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靖雄 林祚贵 钟佳莲 洪 渊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福州 350119
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发生,国内粮食供应保障与安全生产受到多重挑战,实际生产和运输过程时常受到多种阻碍。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呈散发与规模扩散兼存的态势,不仅影响人的健康,同时影响到人的行为与处事方式,如频繁出现道路封路、人员复工难、超市人群抢购等现象,无不对饲料生产秩序与运输秩序造成冲击。在全国粮食紧缺的大背景下,饲料的正常供应受到更为强烈的影响。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粮食总进口量达到1.6亿t,其中玉米、大豆等饲料原料就占总进口量的89.2%[1],在疫情全球化的状态下,玉米、豆粕的国际市场价格极不稳定,国内饲料企业在进口时面临巨大的成本风险,存在关闭企业的可能性,将会进一步加剧国内饲料供应困难的情况[2]。目前饲料原料不仅价格高企,其长期依赖进口的状态对国家安全也造成不小的威胁。饲料作为畜禽生存与行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不可断供,但饲料中主要成分玉米、大豆,同时也是人类的口粮之一,存在相互竞争的关系。所以,在社会新形势下,如何正确认识饲料供给短缺带给畜禽养殖的影响以及提出解决影响的应对策略变得尤为重要。
1.1 畜禽方面
1)饲料供给短缺会降低动物的生长与繁殖能力,直接影响动物存活率。减少动物体发情可能性,影响生殖细胞发育,降低生殖质量,影响配种成功率与繁殖率。同时降低产肉量,使得养殖户因为动物体重不达标而“压栏”。长期缺粮还有可能影响动物食欲,降低动物采食概率,恢复正常供粮后也难以恢复,影响动物机体内分泌功能。
2)饲料短缺会影响动物机体的免疫力,使动物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引起动物表现行为异常,增大感染疾病的风险以及对刺激的敏感性提高。如动物在长期缺粮的状态下易产生攻击行为,害怕声响,容易对声音敏感,并且容易导致其他病症,对动物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3)对于处在泌乳期的动物来说,饲料短缺将直接影响乳汁的产量,改动饲料配方还有可能造成代谢异常,引起乳汁成分改变,对于种群繁衍产生不良影响。如果是乳牛,还有可能由于产乳异常导致乳制品成分不稳定,进而对饮用乳制品的人群造成影响。对于禽类动物而言,饲料短缺还会影响其羽毛的形成、生长情况以及光泽度,影响其功能与品质。
1.2 市场方面
1.2.1 饲料价格上涨 新冠肺炎疫情下,由于人员紧缺、交通不便、国际市场不稳定等原因,饲料价格跟随饲料原料价格大幅上涨。2022年第一季度全国饲料平均每吨涨幅在300元上下,而饲料原料价格平均每吨涨幅甚至达到400元左右,饲料成本高企[3]。畜禽养殖成本升高,养殖效益下降,养殖户积极性减弱,导致畜禽大量减栏。由于大面积减栏后,养殖户补栏不足,出栏减少,市场供给不足,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造成市场恐慌。
1.2.2 饲料断供引发养殖户清栏甩卖 一些因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导致封城的城市,可能会在一定时间内出现饲料断供的现象。由于畜禽没有饲料饲喂,养殖户将想方设法清空存栏,被迫低价抛售,短期内暂停畜禽养殖活动,将导致一定区域内新鲜肉蛋乳供应极度短缺的现象。
1.2.3 市场稳定性受到破坏 新冠肺炎疫情条件下,民众居家隔离,对物资的需求量大幅攀升,疫情严重区域出现超市集中抢购现象,甚至出现为了采购物资大打出手的情况。极端情况下,畜产品供应不足直接影响到民众的生活质量,对政府稳产保供的指导方针提出不小挑战。长期影响下,政府形象易受损,城乡居民将怨声载道,容易引发社会舆论风险,影响社会安定。
饲料产品中有玉米、豆粕、鱼粉等组成成分,每个组成成分都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其中玉米和豆粕是动物饲料主要的、用量最大的组成成分。玉米是饲料中主要的能量来源,豆粕是饲料中绝大多数的蛋白质来源,占动物饲料蛋白60%以上。
据官方统计,2021年福建省全省畜禽需消耗玉米总量为1 042万t、豆粕消耗总量为361万t。根据饲料原料制作比例,大约需要829万t玉米原料、293万t豆粕原料总量才可满足全省饲料原料需求。2021年,福建省玉米原料总产量为15万t,豆粕原料总产量为301万t;经过供需对比,2021年福建省实际短缺玉米原料814万t,富余豆粕原料8万t,主要用于生猪与家禽养殖。2021年,福建省共有饲料生产企业351家,饲料产品总产量1 057万t,首次迈入千万吨省份行列,位居全国第12位,增幅超过20%,但就供需关系而言,福建省还需要大量依靠外界输入饲料原料才可以满足市场需求。
目前福建省外购玉米主要从我国东北购买和从国外进口。玉米、豆粕原料所达港口主要有马尾港、江阴港、漳州港、厦门港、泉州石湖、宁德漳湾等。如遇应急情况,企业可以从省内外协调调配、购买相关饲料原料。
3.1 保障运输道路新冠肺炎疫情下,各地都存在隐藏的疫病暴发风险,不时会发生道路封堵、车辆无法通行的情况。在服从国家关于疫情防控方针的条件下,政府机构应考虑到稳产保供也是国家重大任务之一,应积极协调运输车辆通行,减轻交通管制对于饲料运输车辆带来的困难,为保障饲料供给准确、快速、畅通。本轮福建省出现输入型新冠肺炎病例后,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第一时间组织农产品生产工作专班,负责全省物资供应与市场稳定,并协调其他厅局、地市共同做好饲料供给与运输工作,为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人民做好保障工作。
3.2 提高粮食总量利用机械与高新技术挖掘耕地潜力,有效开垦农荒地;应用新的种植技术,因地制宜使用适合本地种植、抗逆性强的高产种子,增加播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联系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通过农民职业培训班加强玉米种植的技术培训力度;通过选派科技特派员工作等,让行业专家深入基层一线,指导农业生产。积极培育跨行业交流途径,以“互联网+”为依托,为玉米田间管理技术提供支撑平台[4],提高粮食收货总量。
3.3 扶持大型集团鼓励大公司如“天马饲料”、“海马饲料”、“双胞胎饲料”等集中制作工业饲料,持续推进饲料企业规模化、集团化、专业化运作,引入高智能机械设备,进行自动化生产,减少疫情条件下对人力的高需求。引导规模化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扩展多品类产品的生产与开发,并引领地方行业发展。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降低政府监管难度,提高质量安全性,使优胜驱逐劣散。截至2021年底,全国年产10万t饲料的企业共957家,福建省仅21家、占比2.2%,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5]。
3.4 提高饲料利用率通过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内高校等相关单位合作,开展豆粕减量替代行动。根据蛋白质氨基酸营养平衡理论,研究低蛋白日粮技术,在不降低动物肉质品质的条件下,通过添加工业氨基酸的方法,降低日粮蛋白质水平,尽量减少对豆粕的依赖程度,同时加快其他杂粕替代豆粕的饲养研究,提高杂粕的使用效率,促进资源节约[6]。豆粕减量使用技术方案由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进行集成推广,通过精准配方、精细加工等技术措施,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氮排放与氮损耗。研发新的益生菌、可食用芳香剂等添加剂产品,有效增强动物的适口性与消化率,节省饲料使用量;研究改善型配方,提高饲料整体利用率,降低饲料损耗。
3.5 开发新原料积极开发新的饲料原料作物,能在一定程度上防范饲料供给因长期依赖外界导致的安全风险。油莎豆是目前开发的一种新型油料作物,其榨干后的油莎豆饼粕可作为优质饲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中国对从外国进口玉米和大豆的依赖[7-8]。同时挖掘其他油料作物如油菜、花生、油葵等作为饲料组成成分的潜力,丰富饲料来源。
3.6 制定玉米、大豆种植扶持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饲料生产企业提高原料库存量,并给予适度补贴。给予农户大豆、玉米种植补贴、良种补贴以及金融保险,提高收购价格,激发农民种植大豆、玉米的积极性,保证饲料原料来源。例如三明市大田县出台《大田县2022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针对大田县地域特点,引导群众大力发展大豆、玉米种植,制定生产奖补措施:对大豆种植面积达0.67 hm2以上的农户或企业,按500元/667 m2标准予以一次性补贴;套种大豆且大豆面积不低于50%的,按200元/667 m2标准予以一次性补贴。莆田市仙游县出台多项规定进行农业补贴,对于玉米种植保险保费各级政府共承担80%,保障种植玉米农户的利益。
3.7 建立饲料原料调控机制建立跨省、地市之间的协商调运机制,从政府层面与我国东北、广东等饲料原料供应大省、大区进行对接,建立地市之间的良好沟通,进行饲料供给定点扶持。如遇到严重疫情,可启动饲料供给定点扶持工作。同时搭建饲料中转存储基地,扩大现有饲料原料中转收储基地,健全饲料储备制度。完善饲料防疫与保存制度,加强中转收储基地饲料原料监测,保障饲料存储与收纳安全。制定饲料原料调配应急预案,增强调控水平,减轻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
虽然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时间长、病毒变化快、波及范围广,对福建省的畜禽养殖行业与饲料加工行业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但相信在省政府的领导下采用多种政策、有效开展实际工作,福建省将会度过难关,饲料供给问题会得到良好解决。