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昆山市高新区鹿城幼儿园 龚琴
信息技术是当前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辅工具,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幼儿音乐活动中,不仅能丰富音乐教学内容,还能为幼儿带来丰富的感官体验与感受,使其领略到音乐的魅力,进而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
近年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学校教师的课堂水平提升迅速,而幼儿的学习热情也开始增强。音乐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落实幼儿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开展音乐活动的目的不在于培养“音乐家”,而是为了培养幼儿对音律的兴趣,培养其审美意识,为其今后美好的生活奠定基础。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将信息技术融入幼儿音乐活动中,能最大化地展现出音乐的艺术魅力,美妙的音律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在开展音乐活动时,要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去设计活动,最大化地发挥出音乐活动的教育价值,让幼儿获得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信息技术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应用优势,探讨了具体应用策略,以期创建出有声有色的音乐活动,让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和成长。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促进幼儿自主学习的内在驱动力。相比传统的幼儿音乐教育,运用信息技术可构建出生动的音乐课堂,为幼儿带来丰富多样的视听体验,激发幼儿的感知觉,牢牢抓住幼儿的学习注意力,并为其创造出身临其境的参与感,可充分调动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音乐教学也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传统的幼儿音乐教育大都还停留在聆听、欣赏的层次上。以幼儿的年纪,他们可能只知道“好听”或“不好听”,还无法听出曲调中较为细微的变化,也无法了解音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可以听见,却不能看见,很多音乐知识也是非常抽象的。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可让抽象的音乐知识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比如,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设备制定乐曲节奏图谱,让幼儿在享受乐曲的同时,通过观察图像上的变化,了解乐曲的旋律组成。节奏图谱通常都是由几个形象的简笔画所构成,当在乐曲中发现了别的乐器变化时,教师就可以用图形来代表该乐器,便于幼儿观察和认知。这样不仅能方便教师操作与运用,还能让幼儿更轻松地理解到乐曲中的难点、重点,这将大大提高课堂的质量和效率。
在幼儿练习演唱歌曲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可创造出生动、形象的场景,让歌曲营造的画面逼真地呈现在幼儿眼前,这样更能引发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使幼儿在歌曲中自主思索,并以此调动幼儿的经验和情感。比如,在大班歌曲游戏活动“鸭子上桥”中,教师可在介绍歌曲的环节,利用信息技术展现图片,让幼儿观察图片中的生动画面,并引导幼儿说出鸭子上桥的方式;接着,再带领幼儿演奏歌曲,在乐曲中边听、边看、边学,从而使幼儿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歌曲。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图、文、音、像的融合,使音乐活动具体、形象化、简单化、趣味化。唱着歌曲,看着图画,无形中让幼儿进入了一种有声有色的音乐气氛中,这可以加深幼儿对歌曲的认识,增强幼儿的学习自主性。
德国作曲家奥尔夫指出,由于幼儿的音乐发展方向还未定型,所以幼儿有着巨大的可塑性,对音乐也有着天生的创造力。幼儿是天生的艺术家,当幼儿看到一种事情甚至是一种情景时,能够自发地利用音乐去表现自己的理解。在幼儿园的音乐课程中,教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创造各种形象、生动有趣的情景,可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其蕴藏的音乐潜能。
课程游戏化理念下,要求幼儿教学活动的开展要结合游戏化内容,让教学充满游戏性、趣味性,这样更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其中,促进幼儿身心发展。鉴于此,在开展幼儿音乐活动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幼儿主动投入学习中。教师可在音乐活动中融入趣味化的互动游戏,增强幼儿和幼儿、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让幼儿在感受音乐活动趣味性的同时,获得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开展《小猪》的音乐活动中,教师将幼儿作为音乐教学活动的主体,引导幼儿观看《小猪佩奇》《西游记》等动画片,思考小猪的形象。这有利于幼儿自主观看有关小猪的有关片段,提前学唱《小猪》这首歌;接着,教师引导幼儿结合动画片与歌曲,自由讨论,让幼儿说一说自己眼中的“小猪”,并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分享自己与“小猪”的故事,再引导幼儿自发领唱、自发学习。当幼儿基本学会歌曲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放映一些小猪的卡通照、影像,让幼儿将相关资料与歌曲或者小猪特点对应。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小猪的印象,更能促进幼儿对《小猪》这首歌曲的学习。在幼儿熟练掌握歌曲时,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进行舞蹈编排,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逐句进行自主创作。
在《小猪》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发挥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促使幼儿通过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完成了小猪的学习。在这节音乐活动中,信息教学无处不在,教师借助视频、影、音、图片的方式,为音乐教学增加了趣味性,提升了幼儿的学习动机,为幼儿的成长足迹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传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起着引领幼儿的作用,主要表现形式是“教”。信息技术应用于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幼儿是教学主体,教师应培养幼儿兴趣,提高幼儿的学习动机,引发幼儿的共鸣,从而使幼儿主动学习音乐知识。信息技术应用于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将幼儿作为教学活动主体,引导其积极学习,并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去引导幼儿思考。同时,好奇、好问是幼儿的天性,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幼儿会提出各种“天马行空”的问题,教师要做好答疑解惑的工作,将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改变为引导发散思维模式,在幼儿考虑不够周全的情况下,耐心引导幼儿进行思考,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教育目的。
例如,在《春天的歌》音乐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音频向幼儿播放春天来临时各种各样小鸟的叫声,让幼儿沉浸在一片春意情境中。在学习《春天的歌》之前,音乐教师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歌曲《春天在哪里》进行导入,然后对幼儿设置相关问题,如“春天是什么样的季节?春天来临时大自然有什么变化?春天时我们会玩哪些游戏……”以问题为引导,可唤醒幼儿们已有的经验,让其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而针对问题回答得好的幼儿,教师要给予夸奖,而对回答时磕磕绊绊的幼儿,教师一定要耐心地给予引导和鼓励,让幼儿有更多的勇气去表达自己。接下来,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平台对春天的现象进行展示,如冰雪消融、鸟语花香、柳条抽芽之类的图片,让幼儿完全沉浸在春天的情境氛围中,再顺其自然地导入《春天的歌》,引导幼儿开始学习歌曲。在课堂最后环节,教师可引导幼儿进行分组,两个小组为一个大组,手拉手边唱边跳,以此增进幼儿之间的互动,增进感情,使其充分感受到音乐活动的魅力。
幼儿音乐活动是艺术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幼儿天生有着好奇、好玩的天性,对外界的新事物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而3~6 岁的幼儿各方面都还在发育,教师要针对幼儿的身体发展特点、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合理调控信息技术与音乐活动的融合方式,既要使幼儿在学习时间交替过程中保持相对集中的注意力,同样也要提升幼儿视、听力等感官能力。在信息化的音乐活动中,声音变得更加曼妙,画面变得更加生动,幼儿可在多重的感官体验中调动内心情感,领悟到音乐的真谛。教师可巧妙地利用多媒体资源,直观地呈现音乐图像、音乐素材和音乐对象,让幼儿迅速进入相对应的音乐教学状态,调动幼儿学习音乐的热情。
例如,教师在教幼儿演唱《春天》这一歌曲时,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首先是引导幼儿去诵读诗歌,再由教师进行示范歌唱,从而依次渐进地达到最终的活动目的。可是实际的教学效果并非理想,这主要是因为许多歌曲细节内容都是通过教师的讲述来完成的,而幼儿只是被动地接收,却并不能自由地进行想象。这样的“填鸭式”教学是死板而单一的,不利于幼儿兴趣的激发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为改善这样的教学格局,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应的音乐画面,在画面中还可配放相对舒缓的轻音乐,逐渐引领着幼儿走进相应的歌曲意境,并通过动态图展示缓缓生长的小草,让幼儿可以观察并看到小草的颜色为绿色,而随着小草逐渐成长,幼儿能够更快地认识到歌曲中的意象和内涵,从而对春天有了最加直观的体验和感受。
情境教学是一种最常用、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指教师通过创设生动、富有情绪色彩的情景,为幼儿带来犹如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促进幼儿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音乐课堂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更有助于调动幼儿的经验,唤醒幼儿的大脑,使其更容易记住学到的东西。
例如,在幼儿音乐活动《睡醒了》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创设《睡醒了》有关的情境,烘托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首先,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平台对《睡醒了》的音乐进行播放,请幼儿仔细回忆自己每次睡醒后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注意观察上学路上新一天的“世界睡醒”的变化。之后利用互联网找到的影音,让幼儿跟随影音真切地感受“睡醒了”的过程。影音的开始,是幼儿睡眼朦胧,迷迷糊糊地透过窗户,看到窗外美丽的朝霞,绿油油的草地、高大的树木、五颜六色的小花,而以树木为家的小动物们也睁开了眼,开始了新的一天。而视频为幼儿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浅绿的小草、各种各样的花朵和立于大树中的小鸟;花儿从花蕾到逐渐开放,小鸟从静立不动到吱吱作响地叫,幼儿也有从熟睡到睡醒起床,微风拂过树叶,耳边传来其沙沙作响的声响,小鸟悦耳的歌声……幼儿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自己以为平常的清晨美好。教师利用视频播放影像创设《睡醒了》的情景,能使幼儿更好地融入课堂,在放松的情境下感受音乐,当舒缓抒情的歌曲配上了唱词,画面也随着歌曲的内容而改变了,情绪马上被充分调动起来,不知不觉、情不自禁地跟着视频一同歌唱,当教师演奏了这首歌曲的谱子时,幼儿开始声情并茂地合唱着这首歌曲了。
信息技术设备大都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在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的需要,灵活选用适宜的信息技术设备。比如,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将需要学习的音乐处理成分段式教学,一方面化繁为简,使幼儿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深刻;另一方面,层层递进,有助于幼儿对课程内容的记忆,并加强教师对幼儿学习情况的掌握。
例如,在“墨西哥草帽舞”的节奏活动中,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开展分段式音乐教学,让幼儿更好地感受墨西哥的风俗习惯,以及加强对舞蹈动作的记忆。首先,教师可引导幼儿观看事前剪辑的视频,让幼儿感受到“墨西哥草帽舞”的民俗文化,让幼儿对草帽舞有大概的了解。接下来,让幼儿完整地听音乐,感受墨西哥人的民俗文化,并针对视频设置一定的问题,引发幼儿思考,充分调动其好奇心和探索欲。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对音乐进行编辑,将音乐分为三部分,逐步进行教学。第一部分,幼儿由教师带领,跟着音乐节奏自由地舞蹈,教师提示幼儿听到音乐的变化之后要向同伴问好,并寻找自己的伙伴。在熟悉第一部分之后,教师进行第二部分的教学,第二段音乐是双人音乐舞蹈,教师引导幼儿在感受音乐节拍不同之处时,运用不同的手势或者动作进行演绎,并让幼儿和伙伴一同练习。学习第三部分音乐时,教师可让幼儿在音乐中带着伙伴与其他人进行互动。这样可使幼儿不停地加深对音乐的印象,并可以清晰地感受音乐的节奏和音韵,通过学习每一段音乐,促进幼儿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的发展。
总而言之,通过有效、恰当、科学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丰富幼儿音乐教学资源和活动内容,还可以有效地优化音乐活动开展形式,培养幼儿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运用优势,将信息技术手段与幼儿音乐活动有机结合,以此让幼儿音乐活动更加有声有色,进而促使幼儿的全面发展,有效落实幼儿美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