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学中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路径

2022-11-21 14:10张晓霞王凯歌
关键词:主导性思政课主体

张晓霞,王凯歌

(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1]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师生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师主导是基础,学生主体是核心。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在思政课教学活动中的关系。教师要把以学生为本和发挥自己的积极导向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讲好。

一、思政课教学中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学理基础

提升思政课实效性的关键与核心在于处理好主导性和主体性的关系。宏观上,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加强对思政课建设的引领;微观上,要建立并维持大中小学协同、家校协同、师生协同,其中最根本的是师生协同,坚持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

(一)教师主导性的当代内涵

教师在掌握专业知识素养、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制定教学目标,编排教学内容,观察和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予以纠正,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学生以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不断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学生主体性的现实含义

学生主体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居于核心地位,是新时代思政课学习的主人。在思政课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本领、特长、才能得到充分施展,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从而把自己培养成具有较强的学科核心素养、辩证思维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开拓进取精神的人。

(三)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辩证分析

1.思政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进一步增强

思政课角色定位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即教师主体阶段、双主体阶段、学生主体阶段。三个阶段的演进发展基于时代的进步和现代科技的发展。

第一个阶段大多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老师机械地教,学生死板地学;老师输出知识,学生输入知识;教师是轴,学生则围绕轴转动。教师大多有着过硬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知识,在讲台上授课,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理想信念,学生往往缺乏与教师的交流与互动,思政课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教师与学生之间界限清晰,功能明确,二者之间没有形成有效沟通的桥梁与纽带。教师讲课缺乏生机活力,学生听课大多应付差事,思政课往往流于形式。

第二个阶段常常呈现出双主体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政课也越来越具备了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特点,这就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再加上学生认识的角度越来越广,认识深度也不断加深,思政课教学出现了双方认识和思维的脱轨与断档,教师与学生的矛盾有加深趋势。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教师不得不将思政课教学与时代对接,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但是,如果二者都成了主体,势必会将“主导”与“主体”割裂甚至对立起来,从而违背教育的本质。

第三个阶段,高校思政课开始呈现出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特点,我国目前正在朝着这一方向不断努力。在这一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也得到充分彰显,实现了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统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真正实现思政课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教学目标。

2.思政课师生关系的辩证统一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之上,在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与主观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2]由此观之,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单方面作用的结果,需要双方发挥合力作用。教师作为思政课的引路人,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学习的主体。双方各自从教育者的内部和外部促进思政课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促进双方教学相长、共同进步,使主导性和主体性辩证统一于思政课的全过程和全方位。

教师和学生不是一种水火不容、方枘圆凿的敌对关系,而是一种“民主平等、主导主动、双向互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3]二者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分。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密不可分、缺一不可,二者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教师主导作用通过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展现,学生主体作用通过教师主导力量得以发挥。没有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就失去了导航;没有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也就丧失了意义”[4],二者的良性互动为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增添了动力。如果缺少了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任意一个方面,教育目标最终都难以实现。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现状分析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进行改革创新,关键在于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尽管这一理念已经成为教育界的普遍共识,但难以深入人心,部分高校仍然存在教师主导性“两极化”和学生主体性“缺失化”的现象,成为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大阻力。

(一)教师主导性趋于绝对化,“主宰”教学进程

第一,教师形象权威化。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在课堂上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即使对于教师所讲存在疑惑,也很少会及时提问。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亲和力和感召力不够,与学生不亲近,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存在感不强,教师更多是在“自说自话”,没有形成与学生的双向互动。

第二,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在信息化和网络化如此发达的时代,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年龄特点也使得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然而,部分教师往往不能及时关注到学生的感受,讲授内容抽象、缺乏新意,从而使得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

第三,教学方法停滞化或形式化。目前仍有部分教师采用单向讲授法,没有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还有一部分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诸如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但教师在此过程中依旧是“主角”,学生依旧是“龙套”,这些“新方法”往往流于形式。

(二)教师在课堂上“隐身”,使得主导性“缺席”

一方面,教育理念的偏差让不少教师放弃了教学的“主导权”,把课堂完全交由学生掌控,而自己成为若无其事的“旁观者”,管理的缺乏极易诱发课堂秩序混乱。教师对于学生的价值引导也常常忽视,导致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偏离正轨。另一方面,教师工作重心失衡。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把工作重点放在搞科研、做项目、评职称这三件事上,对于如何上好课这方面却缺少钻研。尽管其取得了学术上的成就,但也丧失了教师的本质功能——教书育人。

(三)学生化身为“路人”,致使主体性丧失

一方面,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要性缺乏认知。现在的大学生有不少“实用主义者”,对于和自己未来就业有关的专业课相当重视、勤学苦练,对于思政课却不管不顾、不闻不问。这就导致一些思政课课堂上学生的逃课率、上课睡觉率、低头率偏高,而到课准时率、认真听课率、点头率偏低。部分学生在思政课上不认真听讲、不主动参与,完成作业则疲于应付、准确性不高。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趋于功利化。他们虽然认真学习思政课理论知识,但对于其价值导向、理想信念教育等核心功能缺乏足够的认识,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取得相对优异的学业成绩,从而在学分、绩点的提高以及在奖学金的评选中获得优势。

三、思政课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实现路径

大学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大学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立德树人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各自的积极作用。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发挥其主导性作用,也要对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特点进行深入研究,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一)根本前提: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要优化思政课教师选拔录用机制,提升其综合素质。“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教育者的素质高度,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5]因此,对思政课教师要高标准、严要求,把“讲政治、有信仰,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作为衡量思政课教师素质的重要标准,把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作为上好思政课的前提和基础。第一,政治要强。要有鲜明的政治立场,能够正确判断大是大非,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第二,要有情怀。要时刻把国家和民族、党和人民放在心上,有无私和大无畏精神。第三,思维要新。要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为思政课不断注入新养分,成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引路人。第四,视野要广。要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具备渊博的知识素养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具有良好的大局观。第五,自律要严。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只有“慎独”,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第六,人格要正。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

其次,思政课教师要认真了解和分析学生,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现有的思想道德水平开启与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互动,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思政课的设计和编排要适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便于他们接受。教学应既不失思想性和理论性,又富于亲和力和针对性。第一,理论化、学术化、抽象化的语言要向生活化、生动化、具体化转变,使语言接地气、接人气,让学生乐于接受、能够接受。第二,教学方式方法要由传统化、机械化、刻板化向网络化、现代化、智能化转变,注意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以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第三,改变陈旧老套的话题,尽可能呈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关注的热点问题,拉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第四,针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与行为呈现出变化快、容易跟风、可塑性强等特点,教师要做到及时发现、认真分析、妥善处理。

最后,思政课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时代浪潮中。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政课的各要素、各环节、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必须深化对思政课的教育教学革新,提升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效果。第一,创新教学方法。教师要积极主导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方案。强化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相配套的研究,力求二者在本质内容和表现形式实现统一。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打破过去传统教学方法的恒定性。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们把近代历史事件编排成情景剧,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角色扮演,或者让感兴趣的学生提前准备,让历史事件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第二,创新教学设计。在对教学内容和学情全面认识的前提下,在教学设计上多下功夫。牢牢把握大学思政课的教学重难点,不仅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而且更加注重正确三观的养成。在把纷繁复杂的理论知识通俗易懂化上多下功夫,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使其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第三,创新评价方法。为了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评价方法也要实现多元化、综合化、全面化。评价标准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掌握和分数的提高,而要看重情感态度的培养和价值观的提升,让情意因素占一定的比重,对理论、合作、创新、实践等各方面能力也要进行综合考察。不仅要让老师评价,还要让学生、家长来评价,更要让学生自己来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唤醒其主体意识。

(二)本质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努力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是提升思政课质量的内在规定性。因此,任何一方角色的“缺席”和功能的缺失都会使思政课的成效大大降低。如果只有教师的单方面主导而没有学生的自主吸收、内化,思政课的根本意义也就丧失了。教师不仅要以实现学生主体性为目的来主导思政课,学生也要积极主动发挥其主体性。

首先,学生要深刻领悟新时代思政课的重要性,树立思政课是大学必修课的理念。如果学生认为思政课在本科期间可有可无,甚至产生厌恶反感的情绪,把老师上课说的话当做“耳旁风”,即使老师讲得妙趣横生、字字珠玑,思政课也难以产生实效。因此,必须要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定势思维,消除思政课在他们心目中好比累赘的迂腐观念,破除思政课与学生之间厚厚的“坚冰”。教师可以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第一堂课上,结合当今国内外形势和实际生活,深刻讲述该门课的重要性。在平时的课堂上也要反复着重强调,变“要我学”“为他学”为“我要学”“为我学”,让学生认识到思政课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修课,也是推动国家与社会不断进步的内在驱动力。

其次,教师要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情感激活其主体性。为此,思政课教师可以在新生入学第一课给学生传授思政课至关重要的整体观念,为他们的心灵注入一针强心剂,通过教师深厚的语言功底和理论基础渲染气氛,讲述李大钊、方志敏、焦裕禄等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饱含深情的演讲配以感人肺腑的背景音乐和老照片,以增强故事的感染效果,让学生在心灵与灵魂的洗礼中聆听一节印象深刻的思政课。

再次,思政课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差异性。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政治觉悟参差不齐,如果按照统一的教学标准和评价标准,注定会大打折扣。因此,必须根据学生个体的思想状况、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合理区分、因材施教,实现思政课教学的精准性、包容性、针对性,彰显亲和力。例如,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理想信念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各自的人生追求各抒己见,在学生回答完毕后评价总结,对高尚的理想信念予以表扬赞美,鼓励其继续保持并向着更加崇高的人生追求昂扬奋进;对失之偏颇的应予以批评指正,鼓励其形成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不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后,强化思政课的实践性,在教学实践中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1]思政课离不开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要从课内和课外两手抓,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演讲、辩论、表演等丰富多彩的课内实践。例如,可以结合当前的“四史”学习教育,开展庆祝建党百年等主题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通过演讲、歌诵、微电影等形式参与和展示。除了课内实践外,教师还要不断探索诸如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课外实践活动。通过课内外实践让学生所学得到验证,实现知识的“活化”,从而将思政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主导性的发挥和学生主体性的彰显,不能像过去那样只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缺少任何一方都难以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目标。双方要协同作用、形成合力,力求实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在时间上、空间上的统一。

总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认清师生各自的角色定位,当好“总舵手”,对学生精心栽培,在“八个相统一”的指引下,通过充分发挥自身主导性来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为其确立正确的人生航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主导性思政课主体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论碳审计主体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何谓“主体间性”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拒绝“伪引导” 正视主导性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性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