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创新的思考*

2022-11-21 13:50孙海涛安海燕张国华贺松其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9期
关键词:思政评价课堂

徐 薇 孙海涛 安海燕 张国华 贺松其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基文史教研室,广东 广州 510515)

中医基础理论(以下简称中基)是中医药专业学生进校的第一门专业课程,是连接中医基础和临床的桥梁课程,对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专业素养以及专业信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出台,培养新时代具有传承与创新能力的中医药人才成为中医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本教学团队在进行教学创新过程中进行了诸多思考和尝试。

1 当前中基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1.1 学科自身特点导致的问题

1.1.1 中医学思维方法比较特殊 新生思想转换存在障碍,对于中医“取象比类”等独特的研究方法难以认同。中医学思维方法(如“取象比类”等)比较特殊,新生人文素养比较薄弱,思想转换存在障碍,因而学习兴趣淡薄,缺乏学习动力[1]。

1.1.2 中医诊疗方法发展缓慢 近年来,中医学发展速度缓慢与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形成强烈反差,学生信心不足。中医诊病手段主观成分较多,学生感觉难以把握等。

1.2 教学共性问题

1.2.1 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现阶段,在中基实际授课过程中,不少教师仍延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思路,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在教学环节中没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没有参与感,也没有及时获得学生学习状况的反馈,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1.2.2 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一般的中基课堂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幻灯片教学的方式,除了复制课本的文字外,并不容易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将课程本身直观呈现出来。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往往注重对课本知识的讲授、梳理,很容易形成照本宣科、平铺直叙的讲授状态。这样的课堂,既缺乏吸引力,又不能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总结与升华,久而久之,势必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中基教学创新的理念

本教学团队结合中基理论性强的特点,构建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三全育人的工作体系,创新教学理念,在培养学生系统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专业专业知识,建立扎实的基本功以及中医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专业教学过程,思想政治、综合素养、专业教育真正实现三位一体、融会贯通。

2.1 重传承 注重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经典之间的传承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中医知识框架和思维方法。

就课程本身特点而言,中基融合概括了中医基本理论、概念,知识丰富庞杂,作为中医专业的基础课程,它与西医的基础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就是不能和临床分割,也不能和传统文化分割。学生学习中基的目的是为中医临床奠定基础。现代高校教育强调创新,而中医的创新只有建立在丰厚和深入的中医基础上才能更有意义。因此中基的教学必须把重心放在传承、激发兴趣、建立信心和信念上。传承不是照搬全部、死记硬背,而是广泛了解、继承精华。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有助于认识中医思维,而把握中医独特的思维方式正是学好中医的核心,也是开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的钥匙。

2.2 重能力 本团队坚持采用线上线下贯穿能力导向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本团队既注重中医本有能力(如诵读能力、观察模拟能力、临证感悟能力)的培养,又注重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塑课堂教学内容,将课堂教学内容转向高阶的“思维方法+运用”。精选案例,课前合作探究,运用学习平台课堂教室,开展讨论,实现“原理”到“运用”的迁移;课后拓展实践,延伸课堂容量,提升学习效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建立牢固的中医思维方式。

2.3 讲方法 以本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为载体,线上线下混合、专业与思政协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倡师师、生生、师生多边深度互动。通过集体备课、小组合作,并且运用智慧教学工具,线上线下结合,以讨论和翻转课堂等多形式全员参与学习。本团队还采用线上历代名医故事激励、影视协同促进、微信公众号文章潜移默化以及中医名人正向引导、案例反思讨论等方法,把科学精神、家国情怀、职业道德、学习态度、为人处事等思政元素在恰当的时机融入课堂内外,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思政教育。

3 中基教学创新的手段

3.1 重构教学内容 中基因其学科特点,学生往往纠结于“想得通”,而教师通过教学需要学生不仅“想得通”,还要“学会用”和“会变通”。本团队围绕“两性一度”重构教学内容,教学强调提升学生能力。

3.1.1 课程内容强调广度深度 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围绕一个具体问题,从理论阐释到实际解决,把方法教给学生,即所谓的“授之以渔”。比如讲中医的“气”,有哲学概念也有医学概念,虽然抽象,但在人体身上有表现和感觉。医者如何认识、如何观察、如何干预以及干预的原则等都是学生需要掌握并学会运用的知识。

3.1.2 教学内容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 可以以当前热点话题为切入点,比如面对严峻的“新冠”疫情,国家强调中西医并重,那么中医的优势有哪些;为什么有这些优势;对于“新冠”病毒,中医和西医有哪些不同的认识等。

3.1.3 增加研究性 创新性 综合性内容 中医理论的创新不容易,但对中医理论解读的研究和创新从未停止,比如有学者对证候系统进行研究[2];有学者对中医辨证体系进行研究[3];有学者把中医核心解读为“关系哲学”[4]等。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及解读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思路。

3.2 融合思政元素 本团队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评价等方面融入课程思政内涵,不仅将思政元素渗透到各章节,还设计了“上医治国,平语近人”“中医思政小论文”等板块,在润物细无声中,将“三全教育”落到实处。思政内容可以是视频、图片、故事、病案等多种形式呈现,还可以以课后的讨论、作业、问卷等方式进行。

3.3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教学过程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分线上与线下2部分,课前、课中、课后3个阶段。线上先学,线下后教;线上自学,线下面授或翻转课堂;配合课后学生练习、教师反思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习变成学生自己体验和成长的过程。

教学流程3个阶段有机结合:(1)课前线上自主学习,线上讨论,并检验是否学会。通过反馈掌握学生的疑点、难点在哪里。(2)课中线下课堂面授,针对线上自主学习情况,针对重点、难点,通过回顾复习、分析研讨、测试提问、互评展示等不同形式,对线上学习的不足进行补救、补充、完善。在课堂分析举例过程中,渗入对中医思维模式的解读和运用、对传统优秀人文精神和文化仁义礼智信的传承。在课堂翻转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参与和分享,真正把中医思维融入自身。还可以通过具体操作,比如诵读中医经典篇章、在自己或同伴身上实践寻找经络循行、通过眼保健操体验按压穴位的感受,让每个学生融入中医人的角色。(3)课后通过线上,回顾反思,拓展思考,并进一步巩固与提高。

4 建立资源丰富的教学辅助系统

4.1 完善学习拓展资源与平台 为了方便云课堂的使用及有效实行混合式教学,我们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形成中医学基本特点、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经络、气血津液、体质、病因、病机、预防、治则、治法、养生等几大模块,每个模块下设若干知识点。以每个知识点为核心,制作相对应的PPT、视频等学习资源,并将资源上传云平台,定时发放线上自主学习内容,便于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同时,配以知识点的测试题、内容拓展、分析研讨、学生互评、拓展思考、教师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丰富的学习资源平台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主观能动性,最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4.2 自学支持服务体系 围绕学生自主学习,开展全面便捷的导学、助学、促学支持服务,通过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以保障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目标的实现。(1)通过“导学服务”,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做好准备工作,并为自主学习起到航标的作用。(2)通过“助学服务”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提供的帮助,倾向于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疑问。(3)通过“促学服务”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进行的监控和评价,倾向于学生学习动力的调控和学习过程的监控,以维持学习者的有效学习行为。

5 学习评价 教学反馈多元化

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有助于更好地开展教学。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和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学习评价不仅靠成绩说话更要对过程进行把握才能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5.1 课程成绩评定方式多元化 本团队采用以形成性评价(线上与线下)与终结性评价、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知识评价与思政评价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价的参考指标尽可能丰富。(1)形成性评价的线上评价指标有:视频任务点完成、查看资源、参与讨论、自主测试、问卷、完成学习笔记等情况;线下评价指标有:到课率、课堂表现(举手、抢答等)、课堂活动参与(头脑风暴、小组作业与互评等)、课堂测试等;小组评价指标:除了课堂的小组活动外,还有课程结束前的微课和创意海报作业等。(2)终结性评价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3)思政评价的角度更为广阔。如知识产出(讨论)的贡献度;对社会、国家大事的关注度,可借鉴“学习强国”的积分模式;以价值观引领的案例分析,评价学生的态度、情感、思维等;问卷调查(学习前与学习后分别测量);思政感悟、思政学习心得等。

5.2 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价 如课堂交互式反馈、课堂回顾与总结、课后作业或测验,进行对教师的授课及学生知识点的掌握、兴趣度的问卷调查等。根据APP签到、检测、答疑、作业等互动教学数据及时反馈教学,以切实保障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6 总结

经过重视传承和能力培养、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手段的创新改革的教学,获得了学生的认可和好评,学生的中医自信、文化自信明显增强,这使本团队认识到中基的教学创新要坚持在传承与发展并重的道路上走下去。

猜你喜欢
思政评价课堂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甜蜜的烘焙课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欢乐的课堂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