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协同”助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11-21 14:51
江苏教育 2022年40期
关键词:医教协同协同心理健康

刘 卿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年龄较小、受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小学生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处于正常范围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心理辅导等方式改善,而异常心理问题的症状会持续存在,对学生的社会功能有一定影响,需要结合医院诊疗才能得以改善。随着需转介到精神专科医院进行治疗的学生数量日益增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迫切需要医疗系统的相关支持。如果能在小学阶段对这些心理异常学生进行及早干预,就能有效减少心理异常问题对学生自身及他人的不良影响。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现实困境

从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实施情况来看,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存在发现鉴别难、转介治疗难、心理康复支持难等问题,使“医教协同”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能有效进行,亟须突破困境。

(一)发现鉴别难

小军第一次来到学校心理咨询室时读二年级。班主任反映他上课总是喜欢插嘴,回答问题时又答非所问,手里时不时玩着一些文具。班主任想请教心理健康教师应该如何帮助小军。心理健康教师评估该生注意力水平较低,初步判断是听课习惯不好、自制力不强,建议班主任从心理角度帮扶,如课后和小军谈心,使其明白认真听讲的重要性,但收效甚微。

案例中的小军后来在高年级时被医院确诊为多动症,但已错过最佳干预时间。目前,部分城市已经实现每个学校配备心理健康教师的要求。但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较少,通常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心理健康教师。这些教师虽然通过相关的心理培训获得了上岗资质,但其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还比较薄弱,医学方面的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医教协同”工作需要心理健康教师具备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但这正是目前大多数心理健康教师欠缺的,导致他们对学生身心障碍的鉴别评估能力较弱。

(二)转介治疗难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军常常干扰课堂,严重时会被班主任送到心理咨询室。当心理健康教师对小军进行初步工作后,发现他有明显的焦虑情绪,伴有躯体化症状,还存在失眠状况,持续时间长。于是,心理健康教师建议家长带小军去医院就诊。但家长不愿意带小军就诊,强调这只是情绪问题,适当做心理调整就可以。

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与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孩子有了心理问题,家长的态度至关重要。可是,当心理健康教师建议家长带孩子去精神专科医院就诊时,家长却百般不愿意。这主要是由于家长缺乏医学常识而产生的病耻感。病耻感是一种对疾病的负性情绪,伴随它的是对疾病负面、污名化的评论。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只要教师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就会自行消失。面对家长的回避和不配合,学校无能为力。类似个案在小学中比比皆是,很多学生就这样带着心理问题逐渐成长,导致初高中校园危机风险增加。

(三)心理康复支持难

小军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逐渐加深,严重影响了他的日常学习与生活。最后,家长不得不带孩子去精神专科医院就诊。诊断报告显示小军患有多动症,并伴有重度偏执。确诊后,医生对小军进行了药物治疗。吃药后,小军的课堂注意力问题确有好转,但他的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觉得自己是“特别”的,害怕同学知道自己在吃药,因而经常情绪低落。过了一段时间后,家长反馈药物的副作用很大,十分担忧孩子的身体健康,决定不再继续治疗。

在了解小军的心理异常后,心理健康教师向班主任解释小军出现行为问题是因为他患有多动症,并表示,对于此类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耐心和包容,有策略地弱化他的负面行为在班级中的影响,正面强化他好的行为。班主任却说:“每次发生矛盾都是小军先挑事,他就是有意的。”并坚持认为小军家长每次都不配合学校教育小军,导致他的过激行为越来越严重。班主任甚至认为心理健康教师也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部分教师缺乏医学和心理学知识,难以变通,更不用说与心理健康教师协作干预学生的心理异常问题。这也给学生的心理康复支持带来了阻碍。

很多已接受医疗干预的学生康复回校后常常会感到自卑,他们害怕其他同学以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害怕教师不理解自己,病耻感会让他们更为敏感、脆弱。病忧感也会导致他们对于治愈心理问题失去信心,有时甚至放弃治疗。而此时仅依靠心理健康教师“单打独斗”,没有同伴关怀和教师细心呵护等有力的人际支持,没有接纳的校园环境,心理康复工作很难进行,甚至会出现倒退的现象。

二、“医教协同”助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策略

(一)多途径提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素养

1.广泛获取“医教协同”相关知识

心理健康教师应提高对学生各类心理问题的鉴别评估能力,加强对相关医学知识、医院相关政策、“医教协同”文件的了解。只有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全面地理解精神卫生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家长正确面对孩子的心理问题,促进家、校、医协作。

2.积极参加各级层面的“医教协同”相关培训

目前,“医教协同”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趋势。近年来,市区级层面联合医院等力量开展了各种培训,笔者通过“儿童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干预”专题培训,了解儿童注意力问题的评估方法及内容;通过“促进孤独症儿童学校适应”专题培训,觉知孤独症儿童的行为特点,了解孤独症的病情发展进程。此类培训有助于心理健康教师快速掌握各类儿童心理问题的症状及行为特点,对学生心理异常问题做出更精确的鉴别评估。

3.依托“医教协同”课题研究探索本校工作路径

心理健康教师通过参与“医教协同”课题研究,能在专业医生和心理专家的指导下,对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学习,并有机会和医生探讨学生各类心理问题的发病情况、一般治疗方式和预后情况;对于学生是否需要转介、转介后会得到怎样的帮助,有更多的把握和了解;面对家长的疑问时也能更科学地给予解答反馈。教师还能够充分利用课题研究中的资源,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本校的“医教协同”工作模式,这对于提高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和实效有很大帮助。

(二)巧借力宣讲心理健康知识,提高鉴别意识

1.加强普及宣传,提高家长相关意识

针对大多数家长缺乏心理健康预防和治疗意识这个难点,心理健康教师可以借助“家长学校”这一平台,增加家长的医学常识,促使其感悟家庭关系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笔者一直参与学校家校共育团队的工作,通过家校共育周会定期向家长进行“医教协同”普及性宣讲。内容包括相关心理问题的简介、治疗过程分析、心理支持等,使家长了解并理解孩子,掌握疾病知识与应对技巧,树立信心,坚持治疗。同时,学校还通过“家长学校”定期在网络上召开主题沙龙,邀请精神科医生加入,大家在由医生、家长和教师组成的QQ 群、微信群里提问或分享自己的观点,相互沟通交流。学校将“心理健康促进指导”作为“家长学校”的必修课,帮助家长提升识别和应对子女心理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从而减少家长的顾虑和担忧。

2.引进专业培训资源,提升全校教师认知

为了提高全校教师对“医教协同”工作的认知,更好地促进协同合作,学校每学期定期为教师提供“医教协同”专业培训。除此之外,心理健康教师还可以在参与名师工作室课题的过程中,结合课题实施需求,积极联系医院派遣专业医生到校开设讲座、发放宣传手册等,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科学专业的医学知识,帮助全校教师增进对学生心理异常的认知,增强心理健康观念与意识,掌握早期识别各类常见心理异常问题的技能。

(三)共助力营造接纳氛围,增强心理异常学生幸福体验感

1.组建学校协同工作团队,为学生的心理康复保驾护航

学校协同工作团队成员包括学校分管领导、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以及各科教师。团队成员共同制定心理异常学生的干预方案,进行综合指导。心理健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适当的主题游戏为主要内容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个体辅导或团体辅导,如利用游戏形式训练学生的注意力;体育教师可以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感统训练,如单脚跳、平衡木、人力小推车等;美术教师通过绘画或者手工的形式对心理异常学生进行艺术表达辅导,主要锻炼学生的注意力、精细的手部操作能力,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宣泄情绪、树立自信;班主任则可以通过心理班会课组织心理异常学生共同参与活动,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展示自己的闪光点,增强自信心,增进同伴关系。多方共同努力为心理异常学生的心理康复保驾护航。

2.营造接纳氛围,发挥环境育人作用

首先,学校可以通过布置校园文化环境,如布置心育宣传栏和校园文化墙、开办心育广播等向所有学生普及相关医学常识,注意尽量避免出现对心理异常学生的标签化。其次,教室位置编排也以减少此类学生的问题行为为目标,尽量安排在教师能更多关注的位置。最后,还可以在班级中选择一名学生担任心理委员,配合教师完成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如在开心理班会时,心理委员可以做好协调工作,鼓励学生发言,促进学生识别各种心理异常问题,让学生了解自我、调控自我、超越自我,增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加强家校沟通,发挥家庭教育作用

家庭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心理健康教师要做好家校沟通工作,可以定期邀请家长到学校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指导家长做好心理异常学生的康复工作,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建议,让亲子关系更加亲密和融洽,发挥家庭的支持作用。

三、“医教协同”助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

从目前已有实践和研究来看,“医教协同”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优势非常明显。首先,从评估和诊断的角度来看,“医教协同”使诊断更加完善。教师在反映学生症状方面较之家长更具有客观性,而医生也能获得学生除了在家以外的行为表现,从多种场合了解学生的症状是否损害了某些功能。医生根据教师初筛结果,对就诊学生进行多维度的评估,有效避免因信息不全而造成的诊断偏差。其次,从干预和治疗的角度来看,“医教协同”使治疗更具效果。它充分整合医疗和教育资源,组成了以精神科医生、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为主体的“医教协同”干预团队,分工更明确。最后,从目标和效果的角度来看,“医教协同”使多方从中受益。在医生的引导和教师的支持下,家长和学生的病耻感和病忧感被消除,治疗的信心得到激励,切实改变了家长对心理异常的认知,具备家庭干预的基本技能。“医教协同”才刚刚起步,相信随着对“医教协同”模式的深入探索和实践,其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难点将被逐一突破,并进一步发挥学校教育系统和医疗系统的优势资源,全面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医教协同协同心理健康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京津冀协同发展
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人才培养改革路径探析
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