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志农
近年来,中小学生危机事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让人心痛不已。有关调查发现,学生危机事件大多发生在亲子之间,但也有一部分是由于校内师生矛盾引发的激烈冲突所致。
因为学生在校时间里,绝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所以,师生之间的矛盾甚至冲突大多出现在课堂上。因此,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不仅要了解并关注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更需要关注如何在每一节课上构建良好的课堂师生关系,以便最大限度避免触发甚至激化师生矛盾,并从源头上预防校园学生危机事件的发生。
中小学的师生关系建立在教育资源随机配置的基础上。教师会遇到怎样的学生,学生会碰到怎样的老师,双方都无法选择,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即便教师个人的性格、脾气再好,也无法避免与学生产生或大或小的矛盾。因为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评价与被评价”的关系,而只要是教育、管理、评价,就总会有矛盾、冲突。
儿童青少年的大脑发育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他们大脑中主管理性思维和监控情绪冲动的“边缘区域”以及前额叶要发展到22~24 岁时才能完全成熟。换言之,从教师这一方看,教师的理性思维及前额叶对情绪的调控能力已经完全成熟;但从学生那一方看,他们的理性思维及前额叶对杏仁核的监控能力却远未达到成熟水平。如果教师按照自己能做到的事情要求学生也必须做到,那就犯了美国心理学家简·尼尔森说的“成人主义”错误。
师生关系说到底,是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之间的关系,是主导方与从属方之间的关系,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强势一方与相对弱势一方之间的关系。所以,在教室里个人感情情绪的表达存在权力的不平等性。所谓的“师生平等”,从社会属性上说,本质上还是不平等的。而且年龄越小的学生,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性就越强烈。而年龄越大的学生,对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性的反弹也就越强烈。
从根本上讲,人既有动物性的一面,也有社会性的一面。从动物性一方面讲,就是人有共同的生理需求,即“食色,性也”;从社会性一方面讲,无论年龄大小,都必须满足人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安全感、爱与归属感、自尊感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我们处理师生关系,必须从人性的层面理解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和学生在同一“频道”里进行思考和对话。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日常看到和强调的往往是学校的制度、课堂的纪律、班级的成绩,当然,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教师容易不自觉地忽视影响课堂纪律、班级成绩更为重要的一个因素,那就是每一个学生的人性需求和个性特点。所以,唯有从人性的层面看待学生,教师才能理解学生,并与学生在心灵上进行沟通,从而找到教育学生之“道”;而唯有从每个学生的个性层面看待学生,教师才能发现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从而找到教育学生之“术”。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凡是出现在校园里的危机事件,大多与教师未能“读懂”学生的年龄特点与个性差异,特别是未能从人性层面理解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直接相关。
从操作层面上说,教师若要构建良好的课堂师生关系,防止学生在校园环境里出现突发性的危机事件,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努力。
第一,教师的状态是充满精气神、有激情的,而不是萎靡不振、心不在焉的。教师精神状态昂扬、全身心投入教学活动,就会赢得学生的信任感,并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正如教育心理学家季姆娜娅所说:当教师能把热忱和谦虚融为一体时,那么,这也会不知不觉地影响年轻一代成为精神高尚的人。
式中,u表示纸张含湿量,kg/kg;hc-p(0)和hc-p(k)表示模型系数;hc-f-p表示烘缸-干网-纸张接触面的接触传热系数,W/(m2·℃);hc-p表示烘缸-纸张接触面的接触传热系数,W/(m2·℃)。
第二,教师的表情是阳光的、如沐春风的,而不是阴冷的、麻木的、寒气逼人的、居高临下的。当教师始终向学生展示亲切的微笑时,就会赢得学生的喜爱;而当学生喜爱一个教师后,对这个教师所给予的教育影响就会产生很大的接纳感,并能带着良好的情感正面理解教师的语言,接受教师的要求。无数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反复证明,学生总是先喜欢教师,再喜欢教师所提供的教育,然后接受教师所施加的教育影响。
第三,教师的目光是温和的、专注的,而不是冰冷的、无神的、凶巴巴的、游移不定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说教师的表情是可以“做”出来的,那么,教师的目光中所包含的情感色彩是无法“伪装”的。只有发自内心地对学生表达理解、关爱和温情,教师的目光才能融化学生心中因以往负性经历而凝结的坚冰。
第四,教师的语言是有分寸的、充满尊重的,而不是用词尖刻、口无遮拦的。课堂师生冲突的情境往往由学生的不良行为和教师的语言失控两个因素交互刺激导致的。其中,教师的语言之所以有失分寸,说到底是教师自认为处在师生关系中强势的一方。如果对于学生抱有起码的人格平等与尊重之心,教师张口时就会意识到“君子谨言慎行”“言必虑其所终”了。
第五,教师的语气是平等的、真诚的,喜怒哀乐的表达都是适度的,而不是轻蔑的、充满敌意和大声咆哮的。我们知道,有的学生在教室里的行为表现确实会令人不快,但教师的情绪表达不能不分场合、不懂分寸、不计后果。否则,学生的问题非但不能解决,还可能导致新的、更为难堪的局面。
第六,教师的应对风格是睿智的、幽默的、亲切的,而不是刻板的、僵硬的、教条的。智慧的教师面对课堂突发事件时,往往用幽默化解尴尬,用善意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不是中断教学活动,大发雷霆,仅仅因为一个学生的问题行为而让全班学生“连坐”挨批。
从操作层面上讲,教师要做到以下5点。
第一,安全感首先来自信任感。如果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值得信任的,学生就能放下防卫心理并感到轻松自如。那种对教师的畏惧心理只会使学生产生不安全感,并抑制理性思维的积极活动。
第三,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不可当众揭学生分数不尽如人意的短。大量事实证明,教师公布成绩或名次之后,学生的危机事件发生率就可能呈上升趋势。教师定要吸取这种惨痛的教训,绝不可掉以轻心。
第四,坚持“公开表扬,私下批评”“群聊表扬,私聊批评”家校联系本“本子上表扬、夹条子批评”。这三句话看似简单,如果认真加以落实,定会带给教师意外的惊喜。
第五,课堂安全感还来自对学习目标可行性的确认。如果教师的教学要求不是过高的,而是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基础与起点的。同时,教师注意从简单明晰的内容着手,再逐步过渡到复杂困难的学习内容,那么学生会感到自己是能胜任的,并通过他们的肢体语言表达他们内心的安全感,那么他们就会马上放松下来,以轻松的表情投入学习活动,并且有信心继续学习一些更难的内容。要让学生出现这样的课堂心态,教师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分类作业”,即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课后作业均可分为A、B 两个层次,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选择A 层或B 层目标及作业任务。选择B 层目标及作业任务的学生,如能全面完成B层作业任务,同样可以获得满分,以此调动选择B 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建立他们的课堂安全感。
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每一位优秀的教师也都会发自内心地关爱自己的每个学生。由于要在课堂上分秒必争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师关爱学生的主要表达方式有4 种:保持微笑、目光专注、真诚赞美、细微的肢体接触。
相对于爱的需求而言,学生更加重视归属感的满足。教师不管在什么时候、因何理由、以什么方式,把一个学生从班级群体(包括虚拟群体)中“隔离”或“剔除”出去,都是对学生归属感的极大伤害,甚至会酿成意想不到的恶性事件。
我们每个人都渴求获得生存的尊严。而这种尊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的自我感觉和自我认同受制于周围人对我们的评价。
学生格外重视自己在同伴面前的尊严和面子,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当众羞辱了一个学生,或者让学生在公开场合受到惩罚,用这样的“后果”迫使学生感到恐惧而有所收敛,那么这种做法肯定是收效甚微的,甚至会导致学生与教师公开对抗,更有甚者会酿成重大校园危机。
自尊不仅是学生的心理需要,也是教师的心理需要。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冲突很可能既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也伤害了教师的自尊。此时,教师要特别警惕“等级主义”的抬头。所谓“等级主义”就是用“高等级的尊严”(教师的尊严需求)压倒“低等级的尊严”(学生的尊严需求),这是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大忌。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之中,最难管理的是“怒”。教师职业要求包括对感情的管理和对愤怒体验的回避。在许多情况下虽然愤怒的表达不可避免,但愤怒仍然被视为同教师的职业角色是不相容的。
教师情绪管理存在两个误区。首先,“真实表达愤怒”观。有的教师认为应该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包括愤怒。当然,教师可以在适宜的情境中有感而发,但过分自由的表达,意味着不计场合、不讲分寸,势必难以让学生接受,甚至导致误解或对立。其次,“严师出高徒”观。教师过分相信批评和惩罚的力量,甚至不惜侵犯学生的人格尊严,不择手段地苛求学生,乃至“严而出格”。应该说,无论是“严”还是“宽”,在合理的范围内都起到教育的作用,而越界则会走向反面。
情绪管理重方法,更要重理念。愤怒是“火”,方法是“水”,导致愤怒的错误认知是“薪”。“水”可以灭“火”,但“火”扑灭之后,仍有可能“死灰复燃”。教师只有改变错误的认知或理念,才可以“釜底抽薪”,有效管理好失控的“愤怒之火”。
师生关系不应是“敌对关系”“对手关系”“谈判关系”,不存在谁“战胜”谁的问题,不存在一定是“哪个赢、哪个输”的问题,不存在“谁压倒谁”的问题。
师生关系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以理服人”或“以情感人”的问题。有时候班主任讲的道理十分充分,甚至可以把学生谈到“理屈词穷”“哑口无言”的地步,但为什么学生还是无动于衷,甚至“依然故我”?因为他们的价值观与教师的价值观不在一个层面上。教师看重的是成绩、纪律、道德、社会法规,而学生看重的是尊严、面子、同伴关系、友情、亲情。如果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就无法考虑更高层次的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