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地区小麦赤霉病流行原因及绿色防控对策

2022-11-21 15:53杜雪花张翔宇
四川农业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赤霉病病菌田间

杜雪花,肖 孟,张翔宇

(1.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升水镇农业服务中心,四川 南充 637300;2.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植保植检站,四川 南充 637300;3.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四川 南充 637300)

小麦赤霉病是由多种致病性镰刀菌株引起危害小麦生长发育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造成麦穗损失。鉴于小麦对赤霉病的抗性较低,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目前推广的品种很难抵抗病菌的侵染危害。该病已是近几年继我区小麦锈病大发生危害后(由于育种专家加大选育力度,该病得到有效控制)小麦的又一重大病害,累计危害区域面积已经超过2×104hm2,严重制约小麦种植的产量和品质。为此,亟需针对小麦赤霉病开展品种选育和绿色综合防控指导,提高农户防控水平,确保小麦安全生产。

1 病害症状

小麦赤霉病又称“红麦头”“烂麦头”病害,可迅速侵染小麦茎、穗柄等部位,初发病多数在小麦幼苗期至抽穗期,导致作物发生茎褐腐、苗萎枯、穗白腐死亡等田间症状。虽幼苗期造成危害可能性不大,但在小麦抽穗期、扬花期、灌浆期这三个主要生育期的发病特点较为突显,主危穗部。当小麦被感染后,穗部常出现类似白色斑点或淡粉红色斑块的褐色霉层,有凸起感,造成早期抽穗不好,或抽出来的穗枯黄,特别是到后期,一部分变成了白穗,严重影响麦穗的正常发育生长,目前无有效药剂能治愈,许多农户称其为“癌症”。

2 危害特点

该病具有隐蔽性强、发生周期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在其各生育期均可能发生,尤其在小麦扬花期危害严重,主要危害穗部,病菌通过颖壳侵入籽粒内进行危害,被害籽粒,皱缩干瘪,籽粒变成灰白色或紫红色,籽粒内并含有大量的毒素,食用价值从而丧失。

3 发生规律

该病病菌体主要以菌丝体或子囊壳粘附于麦桩(秆)、玉米大穗、红苕藤茎等作物残体上及野燕麦等禾本科杂草根茎上越冬越夏。一旦在春季气温适宜时,首先会产生子囊壳(即穗腐初侵染的主要来源),待其发育成熟后,再源源不断向空中释放子出囊孢子,然后随风雨很快传播到扬花的麦穗上进行危害。在我麦区,一般在每年4月中下旬,可见一些零星病穗发生,5月上中旬为盛发高期。小麦成熟收获后,子囊壳、菌丝体开始附着孢子在发病的麦和玉米桩(秆)及杂草等残体组织上越冬发育和越夏。

4 发病原因

该病是否大规模区域流行及其流行暴发强度,与菌源量、品种之间的群体抗性、抽穗到扬花期间降雨集中日数多少及同期降雨量、田间相对湿度变化等因素均有较为密切之关系。特别重要是与该品种之间的个体抗病性水平及易感病株生育成熟时期、适宜于发病地区的暖湿气候条件和有大量的菌源这3个综合因素上的大致吻合程度相关。品种抗性强是防治该病主要病种基础,菌源量直接决定于该病发病危害程度,抽穗及扬花期阴雨高湿天气是适宜该病主要发病条件。造成川东北地区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如下。

4.1 菌源基数偏高

赤霉病害也是近年发生四川省小麦区主要的常发性病害来源类型之一,每年均有发生,尤其在川东北麦区的常年田间平均年发生的危害程度一般是在4级以上,每年各地农田都会积累有相当一个时期较高程度以上的菌源基数,具备以下几方面有利大发生的菌源条件:一是国家近年来的大力推广免耕、旋耕及农作物秸秆分解还田工程等技术,技术措施落实不到位,导致在田间滞留大量农作物秸秆和杂草,未能完全被及时进行分解和处理,造成田间病残体微生物大增,越夏越冬土壤的微生物菌源量又随之加大。二是麦玉轮作,可为小麦越冬后病菌大量滋生繁殖提供一个较为丰富良好的营养寄主源土壤和适合病菌越冬生存的环境基质土壤等。三是一些路边零星杂草。杂草夹缝通常说也是小麦藏匿病菌大量滋生为害的藏身场所,在其越夏越冬,等到翌年小麦播后,就随着风雨进行传播造成危害。

4.2 主栽品种抗性差

目前所推广的一些品种抗性都较差,通过引种观察研究发现:迟老熟、颖壳质地较厚、高感低抗、不耐肥性品种品种发病现象较重。四川省小麦栽培以川麦、绵麦、蜀麦、南麦、内麦、中科麦、西科麦等系列麦品种为主,其中绵麦主要品种特征为中高,川麦主要品种表现一般都为轻度中感,对赤霉病的抗性也不强,蜀麦对赤霉病有较好抗性,其他品种在我地种植面积很少。

4.3 特殊气候因素有利发病

小麦抽穗扬花期遇阴雨天气多,其发生几率大增,田间空气越湿润,就越易发病。据2021年气象资料显示,4月1日至5月10日全省有6次明显降雨过程,川东北主产麦区雨日数多达15~19d,比常年同期多5~7d。4月上中旬的降雨时段与小麦抽穗扬花期接近,非常有利于病菌初次侵染,4月下旬至5月上旬的降雨有利于病害反复侵染流行。

4.4 播种密度偏大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短缺,撒播直播较多,密度过大且不均匀,导致发生病虫害的发病几率急剧增大,这实际上是由于麦田间的小范围气候 (通风性、通光性)较差,削弱影响了植株的良好长势,有利于病虫害的繁殖生长和蔓延。

4.5 乱施、偏施、不合理施肥现象严重

农户缺乏科学施肥技术,特别是偏施高氮肥料,并超量使用,导致小麦旺长。磷钾肥和微量元素使用偏少,导致小麦不能健康生长,赤霉病发生的概率随之发生。

4.6 田间环境条件差

农田排水不畅、地势低洼、土壤黏重等因素影响严重。特别是在第一次浇水灌溉之后,或刚遇过下雨天,田间排水若很慢,不仅会发生赤霉病,其他各种病虫害也必然会随之发生。

4.7 不良气候影响防效

小麦赤霉病防治的关键是要抓好抽穗至扬花期的预防,一般在齐穗时普防1次。在抽穗扬花后,若再遇阴雨天,须抢晴时再防1次。近年来,特殊阴雨气候造成的降雨影响(特别是2021年正值小麦的抽穗扬花初期,夜间降雨十分频繁,导致田间植保防控工作普遍难以有序开展,即使是在一些地方已实施起了抢晴防治,却常因晴天停雨的时间较短,后期持续受雨水的冲刷作用,影响了前期防效。

4.8 农户认识偏差及喷药方法不当

一是农户认识偏差,导致错失最佳防治期。农户盲目集中打药方式往往是见病才施防,错过了病虫害最佳集中喷雾防治处理的好时期,很大一部分农户通常选择在作物孕穗、扬花期等生长末期开始后几天才开始集中喷药,甚至要等土壤布满了厚厚的粉红色霉层之后才考虑用药,过晚施药导致防治效果较差。二是喷药方式及器具不科学。部分农户使用大孔径喷头或将喷头取掉进行喷雾,农户打药器具严重老化,出现“跑冒漏滴”现象造成雾滴过大,着药展布不均匀,导致吸收药液不均匀而染病。三是部分农户着药部位定位不准确,不打在麦穗上而打茎秆上,导致麦穗吸收药液少而染病,四是打药时用水量过于太少,很难把药剂混匀喷均。

5 防控对策

5.1 加大品种培育力度,增强作物自身免疫能力

选育和推广抗病小麦品种,从源头上解决防治难的问题。要持续加大育种研发资金投入,培育新型抗病优质良种,是目前防止小麦赤霉病蔓延发生的关键手段之一。若是赤霉病高发区,在审定选用抗病种子时,须尽可能达到中轻抗水平。对高(易)感的品种,在申请品种的审定过程时,均不予通过。

5.2 加大抗(耐)病品种宣传力度,防止高(易)感品种用于生产

尽管目前暂无较满意的抗病虫品种,但仍有许多农艺性状优良的耐病品种。在小麦生产中,“蜀麦133”“蜀麦830”“绵麦48”“绵麦228号”等品种抗病性表现较好,其他品种抗性较弱。应加大抗(耐)病品种宣传力度,治理品种“多乱杂”现象,防止高(易)感品种用于生产。

5.3 大力实施作物健身栽培,增强小麦自身抗病能力

5.3.1 坚持深耕掩埋技术 由于近年来大力推广免耕、旋耕及秸秆还田,加大了该病的发生机率。为此,在小麦收获后,应及时清扫掩埋好前茬作物茎秆基部及根茬,采取措施减少复耕地层表面病残体数和残留菌源量,减少小麦发病率。增加翻耕层深度,有利于根系下扎及植株健壮,提高小麦抗病能力。

5.3.2 坚持适时播种,避免过深过密 在播种时,要认真研究考虑当地品种特点、播种期、墒情、气候特点条件和麦田种植管理环境等有关条件,一是要因地制宜适当合理调整播种量,避免因播量较大,导致苗期郁闭度大,利于感病。二是播种时间尽量不要太过早或者过晚。要根据历年的气候变化和本品种生育期等,适时调整播期,从而避开在抽穗至扬花期易遇阴雨,相应就避开了发病有利时期,以减少病菌的间接侵染范围和次生危害。三是播种不宜过深,以3~5cm为佳。否则,会过度耗费小麦自身营养,导致植株过于细弱,抗病力下降,同时延长了出苗时间,其发病率也随之增加。

5.3.3 持力研究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及平衡施肥先进技术 加强测土配方施肥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重要农业防治措施之一。为此,在施肥方式上,应坚持用无机肥为主和施有机肥为辅相结合,实施测土配方均衡施肥,增施足磷钾肥,控制过量氮肥;在早春大田施肥管理问题上,应根据植株长势长相,早撒速效腊肥,看苗追肥,增施适量微肥,以提高植株的生理抗病力。

5.3.4 强化田间沟系及配套生产体系规范化建设 加强川东北地区农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改善农村排灌用水系统,降低农用地下水位,减少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对于中稻复茬水稻田、低洼河谷田地,要充分重视地头沟、厢沟、腰沟水的正常相通,相应降低田间水位,从而可避免湿害流行和涝渍二害交替发生。为此,要能随时监控小麦田间湿度,降低麦田地下水位含量及改变田间小气候的相对湿度,为促进小麦健康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自然生长方式和生态环境,抑制其发生。

5.3.5 及时清理病株残体和杂草 对已经发生有过小麦赤霉病的田地块,为要保证在来年后的小麦苗快速健康生长,不致被其所危害,在麦子收获结束两周内,一定要立即把地面病残体和及周围近地块上的枯枝杂草彻底清理干净,以清除病菌的栖身之地和场所。

5.4 大力推广小麦拌种或包衣技术,坚持拌种或使用包衣种子

在小麦播种前,应选用苯醚甲环唑、苯醚·咯·噻虫、戊唑醇等杀菌剂,进行药剂拌种或种子药剂包衣,以及时防止外来病菌的传播侵染。其方法: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20~30ml或2%戊唑醇拌种剂10~15g,对水700ml,拌麦种10kg或12%苯醚·咯·噻虫120g可拌种30kg。

5.5 把握病虫害高发期,采取绿色药物积极防控

5.5.1 抓住关键期,适时防治 该病害是小麦上一种很典型的通过空气传播的病害,在气温条件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传播速度非常快。根据多年防治实践,主要是以预防为主,治疗效果非常差。发生时期一般会集中表现在扬花期,即每年的4月中下旬,用药处理最佳时期也是在小麦扬花初期,也就是有5%的植株扬花时,此时防治效果最好。为此,在防治时,需提前预防,而部分农户在病虫害防治中,重治轻防,等发病后再防治,则效果不佳。

5.5.2 准确研判,莫靠经验 在防治过程中,不能光凭经验,要准确研判发病的原因,才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为此,要着重针对当前小麦品种在田间出现的主要生理抗病性差异,麦苗稀密度,田间郁闭度,空气相对湿度大于80%以上的田间小气候来分析判断是否可能造成该病大流行。需注意,在小麦集中开花抽穗阶段及扬花期间,若遇上持续降水3d或者以上,全年累计12mm及以上降水量或极端连阴雨天,非常有利于导致该镰刀菌子囊孢子群体的孢子快速繁殖释放迅速形成群体和病菌大量生长侵染,极有可能会在短期内造成小麦赤霉病暴发疫情的大面积流行,此时就要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不能靠经验去防治。

5.5.3 选准药剂,轮换用药 目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新型药剂类型较多,但在选择时要遵循如下3个原则:一是药物要着重注意各药剂相互之间的生物抗性能力及药效作用机理药物的功能互补平衡和配伍互促平衡。二则是要充分注意几种不同有效作用机理药剂配伍的最佳正确选择使用药剂方法,特别注意是要混合配伍用药方法或药剂交替搭配用药,要尽可能确保药所应选择药物的组合具有高效内吸、保护、铲除病害等的多重药物功效,进而达到阻止病害进一步发生蔓延和扩散蔓延。三是农药要合理选用高耐长期雨水和冲刷环境的超微粉、胶悬剂等有效剂型,同时必须注重多次轮换用药,若实施第2次施药防治,应慎重选用有与实施第1次农药防治完全不同安全作用机理特点的高效药剂,以尽可能延缓其抗药性的产生、提高综合防治综合效果、减轻田间病害发生危害过程和土壤毒素等污染。鉴于目前还没有高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选择高效低毒杀菌剂也是预防赤霉病发生和蔓延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对于甲基硫菌灵等一些常规杀菌剂,病菌可能已开始产生极强的交叉抗药性,防治效果非常差,须选择具有保护、治疗和铲除作用的杀菌剂,才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经生产实践,以下几个配方,防治效果较好:①40%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悬浮剂,用45~65ml/667m2。②45%戊唑醇·咪鲜胺悬浮剂,用25~35g/667m2。③48%氰烯·戊唑醇,用40~60ml/667m2。上述均对水30~50kg,有保护、治疗和铲除作用,预防和治疗作用较好。

5.5.4 喷准部位,掌握喷量 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用药量合理,建议选择无人机、机动弥雾机、电动喷雾器等器械,还要注意选用小孔径喷头,并添加相应功能助剂进行喷雾,以保证适宜的雾滴和药液展布均匀。

5.5.5 加强防控,掌握次数 在防治实践中,要根据土壤菌源量、天气条件、田间相对湿度、药剂及其防治病虫效果强弱等因素,确定田间防治次数。对于当年发病较轻的田块,可喷施1次。但对在往年发病较重的田块和气候条件差的年份,要再喷一次。第一次喷药成功后,要及时检查效果,若效果不好的,还要及时再喷1次,以确保防效。

5.5.6 “一喷多效”,丰产增效 在小麦病虫害生物控制技术预防治理工程实践中,应以建设小麦赤霉病高效综合植保防控植保体系项目为技术实施新重点,因地制宜,科学混配药剂,兼顾做好麦田吸浆虫、蚜虫、红蜘蛛、锈病等病虫害的源头防控。同时,结合防衰控旺,药肥科学组合混用、保粒又促增重。可每667m2用10%吡虫啉10g+25%氰烯菌酯100~200ml或48%氰烯·戊唑醇40~60g+磷酸二氢钾150g或尿素、丰产素等,既可一喷多防多效,又能提高小麦千粒重,实现高产高效。

5.6 切实加强监测和预警,实施统防统治

由于小麦赤霉病是一类较典型代表的东亚大陆性季风气候型农业土壤病害,气候因素对该病发生的影响非常大。为此,要真正做到随时密切注意并了解当前全球环境气候变化,及时准确对此灾害进行预测预报,并随时做好各种预防措施。尤其应该注重抓好植保统防统治各项业务工作,建议政府进一步切实加大支农资金建设投入,充分和利用基层植保专业组织,持力推进区域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工作,确保小麦稳产增效和安全生产。

猜你喜欢
赤霉病病菌田间
陕西黄龙:春来好时节 田间农事忙
小麦赤霉病农药专利资源评析
强降雨过后 田间自救指南来了
田间地头有了“新绿”
一份从田间地头到人民大会堂的报告
2019年绍虞稻区小麦赤霉病重发原因及防控对策
论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形势及防控对策
冬天用围巾包住口鼻为什么不好
苍蝇为何不会被病毒感染?
病菌的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