了西安秦汉唐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现了时空的跨界,传播的是当代的科技文明和互联网文化,并诠释了城市的精神。

(三)时间与空间的重新组合

在年节里跨越的若干时间节点中,各项民俗活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根据相关的活动内容,把年节活动分为三个部分:(1)准备期的民俗活动。腊月五日喝五豆粥,办年货;腊月八日喝腊八粥,置办年货;腊月二十三祭灶王,贴灶神画像、灶糖;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腊月二十五磨豆腐、张贴春联;腊月二十六炖大肉;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腊月二十八蒸馒头;腊月二十九贴门神。(2)年节期的民俗活动。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七为过年时间,有正月初一亲朋好友拜年活动,初二姑娘回娘家,初三“老鼠娶亲”日,初四 “迎灶神、送火神”,初五敬财神,初六送穷神,初七的人节等民俗信仰。(3)延展期。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七,拜年、村落行社火;正月十五元宵节观灯;正月十六走百病;正月二十为天穿节,又是小天仓节(1)天穿节又叫补天节,关中俗称“正月二十补天补地”,家家吃煎饼,名曰补天。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正月二十五填仓节,意思是填满谷仓。是仓王爷的生日。这是汉族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填仓节”因“填”与“天”谐音亦称为“天仓节”,民间有老天仓与小天仓之分。农历正月二十为小天仓,正月二十五为老天仓;二月初一中和日太阳节,吃太阳糕(2)农历二月初一为“太阳诞辰”,俗称“太阳生日”。也称“中和节”。这是从唐代产生的。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太阳糕》载:“二月初一日,市人以米面团成小饼,五枚一层,上贯以寸余小鸡,谓之太阳糕。都人祭日者买而供之,三五具不等。”;二月二为龙抬头,民俗活动由剃头、炒豆豆,农耕开始,年结束。不同地域的社会结构根据各自历史文脉形成独特的时间节点,化解和利用设计件与消费市场,这是农耕时代留下的宝贵财富,是当下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重构的基础。

四、年节文化创意新路径

年节的时间跨度近两个月,年节又是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全民文化活动,有最为集中的文化消费行为和消费市场需求。然而,随着现代化节奏加快冲击到传统的生活方式,尽管国家法定了春节和元宵节放假的时间,但在大中城市,年节时间的缩短是大势所趋。大批外出务工人员的归乡与返工促使年节时间缩短,耗时的年货采购时间变为网络下单秒购;外出务工的人们逐渐在新城市安家立业,传统的社会空间回不去,新地方的文化还没有真正融入,传统民间美术因此也遇到一个瓶颈期。也正是因为面临这种失去和重建的过渡期,年节文化产业才凸显出新的路径。

(一)搭建年节文化空间生态体系与创意产业结构层级

根据西安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春节‘黄金周’期间,西安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0.9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06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6.20亿元”;到了2018年春节“黄金周”期间西安市接待游客达1 269.49万人次,同比增长66.6%,较之2011年增长4倍以上,年均增长27.4%;实现旅游收入103.15亿元,同比增长137.1%,比2011年增长8倍以上,年均增长37.1%。十年时间,游客量增加了9倍,旅游收入增长了14倍多,数据有力地证明了年节文化对旅游经济的重要促进作用,也让年节文化资源成创意产业的重要推手,因而需要科学系统的规划。建立年节文化空间生态体系对于文化产业发展会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从民俗生态体系划分有意识形态、文化表达、艺术形式三个层级。根据年节文化形成序列关系,结合年节的民俗事件积累形成生活和体验的现实环境,重复的民俗事件在不同历史时期循环、积淀,在共时性活动中形成量的积累构成全民性狂欢的节日习俗。

(二)进行民俗形态共识的文化模式复制

民俗形态可分为物质与非物质民俗形态,物质民俗是有形的民俗实物,可分为物质生产民俗文化和物质消费民俗文化,在生产和消费过程的不断重复中逐渐形成固定的模式和形态,也是一种重复的文化形态,因而也使群体形成同一种活动方式和文化模式。节日民俗、生产生活民俗表现出来的民俗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突出地区民俗文化所独具的地域文化特色;艺术形式则通过包括民居、传统手工艺技能、传统表演艺术、民间活动和礼仪节庆、地方风情等各种文化内涵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与研究工作,勾勒出民俗艺术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对区域文化形态达成共识的年俗文化形式和表达模式进行复制,能够保护原生态的民俗文化。

(三)根据年节文化空间布局创新场所精神

以地缘文化构成的文化空间来布局环境空间,这是一种创新。年节文化的影响是对市民文化精神的塑造与培养,综合演艺类民俗文化互动参与,引导城市、村镇、社区的群体交流与文化承传,以民间艺术形式形成考察对象,深入旅游产业与地方文脉的景观创意建设,塑造城市的精神和视觉形象,传承地方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表达包含又分为文化与生活状态,社区与民俗文化组合,进行场景、地域、民俗的强化结合,形成新的年节文化场所精神。传统民间美术中常见的历史人物或神祇人物都有一定出处。例如门神和钟馗以及财神形象均发源于古代的长安,借用钟馗故里、财神故里亦可为城市文化做代言。

(四)构筑年节文化与传统民俗艺术展示平台

将节日民俗与艺术展示相结合,进行民间美术及民俗艺术衍生品的系列开发,带动地方文化符号的强化和记忆。第一,传统技艺与研学体验联手。将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加入研学课程,在游人聚集的地方设置体验区,建立培训机制,做到有序传承。可集合社区空闲人员进行培训、引入民间艺人进校园。如邀请木版年画、皮影雕刻、风筝绘画等民间艺术传承人实地教授,推广传统技艺和传承民间美术制作。第二,情境创设与高科技接轨。模拟节日习俗生活场景,将相关的民间美术利用VR技术,使其应用更为广泛,适应当代青少年的需求,让他们在新形式的语境中感悟传统生活。第三,文化消费与新媒体艺术结合。在刚刚结束的第13届文化遗产日开展的多项活动中,大量的民间艺术品已经通过抖音、哔哩哔哩、微视等进行直播宣传、带货,实现了云体验和云消费,年节的消费文化亦会随着新媒体时代而发展。第四,传统展现与旅游产业结盟。传统民间美术展现形式伴随着节日文化,年节期间也是旅游旺季,结伴旅游也是近年来人们年节的时间重新分配,带来的跨省、跨地区旅游为民间美术的消费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第五,传承与创意并举实现优势互补。首先,实现传承人保护制度,对民间艺人的技艺和原创进行保护性复制和销售,强化区域文化的民族符号,同时依据史料整理,对即将消亡的民间美术进行史料价值的搜集整理、展示,向民众开放,进行宣传,有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其次,增加专业创作团队的研发和创意,在后疫情时代将民俗文创产品引向中高端消费市场。将民间美术作为创意产业核心智囊:(1)内容创新,与时俱进。依托大专院校的艺术创作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发挥艺人与专业设计合作的典范作用,带动产业发展。(2)材料拓展,文创衍生。将民间美术多样表现形式的内容形象以绘制、雕刻等手法置入不同材质上,作为文创衍生品进行开发,形成地区文创礼品,传播区域文化符号与象征。(3)业态联合,建设传统文化实践基地。手工技艺日渐衰微,实践基地是对非遗技艺的传承,对工匠精神的弘扬,在实践中创新,让现代科技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演绎,为一座城不断演绎新的故事。民间美术以自己独特的工艺制作和展示方式来表现年节活动,以传统的语言诠释地域文化特征,艺人们所尝试的创作方式需要跟随时代的步伐,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综上所述, 民间美术在年节中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因而分别从研学、高科技、新媒体、创新基地等路径,进行培训技艺,形成有序传承,在内容创新和材料开拓上实现文创价值,以业态开发达到产业基地建设,以一座城市的主人来创作和设计我们自己地方风情的文化语言,将传统文化充分演绎到城市文化空间中,民间美术也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灵感源泉和不竭动力。

猜你喜欢
年画民俗民间
清远非遗民俗日历
民俗中的“牛”
漫画民俗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羊年画羊缪印堂
缪印堂的“年画”
牛年画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