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霞,施金谷,王 方,彭丹霞
(毕节市林业局,贵州 毕节 551700)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是为了及时准确掌握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情况和趋势,是预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科学开展灾害救治的基础,也是防止危险性和检疫性有害生物扩散蔓延的关键,在巩固林业和生态建设成果、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生态文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3]。近年来,随着物流贸易的频繁、产业的快速推进,造成毕节林业有害生物呈现持续高发态势,加之毕节地形地貌特殊,受境内石漠化严重、土壤瘠薄等因素的影响,该地已成为贵州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重灾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毕节市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及乡村振兴的有力推进。因此,做好全市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报工作,不断提高监测预报工作的准确性,为及时科学开展防治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对进一步提高毕节防灾减灾御灾功能意义重大。
毕节地处贵州西北部[4]。地处乌蒙山腹地,东靠贵阳、遵义,南连安顺、六盘水,西邻云南昭通、曲靖,北接四川泸州,是长江水系的乌江、赤水河和珠江水系的北盘江的重要发源地之一[5]。属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平均温度在10℃~15℃,海拔相对高差大,立体气候明显,境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全市国土面积2.69×104km2,森林面积151.6×104hm2,森林覆盖率56.45%,主要以阔叶、针叶树种及灌木等为主[6],针叶树种多为华山松、马尾松、云南松为主,多为纯林。
毕节市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种类多、面积大,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呈现“西高东低”的趋势,呈多点分布。近些年来,毕节市主要发生的林业有害生物种类约有24种,年发生面积约在4×104hm2以上,发生面积在667 hm2以上的有9 种,主要有华山松煤污病、樱桃膏药病、松褐天牛、云南木蠹象、切梢小蠹、核桃扁叶甲、云斑天牛、核桃长足象、松叶蜂等。
毕节市共有中心测报点8个,其中,国家级中心测报点有5 个,省级中心测报点3 个,全市范围内共设置固定样地点26 个,测报员251 人,基层护林员37 000 余人,对毕节森林资源进行全面监测。为进一步提高监测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年初要求各地根据往年发生防治情况和日常调查实际编制越冬期调查方案,适时组织开展越冬期调查、松材线虫病普查等专项调查和日常监测工作,对全市松材线虫病、华山松煤污病、李子红点病、樱桃膏药病、核桃扁叶甲、松褐天牛、云南木蠹象、切梢小蠹、云斑天牛、核桃长足象、红火蚁、会泽新松叶蜂、南华松叶蜂、加拿大一枝黄花、紫茎泽兰、鼠(兔)害等全市主要和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进行实时监测,并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监测网络体系,逐步形成了较为健全的监测网络体系。各测报点根据监测方案和监测工作对所辖区域林业有害生物进行调查,采集相关数据,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逐级上报,遇到重大疫情按程序上报本级政府和市级林业有害生物主管部门[7],定期发布虫情动态、虫情简报和趋势预报,确保发生重大疫情时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预警、第一时间处置。
为进一步抓好监测预报工作,毕节市通过加强培训、宣传和指导等方式督促各地抓好《贵州省松材线虫病疫情监测除治实施办法》《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2021)》《贵州省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细则》等相关制度办法的落实,并于2022年将松材线虫病监测调查质量纳入年度考核,以确保测报工作全面有效的推进,以期达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及时监测、准确预报、主动预警”的目标, 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提供科学可靠依据, 为保护林业生产安全、建设生态文明保驾护航[7]。
目前采取的监测手段有人工监测和技防监测,具体为人工踏查、样地调查、诱捕器、虫情测报灯,毕节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采取以人工监测为主,以诱捕器、虫情测报灯监测等测报工具监测为辅的方式。依靠挂放诱捕器、布设虫情测报灯等器械虽然可以节约人力成本,但使用范围较为受限,野外调查及数据的统计、收集等工作依然要依靠人工完成。因此,人工踏查是当前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工作的基本措施,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手段。
虽然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逐渐受到重视,在指导科学救灾防灾、保护造林绿化成果、维护生态安全、促进林农增产增收[8]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3.1.1 思想认识不足
对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的必要性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的防范意识,没有像重视农业一样重视林业,未投入足够的精力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工作,未能充分发挥到基层人员的耳目作用,导致不能及早发现,及早防治。
3.1.2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全市各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监测测报经费严重短缺,市县各级监测预报所需的仪器设备、交通工具等较为缺乏,测报技术手段落后,监测调查资料不完备, 严重影响监测预报工作的时效性、连续性和准确性[8],虽然目前有无人机监测技术,但目前基层监测人员掌握无人机监测技术的人员几乎没有,传感、雷达、航空等新技术在林业上的应用未得到有效推广。
3.1.3 人员队伍力量薄弱
一是从事监测预报的基层人员少。县乡在职在岗的测报人员少,多数县乡从事林业有害生物监测与预报工作的在岗在职人员仅有1~2 人,尤其是乡镇从业人员除开展林业工作外,还要同步开展其他工作,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影响了测报的质量。二是基层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时效性和复杂性,目前市县乡村各级的监测人员多为非专业人员,且县乡级监测人员调动更换频繁,无法形成较为稳定且实力强的专业队伍。尤其是乡镇级测报网络主要依靠基层护林员,由于基层护林员文化水平有限,野外辨别能力不足,无法将监测信息及时准确进行反馈。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工作需要通过进一步增强监测队伍和基础设施建,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才能真正达到防灾御灾的目的。
3.2.1 强化监测队伍建设
当前县乡级森防系统工作人员是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的主力军,由于基层工作人员编制有限且任务繁重,要想提高预报监测水平,必须要进一步加强监测队伍的建设,增加基层森防机构的编制,不断扩充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的基层人员数量;由于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专业性较强,通过不同途径进一步加强对基层测报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测报人员专业能力与技术素养。
3.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争取对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的资金投入,加大对县乡级监测站点的建设力度,加强对开展监测必须的设施设备、交通工具的配备。
3.2.3 加大科研推广力度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年代,工作思想非常落后,技术手段亟待革新[9]。科研院所、高校应针对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工作存在的技术难点和问题,加大对监测新技术和新设备的研究与应用,积极开展林业有害生物测报数学模型构建的研究,不断提升林业有害生物测报水平,推进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向智能化、精准化、集约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