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欣 钱志伟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按照国家战略部署,同年3月与4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分别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为“双高计划”的实施指明了方向、作出了具体规定。
作为推进高水平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专业群建设在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已不言而喻。专业群建设打破了以往专业建设的理念和思维,依据产业集群发展需求整合相关专业或者针对新兴产业所需的专业整合建群,打通专业之间边界,改变单兵作战的局面,发挥集群效应,实现“跨界”人才培养目标[1],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3年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要求,积极开展探索,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专业群建设高位推动不足、专业组群不密、产教融合不深、资源建设不够等诸多难题[2]。同时,尽管国内诸多学者从宏观、中观及微观视角对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开展了比较丰富的研究,包括对高水平专业群的基本概念[3]、建设意义[4]、组建逻辑[5]、管理机制[6]、建设路径[7][8]、评价体系构建[9]等进行了探讨,但尚未有学者从“链长制”的视角对专业群进行研究。
“链长制”是近年来各省市为支撑产业发展而构建的一种强化产业链责任的制度创新,培育某一产业链龙头企业作为链主,以政府相关负责人任“链长”,贯通上下游产业链条,在要素保障、市场需求、政策帮扶等领域精准发力,发挥协调连接产业链“断点”、疏通连贯产业循环“堵点”、化解与全球产业链断链风险的重要作用[10][11]。本文以食品专业群为例,将“链长制”概念引入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讨解决当前专业群建设诸多困扰的路径,为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专业群是借鉴产业集群理论,将若干核心专业知识关联度大、具有共性技术特征和服务共同产业链的专业耦合组群,旨在改变单一专业“单打独斗”的局面,发挥多专业协同的“群狼效应”。由于专业群的建设涉及跨院系专业资源整合、师资力量调配、校企资源融合、课程体系再造等多个方面[12],牵涉学校、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企业、教师等多方利益主体,因此,专业群建设需要始终站在“群”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加强顶层设计,整体统筹各项资源,确保形成建设合力。但在现实中,尽管食品专业群建设打破了原系部设置,但缺乏有效的统筹领导和管理,仅以某个学院或某个系牵头,往往是“小牛拉大车”,难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整合,建设的合力难以形成。
专业群内各专业的组合设计,是一次跨院系、跨专业教学资源配备和教学组织的系统优化乃至重构,是专业之间的“化学融合”和专业链的“优化升级”,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这些规律和原则及其之间的内在关系就是构成专业群结构系统的基本逻辑。以食品专业群为例,第一,专业群组建的逻辑不清晰,组建专业群比较盲目,存在专业之间的“拉郎配”现象;第二,仅按照专业强弱组建专业群和分配资源,存在“大拆大建”的现象,造成专业资源的浪费、特色专业的“堙灭”、院系内部人才培养活动的动荡等问题;第三,只是在名义上邀请企业参与申报专业群建设,在实质性组建专业群方面,企业参与的深度不够,甚至根本就未参与;第四,食品专业群组建未充分考虑整个食品行业上中下游产业链条的需求,例如,食品加工技术(肉品)专业群必须形成集合畜牧养殖、肉制品加工、产品包装设计、销售营销等专业组群才行。
随着我国食品产业结构不断完善、产业体系逐渐成熟、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对食品专业群的建设提出更多要求,要求食品专业群必须与食品产业结构、产业空间布局和产业链条保持同频共振,食品专业群内的各专业必须与食品产业链中各环节有明确的对应关系。但现实中,食品专业群各专业教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与产业之间缺少跨界对接,产业实际需求难以精准传导和融入到教学层面和人才培养具体环节;教育教学与产业各链条之间存在“代沟”,总是比产业需求慢一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最终导致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与产业链、人才链之间出现失衡,难以满足产业链对多样化、多类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专业发展后劲和竞争力逐渐被削弱。上述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教育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技能链相互呼应、共生共荣的激励机制和良好生态未真正建立。
在教学方面,食品专业群建设存在与产业链脱节的问题。一方面,在当前的教学体系下,学科教学主要集中在一些核心专业课程,学科链条不健全,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积累不够,掌握的知识面狭窄,习得的专业技能比较单一、综合性不强,学生进入企业后难以适应岗位。以食品专业群为例,传统的食品加工技术专业、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等内部教学培养体系设置壁垒重重,与其他学院的信息技术、农业畜牧、营销管理等专业资源也未进行有效融合,导致学生接受的知识和技能面比较狭窄。另一方面,课程教学与产业实际契合度还不高,真正起到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作用的实践性课程较少,一些实践性课程,要么滞后于实际生产需求,要么不适用于生产实际,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几乎用不上,不得不重新学习。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职业教育最突出的办学优势。但企业作为以营利为主要目标的市场经济主体,参与专业群建设的核心动力在于获利。长期以来,由于企业在政策、人才、技术等方面的红利难以获得,校企合作一直存在“院校主导、企业配合,院校热、企业冷,形式强、实效弱”的问题。在此背景下,食品专业群建设自然也存在校企合作不深入的问题。企业在共建新专业、共同制定人才方案、联合开发课程与教材、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参与不深入,企业所需要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自然难以融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自然也难以充分培养出来。
“链长制”的特点和优势主要体现在可以集中力量在专业群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突破,加速构建完整的专业群链条。
第一,要筛选一批专业实力强、教学链条完善、产业链支撑突出、发展潜力大的重点专业组建专业群,要充分依托所在地区产业资源优势,打造生产、加工、流通、贸易、服务等“产前、产中、产后”融为一体的食品产业链,全面贯通供应链、扩张延伸产业链、升级重塑价值链。
第二,由校级领导担任专业群链长及副链长,院级领导担任专业群群长,区域内产业龙头企业担任链主,按照“一位校领导、一个牵头院系、一位核心专业负责人、一个工作方案、一套支持政策、对接一个产业龙头企业”的工作体系设立专业群领导小组和工作办公室,明确责任分工,形成高位推动合力,共同推进专业群建设。
第三,要对产业需求现状进行调研,要对专业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全面了解和掌握专业群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学体系设计、实践教学实施、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材教法改革、校企协同育人等方面的建设情况,找准专业群建设的难点、痛点和堵点问题,研究制订相关支持政策举措。
第四,要充分发挥链长制工作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细化专业群建设支持政策,协调各方力量全力以赴解决专业群建设存在的问题,将专业群发展的每一项工作落地落实。
“链长制”专业群集成发展的焦点是把专业链放在产业链上,促进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同频共振、融合共生。由此拓展打通专业链、产业链、企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等多个链条,引导专业群建设从点状的孤立分布发展成链状的专业群发展生态,练好专业群健康长效发展的内功,打造适合专业群发展的整体产业生态。一方面,要坚持产业和企业需求导向,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优先发展食品新材料、现代农业、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的一批新兴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另一方面,要优化专业资源配置,与产业、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教学体系,加快产教传导,确保企业新技术、新工艺与教学实践内容的同步互动,实现产业、企业、学校、学生互利共生,实现专业设置整合优化、专业体系升级重构,促进专业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间的有机融合,优化提升专业群发展生态[13]。
第一,推动专业整合大协同。发挥“链长制”整合优势,以重点建设的食品专业为核心,由若干个上下游专业的学科组团,不改变这些专业的院系属性和专业独立性,围绕产业需求,以食品专业群类型(肉制品加工方向、速冻米面制品加工方向等)为导向,重新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设计方案、教育管理模式等,发挥组群优势,实现食品上中下游专业资源的跨空间整合。紧跟时代趋势、紧贴产业需求赋予人才培养体系特有的灵活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点,确保原有专业的发展特色、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得到保留,确保专业建设可以渐进式地完成,确保专业链的设计、调整与更新得以实现,最终形成“形散而神聚”和“一核多元”的专业群发展格局。
第二,畅通产业专业主动脉。以前瞻性思维布局专业群建设,聚焦区域重点产业,加强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围绕产业链设置专业链,实现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全方位融合。围绕重点产业布局、业态更新和职业岗位需求,明确区域产业集群定位与发展态势,研判人才需求走向,以国家倡导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增长的产业类型为主线,超前规划布局专业群设计。按照专业群定位与组群逻辑,精准对接产业链,定期开展专业适应性评估,调整专业设置、结构、数量和规模。要突破传统单打独斗的专业建设思路,以建群组团的系统观念统筹专业教学资源,强化群内专业间融合,发挥群体效应,以特色品牌或重点专业带动专业群发展,将产业契合度作为主要的专业设置和评价指标,围绕原料把控、产品设计、生产、营销及售后等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需求,双向互联互通,形成完善的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发展机制。
第三,打通企业专业微循环。强化“链长制”的贯通作用,推动校企深度融合,让企业参与到学校教学任务和教学资源的开发设计中,推动校企共同完成专业课程、生产实训和顶岗实习等培养系统再造,促进企业新科技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实现企业需求、职业教育、学生就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通过吸纳区域龙头企业深度参与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企业共同制订教育培养方案,合作共建新专业、开发新课程、开展订单培养、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促成以专业为基础的深度融合。推动高职院校在企业设立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在高职院校建立培养培训基地,共建产业学院和企业学院、共建技术技能创新平台、众创空间(如烘焙产业学院、酒店订单班等),延伸职业教育和企业发展融合链条。同时,通过校企联合申报开展科研项目、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研发等,解决企业发展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增强企业创新活力和行业竞争力。做好企业技能培训等配套服务,让企业在共建共享中得到实惠,构建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链的发展共同体,实现企业专业微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